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党和孟什维克党也侈谈社会监督、托拉斯国有化、制止投机活 动、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等,实际上却要人民信任资本家政府、 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去拯救国家。列宁说,要资本家的政府去监督 资本家,去同资本家的掠夺行为作斗争,就等于把梭鱼放到河里。 列宁发展了《四月提纲》和四月代表会议提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经 济纲领,更加具体地制定了使国家摆脱经济破坏同时也是走向社 会主义的一些经济措施,例如:建立工人对生产和分配以及对银 行、托拉斯和辛迪加的监督,公布军事订货的高额利润,实行普遍 劳动义务制,建立工人民兵等。在对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的问题 上,列宁批评了那种忘记阶级观点、空谈在民主派参加下由国家来 实行监督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列宁指出:革命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 需要准确分析国家的本质问题;无产阶级要在绝对不信任资本家 阶级的基础上制定整个政策,要在国家问题上首先辨明“国家”为 哪个阶级服务,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列宁说,只有在全部政权转 到无产者和半无产者手中以后,才可能有计划地顺利地实现布尔 什维克党提出的经济措施。列宁的这些著作对于争取、教育和组织 工人阶级,提高他们的觉悟,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队伍有着重 要的作用。 列宁在本卷的一些著作中阐述了苏维埃的作用和意义。列宁 认为苏维埃是革命群众自己建立起来的新的政权机构,在当时是 大多数人民的意志的最好的表达者。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对临时政府的态度的讲话指出,苏维 埃是向一种新型的共和国过渡的机构,它应当是这种新型国家里 的唯一政权;没有苏维埃,俄国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谈到两个政 权并存的局面时,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不能按照现在的样子继续 前 言 Ⅴ
命党和孟什维克党也侈谈社会监督、托拉斯国有化、制止投机活 动、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等,实际上却要人民信任资本家政府、 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去拯救国家。列宁说,要资本家的政府去监督 资本家,去同资本家的掠夺行为作斗争,就等于把梭鱼放到河里。 列宁发展了《四月提纲》和四月代表会议提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经 济纲领,更加具体地制定了使国家摆脱经济破坏同时也是走向社 会主义的一些经济措施,例如:建立工人对生产和分配以及对银 行、托拉斯和辛迪加的监督,公布军事订货的高额利润,实行普遍 劳动义务制,建立工人民兵等。在对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的问题 上,列宁批评了那种忘记阶级观点、空谈在民主派参加下由国家来 实行监督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列宁指出:革命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 需要准确分析国家的本质问题;无产阶级要在绝对不信任资本家 阶级的基础上制定整个政策,要在国家问题上首先辨明“国家”为 哪个阶级服务,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列宁说,只有在全部政权转 到无产者和半无产者手中以后,才可能有计划地顺利地实现布尔 什维克党提出的经济措施。列宁的这些著作对于争取、教育和组织 工人阶级,提高他们的觉悟,扩大社会主义革命的阶级队伍有着重 要的作用。 列宁在本卷的一些著作中阐述了苏维埃的作用和意义。列宁 认为苏维埃是革命群众自己建立起来的新的政权机构,在当时是 大多数人民的意志的最好的表达者。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 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对临时政府的态度的讲话指出,苏维 埃是向一种新型的共和国过渡的机构,它应当是这种新型国家里 的唯一政权;没有苏维埃,俄国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谈到两个政 权并存的局面时,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不能按照现在的样子继续 前 言 Ⅴ
存在下去,不能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长期并存;苏维埃或者是被反 革命将军解散和无声无息地死去,或者是最终把政权夺到自己手 中。列宁坚信,不管要经过什么突变和曲折,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 使政权转归苏维埃的口号一定能够实现。 列宁坚持不懈地揭露临时政府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本性,对 劳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争取工作,使人民逐渐擦亮了眼睛。布 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的日益增长,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的 不断壮大,引起了敌对阶级的仇视和恼怒。列宁在《现在和“将来” 出现卡芬雅克分子的阶级根源是什么?》等许多文章中,揭露了资 产阶级政党企图扼杀革命的反革命计划,谴责社会革命党和孟什 维克党助长和支持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行为。《资本家的第一 千零一次谎话》、《黑帮报纸和阿列克辛斯基的卑鄙诽谤》、《是新的 德雷福斯案件吗?》、《关于布尔什维克领袖们出庭受审的问题》等 文,以及分别给《新生活报》和《无产阶级事业报》编辑部的信件,是 为驳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报刊对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们 的诽谤、反对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迫害而写的。列宁在 《转变关头》一文中指出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的斗 争的实质:“这个斗争同帝国主义者和谢德曼分子反对李卜克内西 和弗·阿德勒(德国“社会党人”的中央机关报曾经把他们两人宣 布为“疯子”,至于资产阶级报刊,那更不必说了,它们干脆把这两 位同志宣布为替英国效劳的“叛徒”)的斗争是一样的。这是整个资 产阶级社会(也包括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管他们过去是多么多么 革命)对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斗争。”(见本卷第 303—304页)列宁深信,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一定会把人民大 众6月18日,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这次 Ⅵ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卷
