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汇编 1.怎样做大国 ①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要想维持,就不能仅仅靠等着外国公司的订单,等着外国的投资。中国 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 ②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的 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③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约化。政府 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④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 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 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 ⑤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意 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 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 ⑥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边,帮助他们创造出内需来。具体地说,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除了基 础设施的建设外,还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比如,医疗、教育、退休金等。必须使每个劳动力创 造较高的附加值,才能有足够的人均剩余价值来抚养老龄化人口 ⑦片面鼓励消费的政策,如果短期内刺激了经济,长期却破坏了经济的伦理,那么我们宁愿忍 受一下短期的阵痛。 ⑧文明的习惯是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要建立公共秩序,就必须先有公共生活。否则,文明的习 惯并不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形成。 ⑨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权。这个平等权的基本精神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同样数额的 教育经费。富家子弟需要更优异的教育,可以自己花钱上私立学校。但是,上学的基本权利是平等 的 16.第⑤段加点词语“缓刹车”是指 (3分) 17.上文发表议论的思路结构是 (A.总分B.并列C.层进D.对照)(2分) 1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④段讲述的内容。(9分)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1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要维持经济发展势头,就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 B.“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边”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 C.文明习惯的形成需要是公共秩序的保障。 D.关注“教育平等权”是中国第一重要的内容。 20.第⑦⑧⑨三段主要阐述“鼓励消费”、“文明习惯”、“教育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从中任选 个方面的内容,补写一个生活中的事实。(请先选择,再回答。)(5分) 我选择 2.复活的南天竹 ①供职于市杋械研究所的工程师沈振甫,在城郊云巢山上发现一株被斩去主干的南天竹。他痴 痴望了半天。主干没有了,但突出的根部边侧又萌出一枝细细的绿茎。从疙里疙瘩、伤痕累累的树 桩可以判断,它的主干和主枝曾一次次地被斩劈。他把它掘了回来。 ②南天竹栽种在盆里,放在阳台的栏杆花架上。没多久,这南天竹就打起精神,挺伸枝干,舒 展开蜷缩的羽状叶片:微紫带绿的枝条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摆着,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沈振甫一向 冷峻的脸上就有了暖暖的乐意。几乎成了习惯了,上班之前,下班之后,他要为南天竹松松土、浇
2010 年中考语文二模现代文阅读汇编 1.怎样做大国 ①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要想维持,就不能仅仅靠等着外国公司的订单,等着外国的投资。中国 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 ②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的 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③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 式要日益集约化。