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过秦论 【学会思考】 1.你知道贾谊吗?你读过贾谊的文章吗?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 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屈原 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并与屈原合称“屈贾”。厉害 2.你读过本文了吗?你知道鲁迅是怎么评价这篇文章的吗?“西汉鸿文”。这 下你可要好读读了吧!想一想秦的过在哪里,贾谊是怎么论述的? 3.贾谊为什么要论秦“过”?秦王朝的灭亡和西汉政权的建设巩固有什么关 系?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义在哪里?“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也。”这句话是谁说的? 4.贾谊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你有没有 启发?贾谊在《过秦论》中主张实行“仁政”,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 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没有启示作用? 5.贾谊是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史论的,你感受到这篇文章“铺张扬厉”雄 伟畅达的气势了吗?贾谊又是如何做到使论证气势磅礴,笔力雄浑的? 【知人论世】 1.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 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 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 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 《鵬鸟 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 的政论文集《 》十卷,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 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西汉(汉初)/文学家/《吊屈原赋》/《新书) 2.写作背景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 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 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 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 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 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
10 过 秦 论 【学会思考】 1.你知道贾谊吗?你读过贾谊的文章吗?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 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司马迁把他和屈原 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并与屈原合称“屈贾”。 厉害 吧! 2.你读过本文了吗?你知道鲁迅是怎么评价这篇文章的吗?“西汉鸿文”。这 下你可要好读读了吧!想一想秦的过在哪里,贾谊是怎么论述的? 3.贾谊为什么要论秦“过”?秦王朝的灭亡和西汉政权的建设巩固有什么关 系?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义在哪里?“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也。”这句话是谁说的? 4.贾谊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对你有没有 启发?贾谊在《过秦论》中主张实行“仁政”,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 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对我们今天的建设和谐社会有没有启示作用? 5.贾谊是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史论的,你感受到这篇文章“铺张扬厉”雄 伟畅达的气势了吗?贾谊又是如何做到使论证气势磅礴,笔力雄浑的? 【知人论世】 1.贾谊 贾谊(前 200—前 168) 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 。 河南郡洛阳人,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 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 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 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 33 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 》、《鵩鸟 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 的政论文集《 》十卷,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 子次诂》和《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 西汉(汉初)/文学家/《吊屈原赋》/《新书》 2.写作背景 《过秦论》写于汉文帝即位初期。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 “ ”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 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 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 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 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十五),表面 上废除肉刑,实际上只是改换一些杀人的名目而己。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
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 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 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 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 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 教训,振聋 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论,一种 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 理,它包括论政,论史 标题《过秦论》,“过秦”就是 ”,即“指责秦政之失”从而提 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文景之治/秦王朝灭亡/文体/言秦之过 3.贾谊的治政思想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 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故刘向把他比为古 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为主,主张国 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 有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 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 的。贾谊 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 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 而《过秦论》更以 ,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 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 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 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家思想/法家/散文/铺张扬厉/鲁迅 【聚沙成塔】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墨翟(d1)谪戍(zhe)絜大(xie) B.瓮牖(yu)棘矜(qin)锋镝(di) C.召滑(shao)鞭笞(chi)藩篱(fan) D.蒙恬(tian)隳城(hui)逡巡(quan)
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 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陈政事 疏》,又名《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 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论史讽 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 教训,振聋 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论,一种 ,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 理,它包括论政,论史。 标题《过秦论》, “过秦”就是 “ ”,即“指责秦政之失” 从而提 醒汉朝统治者以秦史为鉴。 文景之治/秦王朝灭亡/文体/言秦之过 3.贾谊的治政思想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 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故刘向把他比为古 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 为主,主张国 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 有 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 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 的。贾谊 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针砭时弊, 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言词激切,理足气盛,如《论积贮疏》《治安策》等; 而《过秦论》更以 ,排比渲染、词采绚丽见 长。影响所及,非但两汉,下及唐宋奏议,骈文莫不受其遗泽。 故 评为:“惟谊尤有文采,而沈实则稍逊,如其《治安 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儒 家思想/法家/散文/铺张扬厉/鲁迅 【聚沙成塔】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墨翟(dí) 谪戍(zhé)絜大(xié) B.瓮牖(yǒu)棘矜(qín)锋镝(dí) C.召滑(shào)鞭笞(chī)藩篱(fán) D.蒙恬(tián) 隳城(huī) 逡巡 (quān)
D.逡(qu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揭杆为旗嬴粮景从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同年而语威振四海 C.鉏梫棘矜摄足行伍囊括四海 D.开关延敌崛起阡佰流血漂橹 B(A杆:竿;C摄:蹑;D 佰:陌)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约从离衡 (3)倔起阡陌之中 (4)赢粮而景从 ( (5)百有余年 参多参 (1)从通“纵”;(2)衡通“横 (3) 倔通“崛”;(4)景通“影”;(5)有通“又”。 4.下列字有一词多义现象,请你补写空白处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损失,丢掉) 吞二周而亡诸侯(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军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利乘便( 因河为池
D.逡(qū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 ) A.揭杆为旗 嬴粮景从 云集响应 B.瓮牖绳枢 同年而语 威振四海 C.鉏櫌棘矜 摄足行伍 囊括四海 D.开关延敌 崛起阡佰 流血漂橹 B (A 杆:竿;C 摄:蹑;D 佰:陌) 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合从缔交 ( 通 ) (2)约从离衡 ( 通 ) (3)倔起阡陌之中 ( 通 ) (4)赢粮而景从 ( 通 ) (5)百有余年 ( 通 ) (1)从通“纵”;(2)衡通“横” ;(3) 倔通“崛”;(4)景通“影”;(5)有通“又”。 4. 下列字有一词多义现象,请你补写空白处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动词,损失,丢掉) 吞二周而亡诸侯 ( ) 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 兵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名词,军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词,变弱)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 因利乘便( ) 因河为池( )
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 亡:名词,逃亡 的军队/动词,灭亡 兵:名词,军队 名词,兵器 弱:动词,削 弱/形容词词,弱小 因:介词,趁 着/介词,凭借,依据 制:动词,统 率/动词,制裁,制服 4.下列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河边;今,一般江河) B.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C.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嬴的“赢”) D.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A(河:古义:黄河)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过秦论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名词活用作动词,指出秦的过失(ACD动词作使动 词)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
赵奢之伦制其兵( ) 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至尊而制六合(动词,统治) 亡:名词,逃亡 的军队/动词,灭亡 兵:名词,军队/ 名词,兵器 弱:动词,削 弱/形容词词,弱小 因:介词,趁 着/介词,凭借,依据 制:动词,统 率/动词,制裁,制服 4.下列对古今异义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河边;今,一般江河) B.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 C.赢粮而景从(古,担负;今,输赢的“赢”) D.流血漂橹(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 A(河:古义:黄河)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序八州而朝同列 B.过秦论 C.却匈奴七百余里 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B 名词活用作动词,指出秦的过失(ACD 动词作使动 词) 6.下列文言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判断句)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以?(被动句)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省略句)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宾语前置句) D.始皇既没,余威于殊俗于殊俗震。(状语后置句) 7.名句填空 1.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 ,并吞八荒之心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 流血飘橹。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3.斩木为兵,揭竿为 旗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含英咀华】 1.文题解释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 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以? (被动句)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省略句)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宾语前置句) D.始皇既没,余威于殊俗于殊俗震。(状语后置句) 7.名句填空 1.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 室, , , ,并吞八荒之心。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秦有余力而制其 弊, , , 流血飘橹。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3. 斩木为兵,揭竿为 旗, , 。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4.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也? , ! 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含英咀华】 1.文题解释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 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