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教案(首页) 院(系):计算机学院 教研室(系):网络与接口 课程名称 算机网络 课程类别必修课(√)限选课()公共任选课() 总学时 64 学分3.5 讲授 学时 12 班级 任课教师 职 称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本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的重要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工作机制、网络互连所使 救教学目的/用的协议、运输层的基本协议,应用层协议DNS、FTP、WWW,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及协 和要求议,下一代因特网的实现技术等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有关基本概念时能联系实际: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学习课本及参考书,并且独立完成作业; 实验前做充分准备,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数据交换的方式:(2)物理层的 基本概念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信道复用技术,宽带接入技术;(3)数据链路层的基本 概念、 CSMA/CD协议原理;(4)虚拟局域网概念,分类的IP地址,IP地址与硬件地址,无 分类编址,路由选择协议;(5)运输层的基本功能,TCP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与实现,连 教学重续ARQ协议,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TCP的三次握手协议:(6)应用层协议DNS 点、难点FP、www的工作原理及配置等。 教学难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宽带接入技术:(3)信道复用技术:(4) 信道利用率计算;(5) CSMA/CD协议原理;(6)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7) Internet 中的子网划分;(8)TCPP体系结构中端口和套接字的概念;(9)应用层协议DNS、 FTP、WWW的工作原理及配置。 教材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教材和参 年/4年 书 [1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c, 2003F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章节备课) 第1章 概述 学时:6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课程类别 必修课(√)限选课( )公共任选课( ) 总学时 64 学分 3.5 讲授 学时 52 上机 学时 实验 学时 12 专 业 班 级 任课教师 职 称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本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的重要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工作机制、网络互连所使 用的协议、运输层的基本协议,应用层协议DNS、FTP、WWW,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及协 议,下一代因特网的实现技术等。 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有关基本概念时能联系实际;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学习课本及参考书,并且独立完成作业; 实验前做充分准备,认真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 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体系结构和工作模式,数据交换的方式;(2)物理层的 基本概念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信道复用技术,宽带接入技术;(3)数据链路层的基本 概念、CSMA/CD协议原理;(4)虚拟局域网概念,分类的IP地址,IP地址与硬件地址,无 分类编址,路由选择协议;(5)运输层的基本功能,TCP可靠传输的工作原理与实现,连 续ARQ协议,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TCP的三次握手协议;(6)应用层协议DNS、 FTP、WWW的工作原理及配置等。 教学难点: (1)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2)宽带接入技术;(3)信道复用技术;(4) 信道利用率计算;(5)CSMA/CD协议原理;(6)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7)Internet 中的子网划分;(8)TCP/IP体系结构中端口和套接字的概念;(9)应用层协议DNS、 FTP、WWW的工作原理及配置。 教材和参 考书 教材: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第5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参考书: [1]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c.,2003年 [2] 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首页) 院(系):计算机学院 教研室(系):网络与接口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章节备课) 第1章 概 述 学时:6 章节 第1章 概 述
因特网的组成:主机中运行的程序的两种通信方式;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计 阳知识点和 分析方法 算机网络的定义及不同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OSI与TCPP的体系结 构;协议与服务的概念及区别。方法: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对比。 C/S方式与P2P方式的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的比较 重点 带宽、时延的含义及计算:OSI与TCPP的体系结构。协议,对等实体,服务,体系 难点 结构的概念。 要求据C为方式与力式的比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常用分类计 内容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的含义及计算: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OSRM与 TCPP的比较 教授思教授思路:介绍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概念,补充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讲解因 路,采用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主机中运行的程序的两种通信方式:CS方式与 的教学方PP方式的比较: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 法和辅助理及优缺点的比较;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常用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的计算 手段,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 OSIRM与TCPP的比较:协议,对等实体,服 书设计,务,体系结构等概念的理解 重点如何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突出,难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点如何解每次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 决,师生作用。 互动等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本章思考题 和习题 主要 [I J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 Prentice-Hall Inc 参考资料|200年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课时备课) 第1章概述 第1次 课 学时2 第1章概述 章节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因特网概述 1.3因特网的组成 1.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几个发展阶段 讲授主要2.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中主机的通信方式 内容3.核心部分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 缺点比较
