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十一:对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与分析 张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 其规模有多大?有关量化信息却极度缺乏,这已经对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构成了很 大障碍。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非正规就业估算的困难以及方法;然后本文选择上 海为研究平台,通过深度开发现有统计数据,主要采用间接测算,给出了2000 2007年该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两个有价值的估计量;最后本文就如何取捷径、从 估算走向官方统计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规模估算分析官方统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城镇就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 化:“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就业模式正日益被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 所取代”(高玲芬等,2005)。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 为中国庞大的失业人口、流动人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举 目四望,要让那么多为正规就业排挤在外的劳动人口也端上饭碗,除了非正规就业别无他途。 毫无疑问,非正规就业如今已成为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主要方面,农民工和下岗 职工这两大劳动力供给群体的形成,就足以说明其规模已经有多大。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对 非正规就业的官方统计基本上还是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决策信息缺失或扭 而在近年来相继展开学术研究中,尽管有关统计测算的重要性被高度强调,但是文章基本还 都停留在统计方法和手段的介绍和讨论上,难觅可作为决策依据或者可作为研究铺垫的具体 结果(周国富,1999;高玲芬等,2005)。为此,笔者试图以上海为研究平台,探索出一条 测算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现实途径。在中国,要将非正规就业概念及其测算方法真正嵌入 现行国家统计制度,可能尚需时日。但不管怎样,给出有依据、有过程的具体估算是我们实 现这一目标必须迈出的一步。 、估算的困难和方法 应该指出,“非正规就业”( informal employment)的提出源于国际劳工组织(ILO), 并由“非正规部门就业”( employment in the informal sector)引申而来。1979年,( gutmann发 表“统计幻觉,错误的政策”一文则揭开了非正规就业估算的序幕。他认为,由于没有考虑 到非正规经济的存在,整个国民经济统计存在很大的漏洞,影响了正确的经济决策。 对于非正规就业,现在若论及规模估算,实际上我们不乏能够查到一些数据。问题在于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非正规就业及社会政策研究”(05BSH024)成果
1 案例二十一:对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与分析 张 彦 ——————————————————————————————————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广泛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 其规模有多大?有关量化信息却极度缺乏,这已经对相应管理制度的建立构成了很 大障碍。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非正规就业估算的困难以及方法;然后本文选择上 海为研究平台,通过深度开发现有统计数据,主要采用间接测算,给出了 2000— 2007 年该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两个有价值的估计量;最后本文就如何取捷径、从 估算走向官方统计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 规模估算 分析 官方统计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城镇就业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 化:“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就业模式正日益被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 所取代”(高玲芬等,2005)。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 为中国庞大的失业人口、流动人口、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现在我们举 目四望,要让那么多为正规就业排挤在外的劳动人口也端上饭碗,除了非正规就业别无他途。 毫无疑问,非正规就业如今已成为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发育的主要方面,农民工和下岗 职工这两大劳动力供给群体的形成,就足以说明其规模已经有多大。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对 非正规就业的官方统计基本上还是空白,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决策信息缺失或扭曲。 而在近年来相继展开学术研究中,尽管有关统计测算的重要性被高度强调,但是文章基本还 都停留在统计方法和手段的介绍和讨论上,难觅可作为决策依据或者可作为研究铺垫的具体 结果(周国富,1999;高玲芬等,2005)。为此,笔者试图以上海为研究平台,探索出一条 测算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现实途径。在中国,要将非正规就业概念及其测算方法真正嵌入 现行国家统计制度,可能尚需时日。但不管怎样,给出有依据、有过程的具体估算是我们实 现这一目标必须迈出的一步。 一、估算的困难和方法 应该指出,“非正规就业”(informal employment)的提出源于国际劳工组织(ILO), 并由“非正规部门就业”(employment in the informal sector)引申而来。1979 年,Gutmann 发 表“统计幻觉,错误的政策”一文则揭开了非正规就业估算的序幕。他认为,由于没有考虑 到非正规经济的存在,整个国民经济统计存在很大的漏洞,影响了正确的经济决策。 对于非正规就业,现在若论及规模估算,实际上我们不乏能够查到一些数据。问题在于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城市非正规就业及社会政策研究”(05BSH024)成果