存在下去,不能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长期并存;苏维埃或者是被反 革命将军解散和无声无息地死去,或者是最终把政权夺到自己手 中。列宁坚信,不管要经过什么突变和曲折,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 使政权转归苏维埃的口号一定能够实现。 列宁坚持不懈地揭露临时政府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本性,对 劳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和争取工作,使人民逐渐擦亮了眼睛。布 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的日益增长,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的 不断壮大,引起了敌对阶级的仇视和恼怒。列宁在《现在和“将来” 出现卡芬雅克分子的阶级根源是什么?》等许多文章中,揭露了资 产阶级政党企图扼杀革命的反革命计划,谴责社会革命党和孟什 维克党助长和支持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反革命行为。《资本家的第一 千零一次谎话》、《黑帮报纸和阿列克辛斯基的卑鄙诽谤》、《是新的 德雷福斯案件吗?》、《关于布尔什维克领袖们出庭受审的问题》等 文,以及分别给《新生活报》和《无产阶级事业报》编辑部的信件,是 为驳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报刊对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们 的诽谤、反对临时政府对布尔什维克的政治迫害而写的。列宁在 《转变关头》一文中指出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的斗 争的实质:“这个斗争同帝国主义者和谢德曼分子反对李卜克内西 和弗·阿德勒(德国“社会党人”的中央机关报曾经把他们两人宣 布为“疯子”,至于资产阶级报刊,那更不必说了,它们干脆把这两 位同志宣布为替英国效劳的“叛徒”)的斗争是一样的。这是整个资 产阶级社会(也包括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不管他们过去是多么多么 革命)对社会主义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进行的斗争。”(见本卷第 303—304页)列宁深信,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政党一定会把人民大 众6月18日,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群众举行游行示威。这次 Ⅵ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卷
示威是革命力量的大检阅,它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大大加强了。在本卷所收的《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堡委员 会会议上关于取消游行示威的讲话》和《六月十八日》等文献中,列 宁对包括这次示威在内的整个六月政治危机作了评述。社会革命 党人和孟什维克的领袖们企图把这次游行示威纳入“信任临时政 府”的轨道,临时政府正计划这一天在前线发起进攻。结果和他们 的愿望相反,游行队伍中最普遍的口号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等。列宁指出,这次游行示威“十分清楚地 表明,俄国劳动群众的先锋队即首都工业无产阶级和首都绝大多 数军队是拥护我们党一向主张的口号的”(见本卷第333页)。 收在本卷最后的一些文章是评述彼得格勒七月事变的。临时 政府在前线冒险发动进攻、惨遭失败的消息传到彼得格勒后,工人 和士兵无比愤怒,自发地要求推翻临时政府。鉴于条件尚未成熟, 布尔什维克告诫工人和士兵不要过早采取武装行动,并设法领导 了这一自发运动,使它成为和平性质的游行示威。但是,反革命势 力在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的协助下竟从前线调回了军队残酷 镇压示威群众。它们还诬蔑布尔什维克想要发动政变,并以此为借 口对布尔什维克进行迫害,封闭了布尔什维克报纸。列宁在《立宪 民主党人退出内阁有什么打算?》、《诽谤和事实》和《三次危机》等 文中揭露了立宪民主党人的图谋,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 党的诬蔑,说明了事件的真相。列宁在评述4月、6月和7月的三 次政治危机时指出,这些事件从形式上看都是反政府的游行示威, 但实质上却不是普通的游行示威,而是“某种比游行示威大得多而 比革命小一些的事件”,“这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同时爆发”(见本卷 第410页)。列宁指出:三次事件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 前 言 Ⅶ
