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 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2)信贷资金运动形式就是G一G一W一G一G。这个包含有二重支付和 二重归流的价值特殊运动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G一G为第一阶段,即由银 行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资金;G一W一G为第二阶段,即生产经营资金发挥作用, 通过生产过程,价值有了增殖,并实现了已经增殖的产品的价值;G'一G为第三 阶段,即银行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 (3)防范信用风险,要遵循信用资金运动规律,必须注意: ①信贷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所决定,各阶段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也 各异。第一阶段(G一G)是贷款的投向和投量的选择,第一阶段对贷款经济效 益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第二阶段(G一W一G)是如何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 职能作用,加速周转、增殖并随之实现的问题,而信贷资金的归流和增殖是以转 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为条件的所以决不能忽视第二阶段的关键作用第三阶段G 一G')需要研究的是贷款利息的大小和贷款周转速度问题,第三阶段是信贷资 金运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利息的取得又可使信贷扩张并进行再分配。 ②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信贷资金的 运动以银行为中心,贯穿于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由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作用所实现 的贷款经济效益,首先应该是最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不仅要重视信贷资 金微观经济效益的实现,更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 方向的研究。 10.什么是利率?它是如何分类的?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
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是经 济风险的集中体现。 (2)信贷资金运动形式就是 G—G—W—G′—G′。这个包含有二重支付和 二重归流的价值特殊运动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G—G 为第一阶段,即由银 行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资金;G—W—G′为第二阶段,即生产经营资金发挥作用, 通过生产过程,价值有了增殖,并实现了已经增殖的产品的价值;G′—G′为第三 阶段,即银行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 (3)防范信用风险,要遵循信用资金运动规律,必须注意: ①信贷资金运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所决定,各阶段工作的内容和侧重点也 各异。第一阶段(G—G)是贷款的投向和投量的选择,第一阶段对贷款经济效 益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第二阶段(G—W—G′)是如何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 职能作用,加速周转、增殖并随之实现的问题,而信贷资金的归流和增殖是以转 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为条件的,所以决不能忽视第二阶段的关键作用;第三阶段(G′ — G′)需要研究的是贷款利息的大小和贷款周转速度问题,第三阶段是信贷资 金运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利息的取得又可使信贷扩张并进行再分配。 ②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方向的研究。信贷资金的 运动以银行为中心,贯穿于国民经济各个部分。由信贷资金运动规律作用所实现 的贷款经济效益,首先应该是最优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不仅要重视信贷资 金微观经济效益的实现,更要重视对信贷资金运动进行全局的、长期的、战略性 方向的研究。 10.什么是利率?它是如何分类的? 利息率,简称“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本金额的比率,即利率=
利息/本金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经济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分类 方法是: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 (2)按照计算方法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 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 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通称“利滚利”。 (3)按照性质不同,利率又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两种。名义利率是指 货币数量所示的利率,通常也即银行挂牌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扣除 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差数。 (4)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固定利率 是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确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利率不因 资金供求状况或淇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不变。浮动利率是指借贷业务 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确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利率。 (5)按形成的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两种。官方利率 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通常为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 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利率。 11.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5)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 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2)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3)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
利息/本金。 利率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经济生活中几种常用的分类 方法是: (1)按照计算日期不同,利率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三种。 (2)按照计算方法不同,利率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单利是指不论期限长 短,只按本金计算利息,利息不再计入本金重新计算利息。复利是指计算利息时 按照一定的期限,将利息加入本金,再计算利息,逐期滚算,通称“利滚利”。 (3)按照性质不同,利率又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两种。名义利率是指 货币数量所示的利率,通常也即银行挂牌的利率。实际利率则是指名义利率扣除 通货膨胀率之后的差数。 (4)按照管理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两种。固定利率 是指在借贷业务发生时,由借贷双方确定的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间内,利率不因 资金供求状况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稳定不变。浮动利率是指借贷业务 发生时,由借贷双方共同确定,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利率。 (5)按形成的方式不同,利率可分为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两种。官方利率 是指一国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通常为中央银行)所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是指 借贷双方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争所形成的利率。 11.试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Ms)是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因 此,货币供给独立于利率的变动。 (2)货币需求(L)则是内生变量,取决于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3)公众的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 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4)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 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 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 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12.试述S-LM框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如下图所示ⅱ M E IS 0 (1)IS曲线代表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 在S曲线上的任一点,实体经济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 (2)LM曲线代表货币供求均衡时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在 LM曲线上的任一点,货币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 LM曲线是一条折线。 (3)只有当实体经济部门和货币部门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才能 达到均衡状态。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 平同时被决定。 13.试述利率杠杆的功能。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
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形成的交易需求与收入成正比,与利率无关。投机动机形成 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比。 (4)当利率下降到某一水平时,市场就会产生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这样, 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达到无穷大,这时,无论中央银行供应多少货币,都会被相 应的投机需求所吸收,从而使利率不能继续下降而“锁定”在这一水平,这就是 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 12.试述 IS─LM 框架下的利率决定理论。 如下图所示:i LM i * E IS o Y* Y (1)IS 曲线代表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 在 IS 曲线上的任一点,实体经济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 (2)LM 曲线代表货币供求均衡时收入(Y)与利率(i)点的组合轨迹,在 LM 曲线上的任一点,货币部门均处于均衡状态。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 LM 曲线是一条折线。 (3)只有当实体经济部门和货币部门同时达到均衡时,整个国民经济才能 达到均衡状态。在 IS 曲线和 LM 曲线相交时,均衡的收入水平和均衡的利率水 平同时被决定。 13.试述利率杠杆的功能。 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它对宏观经济运行与微观经济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
的调节作用。利率杠杆的功能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调节功能 ①积累资金。资金总是一大短缺要素。通过利率杠杆来聚集资金,就可以收 到在中央银行不扩大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全社会的可用货币资金总量也能增加之 效应。 ②调节宏观经济。利率调高,一方面是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 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 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 置效应。国家利用利率杠杆,在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 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供给的同时抑制资 金需求。运用利率杠杆,还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利率的存在与变动能够把部分现实流通中的货币转 化为积蓄性货币,能够把消费货币变成生产建设资金,同时推迟现实购买力的实 现。 ④分配收入。利息的存在及其上下浮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改变, 从而调节国家与人民、国家财政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 配关系。 (2)微观调节功能 从微观角度考察,利率作为利息的相对指标影响了各市场主体的收益或成 本,进而影响了它们的市场行为利率杠杆的微观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激励功能。利息对存款人来说,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渠道,高的存款利率往 往可以吸收较多的社会资金;利息对于借款人来说,为减轻利息负担,增加利润
的调节作用。利率杠杆的功能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 (1)宏观调节功能 ①积累资金。资金总是一大短缺要素。通过利率杠杆来聚集资金,就可以收 到在中央银行不扩大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全社会的可用货币资金总量也能增加之 效应。 ②调节宏观经济。利率调高,一方面是拥有闲置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受利益诱 导将其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因利 率调高而需多付利息,成本也相应增加,从而促使全社会的生产要素产生优化配 置效应。国家利用利率杠杆,在资金供求缺口比较大时(资金供给<资金需求), 为促使二者平衡,就采取调高存贷款利率的措施,在增加资金供给的同时抑制资 金需求。运用利率杠杆,还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③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利率的存在与变动能够把部分现实流通中的货币转 化为积蓄性货币,能够把消费货币变成生产建设资金,同时推迟现实购买力的实 现。 ④分配收入。利息的存在及其上下浮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分配比例的改变, 从而调节国家与人民、国家财政与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 配关系。 (2)微观调节功能 从微观角度考察,利率作为利息的相对指标影响了各市场主体的收益或成 本,进而影响了它们的市场行为,利率杠杆的微观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激励功能。利息对存款人来说,是一种增加收入的渠道,高的存款利率往 往可以吸收较多的社会资金;利息对于借款人来说,为减轻利息负担,增加利润
企业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借款,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途径,按 期或提前归还借款。 ②约束功能。利率调高会使企业成本增大,从而使那些处于盈亏边沿的企业走进 亏损行列,这样,企业可能会作出不再借款的选择;其他企业也会压缩资金需求 减少借款规模,而且会更谨慎地使用资金。 五、论述题 1、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业信用的主要特点有 (1)商业信用所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仍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是 产业资本的一部分。 (2)商业信用体现的是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商业信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只能轴生产商品的企业向需要 该商品的企业提供。 (3)商业信用具有对像上的局限性。工商企业一般只会和与自己有经济业 务联系的企业发生商业信用关系。 银行信用的特点有: (1)从资本类型上看,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 来的货币资本,因此银行信用能够超越商业资本只限于产业内部的界限;此外
企业就会尽可能地减少借款,通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途径,按 期或提前归还借款。 ②约束功能。利率调高会使企业成本增大,从而使那些处于盈亏边沿的企业走进 亏损行列,这样,企业可能会作出不再借款的选择;其他企业也会压缩资金需求, 减少借款规模,而且会更谨慎地使用资金。 五、论述题 1、比较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并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商业信用的主要特点有: (1)商业信用所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仍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是 产业资本的一部分。 (2)商业信用体现的是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商业信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只能由生产商品的企业向需要 该商品的企业提供。 (3)商业信用具有对象上的局限性。工商企业一般只会和与自己有经济业 务联系的企业发生商业信用关系。 银行信用的特点有; (1)从资本类型上看,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 来的货币资本,因此银行信用能够超越商业资本只限于产业内部的界限;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