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缺锌 苹果小叶病是常见的缺锌症。病树新枝节间短,叶片变小且黄色, 根系发育不良,结实量少。 8. 缺铜 缺铜常引起树木枯梢,同时还出现流胶及在叶或果上产生褐色斑 点等症状。 9. 缺硫 缺硫的症状与缺氮相似,但以幼叶表现更明显。植株生长较矮小, 叶尖黄化。 10.缺钙 缺钙的症状多表现在枝叶生长点附近,引起嫩叶扭曲或嫩芽枯死。 二、环境不适引起的植物病害 1.水分失调引起的植物病害 水分直接参与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合成,也是维持细胞膨压、溶解土 壤中矿质养料、平衡树体温度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缺水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抑 制,组织中纤维细胞增加,引起叶片凋萎、黄化、花芽分化减少、落叶、落花、 落果等现象。 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缺氧,使植物根部呼吸困难,造成叶片变色、枯 萎、早期落叶、落果,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和全树干枯死亡。 2.温度不适宜引起的植物病害 低温可以引起霜害和冻害,这是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使植物体内发生冰冻 而造成的危害。晚秋的早霜常使未木质化的植物器官受害。晚霜病害在树木冬芽 萌动后发生,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树木开花期间受晚霜危害,花芽受冻 变黑,花器呈水浸状,花瓣变色脱落。阔叶树受霜冻之害,常自叶尖或叶缘产生 水渍状斑块,有时叶脉间组织也出现不规则形斑块,严重的全叶死亡,化冻后变 软下垂。松树受害多致针叶先端枯死变为红褐色。 南方热带、亚热带树种,常发生寒害。寒害为冰点以上的低温对喜温植物造 成的危害。寒害常见的症状是组织变色、坏死,也可以出现芽枯、顶枯及落叶等 现象。 高温能破坏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使原生质中毒凝固导致细胞死亡,最 后造成茎、叶或果实发生局部的灼伤等症状。土表温度过高,会使苗木的茎基部 受灼伤,尤以黑色土壤的苗圃地上最为严重。针叶树幼苗受灼伤时,茎基部出现 白斑,幼苗即行倒伏,很容易同侵染性的猝倒病相混淆。阔叶幼苗受害根颈部出 现缢缩,严重的也会死亡。 3.光照不适宜引起的植物病害 光照过弱可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受害植物叶色发黄,枝条 细弱,花芽分化率低,易落花落果,并易受病原物侵染。特别是温室、温床栽培 的植物更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4.环境污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对植物产生有害影响。空气中的有毒 气体包括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的氧化物、乙烯、硫化氢等。空气中的二 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有的植物对二氧化硫非常敏感,如空气中含 硫量达 0.005ppm 时,美国白松顶梢就会发生轻微枯死,针叶表面出现褪绿斑点, 针叶尖端起初变为暗色,后呈棕色至褚红色。阔叶树受害的典型病状是自叶缘开 始沿着侧脉向中脉伸展,在叶脉之间形成褪绿的花斑。如果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 时,则褪色斑很快变为褐色坏死斑。女贞、刺槐、垂柳、银桦、夹竹桃、桃、棕 榈、法国梧桐等对二氧化硫的抗性很强。 空气中伤害植物的氟化物以氟化氢、氟化硅为主。氟化物的毒性比二氧化硫
7. 缺锌 苹果小叶病是常见的缺锌症。病树新枝节间短,叶片变小且黄色, 根系发育不良,结实量少。 8. 缺铜 缺铜常引起树木枯梢,同时还出现流胶及在叶或果上产生褐色斑 点等症状。 9. 缺硫 缺硫的症状与缺氮相似,但以幼叶表现更明显。植株生长较矮小, 叶尖黄化。 10.缺钙 缺钙的症状多表现在枝叶生长点附近,引起嫩叶扭曲或嫩芽枯死。 二、环境不适引起的植物病害 1.水分失调引起的植物病害 水分直接参与植物体内各种物质的转化和合成,也是维持细胞膨压、溶解土 壤中矿质养料、平衡树体温度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缺水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抑 制,组织中纤维细胞增加,引起叶片凋萎、黄化、花芽分化减少、落叶、落花、 落果等现象。 土壤水分过多,会造成土壤缺氧,使植物根部呼吸困难,造成叶片变色、枯 萎、早期落叶、落果,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和全树干枯死亡。 2.温度不适宜引起的植物病害 低温可以引起霜害和冻害,这是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使植物体内发生冰冻 而造成的危害。晚秋的早霜常使未木质化的植物器官受害。晚霜病害在树木冬芽 萌动后发生,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树木开花期间受晚霜危害,花芽受冻 变黑,花器呈水浸状,花瓣变色脱落。