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后,20世纪60至80年代,一些位于城区内的港区因不再适用于 港口生产而遭到了废弃。70至90年代,这些滨水区域掀起了再开发 的热潮。这股浪潮由北美到西欧再席卷非洲、东亚,同时,国外许多 学者开始了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一一海岸带关系的研究。总结各国对 城市滨水区采取的开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以港口和工业活 动为导向,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 导向,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彻底的改造。伦敦道克兰滨水区、日本横滨 MinatoMirai21的再开发属于第二类,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其他地 区岸线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成功经验。 2.2城市滨水区域开发利用的社会价值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对于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滨水地区 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它的建设演变关乎城市的兴衰。随 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无论是功能、用地结构的调整,还是环 境的更新改造,特色景观的塑造,滨水区的开发都极大地带动了城市 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滨水地区也逐渐成为重要的 城市核心区域。它的贯通与开放,是现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 市、绿色城市转型的契机。 3实例研究 本文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研究滨水园 林绿地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第6页/共34页
第 6 页 /共 34 页 代后,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一些位于城区内的港区因不再适用于 港口生产而遭到了废弃。70 至 90 年代,这些滨水区域掀起了再开发 的热潮。这股浪潮由北美到西欧再席卷非洲、东亚,同时,国外许多 学者开始了对滨水区开发与港口――海岸带关系的研究。总结各国对 城市滨水区采取的开发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一是以港口和工业活 动为导向,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 导向,对城市滨水区进行彻底的改造。伦敦道克兰滨水区、日本横滨 MinatoMirai21 的再开发属于第二类,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其他地 区岸线资源优化利用提供了成功经验[8]。 2.2 城市滨水区域开发利用的社会价值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具价值和开发潜力的空间资源,对于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滨水地区 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它的建设演变关乎城市的兴衰。随 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回归,无论是功能、用地结构的调整,还是环 境的更新改造,特色景观的塑造,滨水区的开发都极大地带动了城市 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方面的发展,滨水地区也逐渐成为重要的 城市核心区域。它的贯通与开放,是现代城市向人性化城市、文化城 市、绿色城市转型的契机。 3 实例研究 本文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研究滨水园 林绿地对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
3.1黄浦江东岸滨江带的发展历史及演变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黄浦江在工业时代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 史上的辉煌。两岸地区密集分布的码头、工厂、仓库推动上海成为中 国最重要的江海枢纽港和制造业基地。 真五段;段 第八段第九段 四码失弄甚狮 卖壺接義器鹄爨买 上海县 招商屙杨家渡码头 清铁路局码头 沙、最囊码头 南市 浦东 南码头 严安船坞 大来码头 民国时期黄浦江沿岸码头分布图 100多年来,这条黄金水道一直履行着工业生产、运输、仓储、 交通等城市功能,为上海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工业 时代建设的码头、仓库陈旧落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令人担忧, 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难以匹配;岸线利用的能级较低,大部分浦江 沿岸是一派脏、乱、差的景象,与“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全球化趋势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加速 了两岸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航运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发展趋 势则推动了黄浦江两岸港口空间布局的改变,浦江两岸功能重塑和综 第7页/共34页
