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愿将军孰计之愿将军熟计之 10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扫境内而属将军 l1以示士卒必死视士卒必死 12所亡失以十万数: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所亡失已十万数:羽见秦宫皆已烧残破 13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 14而诸侯并起滋益多而诸侯并起兹益多 15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孤立而欲长存 16妻子为僇乎妻子为戮乎 17可都以霸: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遂霸有天下;号为“霸王”可都以伯:羽自立为 西楚伯王:遂伯有天下:号为“伯王” 18而三分关中而叁分关中 19齐人相聚而叛之:怨王侯叛己齐人相聚而畔之:而怨王侯畔己 20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楚又追击至灵辟东睢水上 21汉王逃汉王跳 22烹周苛:吾烹太公;必欲烹而翁亨周苛:吾亨太公;必欲亨乃翁 23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慎毋与战,勿令得东而已 2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 25刈旗艾旗 26吾为若德吾为公得 乘执起陇亩之中乘势拔起陇亩之中 28很如羊很如羊 由上表可知,除28项为古今字外,其余皆为通假字 《史记》、《汉书》成书后经历了复杂的版本流传过程,故今日所见中华书局整理本《史 记》、《汉书》亦不可能恢复二书初成时之全貌,字词改动亦在所难免。忽略版本学的考证 仅从中华本《史》《汉》传文而言,《汉书》并非刻意将《史记》中所有今字换为古字。如6 7、9、10、12、15、16、26、27项,《汉书》将《史记》中古字换为今字。第22项,《汉书》 将《史记》前后两个虚词“勿”、“毋”在两个分句中互换使用。由此可见,《汉书》替换《史 记》中的通假字,仅服从于行文习惯和需要,并非刻意为之 (2)、同义字替换者: 序号《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1使受命召桓楚使受令召桓楚 2强不可使者强不可令者 3今项梁军破今梁军败 4自我为汝家妇自吾为乃家妇 5吾翁即若翁吾翁即汝翁 6乃进兵击秦嘉乃引兵击秦嘉 7穷来从我穷来归我 8章邯使人见项羽邯使使见羽 9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 10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汉卒皆南走山坑秦军二十余万人:汉军皆南走山 l1兵未战而先见败征;兵少食尽军未战先见败征:军少食尽 12歌数阕歌数曲 13项梁弗听;今释弗取梁不听;今不取 14而竟赐死而卒赐死
9 愿将军孰计之 愿将军熟计之 10 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 扫境内而属将军 11 以示士卒必死 视士卒必死 12 所亡失以十万数;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 所亡失已十万数;羽见秦宫皆已烧残破 13 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 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诣城东 14 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而诸侯并起兹益多 15 孤特独立而欲常存 孤立而欲长存 16 妻子为僇乎 妻子为戮乎 17 可都以霸;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遂霸有天下;号为“霸王” 可都以伯;羽自立为 西楚伯王;遂伯有天下;号为“伯王” 18 而三分关中 而叁分关中 19 齐人相聚而叛之;怨王侯叛己 齐人相聚而畔之;而怨王侯畔己 20 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楚又追击至灵辟东睢水上 21 汉王逃 汉王跳 22 烹周苛;吾烹太公;必欲烹而翁 亨周苛;吾亨太公;必欲亨乃翁 23 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慎毋与战,勿令得东而已 24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 25 刈旗 艾旗 26 吾为若德 吾为公得 27 乘执起陇亩之中 乘势拔起陇亩之中 28 很如羊 佷 如羊 由上表可知,除 28 项为古今字外,其余皆为通假字。 《史记》、《汉书》成书后经历了复杂的版本流传过程,故今日所见中华书局整理本《史 记》、《汉书》亦不可能恢复二书初成时之全貌,字词改动亦在所难免。忽略版本学的考证, 仅从中华本《史》《汉》传文而言,《汉书》并非刻意将《史记》中所有今字换为古字。如 6、 7、9、10、12、15、16、26、27 项,《汉书》将《史记》中古字换为今字。第 22 项,《汉书》 将《史记》前后两个虚词“勿”、“毋”在两个分句中互换使用。由此可见,《汉书》替换《史 记》中的通假字,仅服从于行文习惯和需要,并非刻意为之。 ⑵、同义字替换者: 序号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项籍传》 1 使受命召桓楚 使受令召桓楚 2 强不可使者 强不可令者 3 今项梁军破 今梁军败 4 自我为汝家妇 自吾为乃家妇 5 吾翁即若翁 吾翁即汝翁 6 乃进兵击秦嘉 乃引兵击秦嘉 7 穷来从我 穷来归我 8 章邯使人见项羽 邯使使见羽 9 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 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 10 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汉卒皆南走山 坑秦军二十余万人;汉军皆南走山 11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兵少食尽 军未战先见败征;军少食尽 12 歌数阕 歌数曲 13 项梁弗听;今释弗取 梁不听;今不取 14 而竟赐死 而卒赐死
