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晋代以来便有学者对《史记》《汉书》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批评和研究,因两书著 述宗旨和行文风格之差异,历史上曾出现尊史抑汉和尊汉抑史两种观点,但多由全书或纪传 各类下手,立论概括,少有以单篇对校者。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综合近代以前各家 《史记》注说,结合《史记》、《汉书》传文考证谬误,为现代人研究《史记》及史汉比较研 究必备书。徐复观《史〉〈汉〉比较之一例》对史汉纪传书志及文字作细致比较,其中亦 涉及两书项羽传文字的对比,然多概言之。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 学出版社1994年版)论述史汉比较之历史与现状,对史汉纪传体例、传文对比及写作方法、 文势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传文对比方面不及徐文细致,但在比较方法上提出独到见解。 近有刘德汉《史记汉书李广传之比较研究》与阿其图《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 刍议》,以文本对校方法细读传文,考辨优劣,然尚未有以《史》《汉》项羽传详细比较者 除行文风格等不同之外,两传传文尚有谬误,本文在比较时亦一并指出 、传文要旨 《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以秦汉之际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列入本纪类,且列于《高祖本 纪》之前,为《史记》卷七本纪第七。全文以项羽称霸天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水岭 记述其由弱而强,极盛而衰的一生,即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鸿门宴一段,《史记》 描写生动,记叙犹详。司马迁以项羽勇武善战、三年霸有天下却因目光短浅而致身败名裂 于行文中多致惋惜之意,感情充沛洋溢。《史记》传文在记史的同时多用散笔,穿插故事, 错综印衬,文学性较强,具有历史散文的特点。《汉书》以陈胜项羽二人秦末之际曾先后号 令天下故,将二人合传,名为《汉书陈胜项籍传》,为《汉书》卷三一列传第一。班固从尊 汉思想出发,仅以残暴戾狠、逆时代而行之贼人记项羽,且以其名“籍”为题。《汉书》传 文注重史实,行文严谨,按历史顺序安排文章,不露情感,较《史记·项羽本纪》条理更为 清晰, 传文比较 《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 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汉书》项籍传大幅 删减《史记·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 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 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兹分述例证如下: (一)、大段变动方面,《史记》第1-9、11-15、20、25、40-42、45段与《汉书》各对 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史记》剩余的二十五段分增补、删改、移置三项 述之 增补部分 (1)、《汉书》将《史记》第7段:“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 大破秦军于东阿。”三十二字增改为:“初,章邯既杀齐王田儋于临菑,田假复自立为齐王。 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梁引兵救东阿,大破秦军东阿”共五十一字。对于齐田氏世
《史记》《汉书》项羽传比较研究 晋代以来便有学者对《史记》《汉书》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批评和研究,因两书著 述宗旨和行文风格之差异,历史上曾出现尊史抑汉和尊汉抑史两种观点,但多由全书或纪传 各类下手,立论概括,少有以单篇对校者。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综合近代以前各家 《史记》注说,结合《史记》、《汉书》传文考证谬误,为现代人研究《史记》及史汉比较研 究必备书。徐复观《〈史〉〈汉〉比较之一例》 对史汉纪传书志及文字作细致比较,其中亦 涉及两书项羽传文字的对比,然多概言之。朴宰雨著《〈史记〉〈汉书〉比较研究》(中国文 学出版社 1994 年版)论述史汉比较之历史与现状,对史汉纪传体例、传文对比及写作方法、 文势风格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传文对比方面不及徐文细致,但在比较方法上提出独到见解。 近有刘德汉《史记汉书李广传之比较研究》 与阿其图《汉书•匈奴传与史记•匈奴列传对校 刍议》 ,以文本对校方法细读传文,考辨优劣,然尚未有以《史》《汉》项羽传详细比较者。 除行文风格等不同之外,两传传文尚有谬误,本文在比较时亦一并指出。 一、传文要旨 《史记•项羽本纪》将项羽以秦汉之际实际统治者的身份列入本纪类,且列于《高祖本 纪》之前,为《史记》卷七本纪第七。全文以项羽称霸天下过程中的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水岭, 记述其由弱而强,极盛而衰的一生,即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鸿门宴一段,《史记》 描写生动,记叙犹详。司马迁以项羽勇武善战、三年霸有天下却因目光短浅而致身败名裂, 于行文中多致惋惜之意,感情充沛洋溢。《史记》传文在记史的同时多用散笔,穿插故事, 错综印衬,文学性较强,具有历史散文的特点。《汉书》以陈胜项羽二人秦末之际曾先后号 令天下故,将二人合传,名为《汉书•陈胜项籍传》,为《汉书》卷三一列传第一。班固从尊 汉思想出发,仅以残暴戾狠、逆时代而行之贼人记项羽,且以其名“籍”为题。《汉书》传 文注重史实,行文严谨,按历史顺序安排文章,不露情感,较《史记•项羽本纪》条理更为 清晰。 二、传文比较 《汉书》项籍传袭用《史记•项羽本纪》。《史记》为项羽专著一本纪,而《汉书》将陈 胜与项羽合传,传赞部分亦将《史记》陈涉世家赞与项羽本纪赞合并。《汉书》项籍传大幅 删减《史记•项羽本纪》中字句,以互见法移置段落至《汉书》他传中,并调整后半部分传 文顺序,使《汉书》项籍传字数缩减为《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占《汉书• 陈胜项籍传》字数的三分之二。 关于《汉书》传文中的删补移置,兹分述例证如下: (一)、大段变动方面 ,《史记》第 1-9、11-15、20、25、40-42、45 段与《汉书》各对 应段落内容大致相同,仅字句略有删改 。《史记》剩余的二十五段分增补、删改、移置三项 述之: 1、 增补部分 2、 ⑴、《汉书》将《史记》第 7 段:“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 大破秦军于东阿。”三十二字增改为:“初,章邯既杀齐王田儋于临菑,田假复自立为齐王。 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梁引兵救东阿,大破秦军东阿”共五十一字。对于齐田氏世