第 7 页 /共 34 页 3.1 黄浦江东岸滨江带的发展历史及演变 上海自 1843 年开埠后,黄浦江在工业时代创造了现代城市发展 史上的辉煌。两岸地区密集分布的码头、工厂、仓库推动上海成为中 国最重要的江海枢纽港和制造业基地[9-10]。 民国时期黄浦江沿岸码头分布图 100 多年来,这条黄金水道一直履行着工业生产、运输、仓储、 交通等城市功能,为上海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工业 时代建设的码头、仓库陈旧落后,水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令人担忧, 与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难以匹配;岸线利用的能级较低,大部分浦江 沿岸是一派脏、乱、差的景象,与“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相去甚远。 1990 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全球化趋势下的城市经济转型加速 了两岸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航运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发展趋 势则推动了黄浦江两岸港口空间布局的改变,浦江两岸功能重塑和综
合开发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世博 园区的建设,为浦江东岸空间优化利用和功能提升树立了榜样;港口 外迁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黄浦江沿岸地区的更新改造带来了新的 契机。 3.2存在的问题分析 黄浦江东岸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段拥有22公里长的连续岸线, 虽然具备充实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基础,拥有极具吸引力与空间活力的 焦点区域,但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1 3.2.1空间断点多,缺乏连续的滨水步道系统 滨江区域被众多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河道等打断,缺乏连续顺 畅的滨水步道系统。浦江东岸滨江原本多为工业园区,封闭的工厂阻 断了滨水道路;码头、轮渡等公共建筑在方便船舶进出的同时,造成 滨水区域的断裂;自然河道与运河河口由于未曾架设人行桥梁,需要 游客绕行至市政桥梁通过。 3.2.2缺乏适合人体尺度、环境舒适的滨水空间 浦江东岸的滨江公共空间大多由原有工厂、码头搬迁后腾出,工 厂园区往往尺度较大,缺乏良好的景观设计和空间布置,不符合人性 化要求。这些过于空旷、平坦的场地,给人以无趣与不安全感,无法 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 3.23可达性较差,缺乏有效的交通系统衔接 虽然东岸周边腹地有广泛的地铁、公交和轮渡服务,但是滨江区 域的公共交通资源分布不均,地铁站点均位于腹地,地面公交呈现“北 第8页/共34页
第 8 页 /共 34 页 合开发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小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世博 园区的建设,为浦江东岸空间优化利用和功能提升树立了榜样;港口 外迁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为黄浦江沿岸地区的更新改造带来了新的 契机。 3.2 存在的问题分析 黄浦江东岸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段拥有 22 公里长的连续岸线, 虽然具备充实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基础,拥有极具吸引力与空间活力的 焦点区域,但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问题[11-12]。 3.2.1 空间断点多,缺乏连续的滨水步道系统 滨江区域被众多建筑、公共设施和自然河道等打断,缺乏连续顺 畅的滨水步道系统。浦江东岸滨江原本多为工业园区,封闭的工厂阻 断了滨水道路;码头、轮渡等公共建筑在方便船舶进出的同时,造成 滨水区域的断裂;自然河道与运河河口由于未曾架设人行桥梁,需要 游客绕行至市政桥梁通过。 3.2.2 缺乏适合人体尺度、环境舒适的滨水空间 浦江东岸的滨江公共空间大多由原有工厂、码头搬迁后腾出,工 厂园区往往尺度较大,缺乏良好的景观设计和空间布置,不符合人性 化要求。这些过于空旷、平坦的场地,给人以无趣与不安全感,无法 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 3.2.3 可达性较差,缺乏有效的交通系统衔接 虽然东岸周边腹地有广泛的地铁、公交和轮渡服务,但是滨江区 域的公共交通资源分布不均,地铁站点均位于腹地,地面公交呈现“北
多南少”的局面,水上轮渡的使用率不高。可达性不足降低了人们前 往的意愿,滨水空间也难以成为人们聚集的有活力的场所。 3.24功能单一,缺乏具有文化特质的活力空间 沿线功能单一,景观单调,缺乏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以及个性特 征。建成的部分公园绿地缺乏特色,不能体现东岸文化和特质,公共 活动不足,难以激发公共空间活力。由于缺乏必要的适应现代生活要 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人们较难长时间驻足其间 3.3黄浦江东岸空间优化提升的规划与实践 随着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进程, 抓住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机遇,对浦江东岸进行优化利用和再开发 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需要通过规划设计,实现空间上的连续贯通和 功能优化,提升环境品质,重塑空间活力,使之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 “客厅”,成为属于人民的滨江。 黄浦江东岸空间优化利用与再开发的核心是转换岸线资源的功 能,从原来的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 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实现由生产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的 全面转型,既考虑经济增长的需求,又遵从生态的优化、文化的延续 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需求。 黄浦江浦东东岸滨江开放空间的贯通设计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 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打造文化、生态、运动、产业的滨水集聚 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打开封闭江岸,创造活力滨水开放空间,着 力回归自然、修复环境,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城市特色;引领城市向 第9页/共34页
