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草原》教学课例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还是草 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文中用都市、名山、园林、大海等景物与草原进行对比, 更突显了草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草原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 考,而是久久的默默地沉思。一个人站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没悟出的哲理。这时 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静默”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静默草原》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抒情散文,里面的许 多语句难以理解,值得品味。学习本课,应緊扣草原的特点、感受、情感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应 是课堂的主旋律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深意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由圣诞贺卡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雪地1老师导入后,与老师合作朗读课 贺卡》,进而引出作者鲍尔吉原野导入。 2、.师生合作分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1 2边听边勾画生字词,标注描写草 朗读的同学一定要读出情感。2、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原特点的语句。 上进闪画生字词,标注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 3提出不懂的生字词 草原
《静默草原》教学课例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草原的特点,而是通过写人的感受来写,而且还是草 原人特有的感受来写。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文中用都市、名山、园林、大海等景物与草原进行对比, 更突显了草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草原的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 考,而是久久的默默地沉思。一个人站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没悟出的哲理。这时 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的“静默”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静默草原》是一篇意味隽永的抒情散文,里面的许 多语句难以理解,值得品味。学习本课,应紧扣草原的特点、感受、情感等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应 是课堂的主旋律。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三、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深意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及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走进 草原 1.由圣诞贺卡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雪地 贺卡》,进而引出作者鲍尔吉·原野导入。 2、.师生合作分段朗读课文,并提出要求:“1、 朗读的同学一定要读出情感。2、听读的同学边听边 勾画生字词,标注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 1.老师导入后,与老师合作朗读课 文。 2.边听边勾画生字词,标注描写草 原特点的语句。 3.提出不懂的生字词
3对学生提出的生字词给予解疑明确。 4展示自己所标注的描写草原 4、引导学生赏析草原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的疑惑和难以理解的词句做好点拨和明确 5、依据老师的引导讨论和交流。 1学生默读课文,同位两人合作探 究,圈点勾画,品味用词之妙,交流自 二、感受 己的见解。 草原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写出 2展示学习成果。根据老师点拨, 了对草原的感受?这些感受的角度相同吗?请谈谈 做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对草 你的看法 原的认识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 如:“自由与不自由 1:提出要求: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作者对草 原的情感,你能理解这种情感吗?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品味 关键词句,交流自己的见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母牛”和“烈马”两个 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2根据老师的引导,做进一步交 3提出难点:“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流,提升自己的认识 赞美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草原 4、对“善忘”、静默两个词做详细的讲解 3小组间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难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4、对老师的讲解做进一步的思考 师:罗丹说:“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美的眼睛。鲍尔吉原野以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 己眼中的草原的特点,表达了蒙古人对自己家乡的 爱和赞美。你爱自己的家乡吗?能否用自己手中 笔写一段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呢? 借鉴《静默草原》中好的写作手法, 生行即兴练笔。 四、我的 家乡美(可 课下练笔)
3.对学生提出的生字词给予解疑明确。 4、引导学生赏析草原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 的疑惑和难以理解的词句做好点拨和明确。 4.展示自己所标注的描写草原特 点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5、依据老师的引导讨论和交流。 二、感受 草原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写出 了对草原的感受?这些感受的角度相同吗?请谈谈 你的看法。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的做好点拨和明确。 如:“自由与不自由”。 1.学生默读课文,同位两人合作探 究,圈点勾画,品味用词之妙,交流自 己的见解。 2.展示学习成果。根据老师点拨, 做进一步的讨论和交流,提升自己对草 原的认识。 三、赞美 草原 四、我的 家乡美(可做 课下练笔 ) 1.提出要求: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作者对草 原的情感,你能理解这种情感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母牛”和“烈马”两个 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情感。 3.提出难点:“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 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对“善忘”、“静默”两个词做详细的讲解,以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师:罗丹说:“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鲍尔吉·原野以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 己眼中的草原的特点,表达了蒙古人对自己家乡的 热爱和赞美。你爱自己的家乡吗?能否用自己手中 的笔写一段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情感呢?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品味 关键词句,交流自己的见解。 2 根据老师的引导,做进一步交 流,提升自己的认识。 3 小组间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难 点。 4、对老师的讲解做进一步的思考 和感悟。 借鉴《静默草原》中好的写作手法, 进行即兴练笔
