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C71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 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 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 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答好 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 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1写藤萝花之盛,要想 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 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 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 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 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 的心情。 三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 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 同学交流一下。 本题要求搜集,简便的办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个, 我一个,大家说,做好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搜集。 要找书搜集,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材料 教学建议
用书 C71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 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 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 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本题揣摩景物描写,实质上,主要是揣摩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的效果,以达到增强语感、领悟写景技巧的目的。答好 这些题目不很容易,应该让学生在把握句意的基础上,细心地 感受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例如,句 1 写藤萝花之盛,要想 像瀑布的形象,想想它的气势和光彩,体会这样写景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 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 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 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 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 的心情。 三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试搜集几 种说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搜集一些吟咏花木的诗句),与 同学交流一下。 本题要求搜集,简便的办法是各就所知交流一下,你一个, 我一个,大家说,做好记录,然后整理,这也可以说是搜集。 要找书搜集,就要告诉学生哪些书有这样的材料。 教学建议
用书C71 、教学指导思想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 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 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 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 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 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 得到启示。 、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 想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 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一一学生各自练读—一挑两名 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 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用书 C71 一、教学指导思想 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理解上,以感悟人 生为重点;写作学习上,以写景状物为重点。 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在朗读训练上,范读一个片段, 鼓励读得好的同学,根据学生朗读情况举例指导;在内容探究 上,启发学生拎出透露背景的语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导 学生领悟藤萝花情与社会形势的联系,作者心情与民心的联 系;在写作揣摩上,引导学生就“写景抒情”类作文从课文中 得到启示。 二、教学大体步骤 第一课时 1.看导语默读课文。 2.组织学生谈谈整体感知。 要求抓住作者感情有什么变化,作者感悟到什么哲理,思 想上大体怎么展开。 3.字词教学。 “读一读,写一写”──看“注释”,查词典──学生读, 教师正音。 4.朗读训练。 范读片段(教师自行选择)──学生各自练读──挑两名 学生起来读──教师举例指导。 5.内容研讨。 (1)为什么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那样的变化, 对生命有那样的感悟?
用书C71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 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 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 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 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 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 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 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用书 C71 辅助性问题设计: ──你能不能画一张图表,画出作者所说的藤萝的变迁小 史? ──课文所说的“十多年”,我们国家的历史你知道哪些? ──“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是一种什么观念?这种观念在当时占据什么地位? (3)探究最后第二段含义。作者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 的”,想想从这个信念中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来作为人生的指南? 作者描写一朵朵花与整树花的河流,花的瀑布,二者的关系给 我们什么启示? 6.小结这次探究的经验。 ──这一次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研究这一篇比较含蓄的 文章,你取得什么经验?把自己想到的和同学谈到的,记在“语 文学习经验录·阅读经验·内容探究”上。 7.布置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常见的花我们往往熟视无睹,印象模糊。学习作者, 细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对人生有 所感悟,准备课堂发言,写一个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 1.交流第一题答案
用书C71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 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 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的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用书 C71 2.交流赏花所得。 3.抽几名学生轮流朗读。 4.语言揣摩。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 出佳句。 (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5.小结语言揣摩的经验。 ──这次揣摩品味语言,你取得什么经验?在“语文学习 经验录·阅读经验·语言揣摩”上记几条。 6.写作学习。 启发思考题 总题目:写景抒情的作文,怎样写才好? 分题目: ──写景与抒情二者怎样的摆法才好?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生动亲切? ──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7.小结写作借鉴的经验。 8.再练朗读
用书C71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 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 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 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 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 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她的小 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二、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 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 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 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 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 bohemian); 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 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 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 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
用书 C71 9.布置作业。 (1)练习二 (2)练习三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宗璞,1928 年生,女,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 等。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1951 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 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 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 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 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 1987 年问世,获得了好评。她的小 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二、宗璞的人生之路和校园情结(侯宇燕) 宗璞走过的是怎样的一条人生之路呢?翻开作家的履历, 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与其作品中那股淡雅韵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的书香之气。宗璞的经历,与大多数作家不同。她不像师陀、 田涛等老一辈作家,是从中国的底层社会一步步艰难地爬到了 知识的殿堂;她也不像巴金、谢冰莹,从旧的地主家庭中游离 出来,流入城市,形成瞿秋白所说的一代“薄海民”(bohemian); 她更不像新时期涌现出的一大批知青出身的作家,在自己的青 年甚至少年时代就离开书本,离开家人,在贫穷、愚昧与困惑 中探索人生的价值。甚至生长于“文革”之后的一代年轻人, 也很少有像她这样得天独厚的学养根基。她是一株冰清玉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