第 9 页 /共 34 页 多南少”的局面,水上轮渡的使用率不高。可达性不足降低了人们前 往的意愿,滨水空间也难以成为人们聚集的有活力的场所。 3.2.4 功能单一,缺乏具有文化特质的活力空间 沿线功能单一,景观单调,缺乏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以及个性特 征。建成的部分公园绿地缺乏特色,不能体现东岸文化和特质,公共 活动不足,难以激发公共空间活力。由于缺乏必要的适应现代生活要 求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人们较难长时间驻足其间。 3.3 黄浦江东岸空间优化提升的规划与实践 随着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到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进程, 抓住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机遇,对浦江东岸进行优化利用和再开发 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需要通过规划设计,实现空间上的连续贯通和 功能优化,提升环境品质,重塑空间活力,使之真正成为城市生活的 “客厅”,成为属于人民的滨江。 黄浦江东岸空间优化利用与再开发的核心是转换岸线资源的功 能,从原来的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转换到以金融 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实现由生产功能向综合服务功能的 全面转型,既考虑经济增长的需求,又遵从生态的优化、文化的延续、 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的需求。 黄浦江浦东东岸滨江开放空间的贯通设计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 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打造文化、生态、运动、产业的滨水集聚 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打开封闭江岸,创造活力滨水开放空间,着 力回归自然、修复环境,延续城市文脉,营造城市特色;引领城市向
人性化、文化传承、绿色生态方面转型,逐步打造成为国际化、特色 化、多元化的世界级滨水开放空间。 3.3.1总体目标 一是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沿江产业集聚带;二是初步形 成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功能体系;三是初步形成交通便捷、保 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初步取得生态环境修复与公共环境提升 成效;五是初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景观和新地标。 具体做法上:构建“一带、多点、多楔”的滨江绿地空间结构(“一 带”指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的滨江绿化带;“多点”指滨江绿带上 重要绿化、广场节点;“多楔”指多条连接滨江与腹地的楔状绿地) 打开封闭的江岸,连通滨江断点和堵点,改善滨水可达性、亲水性, 让人们近水、见水、亲水。同时,通过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建设 便捷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市民活动,使浦江东岸成 为富有活力、开放连贯的公共活动岸线。 3.3.2五大核心策略 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和实践緊密围绕资源禀赋和总体 标,遵循“铺绿、穿线、镶嵌、覆盖、点亮”五个核心策略。 (1)铺绿策略——建立满足多样性的生态空间体系 浦江东岸公共空间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重构以自然为本底,构建 亲水怡人的绿色岸线,融入地区生态格局。浦江两岸拥有相对优越的 自然资源,湿地、绿地、公园等多种绿化形式分布在沿江各区域。东 岸的贯通设计以“自然东岸”作为三大原则之一,发挥其绿色生态资 第10页/共34页
第 10 页 /共 34 页 人性化、文化传承、绿色生态方面转型,逐步打造成为国际化、特色 化、多元化的世界级滨水开放空间。 3.3.1 总体目标 一是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沿江产业集聚带;二是初步形 成集旅游、文化于一体的休闲功能体系;三是初步形成交通便捷、保 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初步取得生态环境修复与公共环境提升 成效;五是初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景观和新地标。 具体做法上:构建“一带、多点、多楔”的滨江绿地空间结构(“一 带”指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的滨江绿化带;“多点”指滨江绿带上 重要绿化、广场节点;“多楔”指多条连接滨江与腹地的楔状绿地)。 打开封闭的江岸,连通滨江断点和堵点,改善滨水可达性、亲水性, 让人们近水、见水、亲水。同时,通过提升城市生活环境品质,建设 便捷智慧的公共服务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市民活动,使浦江东岸成 为富有活力、开放连贯的公共活动岸线。 3.3.2 五大核心策略 黄浦江东岸公共空间贯通规划和实践紧密围绕资源禀赋和总体 目标,遵循“铺绿、穿线、镶嵌、覆盖、点亮”五个核心策略。 (1)铺绿策略——建立满足多样性的生态空间体系 浦江东岸公共空间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重构以自然为本底,构建 亲水怡人的绿色岸线,融入地区生态格局。浦江两岸拥有相对优越的 自然资源,湿地、绿地、公园等多种绿化形式分布在沿江各区域。东 岸的贯通设计以“自然东岸”作为三大原则之一,发挥其绿色生态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