知 识 点 和 分析方法 因特网的组成;主机中运行的程序的两种通信方式;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计 算机网络的定义及不同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OSI与TCP/IP的体系结 构;协议与服务的概念及区别。方法: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对比。 重点 难点 C/S方式与P2P方式的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的比较; 带宽、时延的含义及计算;OSI与TCP/IP的体系结构。协议,对等实体,服务,体系 结构的概念。 要求掌握 内容 C/S方式与P2P方式的比较;分组交换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常用分类;计 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的含义及计算;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OSI/RM与 TCP/IP的比较; 教授思 路,采用 的教学方 法和 辅助 手段,板 书设计, 重点如何 突出,难 点如何解 决,师生 互动等 教授思路:介绍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概念,补充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讲解因 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主机中运行的程序的两种通信方式:C/S方式与 P2P方式的比较;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 理及优缺点的比较;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常用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的计算;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OSI/RM与TCP/IP的比较;协议,对等实体,服 务,体系结构等概念的理解。 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每次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 作用。 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本章思考题 和习题 主要 参考资料 [1]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c., 2003年 [2] 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课时备课) 第1章 概 述 第1次 课 学时2 章节 第1章 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 因特网概述 1.3 因特网的组成 讲授主要 内容 1.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几个发展阶段 2.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中主机的通信方式; 3.核心部分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 缺点比较;
重点1.主机的通信方式 难点|2.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比较 要求掌握1.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几个发展阶段 知识点和2.CS方式与P2P方式的比较 分析方法3.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比较 教授思 路,采用教授思路:介绍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概念,补充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讲解 的教学方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边缘部分中介绍主机中运行的程序的两种通 法和辅助信方式:CS方式与PP方式的比较:核心部分中介绍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 手段,板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的比较。 书设计,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重点如何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突出,难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 点如何解|用。 决,师生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互动等 作业布置 上交作业教材第33页,1-01,1-02,1-05,1-08,1-10 课后作业翻译RFC3700 [1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 Prentice-Hall Inc. 主要 参考资料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第1章概述 第2次课 学时2 第1章概述 章节|14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讲授主要|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不同的分类方法 内容|2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带宽、时延和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概念及计算 方法 重点1.带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难点2.时延由四部分组成,各自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要求掌握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不同的分类方法 知识点和2.带宽、时延和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分析方法3.采用图表对比的分析方法
重点 难点 1.主机的通信方式; 2.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比较; 要求掌握 知识点和 分析方法 1.计算机网络互连的几个发展阶段 2.C/S方式与P2P方式的比较; 3.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比较; 教授思 路,采用 的教学方 法和 辅助 手段,板 书设计, 重点如何 突出,难 点如何解 决,师生 互动等 教授思路:介绍网络,互联网,因特网的概念,补充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讲解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边缘部分中介绍主机中运行的程序的两种通 信方式:C/S方式与P2P方式的比较;核心部分中介绍网络中数据交换的三种方式: 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原理及优缺点的比较。 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 用。 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作业布置 l 上交作业 教材第33页,1-01,1-02,1-05,1-08,1-10 l 课后作业 翻译RFC3700 主要 参考资料 [1]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c., 2003年 [2] 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第1章 概 述 第2次课 学时2 章节 第1章 概述 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讲授主要 内容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不同的分类方法 2.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带宽、时延和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概念及计算 方法 重点 难点 1.带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时延由四部分组成,各自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要求掌握 知识点和 分析方法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不同的分类方法; 2.带宽、时延和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概念及计算方法 3.采用图表对比的分析方法
教授思教授思路: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的方法,网络性能指 路,采用标中速率,带宽,吞吐量的概念及单位介绍,时延的四个组成部分和信道利用率 的教学方网络利用率的概念。指出信道利用率低,网络性能优,当信道利用率超过50%时应 法和辅助考虑扩容,提高带宽。同时时延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传输时延和传输时延的计算方 手段,板|法,四种时延那个占主导地位是依情况而定的。 书设计, 重点如何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突出,难|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点如何解|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 决,师生用。 互动等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作业布置教材第33页,1-14,1-17,1-18,1-19 +W[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c 参考资料|200年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第1章概述 第3次课 学时2 章节 第1章概述 1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协议与划分层次的概念 讲授主要|2.Os与TCPP体系结构的比较 内容3两机通信时数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 4.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重点|1.OS与CPP体系结构的比较 难点2.两机通信时数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 要求掌握· OSIRM与TCPP协议族各层的名称及主要功能,二者的比较: 知识点和2.两机通信时数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 3.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分析方法4.采用图表对比的分析方法