这些数据大相径庭,故未必能反映我国就业的真实状况。例如:在复旦大学公布的《2006 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中,2003年我国狭义非正规就业总量约为4700万,约占城镇 就业人员总量的18%:而按李烨红文,1996年我国非正规就业者已经达到6026万人,占总 就业人数的285%,到2000年,非正规就业达到9690万人,这个数字远远高于个体私营从 业者数量,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455%,比1996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李烨红,2003) 刘学福等学者则提出,我国1998年约8000万人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2000年末达到9700 万,2004年末达到1.54亿人(刘学福等,2005) 为什么不同研究者提供的数据会如此悬殊呢?首先,以上数据没有交代统计口径。众所 周知,对于总量数据,只有统计口径相同才有直接的可比性。例如,同样对上海非正规就业 进行总量估算,将非正规就业仅界定为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得出的结果,与将非正规就业 界定为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和正规经济中的非正规就业之和得出的结果,两者差别是很大 的。所以,如果统计口径不同,只有将其交代清楚,而后我们才能通过仔细分析,对不同的 总量数据进行对比,或者对总量数据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而在统计口径不明的情况下,对 来自不同渠道的总量数据既不好对比,也无法对哪个数据更可信轻下断语。 非正规就业观察容易衡量难。但对非正规就业进行测算,真正的困难并不是统计口径的 问题,而是“不可测度”的测度问题(冷熙亮等,2000。所谓“不可测度”的测度,是指 我们可以对非正规就业给出这样或那样的操作化定义,但是要按操作化定义直接取得数据却 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这样一来,尽管LO提出了劳动力调查法(高玲芬等,2005),还 有住户调查法(叶世芳,2001)、产业活动单位调查法(曹俊文,2003)等可供选择,但在未 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用这些方法对非正规就业进行正面统计和全面调查实不可能。今 天非正规就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已经在中国成功移植,但是它与非正规经济的天然联系(它有 不少地方处于法律法规的边缘地带),及其本质上的“非正规性”,都无不在提醒人们:非正 规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好事。笔者认为,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欠透明、流动性大、工作不 稳定等特点,所以估算的最佳方法不是直接测算而是间接测算。实际上,这也是有关统计制 度得以建立和实施而必须考虑最小财力投入所使然 比如,在非正规就业的统计中,小摊小贩的统计公认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上海市近年来 1%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从业人员对常住人口的占比是个相对固定的值,约为52.5%。这 样一来,通过深度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给出的全市从业人员的数据,采用差 值法,给出上海市小摊小贩的估计量。即 上海市小摊小贩的估计量=上海市常住人口×525%一上海市从业人员人数 例如,上海市2007年常住人口为1858万,从业人员人数为909万,用上式可以估算上 海市2007年小摊小贩约为975-909=66万。上式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是对统计口径做 了如下细致分析:上海市1%人口的抽样调查对从业人员的统计包括了小摊小贩;而上海市 统计年鉴对从业人员的统计却不包括小摊小贩。由此可见,根据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取得关 于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一些有价值的估计量,就要立足现有统计成果,对现有统计数据进行深 2
2 这些数据大相径庭,故未必能反映我国就业的真实状况。例如:在复旦大学公布的《2006 年中国非正规就业发展报告》中,2003 年我国狭义非正规就业总量约为 4700 万,约占城镇 就业人员总量的 18%;而按李烨红文,1996 年我国非正规就业者已经达到 6026 万人,占总 就业人数的 28.5%,到 2000 年,非正规就业达到 9690 万人,这个数字远远高于个体私营从 业者数量,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 45.5%,比 1996 年提高了 17 个百分点(李烨红,2003); 刘学福等学者则提出,我国 1998 年约 8000 万人是在非正规部门就业,2000 年末达到 9700 万,2004 年末达到 1.54 亿人(刘学福等,2005)。 为什么不同研究者提供的数据会如此悬殊呢?首先,以上数据没有交代统计口径。众所 周知,对于总量数据,只有统计口径相同才有直接的可比性。例如,同样对上海非正规就业 进行总量估算,将非正规就业仅界定为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得出的结果,与将非正规就业 界定为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和正规经济中的非正规就业之和得出的结果,两者差别是很大 的。所以,如果统计口径不同,只有将其交代清楚,而后我们才能通过仔细分析,对不同的 总量数据进行对比,或者对总量数据的可靠程度进行评估。而在统计口径不明的情况下,对 来自不同渠道的总量数据既不好对比,也无法对哪个数据更可信轻下断语。 