系的更替,《史记》在卷九十四《田儋列传》中有说明,故此处略写。且《史记》云:“与齐 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汉书》为“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事实上田荣是被 章邯追击,《史记》的记述易引发读者误解。《汉书》云“梁引兵救东阿”,《史记》所谓“司 马龙且军”,应是项梁的裨将,《汉书》略去以突出主将项梁。 (2)、《史记》第15段首句:“到新安”,《汉书》补为:“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 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二十六字,补明项羽到新安的时间和路线 2、删改部分 (1)、《史记》第3段:“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 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 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 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 头。”《汉书》将此一百五十五字改易为:“九月,会稽假守通素贤梁,乃召与计事。梁曰: 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守叹曰:‘闻夫子楚将世家, 唯足下耳!’梁曰:‘吴有奇士桓楚,亡在泽中,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梁乃诫籍持剑居 外侍。梁复入,与守语曰:‘请召籍,使受令召桓楚。’籍入,梁眴籍曰:‘可行矣!籍遂拔 剑击斩守。”共一百五十四字。项梁杀会稽守起义事,史汉记述不同,前人多有讨论,未有 定论。“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汉书》改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后文宋 义语“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汉书》改作:“夫击轻锐,我不如 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将散文化、口语化的语句改为整洁对称的语句 (2)、《史记》第10段末,“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汉书》 删去“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十一字, (3)、《史记》第16-19段记述鸿门宴全过程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字。鸿门宴为项羽霸业至 关重要的转折点,亦为《项羽本纪》中描写最为精彩之处。《汉书》将其缩减为一段文字, 以“语在《高纪》”收尾,共一百九十字。在《史记》、《汉书》刘项四篇传记中,《史记·项 羽本纪》记述鸿门宴最为详尽。《汉书·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中,出于为尊者讳的目 的略写。为降低项羽声势,《汉书》在将此段材料简单节入《高帝纪》及《樊哙传》中时, 将“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座次一段共四十六字完全删掉。《汉书》不仅略去《史记》 中记载刘邦弱势的记述,还删去《史记》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削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 行文的紧张感。 (4)、《史记》第20段“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 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九十四字,《汉书》作韩生语,概所 据材料不同。 (5)、《史记》第21段项羽分封诸侯事七百三十七字,《汉书》项籍传删改后为六百八十 九字。《汉书》增补《史记》:“项王使人致命怀王”八字为“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 王其地。羽既背约,使人致命于怀王”二十九字,《史记》将其设为鸿门宴上刘邦之语,故 《汉书》此处补写当时背景。《史记》记载分封诸侯在前,徙怀王在后:《汉书》为徙怀王在 前,分封诸侯在后。《史记》:“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 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 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 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 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 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故秦所 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
系的更替,《史记》在卷九十四《田儋列传》中有说明,故此处略写。且《史记》云:“与齐 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汉书》为“儋弟荣走保东阿,章邯追围之”,事实上田荣是被 章邯追击 ,《史记》的记述易引发读者误解。《汉书》云“梁引兵救东阿”,《史记》所谓“司 马龙且军”,应是项梁的裨将,《汉书》略去以突出主将项梁。 ⑵、《史记》第 15 段首句:“到新安”,《汉书》补为:“汉元年,羽将诸侯兵三十余万, 行略地至河南,遂西到新安”二十六字,补明项羽到新安的时间和路线。 2、删改部分 ⑴、《史记》第 3 段:“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 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 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 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 头。”