政府 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④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 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 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 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 ⑤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意 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 20 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 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 ⑥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边,帮助他们创造出内需来。具体地说,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除了基 础设施的建设外,还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比如,医疗、教育、退休金等。必须使每个劳动力创 造较高的附加值,才能有足够的人均剩余价值来抚养老龄化人口。 ⑦片面鼓励消费的政策,如果短期内刺激了经济,长期却破坏了经济的伦理,那么我们宁愿忍 受一下短期的阵痛。 ⑧文明的习惯是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要建立公共秩序,就必须先有公共生活。否则,文明的习 惯并不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形成。 ⑨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权。这个平等权的基本精神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同样数额的 教育经费。富家子弟需要更优异的教育,可以自己花钱上私立学校。但是,上学的基本权利是平等 的。 16.第⑤段加点词语“缓刹车 ...”是指 。(3 分) 17.上文发表议论的思路结构是 (A.总分 B.并列 C.层进 D.对照)(2 分) 18.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②③④段讲述的内容。(9 分) 第②段: ,第③段: ,第④段: 。 19.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要维持经济发展势头,就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 B.“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边”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 C.文明习惯的形成需要是公共秩序的保障。 D.关注“教育平等权”是中国第一重要的内容。 20.第⑦⑧⑨三段主要阐述“鼓励消费”、“文明习惯”、“教育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请从中任选 一个方面的内容,补写一个生活中的事实。(请先选择,再回答。)(5 分) 我选择 , 2.复活的南天竹 ①供职于市机械研究所的工程师沈振甫,在城郊云巢山上发现一株被斩去主干的南天竹。他痴 痴望了半天。主干没有了,但突出的根部边侧又萌出一枝细细的绿茎。从疙里疙瘩、伤痕累累的树 桩可以判断,它的主干和主枝曾一次次地被斩劈。他把它掘了回来。 ②南天竹栽种在盆里,放在阳台的栏杆花架上。没多久,这南天竹就打起精神,挺伸枝干,舒 展开蜷缩的羽状叶片;微紫带绿的枝条在风中有节奏地摇摆着,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沈振甫一向 冷峻的脸上就有了暖暖的乐意。几乎成了习惯了,上班之前,下班之后,他要为南天竹松松土、浇
浇水,然后凝视片刻。看他的神情,那嶙峋、突兀、残损的植株仿佛成了无言的画、无字的诗。他 对它真是宠爱有加 ③那年夏季,沈振甫去南方出了趟差。返家后,他的心一愣:只十来天功夫,这盆南天竹的叶 子全枯了,新长成的枝干变成褐黑色的朽木,全没有了生气。以后的几天,尽管他倍加呵护,但它 病恹恹地再没有苏醒过来。不久,为数不多的叶子全部脱落,树桩盆景成了光秃秃的木疙瘩。沈振 甫在心疼之余,仍怀着希冀,将它搬进搬岀,松土浇水,指望它什么时候会突然萌出绿意来 ④这天,他下班回家,在底楼的垃圾箱里,一眼就发现了这株枯柴般的南天竹。他拎起它,噔 噔噔走进家门,气呼呼地问妻子:“是你干的好事,你把它扔了?”温顺贤淑的妻子从没见夫君发 这么大的火,小心翼翼地问:“老沈,你怎么啦!你又不是不知道,它已经……”“你是说,它已 经死了?哼,它怎么会死呢?这么快……”沈振甫有失斯文地大声吼叫着。少顷,他用颤抖的手, 重新把它种在盆里,又把盆移到阳台阴凉的角落。 ⑤他默默地坐在阳台上,许久,许久 ⑥妻子默默地陪坐着,眼睛湿润地看着他。她和他是患难夫妻。她怎么会不理解他呢。沈振甫 是老知青,受过的苦楚、凌辱和折磨委实不算少。这株备受刀砍兽侵的树桩疙瘩,不正是他坎坷人 生的缩影吗?当年,他在农村病得死过去,已被医院拒收,是房东大娘——他以后的岳母,一口粥 药地喂他,他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株草木与他同病相怜呀!想到这一层,妻子竟呜咽起来 ⑦如果说单位里工作的劳累没有拖垮他,那么这盆小小的树桩却叫他魂牵梦绕、Ωiocuⅰ不堪 使得他妻子不忍相望,又苦于无力相助。沈振甫的精神蔫了,他终于在秋季里的一天,晕倒在研究 所的描图桌旁。他被送进医院急救。半个月后,他康复出院了,但身子仍很虚弱。当他踏进家门, 走近阳台时,眼睛顿时发亮,惊喜得喊出声来:“哟?”