非正规就业观察容易衡量难。但对非正规就业进行测算,真正的困难并不是统计口径的 问题,而是“不可测度”的测度问题(冷熙亮等,2000)。所谓“不可测度”的测度,是指 我们可以对非正规就业给出这样或那样的操作化定义,但是要按操作化定义直接取得数据却 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这样一来,尽管 ILO 提出了劳动力调查法(高玲芬等,2005),还 有住户调查法(叶世芳,2001)、产业活动单位调查法(曹俊文,2003)等可供选择,但在未 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要用这些方法对非正规就业进行正面统计和全面调查实不可能。今 天非正规就业作为一个新概念已经在中国成功移植,但是它与非正规经济的天然联系(它有 不少地方处于法律法规的边缘地带),及其本质上的“非正规性”,都无不在提醒人们:非正 规就业是一个“复杂”的好事。笔者认为,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欠透明、流动性大、工作不 稳定等特点,所以估算的最佳方法不是直接测算而是间接测算。实际上,这也是有关统计制 度得以建立和实施而必须考虑最小财力投入所使然。 比如,在非正规就业的统计中,小摊小贩的统计公认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上海市近年来 1%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从业人员对常住人口的占比是个相对固定的值,约为 52.5%。这 样一来,通过深度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给出的全市从业人员的数据,采用差 值法,给出上海市小摊小贩的估计量。即 上海市小摊小贩的估计量 = 上海市常住人口×52.5% ― 上海市从业人员人数 例如,上海市 2007 年常住人口为 1858 万,从业人员人数为 909 万,用上式可以估算上 海市 2007 年小摊小贩约为 975―909 = 66 万。上式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是对统计口径做 了如下细致分析:上海市 1%人口的抽样调查对从业人员的统计包括了小摊小贩;而上海市 统计年鉴对从业人员的统计却不包括小摊小贩。由此可见,根据目前的客观条件,要取得关 于我国非正规就业的一些有价值的估计量,就要立足现有统计成果,对现有统计数据进行深
度开发,同时主要通过间接测算,尽量取得对研究和制定相关社会政策有用的一些基本信息 对于使用间接估算法,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有了不少介绍(如劳动力市场分析法、货币分 析法等),但它们都是以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为背景提出来的(周国富,1999。这些国家的 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一般都相当发达,对有关劳务供求或资金供求的变化反映十分灵敏,正 因为如此,他们可以通过对非正规经济所引起的劳务市场或资金市场的异常变化进行监测而 间接地测算出非正规就业的规模。然而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远不彻底, 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运用这些方法的条件还很不成熟。但是,近年来随着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有关数据库从建立到健全发展很快。而非正规就业的界定与 社会保险的享受情况有着密切关系。下文笔者所使用的间接估算法正是结合这一情况而提出 的,它有可能成为测算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一条现实途径 鉴于非正规就业的数据极度匮乏,笔者选择上海为研究平台,试图估算出2000年以来 该市全市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该市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这是出于以下三点考虑:①我国 对促进就业政策实行“地方责任制”,但就总体而言,现在全国各地对非正规就业的态度尚 不明朗,处在观望徘徊阶段。相比之下,上海比较开明,这些年在扶持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出台《城市设摊导则》等方面摸索着已迈出了一些重要步骤。②上海市是中国工商中心,它 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在全国范围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上海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解决失业、 消除城市贫困人口的做法,也容易在国际上(特别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影响。③估算上海 市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统计口径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具体来说,上海市在全国是率先 在城市居民中对全市城镇职工统一实行“城保”(全称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城 市,并且实现了全覆盖(例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在98.5%以上)。通过下文分析我们 将发现,这对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以上海为研究平台的两个估算 本文将给出对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两个估算:一是以全市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的对 上海全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二是以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统计口径的对上海城镇非正规 就业规模的估算 首先,我们来看以全市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的对上海全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以 2006年为例,该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815万,全市就业总规模(E)为885.5万,而官方 正规统计的职工人数(Ea)只有5009万,将其权充全市正规就业的规模,E和Ea的差值 3846万就可以作为当年上海市非正规就业总量的估计值(Eb),即 Eb=E-Ea=8855-500.9=3846(万) 差值法的使用,使估算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成为可能,虽然不够精确,但毕竟有来源 可靠的统计数据的支撑,估算的任意性因而大大降低。实际上,这一估算的更大意义在于进 行动态比较,即汇多年来有关数据成表2,时间序列反映出来的变化和趋势,由于绝对值上 的误差可以被消减,可信度就比较高了。有了表2,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三点重要认识