《汉书》将此一百五十五字改易为:“九月,会稽假守 通素贤梁,乃召与计事。梁曰: ‘方今江西皆反秦,此亦天亡秦时也。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守叹曰:‘闻夫子楚将世家, 唯足下耳!’梁曰:‘吴有奇士桓楚,亡在泽中,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梁乃诫籍持剑居 外侍。梁复入,与守语曰:‘请召籍,使受令召桓楚。’籍入,梁眴籍曰:‘可行矣!’籍遂拔 剑击斩守。”共一百五十四字。项梁杀会稽守起义事,史汉记述不同,前人多有讨论,未有 定论。 “吾闻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汉书》改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后文宋 义语“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汉书》改作:“夫击轻锐,我不如 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将散文化、口语化的语句改为整洁对称的语句。 ⑵、《史记》第 10 段末,“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汉书》 删去“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十一字。 ⑶、《史记》第 16-19 段记述鸿门宴全过程共一千八百八十二字。鸿门宴为项羽霸业至 关重要的转折点,亦为《项羽本纪》中描写最为精彩之处。《汉书》将其缩减为一段文字, 以“语在《高纪》”收尾,共一百九十字。在《史记》、《汉书》刘项四篇传记中,《史记•项 羽本纪》记述鸿门宴最为详尽。《汉书•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中,出于为尊者讳的目 的略写。为降低项羽声势,《汉书》在将此段材料简单节入《高帝纪》及《樊哙传》中时, 将“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的座次一段共四十六字完全删掉。 《汉书》不仅略去《史记》 中记载刘邦弱势的记述,还删去《史记》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削弱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 行文的紧张感。 ⑷、《史记》第 20 段“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 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九十四字,《汉书》作韩生语,概所 据材料不同。 ⑸、《史记》第 21 段项羽分封诸侯事七百三十七字,《汉书》项籍传删改后为六百八十 九字。《汉书》增补《史记》:“项王使人致命怀王”八字为“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者 王其地。羽既背约,使人致命于怀王”二十九字,《史记》将其设为鸿门宴上刘邦之语,故 《汉书》此处补写当时背景。《史记》记载分封诸侯在前,徙怀王在后;《汉书》为徙怀王在 前,分封诸侯在后。《史记》:“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 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 王,王河内,都朝歌。徙赵王歇为代王。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 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 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 蓟。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故秦所 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
博阳”中,《汉书》去掉了其中有连接关系的“故”共八字。“故”表因果关系,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使传文有语意回环、耐人回味之感,是《史记》散文性的表现。《汉书》删去“故 字,强调史实客观性,亦使传文失去原有韵味,行文略显生硬。各诸侯王的都城,《汉书》 移入《异姓诸侯王表》中。“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句,《汉书》删去,后文“韩王成无军 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汉书》亦删去,可知《汉书·项 籍传》删去《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韩王的记载 (6)、《史记》第22-24段“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至“项王因留,连战 未能下”六百九十五字,《汉书》将其并为一段共五百零九字,且叙述顺序有所颠倒,导致 《史记》传文中事件发生时间记叙有误。《史记》传文顺序为:汉元年四月,项王阴令衡山、 临江王击杀义帝江中。以下“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 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五十九字《汉书 略去。田荣并王三齐,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还定三秦,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以上《史 记》均作汉元年事。汉二年,羽至城阳。《汉书》将顺序改作:汉元年,田荣并王三齐,汉 还定三秦,《汉书》略去齐梁反书内容“齐欲与赵并灭楚”七字,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 汉二年,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书》增“张耳走归汉”五字,羽 至城阳。“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汉书》作“齐、梁叛之”,《史记 会注考证》:“齐叛,指田荣击杀田都田市田安并王三齐也。赵叛,指陈馀破常山王,迎还赵 歇也。《汉书》项羽传书赵叛于汉二年,改齐赵作齐梁。其言梁叛,指彭越反梁也,与此不 同。”据《秦楚之际月表》:“十月,歇复王赵。”《史记·高祖本纪》:“(汉二年),张耳来见 汉王厚遇之。”《汉书高帝纪》:“二年冬十月……耳败走降汉,汉王厚遇之。陈馀迎代王歇 还赵,歇立馀为代王。”