南天竹复活了,枝干发青了,有了披针型 小叶,枝丫断痕处闪烁着新鲜的暗红色。 ⑧他手舞之,足蹈之,眼眸里有种年轻的光点在跃动。“一个人怎么能没有信念呢?做事怎么 能丧失信心呢?”他翻来覆去地对妻子这么说。 ⑨妻子看到他如此高兴,却忍不住掉头悄悄抹擦泪痕。沈振甫哪里知道呀,这株树桩,是她托 人到花卉市场访到的,又请老花匠精心制作成相似的株形,像刚刚复苏的模样。为了夫君的健康, 她愿永远保守这个秘密。 ⑩自此,沈振甫像换了个人似的,生气勃勃的样子仿佛年轻了好多岁。与此同时,他主攻的科 硏项目,在连连受挫后,终于显露曙光,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一天夜里,当沈振甫熟睡后,梦呓伴 着鼾声而出:“生命只有一次,但复活的情形却是可以模拟的。”妻子听到了,而且是听懂了夫君的 心语。 21.根据拼音写汉字: qidocui不堪()(2分) 2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3.当从山上挖回的南天竹微紫带绿时 当出差回来看到它叶子全部脱落,成为光秃 秃的木疙瘩时, 当发现被妻子把它扔进垃圾箱里时,他十分恼火:当看到这株草 木又“复活”时 。(6分) 24.第⑥段画线部分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25.对文章标题“复活的南天竹”中“复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沈振甫挖来的“南天竹”,在妻子善意的欺骗下“复活”了。 B.沈振甫在“南天竹”的“复活”过程中一度萎靡的情绪复活了。 C.喻指沈振甫和他妻子之间的情感复活了 D.借喻沈振甫的事业发展,他在科硏项目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26.根据文章内容,从人物的职业身份、生活经历两方面对沈振甫进行介绍。(80字左右)(8分) 3.今天,你“低碳”了吗? ①看我们所处的地球,处处充满危机:南极冰山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多国洪水肆
浇水,然后凝视片刻。看他的神情,那嶙峋、突兀、残损的植株仿佛成了无言的画、无字的诗。他 对它真是宠爱有加。 ③那年夏季,沈振甫去南方出了趟差。返家后,他的心一愣:只十来天功夫,这盆南天竹的叶 子全枯了,新长成的枝干变成褐黑色的朽木,全没有了生气。以后的几天,尽管他倍加呵护,但它 病恹恹地再没有苏醒过来。不久,为数不多的叶子全部脱落,树桩盆景成了光秃秃的木疙瘩。沈振 甫在心疼之余,仍怀着希冀,将它搬进搬出,松土浇水,指望它什么时候会突然萌出绿意来。 ④这天,他下班回家,在底楼的垃圾箱里,一眼就发现了这株枯柴般的南天竹。他拎起它,噔 噔噔走进家门,气呼呼地问妻子:“是你干的好事,你把它扔了?”温顺贤淑的妻子从没见夫君发 这么大的火,小心翼翼地问:“老沈,你怎么啦!你又不是不知道,它已经……” “你是说,它已 经死了?哼,它怎么会死呢?这么快……”沈振甫有失斯文地大声吼叫着。少顷,他用颤抖的手, 重新把它种在盆里,又把盆移到阳台阴凉的角落。 ⑤他默默地坐在阳台上,许久,许久。 ⑥妻子默默地陪坐着,眼睛湿润地看着他。她和他是患难夫妻。她怎么会不理解他呢。沈振甫 是老知青,受过的苦楚、凌辱和折磨委实不算少。这株备受刀砍兽侵的树桩疙瘩,不正是他坎坷人 生的缩影吗?当年,他在农村病得死过去,已被医院拒收,是房东大娘——他以后的岳母,一口粥 一勺药地喂他,他才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株草木与他同病相怜呀!想到这一层,妻子竟呜咽起来。 ⑦如果说单位里工作的劳累没有拖垮他,那么这盆小小的树桩却叫他魂牵梦绕、qiáocuì不堪, 使得他妻子不忍相望,又苦于无力相助。沈振甫的精神蔫了,他终于在秋季里的一天,晕倒在研究 所的描图桌旁。他被送进医院急救。半个月后,他康复出院了,但身子仍很虚弱。当他踏进家门, 走近阳台时,眼睛顿时发亮,惊喜得喊出声来:“哟?”南天竹复活了,枝干发青了,有了披针型 小叶,枝丫断痕处闪烁着新鲜的暗红色。 ⑧他手舞之,足蹈之,眼眸里有种年轻的光点在跃动。“一个人怎么能没有信念呢?做事怎么 能丧失信心呢?”他翻来覆去地对妻子这么说。 ⑨妻子看到他如此高兴,却忍不住掉头悄悄抹擦泪痕。沈振甫哪里知道呀,这株树桩,是她托 人到花卉市场访到的,又请老花匠精心制作成相似的株形,像刚刚复苏的模样。为了夫君的健康, 她愿永远保守这个秘密。 ⑩自此,沈振甫像换了个人似的,生气勃勃的样子仿佛年轻了好多岁。与此同时,他主攻的科 研项目,在连连受挫后,终于显露曙光,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一天夜里,当沈振甫熟睡后,梦呓伴 着鼾声而出:“生命只有一次,但复活的情形却是可以模拟的。”妻子听到了,而且是听懂了夫君的 心语。 21.根据拼音写汉字:qiáocuì不堪 ( )(2 分) 22.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 分) 23.当从山上挖回的南天竹微紫带绿时, ;当出差回来看到它叶子全部脱落,成为光秃 秃的木疙瘩时, ;当发现被妻子把它扔进垃圾箱里时,他十分恼火;当看到这株草 木又“复活”时, 。(6 分) 24.第⑥段画线部分采用了插叙的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 (4 分) 25.对文章标题 “复活的南天竹”中“复活”的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沈振甫挖来的“南天竹”,在妻子善意的欺骗下“复活”了。 B.沈振甫在“南天竹”的“复活”过程中一度萎靡的情绪复活了。 C.喻指沈振甫和他妻子之间的情感复活了。 D.借喻沈振甫的事业发展,他在科研项目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26.根据文章内容,从人物的职业身份、生活经历两方面对沈振甫进行介绍..。(80 字左右)(8 分) 3.今天,你“低碳”了吗? ○1 看我们所处的地球,处处充满危机:南极冰山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多国洪水肆