阔叶树受霜冻之害,常自叶尖或叶缘产生 水渍状斑块,有时叶脉间组织也出现不规则形斑块,严重的全叶死亡,化冻后变 软下垂。松树受害多致针叶先端枯死变为红褐色。 南方热带、亚热带树种,常发生寒害。寒害为冰点以上的低温对喜温植物造 成的危害。寒害常见的症状是组织变色、坏死,也可以出现芽枯、顶枯及落叶等 现象。 高温能破坏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使原生质中毒凝固导致细胞死亡,最 后造成茎、叶或果实发生局部的灼伤等症状。土表温度过高,会使苗木的茎基部 受灼伤,尤以黑色土壤的苗圃地上最为严重。针叶树幼苗受灼伤时,茎基部出现 白斑,幼苗即行倒伏,很容易同侵染性的猝倒病相混淆。阔叶幼苗受害根颈部出 现缢缩,严重的也会死亡。 3.光照不适宜引起的植物病害 光照过弱可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的进行。受害植物叶色发黄,枝条 细弱,花芽分化率低,易落花落果,并易受病原物侵染。特别是温室、温床栽培 的植物更容易出现上述现象。 4.环境污染引起的植物病害 环境中的有毒物质达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对植物产生有害影响。空气中的有毒 气体包括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的氧化物、乙烯、硫化氢等。空气中的二 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有的植物对二氧化硫非常敏感,如空气中含 硫量达 0.005ppm 时,美国白松顶梢就会发生轻微枯死,针叶表面出现褪绿斑点, 针叶尖端起初变为暗色,后呈棕色至褚红色。阔叶树受害的典型病状是自叶缘开 始沿着侧脉向中脉伸展,在叶脉之间形成褪绿的花斑。如果二氧化硫的浓度过高 时,则褪色斑很快变为褐色坏死斑。女贞、刺槐、垂柳、银桦、夹竹桃、桃、棕 榈、法国梧桐等对二氧化硫的抗性很强。 空气中伤害植物的氟化物以氟化氢、氟化硅为主。氟化物的毒性比二氧化硫
大 10~20 倍,但来源较少,因此危害不及二氧化硫。植物受氟化物毒害时,首先 在叶先端或叶缘表现变色病斑,然后向下方或中央扩展。脉间的病斑坏死干枯后, 可能脱落形成穿孔。叶上病健交界处常有一棕红色带纹。危害严重时,叶片枯死 脱落。悬铃木、加杨、银杏、松杉类树木对氟化物较敏感,而桃、女贞、垂柳、 刺槐、油茶、油杉、夹竹桃、白栎、苹果等则抗性较强。 5.化学药剂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植物病害 硝酸盐、钾盐或酸性肥料、碱性肥料如果使用不当,常能产生类似病原菌引 起的症状。如果天气干旱,使用过量的硝酸钠,植株顶叶会变褐,出现灼伤。除 草剂使用不慎会使树木和灌木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阴凉潮湿的天气使用波 尔多液和其他铜素杀菌剂时,有些植物叶面会发生灼伤或是出现斑点。栎、苹果 和蔷薇属于最易产生药害的一类植物。温室生长的景天、长生草和某些多汁植物 易受有机磷药物(如对硫磷)的危害。误用烟碱,会使百合叶出现灰色斑。 三、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群体间发生比较集中,发病面积大而且均匀,没有由 点到面的扩展过程,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发病部位大致相同。如日灼病都发生在 果、枝干的向阳面,除日灼、药害是局部病害外,通常植株表现在全株性发病, 如缺素病、旱害、涝害等。 1.症状观察 对病株上发病部位,病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有无病症等外部症状,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必要时可切取病组织表 面消毒后,置于保温(25~28℃)条件下诱发。如经 24~48 小时仍无病症发生, 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病害。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或病毒病害。 2.显微镜检 将新鲜或剥离表皮的病组织切片并加以染色处理。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病原物 及病毒所致的组织病变(包括内含体),即可提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性。 3.环境分析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环境引起,因此应注意病害发生与地势、土质、肥料 及与当年气象条件的关系,栽培管理措施、排灌、喷药是否适当,城市工厂三废 是否引起植物中毒等,都作分析研究,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主要的致病 因素。 4.病原鉴定 确定非侵染性病害后,应进一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 ①化学诊断 主要用于缺素症与盐碱害等。通常是对病株组织或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定 其成分、含量,并与正常值相比,查明过多或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 ②人工诱发 根据初步分析的可疑原因,人为提供类似发病条件,诱发病害,观察表现的 症状是否相同。此法适于温度、湿度不适宜、元素过多或过少、药物中毒等病害。 ③指示植物鉴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鉴定缺素症病原。当提出可疑因子后,可选择最容易缺乏该 种元素、症状表现明显、稳定的植物,种植在疑为缺乏该种元素园林植物附近, 观察其症状反应,借以鉴定园林植物是否患有该元素缺乏症。 ④排除病因 采取治疗措施排除病因。如缺素症可在土壤中增施所缺元素或对病株喷洒