《汉书》项籍传是 (7)、《史记》第25段:“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 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 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 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 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 楚军。”一百九十字,《汉书·陈胜项籍传》将其移λ《高帝纪》,略作:“汉王乃与数十骑遁 去。语在《高纪》。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反遇楚军。”三十二字。《汉书·高帝纪》此处描写 语言简练,略去“如是者三”及滕公的话,读者不复见汉王性格自私冷血之一面。大风救得 刘邦事,当为民间传说,史公姑妄言之。 (8)、《史记》第38-39段:“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至“大司马周殷叛楚, 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隨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两段共五百三十二字,《汉书》略 为一百四十八字 第38段:“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 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 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 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一百二十八字《汉书》略作:“汉王使侯公说羽,羽乃 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东者为楚,归汉王父母妻子。已约,羽解而东。” 五十字,略去陆贾说项王、封侯公为平国君事。“即”起连接作用,可见项羽言出必行的性 格。“军皆呼万岁”、“此天下辨士”等,当非司马迁亲眼得见,然读来亦如身临其境。《汉书》 记事讲求客观,陆贾说项王、封侯公为平国君一段,他书及《史记》他传均无记载,恐为司 马迁夸张虚附而成:又与高祖颜面有损,故可略去 第39段:“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 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博阳”中,《汉书》去掉了其中有连接关系的“故”共八字。 “故”表因果关系,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使传文有语意回环、耐人回味之感,是《史记》散文性的表现。《汉书》删去“故” 字,强调史实客观性,亦使传文失去原有韵味,行文略显生硬。各诸侯王的都城,《汉书》 移入《异姓诸侯王表》中。“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句,《汉书》删去,后文“韩王成无军 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汉书》亦删去,可知《汉书•项 籍传》删去《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韩王的记载。 ⑹、《史记》第 22-24 段“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至“项王因留,连战 未能下”六百九十五字,《汉书》将其并为一段共五百零九字,且叙述顺序有所颠倒,导致 《史记》传文中事件发生时间记叙有误。《史记》传文顺序为:汉元年四月,项王阴令衡山、 临江王击杀义帝江中。以下“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 杀之。臧荼之国,因逐韩广之辽东,广弗听,荼击杀广无终,并王其地。”五十九字《汉书》 略去。田荣并王三齐,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还定三秦,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以上《史 记》均作汉元年事。汉二年,羽至城阳。《汉书》将顺序改作:汉元年,田荣并王三齐,汉 还定三秦,《汉书》略去齐梁 反书内容“齐欲与赵并灭楚”七字,项羽征兵九江王布攻齐。 汉二年,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陈馀迎故赵王歇反赵,《汉书》增“张耳走归汉”五字,羽 至城阳。“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汉书》作“齐、梁叛之”,《史记 会注考证》:“齐叛,指田荣击杀田都田市田安并王三齐也。赵叛,指陈馀破常山王,迎还赵 歇也。《汉书》项羽传书赵叛于汉二年,改齐赵作齐梁。其言梁叛,指彭越反梁也,与此不 同。” 据《秦楚之际月表》:“十月,歇复王赵。”《史记•高祖本纪》:“(汉二年),张耳来见, 汉王厚遇之。”《汉书•高帝纪》:“二年冬十月……耳败走降汉,汉王厚遇之。陈馀迎代王歇 还赵,歇立馀为代王。”《汉书》项籍传是。 ⑺、《史记》第 25 段:“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 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 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 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 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求太公、吕后不相遇。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求汉王,反遇 楚军。”一百九十字,《汉书•陈胜项籍传》将其移入《高帝纪》,略作:“汉王乃与数十骑遁 去。语在《高纪》。太公、吕后间求汉王,反遇楚军。”三十二字。《汉书•高帝纪》此处描写 语言简练,略去“如是者三”及滕公的话,读者不复见汉王性格自私冷血之一面。大风救得 刘邦事,当为民间传说,史公姑妄言之。 ⑻、《史记》第 38-39 段:“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罢食绝”至“大司马周殷叛楚, 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隨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两段共五百三十二字,《汉书》略 为一百四十八字。 第 38 段:“汉遣陆贾说项王,请太公,项王弗听。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 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 呼万岁。汉王乃封侯公为平国君。匿弗肯复见。