虐,吞没了村庄与农田:泥石流爆发,所到之处一切生命毁于一旦……究其原因,是随着世界工业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 屡屡出现 ②审时度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报纸宣 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亦屡见不鲜。时尚问候语已是“今天,你‘低碳’了吗?” ◎何谓“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我们听说过“低碳经济” 意识中还以为那是政治家、经济学者等面对的问题,与平常百姓生活没有太多关系。其实,这是最 大的误解。“低碳经济”的执行过程和成果享用都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低碳经济”还是政府与个业思考的事,那么,“低碳生活”就是我们老百姓的 标,是一种对地球负责任的生活,是未来人类生活的趋势。低碳当道,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让“低碳”全过程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细致入微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我国每个家庭每年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大约是2.7吨。怎样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呢?其实,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 ⑥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 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 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①多吃素。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 的1/⑨。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 ⑧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 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 ⑨节约用电。以11瓦节能灯代替θ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 二氧化碳68.6千克:夏天,如果每台空调在26℃基础上调高1℃,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1千克。 此外,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等都是减排的方法。 “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21世纪,中国在“低 碳”并时尚着。 16.找出下面解释“审时度势”中“度”含义正确的一项 (2分) A.度量 B.程度 揣度 D.法度 17.阅读第①段,你以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说说第由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分) 18.文章在介绍“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时,分别从 (每空一字)和用电 方面加以说明;第①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为 (7分) 19.第③段一第⑨段运用了 顺序,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5分) 20.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低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意思。 B.“低碳”的做法是时尚、道德和责任的表现 C.“今天,你‘低碳’了吗?”表现了“低碳”意识 D.因为我国每个家庭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是2.7吨,所以要节能减排。 4.老枣树 ①母亲逝世已经十年了,我依旧每两星期回乡一次,坐100公里公交车,来到自家门口,朝院 里喊一声:“娘,儿子回来了。”依旧找出水桶和担杖,到老官井挑回一担水,浇到北屋窗前的枣 树坑里。面前的老枣树是母亲不变的身影,不老的diao 像 ②八十年前,小枣树作为母亲的伴娘,从姥姥家的沙土窝,嫁到父亲村子的盐碱地。这是一棵 滩枣树,移栽过来,根须扎进了苦水,苗泛得很慢,半死不活,可怜巴巴。[来源:学*科*网] ③父亲生来是个穷小子,靠刮碱土熬小盐为生。1936年参加冀南暴动,跑地下工作。第二年
