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1901 炉排上煤层的厚度不同,所发生的燃烧反应及得到的反应产物也不同,可分 为: 一薄煤层燃烧 煤层厚度约维持在煤块尺寸的3-4倍; 新燃料加入后,迅速升温、干燥,蒸发出水分并析出挥发分; 挥发分首先发生燃烧,而后焦炭开始燃烧; 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全部由煤层下部送入; 煤层厚度接近于氧化区厚度,煤层中不发生还原反应; 烟气中不会存在过多的CO以及CH,和H2等可燃成分。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炉排上煤层的厚度不同,所发生的燃烧反应及得到的反应产物也不同,可分 为: —薄煤层燃烧 煤层厚度约维持在煤块尺寸的3-4倍; 新燃料加入后,迅速升温、干燥,蒸发出水分并析出挥发分; 挥发分首先发生燃烧,而后焦炭开始燃烧; 燃烧所需要的空气全部由煤层下部送入; 煤层厚度接近于氧化区厚度,煤层中不发生还原反应; 烟气中不会存在过多的 烟气中不会存在过多的CO以及CH4和H2等可燃成分。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1907 NG UNN 一厚煤层燃烧 又称半煤气化燃烧,烟气中含有大量的CO; 可用于煤气发生炉,获得气体燃料; 对于以产生热量为目的的锅炉燃烧设备,炉排煤层过厚,将加厚还原区,导 致通风阻力增大,产生过多CO,加重炉膛空间的燃烧负担,易产生化学不完 全燃烧热损失,降低锅炉热效率; 煤层过薄,通风不均匀,产生火口,且烟气中过量空气大大增加,排烟热损 失增大; 一般还原区厚度应为氧化区的3-4倍。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厚煤层燃烧 又称半煤气化燃烧,烟气中含有大量的CO; 可用于煤气发生炉,获得气体燃料; 对于以产生热量为目的的锅炉燃烧设备 对于以产生热量为目的的锅炉燃烧设备,炉排煤层过厚,将加厚还原区,导 致通风阻力增大,产生过多CO,加重炉膛空间的燃烧负担,易产生化学不完 全燃烧热损失,降低锅炉热效率; 煤层过薄,通风不均匀,产生火口,且烟气中过量空气大大增加 且烟气中过量空气大大增加,排烟热损 失增大; 一般还原区厚度应为氧化区的3-4倍。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1901 VG UNN 为实现厚煤层的完全燃烧,应在煤层上部空间鼓入二次风; 送入的风量应与可燃气体量相匹配; 为使二次风与可燃气体之间得到很好地混合以达到完全燃烧的目的,在煤层 上部送入的二次风应以细小多流股的形式并以较高的速度喷入炉膛; 若一次风与二次风风量的比例不合适,或者二次风与可燃气体混合不佳时, 厚煤层燃烧法的效果不仅难以保证,而且还会由于送入大量冷风而降低燃烧 温度,影响炉膛水平,并增大金属的氧化和烧损。 表7-3 层状燃烧的煤层厚度和敲风压力 煤层厚度(mm) 鼓风压力(Pa) 煤种 薄煤层 厚煤层 薄煤层 厚煤层 烟煤 100-150 200400 250-800 500~1600 褐煤 200300 400-600 250-800 5001600 无烟煤 250350 500-650 1000~1200 2000-2400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为实现厚煤层的完全燃烧,应在煤层上部空间鼓入二次风; 送 的风量应与 燃气体量相 送入的风量应与可燃气体量相匹配; 为使二次风与可燃气体之间得到很好地混合以达到完全燃烧的目的,在煤层 上部送 的 次风应以 小多流股的形式并以较高的速度喷 炉膛 入的二次风应以细小多流股的形式并以较高的速度喷入炉膛; 若一次风与二次风风量的比例不合适,或者二次风与可燃气体混合不佳时, 厚煤层燃烧法的效果不仅难以保证,而且还会由于送入大量冷风而降低燃烧 温度,影响炉膛水平,并增大金属的氧化和烧损。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1901 G UNN ◆层燃炉的特性参数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炉排上燃料燃烧所放出的全 部热量。 4a一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kWm2; 94= BOnetar 2et,ar一燃料收到基低位热值,kJ/kg; A B一单位时间内进入炉内的热量,kgs; A一炉排有效面积,m。 一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越大,炉排面积越小,燃烧设备越紧凑,成本越低; 一过度提高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造成炉排面积过小,空气经过燃料层的流 速过高,会使燃料层中更多的细小煤粒吹起,造成飞灰中可燃物质残留量的 增加。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层燃炉的特性参数 (1)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炉排上燃料燃烧所放出的全 部热量。 BQ qA—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kW/m2; net ar , Q 燃料收到基低位热值 kJ/k A BQ q A = Qnet,ar—燃料收到基低位热值,kJ/kg; B—单位时间内进入炉内的热量,kg/s; A—炉排有效面积,m2。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越大,炉排面积越小,燃烧设备越紧凑,成本越低; —过度提高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造成炉排面积过小,空气经过燃料层的流 速过高,会使燃料层中更多的细小煤粒吹起,造成飞灰中可燃物质残留量的 增加。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1901 一在炉排面积已定的情况下,若提高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则必须增大燃料 量,必然提高炉排移动速度; 一炉排移动速度过快,将使煤层的着火区延长,缩短燃尽区; 一煤可能未充分燃尽即被抛入灰斗,造成灰渣中可燃物质残留量增加。 ?,4人工加煤层燃炉的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 一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有一定限度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gA(kW/m2) 过度提高,将造成机械不完全燃烧 煤种 强制送风 自然吸风 损失增大,降低燃烧设备热效率; 烟煤 150180 3060 一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的高低取决 褐煤 150~200 -75 于燃烧设备的结构形式和燃用煤种 无烟煤 60-100 30~60 是一个经验指标。 焦炭 ~150 75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煤的层状燃烧技术及装置 —在炉排面积已定的情况下,若提高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则必须增大燃料 量,必然提高炉排移动速度; —炉排移动速度过快 炉排移动速度过快,将使煤层的着火区延长 将使煤层的着火区延长,缩短燃尽区; —煤可能未充分燃尽即被抛入灰斗,造成灰渣中可燃物质残留量增加。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有一定限度, 过度提高,将造成机械不完全燃烧 损失增大,降低燃烧设备热效率; —炉排面积可见热负荷的高低取决 于燃烧设备的结构形式和燃用煤种, 是 个经验指标 是一个经验指标。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