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咬文嚼字》 授课人:张晓波 )、 s
《咬文嚼字》 授课人:张晓波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 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代 表作《文艺心理 学》、《诗论》 《谈美书简》、《西 方美学史》(第一部 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 史的著作)等
胞读全。提防出化的题点。优的中心论点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五段) 4.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八段)
速读全文,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 1.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第五段) 4.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 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八段)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便(贾岛苦吟)初步 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 ,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分析思路: 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1、2) 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便(贾岛苦吟)初步 论证中心论点(3、4、5) 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 ,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6、7) 水到渠成,加以总结(8)
郭老改字 (正)李广射虎 阅 苏轼写诗(正) >要口 写 要 读 作 (正)贾岛吟诗 咬文嚼字一 套板反应(正) 结 达到艺术美
郭老改字 引 咬 文 嚼 字 (正)李广射虎 (正)贾岛吟诗 阅 读 要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正) 写 要 作 结 达到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