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详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意义 3、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奋斗目标和历史意义,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和战略,增强为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和奋斗目标! 三、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与发展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 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1)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以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 时期(“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经 常变化的。 (2)列宁的探索与发展: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1917 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 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他对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 出了创造性见解,认为虽然落后国家发生革命较先进国家容易,但是由于特质准备和民主准备不足,革命胜利以后 的进一步发展却要困难得多。当时有人曾提出要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斥之为”空想”。他认为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要经过多少阶段还不清楚,所以首先要解决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提 出了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成熟程度不同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 义”等概念。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深刻认识。 (3)斯大林的判断及后来苏联领导人的左倾和右倾错误: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在1936年以前比较客观。他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但是,到1936年以后,斯大林 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错误的判断。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我们 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 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 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1939年在联洪(布)十八大上,斯大林进一步提出:我们还要前进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详细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2、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及其意义 3、明确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奋斗目标和历史意义,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举措和战略,增强为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与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问题;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要求和奋斗目标。 三、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关系 四、教学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与发展 1、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所提出的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 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1)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二,资本主义以后,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 时期(“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第三,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和经 常变化的。 (2)列宁的探索与发展: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1917 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 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他对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提 出了创造性见解,认为虽然落后国家发生革命较先进国家容易,但是由于特质准备和民主准备不足,革命胜利以后 的进一步发展却要困难得多。当时有人曾提出要探讨发达社会主义的问题,列宁斥之为“空想”。他认为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要经过多少阶段还不清楚,所以首先要解决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列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提 出了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成熟程度不同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 义”等概念。列宁的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长期性的深刻认识。 (3)斯大林的判断及后来苏联领导人的左倾和右倾错误: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在1936年以前比较客观。他把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 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成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但是,到1936年以后,斯大林 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错误的判断。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我们 苏联社会已经做到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 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 义建成之日,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之时。1939年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斯大林进一步提出:“我们还要前进
向共产主义前讲。"他提出只要在经济上招村浴本主义国家,就可以向共产主义衬渡。由干斯大林的影红向,这种超 越阶段的理论,曾一度广为流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比斯大林走得更远。赫兽晓夫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 义建设的时期,并声称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一直到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始终没有认识清楚所处的壮会发展阶段。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壮会主 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曾长期陷于“左”的错误,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这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一个重 要原因。 (4)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 东对发展阶段的认识还比较谨植。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健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的 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出了符合实际的估计。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 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 的初级阶段。”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提出, “共产主义时我们来说.已不 是遥远的将来”,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对壮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 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是第一次 在经过长期地探索、尝试、波折并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总结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逐 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反映,它最能客观地、全面地表明一个国家地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也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地最根本的客观 依据。 确认我国"处在汁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新探索 而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建国三十周年经验时候强调 “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 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 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 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闸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 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第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初级阶段理 论。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里,江 泽民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分漫长、异常艰难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此较发达、再到发达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 程。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
向共产主义前进。”他提出只要在经济上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就可以向共产主义过渡。由于斯大林的影响,这种超 越阶段的理论,曾一度广为流传,给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消极影响。 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比斯大林走得更远。赫鲁晓夫宣布苏联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 义建设的时期,并声称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一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始终没有认识清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其他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对社会主 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曾长期陷于“左”的错误,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这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一个重 要原因。 (4)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 东对发展阶段的认识还比较谨慎。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国的社会主 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 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阶段作出了符合实际的估计。但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 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 的初级阶段。”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已不 是遥远的将来”,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错误判断,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代价。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党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国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 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 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是第一次。 在经过长期地探索、尝试、波折并付出沉重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真总结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逐 步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综合 反映,它最能客观地、全面地表明一个国家地发展现状和发展要求,也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地最根本的客观 依据。 确认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 而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1980年,邓小平在谈到建国三十周年经验时候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 搞不成社会主义的”。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 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 段”。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明确地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系统阐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再一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理论和意义,并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 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等第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初级阶段理 论。他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在这里,江 泽民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 分漫长、异常艰难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由不发达到比较发达、再到发达的逐步发展的历史过 程。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
的特定阶段。这个初级阶设,相对于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言,只是一个起始阶段。所 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设,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国 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 领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由此可见,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 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根据之一。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新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壮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它揭示了我国现观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程 度和过程特征。这是全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述两层含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利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 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完整、正确地理解它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 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 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 增长方式尚末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彻步建立 ,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 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 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 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 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箬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子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的特定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相对于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言,只是一个起始阶段。所 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这个基本国 情出发。只有从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 领和一系列的战略措施。 由此可见,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经过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而逐渐形成、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 段理论的重大发展,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根据之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 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它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程 度和过程特征。这是全面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时必须正确掌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上述两层含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 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完整、正确地理解它的内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 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 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 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 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 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 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 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 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 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 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变
三.针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 论,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没有给我们奠定社会主义 建设必需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物质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发 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萸定自己的物质基础。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 大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 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 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我国牡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培快定的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 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 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算起,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资本主义用了好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 百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算太漫长。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的设想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第一 -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阶段的矛盾、主要任务做出科学判断,从而确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有效地避免犯“左”的回或“右”的错误,特别有利于克服急于求成、言目求纯的急操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第二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定,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它既坚持了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坚持在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认直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克服超域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 纯”错误观念和政策的结果 第三,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怕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更加清程 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正确对特 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讯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满足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不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 论,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1、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没有给我们奠定社会主义 建设必需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发 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 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国家经济实力有了巨 大增长,社会主义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人口多,底子 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 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其水平和标准既不同于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也不同于19世纪日本的明治维新,当今世 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我 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从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算起,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一百年。资本主义用了好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用一 百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算太漫长。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可能实现这个宏伟的设想。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意义 明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 第一,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对这个阶段的矛盾、主要任务做出科学判断,从而确定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有效地避免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特别有利于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急躁情绪,脚踏实地地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第二,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定,是由社会 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它既坚持了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又坚持在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邓小平理论,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克服超越阶段,追求“一大二公三 纯”错误观念和政策的结果。 第三,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更加清醒 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总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决策,才能正确对待 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 “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 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快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 的这些任务。"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的同时,对主要矛盾也作了规范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也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 政治主张和基本任务,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正确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提 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津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津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 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 “个中心"服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 相依赖、互相促进,统 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送社会主义事业。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0多年来,我们党之 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 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 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对 于这个"中心 邓小平指出 “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不受任何干扰 我们全党全民要把 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拉起来,扭着不放, 顾固 一点,毫不动摇。 第二,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 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2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 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第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中国解决所 有问题的关避是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才能 保持掴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是推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前提。总之,改 革、发展和稳定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 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 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 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 的这些任务。”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对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全面阐述的同时,对主要矛盾也作了规范表述: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基本路线也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工作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政策。它集中概括了党的基本 政治主张和基本任务,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的基础。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和内容 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正确分析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提 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标志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2、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 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 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关系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大问题。20多年来,我们党之 所以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经受住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坚决 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首先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 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对 于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不受任何干扰……我们全党全民要把 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 第二,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 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20多年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 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 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中国解决所 有问题的关键是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才能 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是推进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前提。总之,改 革、发展和稳定三者是互相促进、互为条件、辩证统一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