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鱉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刚度和承 载力分布均,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形状a 紫4结构竖向布置原则
3 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对称,刚度和承 载力分布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形状。 4 结构竖向布置原则
第一章结构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结构功能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基准期(50年) 构可靠度在规定的条件下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 极限状态设计预定功能四项结构功能 何靠指标 fz(Z 失效概率 Z 可靠指标 Z=R-S>O β=μz/oz 0 Hz Boz Z μz= Fr-HSOZ2-R2+o
第一章 结构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结构功能要求 –能承受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是可能出现的各种作用 –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 –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仍能保持必需的整体稳定性 • 结构可靠度 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基准期(50年) –在规定的条件下——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 • 极限状态设计 –预定功能——四项结构功能 • 可靠指标 •失效概率 •可靠指标 back Z =Z Z Z fZ (Z) 0 Z=R-S≥0 = Z / Z Z= R- S Z 2 = R 2+ S 2
1.1极限状态设计 紫定义 鼇处政分2结构过基特定体态态能满足设让规遍的基,功 两类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 承载的变形(如倾覆、疲劳、机构、失稳等)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 规定限值(如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局部损坏、振动或其它 特定状态) 紫极限状态方程 ◆g(X12X2…xn)=0 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g(X12X2,Xn)20 ◆Z=RS>0
1.1 极限状态设计 定义 整个(或部分)结构超过某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 能要求 两类极限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不适于继续 承载的变形(如倾覆、疲劳、机构、失稳等)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 规定限值(如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局部损坏、振动或其它 特定状态) 极限状态方程 g(X1 ,X2 ,,Xn )=0 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g(X1 ,X2 ,,Xn )≥0 Z=R-S≥0 back
12作用及其分类 直接作用(荷载)—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或分布荷载—GBJ68-84 间接作用(作用)——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温度变化、焊接、基 础沉降、地震、混凝土收缩等) 时间变异 位置变异 结构反应 永久作用 口固定作用 静态作用 自重、土压力、预应力、基础沉降、焊自重、固定设自重、楼面活 接 备荷载 荷载 口可变作用 口可动作用 动态作用 安装荷载、楼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吊车荷载、人地震、吊车荷 载、吊车荷载、温度变化、地震 员荷载 载、设备振动 口偶然作用 风荷载 地震、爆炸、撞击
1.2 作用及其分类 –直接作用(荷载)——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或分布荷载——GBJ68-84 –间接作用(作用)——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温度变化、焊接、基 础沉降、地震、混凝土收缩等) back 时间变异 位置变异 结构反应 ❑ 永久作用 自重、土压力、预应力、基础沉降、焊 接 ❑ 可变作用 安装荷载、楼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 载、吊车荷载、温度变化、地震 ❑ 偶然作用 地震、爆炸、撞击 ❑ 固定作用 自重、固定设 备荷载 ❑ 可动作用 吊车荷载、人 员荷载 ❑ 静态作用 自重、楼面活 荷载 ❑ 动态作用 地震、吊车荷 载、设备振动、 风荷载
1.3风荷载 Ok=BusLL-Oo 米基本风压 ◆定义: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30年 遇1omin平均最大风速v为标准,按v2/600确定的风压值 ◆按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采用,>=0.25kN/m2 ◆调整系数(略)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B=1+519 风荷载体型系数 风振系数 (7.7e20me)-脉动增大系数 考虑范围 =f(H,H/B,pe,Zome)--脉动影响系数 房屋结构H30m&HB>15四=f(H,H,1pe)≈H,H!-振型系数 高耸结构T1>0.25s 考虑方法
1.3 风荷载 基本风压 定义:当地比较空旷平坦地面上离地10m高统计所得的30年 一遇10min平均最大风速v0为标准,按v0 2 /1600确定的风压值 按全国基本风压分布图采用,>=0.25kN/m2 调整系数(略) back k = z s z 0 •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风荷载体型系数 • 风振系数 • 考虑范围 • 房屋结构 H>30m & H/B>1.5 • 高耸结构 T1>0.25s • 考虑方法 z z z =1+ = f (0 T1 2 ,Type,Zone) − −脉动增大系数 = f (H,H / B,Type,Zone)−−脉动影响系数 z = f (Hi ,H,Type) Hi / H − −振型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