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拓展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 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 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学生思考 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1) 、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綾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髙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教师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 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 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 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 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2 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 还应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 3 组织评价 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蝉》《孤雁》《鹧鸪》教学设计 诵读欣赏古诗《蝉》《孤雁》《鹧鸪》(1) 一、教学目标: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赏析《蝉》这首诗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第一句:垂矮饮清露 (1)垂綾,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 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髙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 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髙,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髙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髙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 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 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 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 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
1、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1)垂緌,帽带结在下巴下边的下垂部分。暗示自己的显宦身份。 (2)清露,纯洁的露水。饮清露,暗示自己清廉的品质。 (3)该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 的显宦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2、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1)流响,指接连不断的蝉鸣声。 (2)“疏”字写梧桐枝干高挺清拔,让人感到流响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风 相呼应。 (3)诗人以蝉自比,则其名声也就不同凡响。 3、三、四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2)三、四句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诗人笔下的“蝉”带有自况的意味。 4、小结: 在众多的咏蝉诗中,李商隐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有名。这 三首诗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观察蝉的眼光、心情也就不同,因而 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赏析《孤雁》这首诗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就唤出“孤雁”。它不饮不 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著的精 神啊! 2、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理解:以“谁怜”二字设问:夕日的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