1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人谓楚人沐猴而冠 16又恶负约;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又恶背约:背梁不肯助楚击秦 17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布称疾不行,使将将数千人往 18收其货宝美人收其货赂美人 9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毋徒罢天下父子为也 20割鸿沟以西者为汉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21秦之迁人皆居蜀秦之迁民皆居之 第1、2项,《汉书》将《史记》中的“命”、“使”,皆改为“令”;10、11项,《汉书》将《史 记》中的“卒”、“兵”,统一为“军”。13、15、18、19项,《汉书》将《史记》中接近俗语 的字词改为古字,仅12项将“阙”改为俗称的“曲”。4、5项《汉书》用“乃”替换“汝”, 汝”替换“若”,可见《汉书》仅在袭用《史记》传文时随意改写,非有意为之。17项, 《汉书》将前后两分句动词交换,虽两词同义,但交换后句义更为明了。 2、句中字词增加者: (1)、《汉书》于句中主语、谓语等部分增加字词,有补全《史记》内容,完善句子的作 用 序号所增句中成分《史记·项羽本纪》《汉书·项籍传》 1主语乃尊怀王为义帝羽乃阳尊怀王为义帝 2谓语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 3 乘执起陇亩之中乘势拔起陇亩之中 遂斩汉一将遂斩杀汉一将 故楚南公曰故南公称曰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汉有善骑射曰楼烦 7分裂天下,而封王侯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 8宾语县中从者得二万人;故因环封三县县中从之者得二万人;故因环封之三县 遂将五诸侯灭秦遂将五诸侯兵灭秦 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王秦降将以距塞汉道 l1状语项梁杀人梁尝杀人 23 欲距项梁欲以距梁 为高俎:以兵属项梁乃为高俎:乃以其兵属梁 东至睢阳:怨王侯叛己而东至睢阳:而怨王侯畔己 15江西皆反方今江西皆反秦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沈船,破釜 甑 击楚军夜衔枚击楚 以故不封以故不得封 19定语以兵属项梁;何兴之暴也:;黥布、蒲將军亦以兵属焉乃以其兵属梁;何其 兴之暴也:英布、蒲將军亦以其兵属焉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瑕丘公申阳者,张耳嬖臣也 王九郡王梁、楚地九郡 22补语我何面目见之;百姓岂有归心我何面目见之哉:百姓岂有所归心哉 学万人敌学万人敌耳 非社稷之臣;吾知公长者非社稷之臣也:非社稷之臣也 第2、6项,《汉书》于句中增加动词,补足句中所缺的谓语。“去”意为“离开”,则《史 记》标点应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增句末“去”字,文
15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人谓楚人沐猴而冠 16 又恶负约;数负项梁,又不肯将兵从楚击秦 又恶背约;背梁不肯助楚击秦 17 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 布称疾不行,使将将数千人往。 18 收其货宝美人 收其货赂美人 19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毋徒罢天下父子为也 20 割鸿沟以西者为汉 割鸿沟而西者为汉 21 秦之迁人皆居蜀 秦之迁民皆居之 第 1、2 项,《汉书》将《史记》中的“命”、“使”,皆改为“令”;10、11 项,《汉书》将《史 记》中的“卒”、“兵”,统一为“军”。13、15、18、19 项,《汉书》将《史记》中接近俗语 的字词改为古字,仅 12 项将“阙”改为俗称的“曲”。4、5 项《汉书》用“乃”替换“汝”, “汝”替换“若”,可见《汉书》仅在袭用《史记》传文时随意改写,非有意为之。17 项, 《汉书》将前后两分句动词交换,虽两词同义,但交换后句义更为明了。 2、句中字词增加者: ⑴、《汉书》于句中主语、谓语等部分增加字词,有补全《史记》内容,完善句子的作 用: 序号 所增句中成分 《史记•项羽本纪》 《汉书•项籍传》 1 主语 乃尊怀王为义帝 羽乃阳尊怀王为义帝 2 谓语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 3 乘执起陇亩之中 乘势拔起陇亩之中 4 遂斩汉一将 遂斩杀汉一将 5 故楚南公曰 故南公称曰 6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 汉有善骑射曰楼烦 7 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 8 宾语 县中从者得二万人;故因环封三县 县中从之者得二万人;故因环封之三县 9 遂将五诸侯灭秦 遂将五诸侯兵灭秦 10 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王秦降将以距塞汉道 11 状语 项梁杀人 梁尝杀人 12 欲距项梁 欲以距梁 13 为高俎;以兵属项梁 乃为高俎;乃以其兵属梁 14 东至睢阳;怨王侯叛己 而东至睢阳;而怨王侯畔己 15 江西皆反 方今江西皆反秦 16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沈船,破釜 甑 17 击楚军 夜衔枚击楚 18 以故不封 以故不得封 19 定语 以兵属项梁;何兴之暴也;黥布、蒲將军亦以兵属焉 乃以其兵属梁;何其 兴之暴也;英布、蒲將军亦以其兵属焉 20 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 瑕丘公申阳者,张耳嬖臣也 21 王九郡 王梁、楚地九郡 22 补语 我何面目见之;百姓岂有归心 我何面目见之哉;百姓岂有所归心哉 23 学万人敌 学万人敌耳 24 非社稷之臣;吾知公长者 非社稷之臣也;非社稷之臣也 第 2、6 项,《汉书》于句中增加动词,补足句中所缺的谓语。“去”意为“离开” ,则《史 记》标点应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增句末“去”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