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期未练习 语文 2015.6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1.本试卷共10页,共四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生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知|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基础·运用(共20分) 下列选择题均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纸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 涂黑涂满。填空题根据要求作答,把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共10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纺织在我国甲(根深蒂固/源远 流长),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也在汉语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丝丝入扣”就形象地道出了 纺织杋上经线的挂织方法,后用来比喻做事准确、细致。扣,同“筘”,是织布机上用来固定 经线位置、控制经线密度的部件。织布时,线分为竖的经线和横的纬线,b置经线是最基础、 最重要的一步。从线轴引出的每一根经丝都乙(必需/必须)穿过扣,这叫“丝丝 入扣”。经丝不入扣,纬线就无法与之交叉,几千根经丝中只要有一根丝不入扣就会产生瑕疵, 因此要“一丝不苟”。绷好经线后,用织su牵引纬线紧紧交织在经线上,就形成了结实耐用 的布。正因为经线的重要,汉语中与“经”有关的词才比与“纬”有关的词要多。经络、经 典、经世j民,都用“经”而不用“纬”字。汉语不仅许多词与纺织有关,许多字也可追本 su源到纺织。《说文解字》里627个含“纟”旁的字多与纺织有关。例如,“丝”是象形字 甲骨文作“”,像两端打了结的两根蚕丝;“绩”源于劈麻技术,因为麻丝长度有限,得把 它接起来,这个过程就叫“續”。由此可见,语言文字与民族的生产生 活、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丙(息息相关/相辅相成)。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以及根据拼音写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轴(z 部置 B.交叉(cha) 织梭 C.结(je)实 经世济民 D.经络(nuo) 追本朔源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2)根据语意,分别在甲乙丙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根深蒂固 必须 相辅相成 B.根深蒂固 必需 息息相关 C.源远流长 必需 相辅相成 D.源远流长 息息相关 (3)在文中画波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因此,人们衣锦为荣,期望前程似锦,用“锦上添花”形容那些好上加好,美上更 美的事物。 ②属于丝绸而不用“纟”旁的字唯有“锦”,锦是会意字,“锦,金也,其作之用工, 其价如金。”(《说文解字》)说明了锦的贵重。 ③锦是以彩色丝线在已经很美的织物上再织上花纹,其技术代表了古代丝织的最高 水平。 ④复杂的工艺决定了它的高贵。历史上,锦曾与黄金等价,代表穿着者的地位、身份 A.②③④①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③① (4)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与字的含义有一定联系,如含“纟”旁的字多与衣服及纺织有关。 有的字谜就借用汉字的这一特点来设计。下列字谜,不属于按照字的偏旁与其意义之 间的关系来设计的一项是(2分) A.有丝颜色艳,有水能行船,有贝献朝廷,有力出成绩。(打一字)谜底:工 B.有丝针线织,有言吸引人,有道能看透,有草分良莠。(打一字)谜底:秀 C.有一边是绿,有一边是红,有一边喜雨,有一边喜风。(打一字)谜底:秋 D.有马行千里,有水能养鱼,有人非你我,有土种庄稼。(打一字)谜底:也 (5)下列成语或俗语的起源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没有关系的一项是(2分 A.一丝不苟 B.玉不琢不成器 C.闻鸡起舞 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对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池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 样。(契诃夫《变色龙》) 理解:“无精打采”“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经济凋敝萧 条的情形,简洁地交代了狗咬人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B.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彩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 非常的悲哀。(鲁迅《故乡》 理解:“清楚”与¨模糊”这一对反义词写出了离开故乡时“我”有关闰土的记忆 地位的鸿沟模糊了“我”脑海中原本清晰的影像,时间的无情使重逢十分短暂 也令“我”哀伤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 钥匙。(都德《最后一课》) 理解:把侵略者的统治比作“监狱”,把语言比作“钥匙”,表明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 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 争,最终贏得民族的解放。 D.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谢大 光《鼎湖山听泉》) 理解;“半含半、欲近故远”写出了鼎湖山泉的踪影不可捉摸,在山间时隐时现的 特点。作者由此联想到绕膝承欢的爱女,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的喜爱之情。 3.“明月几时有?_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之际,苏轼对月怀人 浮想联翩;“③,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暮春时 节,晏殊睹物伤时,感叹年华的流逝。