曰:‘此天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 君。’项王已约,乃引兵解而东归。”一百二十八字《汉书》略作:“汉王使侯公说羽,羽乃 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东者为楚,归汉王父母妻子。已约,羽解而东。” 五十字,略去陆贾说项王、封侯公为平国君事。“即”起连接作用,可见项羽言出必行的性 格。“军皆呼万岁”、“此天下辨士”等,当非司马迁亲眼得见,然读来亦如身临其境。《汉书》 记事讲求客观,陆贾说项王、封侯公为平国君一段,他书及《史记》他传均无记载,恐为司 马迁夸张虚附而成 ;又与高祖颜面有损,故可略去。 第 39 段:“汉欲西归,张良、陈平说曰:‘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 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汉王听之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 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 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 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 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 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 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三百八十五字《汉书》略作:“五 年,汉王进兵追羽,至固陵,复为羽所败。汉王用张良计,致齐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 刘贾入楚地,围寿春。大司马周殷叛楚,举九江兵随刘贾,迎黥布,与齐、梁诸侯皆大会。” 共八十一字。《汉书》略去张良、陈平说汉王语及汉王与张良计谋的内容,删去《史记》中 的对话。对话非当事人无人能知,《史记》中的对话虚设情节,增强传文故事性、生动性。 (9)、《史记》第42段“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 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 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八十八字,《汉书》略作:“最后杨喜、吕马 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为列侯。”三十五字。《史记》详记 五人前后官位变化,更见史笔意味。 ⑩0、《史记》第43段“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 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 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九十五字,《汉书》略作:“汉 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十二字。《汉书》略去汉下鲁地的经过,《史记》以此寄托的对项 羽惋惜之意不存。“独”、“乃”、“及其”等虚词的运用可见司马迁行文中之感情。“汉王为发 哀,泣之而去”,司马迁意在表现刘邦对项羽英雄相惜之意,《汉书》删去 D、《史记》第44段“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 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三十八字,《汉书》作:“诸项支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 赐姓刘氏。”二十八字,略去项伯四人侯位,叙述简练。 3、移置部分 (1)、《史记》第10段怀王从盱台之彭城事:“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 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 将砀郡兵。”《汉书》将此段六十五字移入《高帝纪》,故项籍传中无相应段落。与《汉书· 高帝纪》不同处,《史记·项羽本纪》略去“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句,在第43段补叙“始 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运用互见法同时, 交待了项羽以鲁公号葬的缘由。《汉书》项籍传第30段仅云:“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前后缺乏呼应。 (2)、《史记》第26-37段“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至“汉军畏楚,尽走险 阻”共一千七百零七字,《汉书》移置删改最多,改易后缩减为“三年,羽数击绝汉甬道” 至“语在《信传》”一千一百五十八字。“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 二十二字,《汉书》无。“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共四十七字记述当时背景,《汉书》删去。离间项羽 君臣事:“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 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 项王乃疑范増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 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一百三十八字,《汉书》删减作:“汉王 患之,乃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语在《陈平传》。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范增
