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蓦然(m)羁绊(j)卑劣(lie)蛮横(heng) B、瞭望(lio)萌发(meng)闭塞(se)追溯(s) C、戛然(jia)斡旋(wo)襁褓( qiang)束缚(si) D、怅惘(wang)农谚(yan)冗杂(rong)帷幕(we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原其说枷锁翩然震撼 B、天衣无缝枯燥堕落决择 C、销声匿迹致密迁徙萦绕 D、相辅相成陨石思幕狡辩 3、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2分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是的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C.春天的盘锦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吴伯箫,原名熙成,是著名散文家、教育家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城》等 C.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升”。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 6、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 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1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 2017-2018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 分) 1、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2 分) A、蓦.然(mù) 羁.绊(jī) 卑劣.(liě) 蛮横.(hènɡ) B、瞭.望(liáo) 萌.发(ménɡ) 闭塞.(sè)追溯. (sù) C、戛.然(jiá) 斡.旋(wò) 襁.褓(qiǎnɡ) 束.缚(sù) D、怅惘.(wǎnɡ ) 农谚.(yàn) 冗.杂(rǒnɡ) 帷.幕(wéi)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自原其说 枷锁 翩然 震撼 B、天衣无缝 枯燥 堕落 决择 C、销声匿迹 致密 迁徙 萦绕 D、相辅相成 陨石 思幕 狡辩 3、找出下列句子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2 分) A、对于老师提出的几条建议,大家都随声附和 ....。 B、他们兄妹的感情好的不得了,简直是形影不离 ....。 C、妈妈对生病的奶奶照顾得很周到,简直是爱护备至 .... D、他平时刻苦努力,这次取得好成绩是自以为 ...是的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2 分) A. 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 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C. 春天的盘锦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2 分) A.吴伯箫,原名熙成,是著名散文家、教育家。 B.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城》等。 C.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升”。 D.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 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
微笑是 微笑是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7、名著填空(3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 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是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苏联作家 (人名)的小说《 》,文中主人公是 8、古诗文默写(15分) (1)关关雎鸠, 白露未晞 (3)微君之故 (4)青青子矜 (5) 天涯若比邻 (6)气蒸云梦泽, (7)曲径通幽处, (8)此地一为别 (9)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10)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11)苏轼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现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高洁的句子 (1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的与众不同,纵使粉身碎骨,仍馨香品格不改,精神犹在的 词句是 阅读(60分) (一)古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2 微笑是 , 微笑是 , 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7、名著填空(3 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 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 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是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引以为座右铭的文字,就出自苏联作家 (人名)的小说《 》,文中主人公是 。 8、古诗文默写(15 分) (1)关关雎鸠, 。 (2) ,白露未晞。 (3)微君之故, ? (4)青青子矜, 。 (5) ,天涯若比邻。 (6)气蒸云梦泽, 。 (7)曲径通幽处, 。 (8)此地一为别, 。 (9)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10)夹岸数百步, ,芳草鲜美, 。 (11)苏轼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表现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高洁的句子 是 , 。 (12)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的与众不同,纵使粉身碎骨,仍馨香品格不改,精神犹在的 词句是: , 。 二、阅读(60 分) (一)古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10 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 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 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晩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悉如外人: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子之哭也 ④何为不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1.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2--16题。(20分)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 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 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 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 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 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
3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 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 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 分) ①悉.如外人: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③子.之哭也: ④何为不去.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 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1.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 12——16 题。(20 分)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 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 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 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 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 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
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 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 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 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教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 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 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晈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 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 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 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 考号]了号我七个的谈 (12)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 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姓名 12、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4分) (1)“我”想吃螃蟹:(2) (3)母亲捞起螃蟹;(4) 13、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4分) 装 14、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订15、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 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4分)
4 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 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 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 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 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 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 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 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 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 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 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⒒)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 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⒓)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 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2、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4 分) (1)“我”想吃螃蟹; (2) ; (3) 母亲捞起螃蟹; (4) 13、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4 分) 14、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15、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 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4 分) 装 订 线 考 号 姓 名 班 级
16、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4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第17——20题。(17分)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 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一一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 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 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一一疟原虫开始,全世 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 《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医术中 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 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一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 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 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 然克星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 出一种抗疟新药—一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 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 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 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 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 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神药是我国传 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5 16、文章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4 分) (三)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第 17——20 题。(17 分)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 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 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 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 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 《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 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 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 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 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 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 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 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 能力。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 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 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 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 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