3 度开发,同时主要通过间接测算,尽量取得对研究和制定相关社会政策有用的一些基本信息。 对于使用间接估算法,近年来国内学者也有了不少介绍(如劳动力市场分析法、货币分 析法等),但它们都是以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为背景提出来的(周国富,1999)。这些国家的 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一般都相当发达,对有关劳务供求或资金供求的变化反映十分灵敏,正 因为如此,他们可以通过对非正规经济所引起的劳务市场或资金市场的异常变化进行监测而 间接地测算出非正规就业的规模。然而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还远不彻底, 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这就决定了我国运用这些方法的条件还很不成熟。但是,近年来随着 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迅速扩大,有关数据库从建立到健全发展很快。而非正规就业的界定与 社会保险的享受情况有着密切关系。下文笔者所使用的间接估算法正是结合这一情况而提出 的,它有可能成为测算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一条现实途径。 鉴于非正规就业的数据极度匮乏,笔者选择上海为研究平台,试图估算出 2000 年以来 该市全市非正规就业的规模和该市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这是出于以下三点考虑:①我国 对促进就业政策实行“地方责任制”,但就总体而言,现在全国各地对非正规就业的态度尚 不明朗,处在观望徘徊阶段。相比之下,上海比较开明,这些年在扶持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 出台《城市设摊导则》等方面摸索着已迈出了一些重要步骤。②上海市是中国工商中心,它 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在全国范围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上海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解决失业、 消除城市贫困人口的做法,也容易在国际上(特别对第三世界国家)产生影响。③估算上海 市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统计口径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具体来说,上海市在全国是率先 在城市居民中对全市城镇职工统一实行“城保”(全称上海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制度的城 市,并且实现了全覆盖(例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在 98.5%以上)。通过下文分析我们 将发现,这对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二、以上海为研究平台的两个估算 本文将给出对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两个估算:一是以全市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的对 上海全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二是以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统计口径的对上海城镇非正规 就业规模的估算。 首先,我们来看以全市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的对上海全市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以 2006 年为例,该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 1815 万,全市就业总规模(E)为 885.5 万,而官方 正规统计的职工人数(Ea)只有 500.9 万,将其权充全市正规就业的规模,E 和 Ea 的差值 384.6 万就可以作为当年上海市非正规就业总量的估计值(Eb),即 Eb = E―Ea = 885.5―500.9 = 384.6(万) 差值法的使用,使估算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成为可能,虽然不够精确,但毕竟有来源 可靠的统计数据的支撑,估算的任意性因而大大降低。实际上,这一估算的更大意义在于进 行动态比较,即汇多年来有关数据成表 2,时间序列反映出来的变化和趋势,由于绝对值上 的误差可以被消减,可信度就比较高了。有了表 2,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三点重要认识:
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估算 单位:万人 年份从业人 其中 职工 其中 非正规 员人数国有集体港澳台及其他 其中 人数国有集体港澳台及其他就业人 (E) 外商投资 城镇私营城镇个体(Ea) 卜商投资 数(Eb) 2000745218102822 9.3 390.1229247.5 55.0 355.1 2001 752.3 184.1267.1 240.2 88.4 10.8 3754214.240.6 20027920173.72628 78 2774 1190 373.2201435.7 694418.8 20038131163.7240.1 81.6 3277 21.535861873006 73.0 2004836.9149.32255 3777 192.1 22.0 33571679243 74.8 01.2 2005863.3141.6219.3 12.622 19.8 420.1155521.0 73.3 1704443.2 2006885.513892148 924 439.4 240.8 21.2 5009146418.1 26093846 2007909.1 407196.7 12 5227141.916.5 102.6 6183864 ①“其他”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城镇私营、城镇个体等。 ②资料来源:综合2000-200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8年上海统计年鉴 等来源资料而成。例如2008年04月13日《上海商报》登:“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 本市积极深化就业政策,全市从业人员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07年底,从业人员人数达99.08万人 比上年增加23.57万人。 1)如今非正规就业在上海不仅存在,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因为比较2000-2007年的 Ea和Eb,我们可以发现两值难分仲伯,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2)比较2000-2007年的EbEa,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比值逐年有所变化。重要的是, 这一比值在2004年出现了一个拐点(图一)。究其原因是,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的趋 势不同于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的趋势,Eb是先升后降,Ea则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不少学 者在论及非正规就业的意义时都提出了就业模式将向非正规化转变的预言和判断(胡鞍钢 等,2001)。但是由于缺少数据支撑,对这一观点我们很难孰是孰非。现在有了表2,我们 至少可以就上海的情况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实际上重视非正规就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促使 其数量逐年有所增加。正确的把握是,尽管漠视非正规就业不对,但身处白色经济之中的正 规就业,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应该是就业的主导模式。所以在上海,Ea呈上升趋势 和Eb先升后降其实都是不奇怪的,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健康且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来 讲,这是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及劳动合同法等得到落实、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的权益得到 维护的结果。实际上,非正规就业是工作的“蓄水池”:景况好时,非正规就业的占比会减 少,正规就业的占比会提高:景况不太好时,正规就业的占比会减少,非正规就业的占比会 提高。由此,非正规就业会起到自动调节增长中的劳动力供给和下降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关系 的作用
4 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估算 表 2 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人 员人数 (E) 其中 职工 人数 (Ea) 其中 非正规 就业人 数(Eb) 国有 集体 港澳台及 外商投资 其他 其中 国有 集体 港澳台及 外商投资 其他 城镇私营 城镇个体 2000 745.2 181.0 282.2 51.8 230.3 58.2 9.3 390.1 229.2 47.5 55.0 58.5 355.1 2001 752.3 184.1 267.1 60.8 240.2 88.4 10.8 375.4 214.2 40.6 54.4 66.1 376.9 2002 792.0 173.7 262.8 78.2 277.4 119.0 19.4 373.2 201.4 35.7 66.9 69.4 418.8 2003 813.1 163.7 240.1 81.6 327.7 160.7 21.5 358.6 187.1 30.0 68.5 73.0 454.5 2004 836.9 149.3 225.5 84.4 377.7 192.1 22.0 335.7 167.9 24.3 68.8 74.8 501.2 2005 863.3 141.6 219.3 89.8 412.6 221.5 19.8 420.1 155.5 21.0 73.3 170.4 443.2 2006 885.5 138.9 214.8 92.4 439.4 240.8 21.2 500.9 146.4 18.1 75.6 260.9 384.6 2007 909.1 140.7 196.7 123.8 447.9 244.6 22.2 522.7 141.9 16.5 102.6 261.8 386.4 ① “其他”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城镇私营、城镇个体等。 ② 资料来源:综合 2000-2008 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8 年上海统计年鉴 等来源资料而成。例如 2008 年 04 月 13 日《上海商报》登:“ 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 本市积极深化就业政策,全市从业人员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截至 2007 年底,从业人员人数达 909.08 万人, 比上年增加 23.57 万人。” 1)如今非正规就业在上海不仅存在,而且数量相当可观。因为比较 2000—2007 年的 Ea 和 Eb,我们可以发现两值难分仲伯,具有相同的数量级。 2)比较 2000—2007 年的 Eb/Ea,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比值逐年有所变化。重要的是, 这一比值在 2004 年出现了一个拐点(图一)。究其原因是,上海市非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的趋 势不同于正规就业规模变化的趋势,Eb 是先升后降,Ea 则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不少学 者在论及非正规就业的意义时都提出了就业模式将向非正规化转变的预言和判断(胡鞍钢 等,2001)。