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北方冬麦区,二叉与长管蚜交错灾区: 陕西滑北,晋东南,鲁南,干旱年份二叉蚜优势种,一般年份长管蚜为 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少量发生,以成,若虫越冬。 4、麦长管蚜常灾区: 陕西关中川地,晋南灌区,豫、翼、鲁、皖北灌区,多为灌溉麦田,常 年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有些年份局部缢管蚜较重,麦二叉蚜数量较少。 5、长管蚜偶灾区和缢管蚜渐灾区: 湖北,河南,陕西,四川,以长管蚜为优势种,发生较重,禾谷缢管蚜 次要地位,80年代以来,缢管蚜数量陡增,渐趋严重,在禾本科及杂草上越 冬
3、北方冬麦区,二叉与长管蚜交错灾区: 陕西渭北,晋东南,鲁南,干旱年份二叉蚜优势种,一般年份长管蚜为 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少量发生,以成,若虫越冬。 4、麦长管蚜常灾区: 陕西关中川地,晋南灌区,豫、冀、鲁、皖北灌区,多为灌溉麦田,常 年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有些年份局部缢管蚜较重,麦二叉蚜数量较少。 5、长管蚜偶灾区和缢管蚜渐灾区: 湖北,河南,陕西,四川,以长管蚜为优势种,发生较重,禾谷缢管蚜 次要地位,80年代以来,缢管蚜数量陡增,渐趋严重,在禾本科及杂草上越 冬
■为害: 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影响生长发育,直接减产,主要为害禾 本科植物,传播黄矮病,三叶期如感病、减产90%以上显著矮化。 二义蚜 禾谷丝管蚜
◼ 为害: ◼ 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影响生长发育,直接减产,主要为害禾 本科植物,传播黄矮病,三叶期如感病、减产90%以上显著矮化。 二叉蚜 禾谷缢管蚜
二、生活史及习性 生活史: 1、北)南10-30代/年,以卵在根茬,落叶上越冬, 具多型现象,体色分化,有翅、无翅蚜 寄主广,寡食性(禾本科植物) 全周期:两性,孤雌生殖;不全周期:孤雌生殖。 2、三种蚜虫在麦上混合发生为害: 苗期以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为害较重。 起身拔节期以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为害较重
二、生活史及习性 生活史: 1、北→南 10-30代/年,以卵在根茬,落叶上越冬, 具多型现象,体色分化,有翅、无翅蚜 寄主广,寡食性(禾本科植物) 全周期:两性,孤雌生殖; 不全周期:孤雌生殖。 2、三种蚜虫在麦上混合发生为害: 苗期以麦二叉蚜,禾谷缢管蚜为害较重。 起身拔节期以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为害较重
3、蚜虫每年在麦子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为害,麦二叉 蚜先在麦叶上繁殖数代,然后将卵产在枯黄的麦叶等上越 冬。其它蚜虫则以无翅和有翅雌蚜在麦田内越冬,其中禾 谷缢管蚜主要分散在叶片上为害,开春后,二种蚜虫群集 为害叶片和麦穗。麦子成熟后,禾谷缢管蚜转移至玉米, 高梁等作物上为害,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则转移到狗尾草, 鹅观草等杂草上越夏
3、蚜虫每年在麦子出苗后不久即陆续迁入麦田为害,麦二叉 蚜先在麦叶上繁殖数代,然后将卵产在枯黄的麦叶等上越 冬。其它蚜虫则以无翅和有翅雌蚜在麦田内越冬,其中禾 谷缢管蚜主要分散在叶片上为害,开春后,二种蚜虫群集 为害叶片和麦穗。麦子成熟后,禾谷缢管蚜转移至玉米, 高粱等作物上为害,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则转移到狗尾草, 鹅观草等杂草上越夏
习性: 1、麦长管蚜: 性喜光照,较耐潮湿和氮肥, 特别喜欢取食穗部,多部分在植 株的上部,叶片的正面。小麦抽 穗后,蚜虫数量急剧上升,并大 多集中在穗部为害,成、若虫受 振动易坠地逃散。 麦长管蚜
习性: 1、麦长管蚜: 性喜光照,较耐潮湿和氮肥, 特别喜欢取食穗部,多部分在植 株的上部,叶片的正面。小麦抽 穗后,蚜虫数量急剧上升,并大 多集中在穗部为害,成、若虫受 振动易坠地逃散。 麦长管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