虐,吞没了村庄与农田;泥石流爆发,所到之处一切生命毁于一旦……究其原因,是随着世界工业 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 屡屡出现。 ○2 审时度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将“节能减排”的“低碳”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报纸宣 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亦屡见不鲜。时尚问候语已是“今天,你‘低碳’了吗?” ○3 何谓“低碳”?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我们听说过“低碳经济”, 意识中还以为那是政治家、经济学者等面对的问题,与平常百姓生活没有太多关系。其实,这是最 大的误解。“低碳经济”的执行过程和成果享用都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4 如果说,“低碳经济”还是政府与企业思考的事,那么,“低碳生活”就是我们老百姓的目 标,是一种对地球负责任的生活,是未来人类生活的趋势。低碳当道,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让 “低碳”全过程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细致入微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5 目前,我国每个家庭每年的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大约是 2.7 吨。怎样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呢?其实,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 ○6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 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 2.5 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 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7 多吃素。生产 1 千克牛肉排放 36.5 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 的 1/9。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 ○8 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 1 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 1.9 千克;少用 0.1 立 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 64.3 千克。 ○9 节约用电。以 11 瓦节能灯代替 60 瓦白炽灯、每天照明 4 小时计算,1 支节能灯 1 年可减排 二氧化碳 68.6 千克;夏天,如果每台空调在 26℃基础上调高 1℃,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21 千克。 此外,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等都是减排的方法。 ○10“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21 世纪,中国在“低 碳”并时尚着。 16.找出下面解释“审时度势”中“度”含义正确的一项: (2 分) A.度量 B.程度 C. 揣度 D.法度 17. 阅读第○1 段,你以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 ; 说说第○4 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 分) 18. 文章在介绍“减少家庭能源的消耗”时,分别从 、 、 (每空一字)和用电 方面加以说明;第○7 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是 ,其作用为 。(7 分) 19.第○3 段—第○9 段运用了 顺序,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5 分) 20.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 A. “低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意思。 B. “低碳”的做法是时尚、道德和责任的表现。 C. “今天,你‘低碳’了吗?”表现了“低碳”意识。 D. 因为我国每个家庭年二氧化碳平均排放量是 2.7 吨,所以要节能减排。 4.老枣树 ○1 母亲逝世已经十年了,我依旧每两星期回乡一次,坐 100 公里公交车,来到自家门口,朝院 里喊一声:“娘,儿子回来了。”依旧找出水桶和担杖,到老官井挑回一担水,浇到北屋窗前的枣 树坑里。面前的老枣树是母亲不变的身影,不老的 diāo 像。 ○2 八十年前,小枣树作为母亲的伴娘,从姥姥家的沙土窝,嫁到父亲村子的盐碱地。这是一棵 滩枣树,移栽过来,根须扎进了苦水,苗泛得很慢,半死不活,可怜巴巴。[来源:学*科*网] ○3 父亲生来是个穷小子,靠刮碱土熬小盐为生。1936 年参加冀南暴动,跑地下工作。第二年