中国诗人对时间的流逝特别敏感,时间也成为了 中国文学的永恒主题。有一种时间叫追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③ 揭示出古仁人与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不同,进而表达自己“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有一种时间叫经典,《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 部诗歌总集,收录了④时期的诗篇,其内容的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 就,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有一种时间叫回忆,鲁迅在散文集《⑤》中以细膩 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赴日留学的经历,流露出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情感 有一种时间叫领悟,《骆驼祥子》中老舍用_(职业)祥子的苦难命运让人领 悟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种时间叫考验,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红岩》中的 。⑦不惜牺牲自己保护同志,在狱中以坚强的毅力用手指挖通地牢的石壁,为全 体难友准备了越狱的通道。(8分)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文言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及文言选段,完成第4-7题。 唐代医学案、药物学家2孙思邈精通各科医学.|3.他常常亲自上山采药 孙思逖(581-6832)幼时他用针灸和桉摩治好了头颈炮制药材,并经由临床实践 看到很多穷人死于疾病,于肿大、危在旦夕的刺史,还发现采药的季节、地点和处 是立志行医,刻苦钻研医在临床实践中冲破前人365理方法都对疗效有彩响。他 术,二十来岁就成了名医。个穴位的定规,发现了止痛|还常到民间收集药方,并都 他关心病人疾苦,医德的“阿是穴 记录下来。 高尚。 4、很多山里人得了“夜肓5.孙思邈是世界上第一个6.孙思骢不忘初心,笃志 症”,白天能看见、晚上啥记录与医治脚气病的人。他医学;不慕名利,甘于淡 也看不清,而有钱人很少得发现有钱人易得脚气病而穷泊。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 这种病。经过硏究,孙思邀,人不会,就在比较贫需两种终于编写成《千金要方》 让病人多吃动物肝脏,治好人的饮食后,把粗粮中的糠一书全书30卷,为中国 了夜盲症。原来动物肝脏里:麸拿给病人吃,治好了脚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影 有很多患者缺少的维生素气病 响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二)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冇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 益深。”桓侯不应、扁鵲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鵲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桓侯又不应。扃鵲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 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逐死 (《扁鹊见蔡桓公》)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 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用尔。”及长,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 拜。太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睥。帝叹曰:“有道者!”欲官之,不受。思 邈于推步°、医药无不善,盂诜(sh白n)、卢照邻等师事之。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 思邀答曰:“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人有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天人所同也。良医 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节选自《新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释:①[少]年轻。②[顾器大难为用尔]只是才器过大难以任用罢了。③[拜]做官,就职。 ④[诣]到。⑤「瞭]明亮。⑥「推步]推算天文历法之学。③「四时五行]指春、夏,秋、冬 四季,佥、木、水、火、土五种物质,⑧:迭居1交替,更换。⑨[四支五藏]四肢五脏。 ⑩导]导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桓侯故使人问之 臣是以无请也 B 故体有可愈之疾 良医导之以药石 及长,居太白山 渔人甚异之 C 居十日,扁鹊复见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翻译 (2)救之以针剂。 翻译 6.连环画中提到孙思邈“不慕名利,甘于淡泊”,选文(三)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这一点? (4分) 答 7.对上面连环画和文言选段的理解正确的是()。(多选题,只填序号)(4分) A孙思邈医术高明,且通晓各家学说。他只是从人的饮食结构中寻找疾病的根由和治病 的良方。 B.孙思邈通过亲自采收、炮制药材及自己的临床实践研究药效,还广泛采集民间药方,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C·扁鹊能通过观察确诊蔡桓公的病情,并在谈话中提到可根据病情的发展采用不同的治 疗方法,表明他医术高明。 D.扁鹊和孙思邈的医学观都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扁鹊相信病“在骨髓,司命之 所属”,有对“天命”的臣服;孙思邈相信“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明显受“天 人合一”的影响。 九年级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