汉五年,汉王乃追项王至阳夏南,止军,与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 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 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 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 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 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 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三百八十五字《汉书》略作:“五 年,汉王进兵追羽,至固陵,复为羽所败。汉王用张良计,致齐王信、建成侯、彭越兵,及 刘贾入楚地,围寿春。大司马周殷叛楚,举九江兵随刘贾,迎黥布,与齐、梁诸侯皆大会。” 共八十一字。《汉书》略去张良、陈平说汉王语及汉王与张良计谋的内容,删去《史记》中 的对话。对话非当事人无人能知,《史记》中的对话虚设情节,增强传文故事性、生动性。 ⑼、《史记》第 42 段“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 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 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八十八字,《汉书》略作:“最后杨喜、吕马 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为列侯。”三十五字。《史记》详记 五人前后官位变化,更见史笔意味。 ⑽、《史记》第 43 段“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 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 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九十五字,《汉书》略作:“汉 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十二字。《汉书》略去汉下鲁地的经过,《史记》以此寄托的对项 羽惋惜之意不存。“独”、“乃”、“及其”等虚词的运用可见司马迁行文中之感情。“汉王为发 哀,泣之而去”,司马迁意在表现刘邦对项羽英雄相惜之意,《汉书》删去。 ⑾、《史记》第 44 段“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 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三十八字,《汉书》作:“诸项支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 赐姓刘氏。”二十八字,略去项伯四人侯位,叙述简练。 3、移置部分 ⑴、《史记》第 10 段怀王从盱台之彭城事:“楚兵已破于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 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 将砀郡兵。”《汉书》将此段六十五字移入《高帝纪》,故项籍传中无相应段落。与《汉书• 高帝纪》不同处,《史记•项羽本纪》略去“以羽为鲁公,封长安侯”句,在第 43 段补叙“始, 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运用互见法同时, 交待了项羽以鲁公号葬的缘由。《汉书》项籍传第 30 段仅云:“汉王乃以鲁公号葬羽于谷城”, 前后缺乏呼应。 ⑵、《史记》第 26-37 段“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至“汉军畏楚,尽走险 阻”共一千七百零七字,《汉书》移置删改最多,改易后缩减为“三年,羽数击绝汉甬道” 至“语在《信传》”一千一百五十八字。“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 二十二字,《汉书》无。“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田横亦得收齐,立田荣子广为齐王。 汉王之败彭城,诸侯皆复与楚而背汉”共四十七字记述当时背景,《汉书》删去。离间项羽 君臣事:“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 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 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一百三十八字,《汉书》删减作:“汉王 患之,乃与陈平金四万斤以间楚君臣。语在《陈平传》。项羽以故疑范增,稍夺之权。范增
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行未至彭城,疽发背死。”七十六字 项羽烧杀纪信事:“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 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 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 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一百三十五字,《汉书》略作:“于是汉将 纪信诈为汉王出降,以诳楚军故汉王得与数十骑从西门出。”三十字,均省略人物对话及事 件过程的描写。“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 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 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井 杀枞公。”一百十八字,《汉书》作:“令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后文又交待“(羽)引 兵西下荥阳城,亨周苛,杀枞公。”三十九字,未记述魏豹被周苛、枞公二人所杀之事。 以下部分《史记》记述混乱,《汉书》记述顺序有所调整。《史记》载楚下荥阳城,汉王 与布入保成皋。汉四年,项羽围成皋,汉王与滕公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汉使距楚于巩。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薛公,羽击之。“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 乃止壁河内。”一句二十四字,《汉书》略作“留止”。汉王“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 十三字,《汉书》增作“使卢绾、刘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烧其积 聚,攻下梁地十余城。”三十八字。项王破走彭越。汉王复取成皋,项王与汉王俱临广武而 军。“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项羽与汉王挑战,斩 楼烦,伤汉王。龙且破,武涉往说信。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羽使曹咎等守成皋,行 击陈留、外黄,下外黄,汉败咎等。