七七事变,又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杀敌立功成了“共产党”。家里,只剩下一个穷女子和一棵弱树 苗。又过三年父亲牺牲了。因为他是有名的抗日英雄,日本鬼子和皇协军要斩草除根,到处追捕我 们母子。 ⊕一个二十四岁守寡的小脚女人,怀抱一个刚刚落生十四天的孤儿,在魔鬼的指缝里躲躲藏藏 走过刘秀亡命时走过的任县南泊,走过郭巨埋儿的内邱县悆店沙滩,走过韩信背水一战的临城,走 过尧山的羊肠小道,走过滏阳河上的独木桥。半年行程两千五百里,终于在巨鹿县小寨村找到了抗 日县政府,找到了父亲的战友们 ⑤两年后,战争异常残酷。为了减轻部队负担,母亲抱着我回到村里。令人惊奇的是,小枣 树在炮火硝烟中长高了。母亲欣喜不已。我看见母亲在给枣树浇水,母亲在给枣树松土,母亲在给 枣树施肥,母亲在为枣树剪枝。小枣树长成碗口粗、亭亭玉立、青枝绿叶的大树。春时,蝴蝶陪它 度过;夏时,蜜蜂萦绕它身旁;秋时,风儿阵阵,催它长出诱人的果实。小枣树在母亲的照料下 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⑥枣树和我一起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了,我上中学、大学,枣树也进入高生长期。春天有 小粉花的梦,秋天挂满了果实,圆溜溜,亮晶晶,绿时像翡翠,红时赛玛瑙。七月十五花红枣,八 月十五打个儿了。母亲举起竿子梆梆一敲,熟透的枣子,红雨般噼里啪啦落下,砸在母亲头上、身 上,溅起甜蜜的笑。摊在房上一片红云,堆在炕上一堆火焰。但是母亲从不肯吃一颗,全背到集上 卖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多年,母亲让枣树给我交学费。枣树是我家的小银行。母亲看到我健 康地成长,欣慰地笑了 ⑦“文化革命”时期,我和爱人都被打倒了,进了学习班,家庭生活困难。母亲便把存下 的红枣烘干磨面,过了筛子又过箩,变成孩子们的代乳品。直到粉碎“四人帮”,孩子们才回到省 城上学,这样,母亲和枣树又救活了我家第二代。常常我看见母亲用柔柔的目光抚摸枣树,就像月 辉洒在我身上,甜甜的暖意从心底涌出来,我的眼角有些湿润。[来源:学科网 ⑧如今母亲早已安眠地下,老枣树还倔强地站在院里。老姐儿俩互相激励并肩奋斗一生。母亲 活到八十四岁,临死腰板不弯,老枣树也八十多岁了,依然枝繁叶茂,遒劲的枝干,在诉说着曾经 命运的坎坷。这棵老枣树啊,刚正沉默,蓄势待发,昂首迎接下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 ⑨坚强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切美德的母亲。苦难使我成为作家,穷困使我的儿子成为经 济学家,使命感使我的女儿成为记者。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 21.读拼音,写汉字:不老的di像(2分) 2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5分) 23.读第②段、第③段,写出母亲与小枣树的共同遭遇 (4分) 24.文中表现“老姐儿俩互相激励并肩奋斗一生”的事情有:(用文中的话回答)(6分) (1)小枣树在母亲的照料下,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联系全文,说说“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的含义。 2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A.开头连用两个“依旧”表达了“我”对老枣树的感情 B.文中对父亲的描写不仅是交代,更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勇敢。 C.老枣树是“我”母亲的象征,故作者详写了老枣树 D.“坚强”是母亲与老枣树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 26.阅读第⑥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80字左右的片断(8分) 5.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冯骥才 ①如今,报知春节迫近的已经不再是腊八粥的香味,而是媒体上充满压力的热火朝天的春运
七七事变,又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杀敌立功成了“共产党”。家里,只剩下一个穷女子和一棵弱树 苗。又过三年父亲牺牲了。因为他是有名的抗日英雄,日本鬼子和皇协军要斩草除根,到处追捕我 们母子。 ○4 一个二十四岁守寡的小脚女人,怀抱一个刚刚落生十四天的孤儿,在魔鬼的指缝里躲躲藏藏。 走过刘秀亡命时走过的任县南泊,走过郭巨埋儿的内邱县金店沙滩,走过韩信背水一战的临城,走 过尧山的羊肠小道,走过滏阳河上的独木桥。半年行程两千五百里,终于在巨鹿县小寨村找到了抗 日县政府,找到了父亲的战友们。 ○5 两年后,战争异常残酷。为了减轻部队负担,母亲抱着我回到村里。令人惊奇的是,小枣 树在炮火硝烟中长高了。母亲欣喜不已。我看见母亲在给枣树浇水,母亲在给枣树松土,母亲在给 枣树施肥,母亲在为枣树剪枝。小枣树长成碗口粗、亭亭玉立、青枝绿叶的大树。春时,蝴蝶陪它 度过;夏时,蜜蜂萦绕它身旁;秋时,风儿阵阵,催它长出诱人的果实。小枣树在母亲的照料下, 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6 枣树和我一起成长起来。新中国成立了,我上中学、大学,枣树也进入高生长期。春天有 小粉花的梦,秋天挂满了果实,圆溜溜,亮晶晶,绿时像翡翠,红时赛玛瑙。七月十五花红枣,八 月十五打个儿了。母亲举起竿子梆梆一敲,熟透的枣子,红雨般噼里啪啦落下,砸在母亲头上、身 上,溅起甜蜜的笑。摊在房上一片红云,堆在炕上一堆火焰。但是母亲从不肯吃一颗,全背到集上 卖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多年,母亲让枣树给我交学费。枣树是我家的小银行。母亲看到我健 康地成长,欣慰地笑了。 ○7 “文化革命”时期,我和爱人都被打倒了,进了学习班,家庭生活困难。母亲便把存下 的红枣烘干磨面,过了筛子又过箩,变成孩子们的代乳品。直到粉碎“四人帮”,孩子们才回到省 城上学,这样,母亲和枣树又救活了我家第二代。常常我看见母亲用柔柔的目光抚摸枣树,就像月 辉洒在我身上,甜甜的暖意从心底涌出来,我的眼角有些湿润。[来源:学科网] ○8 如今母亲早已安眠地下,老枣树还倔强地站在院里。