但是由于缺少数据支撑,对这一观点我们很难孰是孰非。现在有了表 2,我们 至少可以就上海的情况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实际上重视非正规就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促使 其数量逐年有所增加。正确的把握是,尽管漠视非正规就业不对,但身处白色经济之中的正 规就业,无论过去、今天还是未来都应该是就业的主导模式。所以在上海,Ea 呈上升趋势 和 Eb 先升后降其实都是不奇怪的,这是上海城市发展健康且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具体来 讲,这是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迅速及劳动合同法等得到落实、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的权益得到 维护的结果。实际上,非正规就业是工作的“蓄水池”:景况好时,非正规就业的占比会减 少,正规就业的占比会提高;景况不太好时,正规就业的占比会减少,非正规就业的占比会 提高。由此,非正规就业会起到自动调节增长中的劳动力供给和下降的劳动力需求之间关系 的作用
目全市就业总规模 600 (E) 500 口官方正规统计的 职工人数(Ea) 400 ■非正规就业总量 的估计值(Eb)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图一上海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变化及比较(2000-2007年) 3)在上海,非正规就业在不同所有制中是大不相同的。非正规就业大量存在于“集体 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中,其中非正规就业在“城镇私营”及“城镇个体”中的增量令人 印象深刻。虽然非正规就业也存在于正规部门之中,但表2披露,非正规就业现象在上海的 “国有”企业(或“国有”单位)中是不突出的。对于“正规部门”色彩最浓的“国有”企 业(或“国有”单位),最大的问题在于冗员现象。表2显示,2000年“国有”企业(或“国 有”单位)从业人员是1810万,职工人数却倒置为2292万,这说明该年“国有”企业(或 “国有”单位)有大量职工在编不在岗。而后这两个数据的差值逐年减少,直至2007年变 得相当,即140.7万对141,9万。这意味“国有”企业曾经严重的冗员现象终于得到了解决。 其次,我们来看以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统计口径的对上海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 方面,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定出”而非“定入”的特殊性。,即只要有一条不符合正规 就业的就业便是:另一方面,上海市在城市居民中统一对全市城镇职工实行了“城保”制度 这样一来,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切入,深度开发现有统计数据,就成了进行这一估算的 最佳选择(参见表3) ①所谓“定入”,就是用排他性的“什么是”来直接来界定概念,所指称事物要全部符合“什么是” 才是。所谓“定出”,则是通过说明“什么不是”来界定“什么是”,所指称事物只要有一条能与“什么不 是”对应上了便是。“定入”是人们在界定概念时本然所使用的方法,但界定非正规就业,采用“定出”这 种方法则效果更好。具体来讲,非正规就业的“定出”标准是用就业的“非正规性”来界定的。这样一来, 对于“非正规性”只要有一条能对应上,便可肯定不是正规就业而是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 那些因在付酬、劳动时间、劳动关系、工作形态、社会保障及经营活动这六个方面存在不固定性、不稳定 性或不规范性而与正规就业有性质上区别的劳动就业形式。既然如此,根据资料的易得性,我们就可以选 择社会保险享受的缺失与否来作为非正规就业归类的界定标准,使之可统计
5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全市就业总规模 (E) 官方正规统计的 职工人数(Ea) 非正规就业总量 的估计值(Eb) 图一 上海非正规就业规模的变化及比较(2000—2007 年) 3)在上海,非正规就业在不同所有制中是大不相同的。非正规就业大量存在于“集体” 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中,其中非正规就业在“城镇私营”及“城镇个体”中的增量令人 印象深刻。虽然非正规就业也存在于正规部门之中,但表 2 披露,非正规就业现象在上海的 “国有”企业(或“国有”单位)中是不突出的。对于“正规部门”色彩最浓的“国有”企 业(或“国有”单位),最大的问题在于冗员现象。表 2 显示,2000 年“国有”企业(或“国 有”单位)从业人员是 181.0 万,职工人数却倒置为 229.2 万,这说明该年“国有”企业(或 “国有”单位)有大量职工在编不在岗。而后这两个数据的差值逐年减少,直至 2007 年变 得相当,即 140.7 万对 141.9 万。这意味“国有”企业曾经严重的冗员现象终于得到了解决。 其次,我们来看以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为统计口径的对上海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 一方面,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定出”而非“定入”的特殊性①,即只要有一条不符合正规 就业的就业便是;另一方面,上海市在城市居民中统一对全市城镇职工实行了“城保”制度。 这样一来,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切入,深度开发现有统计数据,就成了进行这一估算的 最佳选择(参见表 3)。 ① 所谓“定入”,就是用排他性的“什么是”来直接来界定概念,所指称事物要全部符合“什么是” 才是。所谓“定出”,则是通过说明“什么不是”来界定“什么是”,所指称事物只要有一条能与“什么不 是”对应上了便是。“定入”是人们在界定概念时本然所使用的方法,但界定非正规就业,采用“定出”这 种方法则效果更好。具体来讲,非正规就业的“定出”标准是用就业的“非正规性”来界定的。这样一来, 对于“非正规性”只要有一条能对应上,便可肯定不是正规就业而是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 那些因在付酬、劳动时间、劳动关系、工作形态、社会保障及经营活动这六个方面存在不固定性、不稳定 性或不规范性而与正规就业有性质上区别的劳动就业形式。既然如此,根据资料的易得性,我们就可以选 择社会保险享受的缺失与否来作为非正规就业归类的界定标准,使之可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