《汉书》顺序为:彭越渡睢,与项声、薛公战下邳,杀 薛公,羽击之,汉王军成皋。羽破走彭越,下荥阳,杀周苛等,“虏韩王信”(《史记》无), 进围成皋。汉王与滕公逃,北渡河至修武,从张耳、韩信,楚遂拔成皋。卢绾、刘贾佐彭越 烧楚积聚,下梁地十余城。项羽使曹咎等守成皋。四年,羽击陈留、外黄,下外黄,汉败咎 等。项王与汉王俱临广武而军。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项羽与汉王挑战,斩楼烦,伤汉 王。是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龙且破,武涉往说信。 《史记·项羽本纪》详述羽欲烹太公、斩杀楼烦,阵伤汉王事。“汉王数之,项王怒,欲 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三十六字,《汉书》为:“汉王 数羽十罪,语在《高纪》。羽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入成皋。”三十字,语句较《史记》简 省。《史记》:“欲一战,汉王不听”,涉上文项王挑战重复。《汉书》略去,直接写“羽怒, 伏弩射中汉王”,上下文语意连贯 (二)、字句变动方面 1、字词含义相同替换者 (1)、通假、古今字相互替换。见下表 序号《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1毋妄言无妄言 2众乃皆伏;骑皆伏曰众乃皆服;骑皆服曰 3一府中皆慑伏:;诸将皆慑服府中皆詟伏;诸将詟服 4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今秦嘉背陈王立景驹 5逆无道:无功亦诛: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义帝虽无功;无以渡:今无一人还;所当 无敌大逆亡道;亡功亦诛;秦中吏卒遇之多亡状:怀王亡功:亡以渡:今亡一人还;所 当亡敌 6士卒食芋菽卒食半菽 7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8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固当分其地王之
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行未至彭城,疽发背死。”七十六字。 项羽烧杀纪信事:“汉将纪信说汉王曰:‘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 汉王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楚兵四面击之。纪信乘黄屋车,傅左纛,曰:‘城中食 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汉王亦与数十骑从城西门出,走成皋。项王见纪信,问:‘汉 王安在?’曰:‘汉王已出矣。’项王烧杀纪信。”一百三十五字,《汉书》略作:“于是汉将 纪信诈为汉王出降,以诳楚军故汉王得与数十骑从西门出。”三十字,均省略人物对话及事 件过程的描写。“汉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周苛、枞公谋曰:‘反国之王, 难与守城。’乃共杀魏豹。楚下荥阳城,生得周苛。项王谓周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 军,封三万户。’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项王怒,烹周苛,井 杀枞公。”一百十八字,《汉书》作:“令周苛、枞公、魏豹守荥阳。”后文又交待“(羽)引 兵西下荥阳城,亨周苛,杀枞公。”三十九字,未记述魏豹被周苛、枞公二人所杀之事。 以下部分《史记》记述混乱,《汉书》记述顺序有所调整。《史记》载楚下荥阳城,汉王 与布入保成皋。汉四年,项羽围成皋,汉王与滕公走修武,从张耳、韩信军,汉使距楚于巩。 是时,彭越渡河击楚东阿,杀薛公,羽击之。“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 乃止壁河内。”一句二十四字,《汉书》略作“留止”。汉王“使刘贾将兵佐彭越,烧楚积聚” 十三字,《汉书》增作“使卢绾、刘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彭越共击破楚军燕郭西,烧其积 聚,攻下梁地十余城。”三十八字。项王破走彭越。汉王复取成皋,项王与汉王俱临广武而 军。“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项羽与汉王挑战,斩 楼烦,伤汉王。龙且破,武涉往说信。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羽使曹咎等守成皋,行 击陈留、外黄,下外黄,汉败咎等。《汉书》顺序为:彭越渡睢,与项声、薛公战下邳,杀 薛公,羽击之,汉王军成皋。羽破走彭越,下荥阳,杀周苛等,“虏韩王信”(《史记》无), 进围成皋。汉王与滕公逃,北渡河至修武,从张耳、韩信,楚遂拔成皋。卢绾、刘贾佐彭越 烧楚积聚,下梁地十余城。项羽使曹咎等守成皋。四年,羽击陈留、外黄,下外黄,汉败咎 等。项王与汉王俱临广武而军。项羽为高俎,置太公其上。项羽与汉王挑战,斩楼烦,伤汉 王。是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龙且破,武涉往说信。 《史记•项羽本纪》详述羽欲烹太公、斩杀楼烦,阵伤汉王事。“汉王数之,项王怒,欲 一战。汉王不听,项王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走入成皋。”三十六字,《汉书》为:“汉王 数羽十罪,语在《高纪》。羽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入成皋。”三十字,语句较《史记》简 省。《史记》:“欲一战,汉王不听”,涉上文项王挑战重复。《汉书》略去,直接写“羽怒, 伏弩射中汉王”,上下文语意连贯。 (二)、字句变动方面: 1、字词含义相同替换者: ⑴、通假、古今字相互替换。见下表: 序号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项籍传》 1 毋妄言 无妄言 2 众乃皆伏;骑皆伏曰 众乃皆服;骑皆服曰 3 一府中皆慑伏;诸将皆慑服 府中皆詟伏;诸将詟服 4 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 今秦嘉背陈王立景驹 5 逆无道 ;无功亦诛;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义帝虽无功;无以渡;今无一人还;所当 无敌 大逆亡道;亡功亦诛;秦中吏卒遇之多亡状;怀王亡功;亡以渡;今亡一人还;所 当亡敌 6 士卒食芋菽 卒食半菽 7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 将军居外久,多内隙 8 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固当分其地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