【课堂实录】 导入 师:前几天刚刚过去圣诞节,老师收到了许多贺卡。同学们收到了吗,送出了吗?(生:收到了, 送出了。)同学们的贺卡一般都送给什么人啊?(生:老师、同学、朋友还有自己的亲人。)在初一的时 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一个小女孩给雪人送贺卡,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生:有,那个女孩叫李小屹, 文章是《雪地贺卡》)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鲍尔吉·原野)他是哪个民 族的作家?(生:蒙古族)对,鲍尔吉原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野性而有童心。他的作品豪放、细腻深受 广大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静默草原》(板书课题) 师:作者为什么把草原称为“静默”呢?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因为草原辽阔无边,而人又稀少,所以称为“静默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同学们去过草原吗?(生:没有)想不想去草原看看?(生:想) 好,老师现在就陪你一起看草原”。 (播放音画视频《陪你一起看草原》) 师:草原美不美呀? 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啊? 有一望无际的草、有蓝蓝的天,有美丽的帐篷 师:草原是美丽的,这些都是我们外地人对草原的看法,作为草原人又是怎样来看草原的呢?现在 我们跟随鲍尔吉·原野一起走进草原 、走进草原 师: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遍,怎么样? 师:我先分一下工,一位同学读1-6段,一位读7-10段,剩下的有我来读好吗?老师还要提出要求: 1、朗读的同学一定要读出情感 2、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勾画生字词,标注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前几天刚刚过去圣诞节,老师收到了许多贺卡。同学们收到了吗,送出了吗?(生:收到了, 送出了。)同学们的贺卡一般都送给什么人啊?(生:老师、同学、朋友还有自己的亲人。)在初一的时 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一个小女孩给雪人送贺卡,同学们还有印象吗?(生:有,那个女孩叫李小屹, 文章是《雪地贺卡》)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那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鲍尔吉·原野)他是哪个民 族的作家?(生:蒙古族)对,鲍尔吉·原野是成吉思汗的后裔,野性而有童心。他的作品豪放、细腻深受 广大读者的喜爱。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静默草原》(板书课题) 师:作者为什么把草原称为“静默”呢?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因为草原辽阔无边,而人又稀少,所以称为“静默” 师:这位同学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同学们去过草原吗?(生:没有)想不想去草原看看?(生:想) 好,老师现在就“陪你一起看草原”。 (播放音画视频《陪你一起看草原》) 师:草原美不美呀? 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啊? 生:有一望无际的草、有蓝蓝的天,有美丽的帐篷······ 师:草原是美丽的,这些都是我们外地人对草原的看法,作为草原人又是怎样来看草原的呢?现在 我们跟随鲍尔吉·原野一起走进草原。 二、走进草原 师: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和我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遍,怎么样? 生:好 师:我先分一下工,一位同学读 1-6 段,一位读 7-10 段,剩下的有我来读好吗?老师还要提出要求: 1、 朗读的同学一定要读出情感。 2、 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勾画生字词,标注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
师:课文已经读一遍了,同学们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好,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草原的特点。同学找到了哪些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这些语句你都理 生:辽源而苍茫。这是草原给人的最深的印象。 生:第八段“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说的这两点好像矛盾,怎样理解“看不到”与“看不尽”呢? 生1:因为草原辽阔无边,所以人站在草原是看不到边际也看不到尽头。 生2:我同意这位同学对于“看不到"理解,“看不尽”我认为是草原的景色变化多端,让人看不完 师:草原的景色变化多端,说得好。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这一点? 生3:第七段“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 师:关于“看不到”,老师有与同学们有不同的见解。除了看不到边际以外,我认为辽阔无边、变化多 端,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 师: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生:“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什么人看草原?什么人感受草原? 外地人看草原,蒙古人感受草原。 师:这是使用的什么样的手法? 生:对比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手法? 生1:第三段“都市、名山、园林”与草原的风光进行对比。 生2:第十段“海”与草原进行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长呀? 生1:更能突出草原的特点。 生2:通过对比也更形象的表现了作者作为草原人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 师:城里人和蒙古人看到的草原是不同的,那么,他们来到草原后的感受一样吗?下面让我们跟着 鲍尔吉·原野一起去感受草原 感受草原 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草原的感受?这些感受的角度相同吗?请谈 谈你的看法。 生:(认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师:课文已经读一遍了,同学们还有不认识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好,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草原的特点。同学找到了哪些描写草原特点的语句?这些语句你都理 解吗? 生:辽源而苍茫。这是草原给人的最深的印象。 生:第八段“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师:你说的这两点好像矛盾,怎样理解“看不到”与“看不尽”呢? 生 1:因为草原辽阔无边,所以人站在草原是看不到边际也看不到尽头。 生 2:我同意这位同学对于“看不到”理解,“看不尽”我认为是草原的景色变化多端,让人看不完。 师:草原的景色变化多端,说得好。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这一点? 