老姐儿俩互相激励并肩奋斗一生。母亲 活到八十四岁,临死腰板不弯,老枣树也八十多岁了,依然枝繁叶茂,遒劲的枝干,在诉说着曾经 命运的坎坷。这棵老枣树啊,刚正沉默,蓄势待发,昂首迎接下一个收获季节的到来。 ○9 坚强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切美德的母亲。苦难使我成为作家,穷困使我的儿子成为经 济学家,使命感使我的女儿成为记者。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 21.读拼音,写汉字:不老的 diāo 像(2 分) 22.第○4 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5 分) 23.读第○2 段、第○3 段,写出母亲与小枣树的共同遭遇: (4 分) 24.文中表现“老姐儿俩互相激励并肩奋斗一生”的事情有:(用文中的话回答)(6 分) (1)小枣树在母亲的照料下,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2) ; (3) 。 联系全文,说说“因为我们的背后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有一棵坚强的老枣树。”的含义。 25.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3 分) A. 开头连用两个“依旧”表达了“我”对老枣树的感情。 B. 文中对父亲的描写不仅是交代,更突出了母亲的坚强勇敢。 C. 老枣树是“我”母亲的象征,故作者详写了老枣树。 D. “坚强” 是母亲与老枣树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 26.阅读第○6 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扩写成 80 字左右的片断(8 分) 5.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 冯骥才 ①如今,报知春节迫近的已经不再是腊八粥的香味,而是媒体上充满压力的热火朝天的春运
了。每入腊月,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很快就势头变猛,愈演愈烈:及至腊月底那几天,春运可谓排 山倒海,不可阻遏。每每此时我都会想,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种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 过年的景象? ②我们一直把春运当作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 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 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 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③前些年在火车站碰到的一个情景使我至今难忘。大约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吧,一个又矮又瘦 的中年男子赶火车回家。火车马上要开,车门已经关上。这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夜赶不回去 就爬车窗。按常规,月台上的值勤人员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来,车上的人一准也要把他往外推。 但此刻忽然反过来,车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台上值勤人员则用力把他推进车窗。那一刻,车 上车下的人连同那中年男子都开心地笑,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开走了。为什么?因为人们有 着共同的情怀一一回家过年 ④为此,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 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一一合家团聚 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⑤春运是近二十年出现的最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民间文化是生活文化,它往往从生活 的形态而非从纯文化的形态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不会一下子认识到春运的文化内涵。 ⑥由此,我想到前些年每逢春节都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年的淡化。生活方式的骤变,致 使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了,而一时又难以构成新的年文化体系,淡化 的现象必然出现。加上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旧习,认为可有可无,主动放弃,如 燃放烟花炮竹和祭祖等等。失去了民俗的节日自然变得稀松平常。 ⑦可是就在这时,春运形成了。五星级酒店里、歌舞厅和酒吧里、高尔夫球场上可以不要春 节,但人们心中“年的情结”依然执著,而且每逢舂节就必然吐蕊开花一一回家过年,亲人相聚, 脱旧穿新,祈安道福,以心亲吻乡土里的根。现在明白了,年在人们心里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 传统的方式与形态 ⑧从春运认识我们的春节和民族吧。多么美好的节 日,多么重情义的民族,多么并具亲和力的文化。 ⑨是春节的年文化把所有的家乡、把中华大地变成 的情感磁场,是舂运让我们感受到这磁场无比的 力量。 (《文汇报》2010年1月19日,有删节) 链接 2010年1月29日,广铁集团免除了东莞东站站长、书 记的职务。免职的直接原因是一张列车员帮旅客爬车窗上车 的图(如图),广铁集团认为“管理不力”。 16.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开走了。”如果把该句中的“笑脸”改成“人”, 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4分) 17.依次填入第⑧⑨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3分) A.强大庞大刚劲 B.强大巨大强劲 C.盛大庞大强劲 D.盛大巨大刚劲 8.第⑨段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19.作者为什么说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5分) (1)
了。每入腊月,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很快就势头变猛,愈演愈烈;及至腊月底那几天,春运可谓排 山倒海,不可阻遏。每每此时我都会想,世界上哪个国家有这种一年一度上亿人风风火火赶着回家 过年的景象? ②我们一直把春运当作一种客运交通的非常时期,并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千千万 万农民进城打工带来的特殊的交通狂潮,春运的任务只是想方设法完成这种举世罕见的客运重负。 可是,如果换一双文化的眼睛,就会发现,春运真正所做的是把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人千里迢迢送 回他们各自的家乡,去完成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人间梦想:团圆。 ③前些年在火车站碰到的一个情景使我至今难忘。大约是农历腊月二十九吧,一个又矮又瘦 的中年男子赶火车回家。火车马上要开,车门已经关上。这男子急了,大概他怕大年夜赶不回去, 就爬车窗。按常规,月台上的值勤人员怕他出事,一定要拉他下来,车上的人一准也要把他往外推。 但此刻忽然反过来,车上的人一起往窗里拉他,月台上值勤人员则用力把他推进车窗。那一刻,车 上车下的人连同那中年男子都开心地笑,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开走了。为什么?因为人们有 着共同的情怀——回家过年。 ④为此,每每望着春运期间人满为患的机场、车站和排成长龙的购票队伍,我都会为年文化 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刻骨铭心而感动。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不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合家团聚 吗?还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凸显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⑤春运是近二十年出现的最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民间文化是生活文化,它往往从生活 的形态而非从纯文化的形态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不会一下子认识到春运的文化内涵。 ⑥由此,我想到前些年每逢春节都会出现的一个话题,就是年的淡化。生活方式的骤变,致 使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了,而一时又难以构成新的年文化体系,淡化 的现象必然出现。加上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旧习,认为可有可无,主动放弃,如 燃放烟花炮竹和祭祖等等。失去了民俗的节日自然变得稀松平常。 ⑦可是就在这时,春运形成了。五星级酒店里、歌舞厅和酒吧里、高尔夫球场上可以不要春 节,但人们心中“年的情结”依然执著,而且每逢春节就必然吐蕊开花——回家过年,亲人相聚, 脱旧穿新,祈安道福,以心亲吻乡土里的根。现在明白了,年在人们心里并没有淡化,淡化的只是 传统的方式与形态。 ⑧从春运认识我们的春节和民族吧。多么美好的节 日,多么重情义的民族,多么 并具亲和力的文化。 ⑨是春节的年文化把所有的家乡、把中华大地变成 的情感磁场,是春运让我们感受到这磁场无比 的 力量。 (《文汇报》2010 年 1 月 19 日,有删节) 链接: 2010 年 1 月 29 日,广铁集团免除了东莞东站站长、书 记的职务。免职的直接原因是一张列车员帮旅客爬车窗上车 的图(如图),广铁集团认为“管理不力”。 16.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列车就载着这些笑脸轰隆隆开走了。”如果把该句中的“笑脸”改成“人”, 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4 分) 17.依次填入第⑧⑨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3 分) A.强大 庞大 刚劲 B.强大 巨大 强劲 C.盛大 庞大 强劲 D.盛大 巨大 刚劲 18.第⑨段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 (4 分) 19.作者为什么说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5 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