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两则》总复习练习 、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2)歆辄难之() (3)王欲舍所携人() (4)遂携拯如初() (5)宁可以急相弃邪(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 (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 (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语文(上)17-1
七年级语文(上)17-1 《〈世说新语〉两则》总复习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宽,何为不可( ) (3)陈太丘与友期.(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 (6)宁.可以急相弃邪( )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 字以内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 七年级语文(上)17-2
七年级语文(上)17-2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 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3 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
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 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 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日:“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 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 世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 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跋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跋躇(c山j):不 安的样子 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11.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七年级语文(上)17-3
七年级语文(上)17-3 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之( ) 7.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9.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 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 (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 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 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 世②为通好也。”元礼与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 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躇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几代。③踧躇(cùjí):不 安的样子。 10.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11.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文举 ...年十岁(孔融,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 D.太中大夫 ....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13.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跋躇”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1)fou;同“否” (2)zhe;当即(3)xie;携带 (4) zheng:救助 (5)ye;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5)请托,请求(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 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 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 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7.①太丘友②家君家 君③君君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9.聪 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 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10.D(仆:我,古人的谦称)11.D (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官员)12.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 七年级语文(上)17-4
七年级语文(上)17-4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 ②人以其语语之。 。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 13.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答案: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 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 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 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6.(1)约定(2)离开(3)丢下、舍弃(4)拉 7.①太丘 友②家君 家 君③君 君 8.(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9.聪 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 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10.D(仆:我,古人的谦称) 11.D (太中大夫:朝庭中的文职官员) 12.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们把孔
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3.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 变得这么笨 《世说新语》二则总复习教案 应掌握的重点词语 期:约定。去:离开。舍:放弃。不:同“否”。委:丢下,抛弃。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以为“您”。顾:回头看。俱:一起欲:想要辄:当即 舍:she扔掉抛弃宁:难道遂:于是,就本:原来,先前疑:犹豫不决 所以:-的原因难:感到为难(同《论语六则》中哪个字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耻 下问:认为可耻)耳:罢了 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 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 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道:“真不 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 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 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 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 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 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 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四、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 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 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 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 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 七年级语文(上)17-5
七年级语文(上)17-5 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13.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 变得这么笨。 《世说新语》二则总复习教案 一、应掌握的重点词语。 期:约定。去:离开。舍:放弃。不:同“否”。委:丢下,抛弃。 尊君: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家君: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以为“您”。顾:回头看。俱:一起 欲:想要 辄:当即 舍:she 扔掉 抛弃 宁:难道 遂:于是,就 本:原来,先前 疑:犹豫不决 所以:┉的原因 难:感到为难(同《论语六则》中哪个字的用法是一样的?不耻 下问:认为可耻)耳:罢了 二、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走了,走 后不久,那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 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怒道:“真不 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 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 不理睬。 华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灾难,有一个人想和他们同乘一条船,华歆就为难他,(不让 他上船),王朗(对华歆)说:\'船还有位置,为什么不给他上呢?\'后面的敌人(向那人)追了 过来.(这时)王朗就想抛下带着的那个人.华歆说:\'我之所以怀疑正是因为这样啊.既 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因此,就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那样. 世人就以这件事来平定华歆、王朗的(品质)好坏.。 三、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四、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 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 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 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 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