生 3:第七段“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 蓝。” 师:关于“看不到”,老师有与同学们有不同的见解。除了看不到边际以外,我认为辽阔无边、变化多 端,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的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 师: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生:“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师:什么人看草原?什么人感受草原? 生:外地人看草原,蒙古人感受草原。 师:这是使用的什么样的手法? 生:对比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手法? 生 1:第三段“都市、名山、园林”与草原的风光进行对比。 生 2:第十段“海”与草原进行对比。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长呀? 生 1:更能突出草原的特点。 生 2:通过对比也更形象的表现了作者作为草原人对自己家乡的喜爱之情。 师:城里人和蒙古人看到的草原是不同的,那么,他们来到草原后的感受一样吗?下面让我们跟着 鲍尔吉·原野一起去感受草原。 三、感受草原 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草原的感受?这些感受的角度相同吗?请谈 谈你的看法。 生:(认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有了答案了,谁最先说一下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草原的感受? 生: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师:你又给了我们一个矛盾的答案,又是“自由”又是“不自由”,该怎样来理解呢? 生1:“自由”,就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在这儿可以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自由”?……我 不知道。 生2:我认为草原上人少,一个人在这儿有点孤独,所以不自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不自由”是一种心里感受。一个人只身来到大草原,所有人文背景都隐 退了,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的天地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的 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师:还有写感受的语句吗? 生: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师:什么人会为这种辽远而惊慌?为什么惊慌啊? 生:外地人 师:为什么惊慌,同学们知道吗? 生:(无语) 师:这也是一种心里感觉。大草原的辽阔、单一和强大,给人以震撼、震慑。“惊慌”写出了被其震撼、 震慑后的心里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i:通过刚才我们的讨论,我们更加了解了草原的特点:“不可看,只可感受。"那么,作者在文章中 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 四、赞美草原 师:(提出要求)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作者对草原的情感,你能理解这种情感吗? 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并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第十三段,“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 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师: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情感,你能具体的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吗? 借助“母牛”、“烈马"两个形象来表现自己对草原的情感 师:说的好,“母牛”、“烈马”是草原上特有的动物,作者通过他们对草原的表现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 情感。这两种不同的形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 生:“母牛”是女性,侧重于温柔,“烈马"桀骜不驯、热烈奔放,更侧重于男性的特点。 师:好。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到位,作者就是借助“母牛”表达自己对草原的温柔的爱,借助“烈马”表 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烈的爱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一句你们理解吗?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有了答案了,谁最先说一下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草原的感受? 生: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 师:你又给了我们一个矛盾的答案,又是“自由”又是“不自由”,该怎样来理解呢? 生 1:“自由”,就是大草原辽阔无边,人在这儿可以不受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自由”?······我 不知道。 生 2:我认为草原上人少,一个人在这儿有点孤独,所以不自由。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不自由”是一种心里感受。一个人只身来到大草原,所有人文背景都隐 退了,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在旷远的天地面前,人只会觉得自己如此的 渺小与微不足道,产生一种局促感、不自由感。 师:还有写感受的语句吗? 生: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师:什么人会为这种辽远而惊慌?为什么惊慌啊? 生:外地人 师:为什么惊慌,同学们知道吗? 生:(无语) 师:这也是一种心里感觉。大草原的辽阔、单一和强大,给人以震撼、震慑。“惊慌”写出了被其震撼、 震慑后的心里慌乱,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讨论,我们更加了解了草原的特点:“不可看,只可感受。”那么,作者在文章中 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 四、赞美草原 师:(提出要求)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作者对草原的情感,你能理解这种情感吗? 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并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想好了吗?谁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第十三段,“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 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师: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情感,你能具体的说说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自己情感的吗? 生:借助“母牛”、“烈马”两个形象来表现自己对草原的情感。 师:说的好,“母牛”、“烈马”是草原上特有的动物,作者通过他们对草原的表现形象的表达了自己的 情感。这两种不同的形象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 生:“母牛”是女性,侧重于温柔,“烈马”桀骜不驯、热烈奔放,更侧重于男性的特点。 师:好。这位同学理解的非常到位,作者就是借助“母牛”表达自己对草原的温柔的爱,借助“烈马”表 达自己对草原的热烈的爱。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一句你们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