示威是革命力量的大检阅,它表明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大大加强了。在本卷所收的《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堡委员 会会议上关于取消游行示威的讲话》和《六月十八日》等文献中,列 宁对包括这次示威在内的整个六月政治危机作了评述。社会革命 党人和孟什维克的领袖们企图把这次游行示威纳入“信任临时政 府”的轨道,临时政府正计划这一天在前线发起进攻。结果和他们 的愿望相反,游行队伍中最普遍的口号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等。列宁指出,这次游行示威“十分清楚地 表明,俄国劳动群众的先锋队即首都工业无产阶级和首都绝大多 数军队是拥护我们党一向主张的口号的”(见本卷第333页)。 收在本卷最后的一些文章是评述彼得格勒七月事变的。临时 政府在前线冒险发动进攻、惨遭失败的消息传到彼得格勒后,工人 和士兵无比愤怒,自发地要求推翻临时政府。鉴于条件尚未成熟, 布尔什维克告诫工人和士兵不要过早采取武装行动,并设法领导 了这一自发运动,使它成为和平性质的游行示威。但是,反革命势 力在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的协助下竟从前线调回了军队残酷 镇压示威群众。它们还诬蔑布尔什维克想要发动政变,并以此为借 口对布尔什维克进行迫害,封闭了布尔什维克报纸。列宁在《立宪 民主党人退出内阁有什么打算?》、《诽谤和事实》和《三次危机》等 文中揭露了立宪民主党人的图谋,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布尔什维克 党的诬蔑,说明了事件的真相。列宁在评述4月、6月和7月的三 次政治危机时指出,这些事件从形式上看都是反政府的游行示威, 但实质上却不是普通的游行示威,而是“某种比游行示威大得多而 比革命小一些的事件”,“这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同时爆发”(见本卷 第410页)。列宁指出:三次事件都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政治原 前 言 Ⅶ
因;危机还会发生,其形式可能改变,但实质是不会改变的;要实现 伟大的改革,不对资产阶级采取最坚决的革命措施是绝对不可能 的;只有无产阶级同贫苦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实行这种革命措施。 七月事变是俄国国内形势的一个转折点。由于社会革命党人和孟 什维克彻底背叛革命,政权完全落到了反革命临时政府手中,苏维 埃变成了临时政府的遮羞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俄国革 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完全消失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被迫转 入地下,开展新的斗争,来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本卷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10篇,其 中有《在彼得格勒党组织大会上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 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结果的报告》(1917年5月8日 〔21日〕)、《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 团会议上的讲话》(1917年5月31日〔6月13日〕)、《在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布)前线和后方军队党组织全国代表会议上关于目前形 势的报告》(1917年6月20日〔7月3日〕)等等以及《附录》中的全 部文献。 Ⅷ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卷
因;危机还会发生,其形式可能改变,但实质是不会改变的;要实现 伟大的改革,不对资产阶级采取最坚决的革命措施是绝对不可能 的;只有无产阶级同贫苦农民结成联盟,才能实行这种革命措施。 七月事变是俄国国内形势的一个转折点。由于社会革命党人和孟 什维克彻底背叛革命,政权完全落到了反革命临时政府手中,苏维 埃变成了临时政府的遮羞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了,俄国革 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完全消失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又被迫转 入地下,开展新的斗争,来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本卷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10篇,其 中有《在彼得格勒党组织大会上关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 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结果的报告》(1917年5月8日 〔21日〕)、《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 团会议上的讲话》(1917年5月31日〔6月13日〕)、《在俄国社会 民主工党(布)前线和后方军队党组织全国代表会议上关于目前形 势的报告》(1917年6月20日〔7月3日〕)等等以及《附录》中的全 部文献。 Ⅷ 列 宁 全 集 第 三 十 卷
“政 权 危 机” (1917年5月1日〔14日〕) 全俄国都还记得4月19—21日彼得格勒街头内战一触即发 的情景。1 4月21日临时政府2拟就了一个似乎是安定人心的新文件 3,对它18日的强盗式的照会作了“解释”。 接着,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4以多数通过决定,认为 “事件已经结束”。 又过了两天,发生了联合内阁的问题。执行委员会分成了几乎 是势均力敌的两派:23票反对联合内阁,22票拥护联合内阁。事件 只是在纸上“已经结束”。5 又过了两天,新的“事件”发生了。临时政府首脑之一陆军部长 古契柯夫呈请辞职。据说整个临时政府已决定辞职(写这篇文章 时,我们还不知道整个临时政府是否确实已经辞职)。又是一起“事 件”,而且这起事件使过去所有的“事件”都为之逊色。 为什么“事件”这样多呢?这里有没有一个根本原因必然使得 “事件”层出不穷呢? 原因是有的。这就是所谓两个政权并存,这就是工兵代表苏维 埃与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后所产生的不稳定的均势。 临时政府是资本家的政府。它不会放弃侵略(兼并)意图,不会 1
“政 权 危 机” (1917年5月1日〔14日〕) 全俄国都还记得4月19—21日彼得格勒街头内战一触即发 的情景。1 4月21日临时政府2拟就了一个似乎是安定人心的新文件 3,对它18日的强盗式的照会作了“解释”。 接着,工兵代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4以多数通过决定,认为 “事件已经结束”。 又过了两天,发生了联合内阁的问题。执行委员会分成了几乎 是势均力敌的两派:23票反对联合内阁,22票拥护联合内阁。事件 只是在纸上“已经结束”。5 又过了两天,新的“事件”发生了。临时政府首脑之一陆军部长 古契柯夫呈请辞职。据说整个临时政府已决定辞职(写这篇文章 时,我们还不知道整个临时政府是否确实已经辞职)。又是一起“事 件”,而且这起事件使过去所有的“事件”都为之逊色。 为什么“事件”这样多呢?这里有没有一个根本原因必然使得 “事件”层出不穷呢? 原因是有的。这就是所谓两个政权并存,这就是工兵代表苏维 埃与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后所产生的不稳定的均势。 临时政府是资本家的政府。它不会放弃侵略(兼并)意图,不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