教授思 路,采用 的教学方 法和 辅助 手段,板 书设计, 重点如何 突出,难 点如何解 决,师生 互动等 教授思路:首先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的方法,网络性能指 标中速率,带宽,吞吐量的概念及单位介绍,时延的四个组成部分和信道利用率, 网络利用率的概念。指出信道利用率低,网络性能优,当信道利用率超过50%时应 考虑扩容,提高带宽。同时时延是由四部分组成的,传输时延和传输时延的计算方 法,四种时延那个占主导地位是依情况而定的。 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 用。 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作业布置 教材第33页,1-14,1-17,1-18,1-19 主要 参考资料 [1]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c., 2003年 [2] 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第1章 概 述 第3次课 学时2 章节 第1章 概述 1.7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讲授主要 内容 1.协议与划分层次的概念; 2.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3. 两机通信时数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 4. 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重点 难点 1.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比较; 2.两机通信时数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 要求掌握 知识点和 分析方法 1.OSI/RM与TCP/IP协议族各层的名称及主要功能,二者的比较; 2.两机通信时数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 3.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念; 4.采用图表对比的分析方法
教授思 路,采用教授思路:介绍协议与划分层次的概念及必要性,OS与TCPP体系结构的各层名 的教学方/称比较,由此引出本书采用五层体系结构来讲解:结合动画示图讲解两机通信时数 法和辅助|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在发送端由顶层到底层,在接收端由底层到顶层,讲解 数据在各层的名称及各层的主要功能:介绍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 手段,板 念。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书设计, 重点如句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突出,难 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 点如何解 决,师生 互动等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上交作业:P34,1-19,1-20,1-2,1-24,1-26 作业布置 预习第2章,物理层 [1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 Fourth Edition ), Prentice-Hall Inc. 主要 参考资料|200 [2]吴功宜计算机网络.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讲解习题1-101-1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章节备课) 第2章物理层 学时:4 章节 第2章 物理层 物理层的基本功能及接口特性: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模拟信号、模拟数据与数字信 号、数字数据的区别:信道的定义及分类;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的概念及区别,限制 知识点和 分析方法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信噪比的计算公式,码元的概念,传输介质:双绞 线、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四种信道复用技术: SONET和SDH:常 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的定义及分类;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的概念及区别;信噪比 重点 难点的计算公式,码元的概念: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四种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宽带接入 技术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的定义及分类;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的概念及区别:信噪比 要求掌握 内容的计算公式,码元的概念: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四种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宽带接入 技术
教授思 路,采用 的教学方 法和 辅助 手段,板 书设计, 重点如何 突出,难 点如何解 决,师生 互动等 教授思路:介绍协议与划分层次的概念及必要性,OSI与TCP/IP体系结构的各层名 称比较,由此引出本书采用五层体系结构来讲解;结合动画示图讲解两机通信时数 据在各层之间传递的过程,在发送端由顶层到底层,在接收端由底层到顶层,讲解 数据在各层的名称及各层的主要功能;介绍实体,协议,服务和服务访问点的概 念。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运用图表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尽可能地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帮忙学生理 解;多媒体课件要清晰、生动,同时辅以板书内容突出重点。 上课前和学生共同回顾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起到突出重点的作 用。 课堂采用提问加讨论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 作业布置 l 上交作业: P34,1-19,1-20,1-22,1-24,1-26 l 预习第2章,物理层 主要 参考资料 [1]Andrew S Tanenbaum,Computer Networks(Fourth Edition),Prentice-Hall Inc., 2003 [2] 吴功宜. 计算机网络.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备注 讲解习题 1-10 1-11 西安石油大学教案(章节备课) 第2章 物理层 学时:4 章节 第2章 物理层 知 识 点 和 分析方法 物理层的基本功能及接口特性;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模拟信号、模拟数据与数字信 号、数字数据的区别;信道的定义及分类;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的概念及区别,限制 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信噪比的计算公式,码元的概念,传输介质:双绞 线、同轴电缆、光缆,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四种信道复用技术;SONET和SDH;常 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重点 难点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的定义及分类;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的概念及区别;信噪比 的计算公式,码元的概念;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四种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宽带接入 技术。 要求掌握 内容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信道的定义及分类;基带信号与带通信号的概念及区别;信噪比 的计算公式,码元的概念;双绞线的制作方法;四种信道复用技术;常用的宽带接入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