大 10~20 倍,但来源较少,因此危害不及二氧化硫。植物受氟化物毒害时,首先 在叶先端或叶缘表现变色病斑,然后向下方或中央扩展。脉间的病斑坏死干枯后, 可能脱落形成穿孔。叶上病健交界处常有一棕红色带纹。危害严重时,叶片枯死 脱落。悬铃木、加杨、银杏、松杉类树木对氟化物较敏感,而桃、女贞、垂柳、 刺槐、油茶、油杉、夹竹桃、白栎、苹果等则抗性较强。 5.化学药剂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植物病害 硝酸盐、钾盐或酸性肥料、碱性肥料如果使用不当,常能产生类似病原菌引 起的症状。如果天气干旱,使用过量的硝酸钠,植株顶叶会变褐,出现灼伤。除 草剂使用不慎会使树木和灌木受到严重伤害,甚至死亡。阴凉潮湿的天气使用波 尔多液和其他铜素杀菌剂时,有些植物叶面会发生灼伤或是出现斑点。栎、苹果 和蔷薇属于最易产生药害的一类植物。温室生长的景天、长生草和某些多汁植物 易受有机磷药物(如对硫磷)的危害。误用烟碱,会使百合叶出现灰色斑。 三、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群体间发生比较集中,发病面积大而且均匀,没有由 点到面的扩展过程,发病时间比较一致,发病部位大致相同。如日灼病都发生在 果、枝干的向阳面,除日灼、药害是局部病害外,通常植株表现在全株性发病, 如缺素病、旱害、涝害等。 1.症状观察 对病株上发病部位,病部形态大小、颜色、气味、质地有无病症等外部症状,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非侵染性病害只有病状而无病症,必要时可切取病组织表 面消毒后,置于保温(25~28℃)条件下诱发。如经 24~48 小时仍无病症发生, 可初步确定该病不是真菌或细菌引起的病害。而属于非侵染性病害或病毒病害。 2.显微镜检 将新鲜或剥离表皮的病组织切片并加以染色处理。显微镜下检查有无病原物 及病毒所致的组织病变(包括内含体),即可提出非侵染性病害的可能性。 3.环境分析 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环境引起,因此应注意病害发生与地势、土质、肥料 及与当年气象条件的关系,栽培管理措施、排灌、喷药是否适当,城市工厂三废 是否引起植物中毒等,都作分析研究,才能在复杂的环境因素中找出主要的致病 因素。 4.病原鉴定 确定非侵染性病害后,应进一步对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进行鉴定。 ①化学诊断 主要用于缺素症与盐碱害等。通常是对病株组织或土壤进行化学分析,测定 其成分、含量,并与正常值相比,查明过多或过少的成分,确定病原。 ②人工诱发 根据初步分析的可疑原因,人为提供类似发病条件,诱发病害,观察表现的 症状是否相同。此法适于温度、湿度不适宜、元素过多或过少、药物中毒等病害。 ③指示植物鉴定 这种方法适用于鉴定缺素症病原。当提出可疑因子后,可选择最容易缺乏该 种元素、症状表现明显、稳定的植物,种植在疑为缺乏该种元素园林植物附近, 观察其症状反应,借以鉴定园林植物是否患有该元素缺乏症。 ④排除病因 采取治疗措施排除病因。如缺素症可在土壤中增施所缺元素或对病株喷洒
图 2-4 真菌的吸器类型 1.白粉菌 2. 霜霉菌 3.锈菌 4.白粉菌 图 2-5 菌丝的变态 1.菌核 2. 菌索 3. 子座 图 2-3 真菌的菌丝体 1.无隔菌丝 2. 有隔菌丝 注射、灌根治疗。根腐病若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引起的,可以开沟排水,降低地 下水位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如果病害减轻或恢复健康,说明病原诊断正确。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侵染性病原 一、园林植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属于真菌界、真菌门,种类很多,约 10 万多种,分布很广,绝大多数 植物的寄生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蔷薇、紫丁香、大丽花、菊花、福禄考和其 他植物的白粉病可根据叶面有无白色、淡灰色或稍带浅褐色的菌体加以辨认。世 界上许多著名的毁灭性病害,如松干疱锈病、榆树荷兰病、板栗疫病、根白腐病、 猝倒病以及各种立木腐朽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称作菌丝。菌丝可以分枝,许多菌丝团聚在一起, 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无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 称有隔菌丝(图 2-3)。真菌菌丝是获得养分的机构。寄生真菌以菌丝体侵入寄主 的表皮细胞或内部吸收养分。菌丝可以生长在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生长在寄 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细胞壁和寄主原生 质直接接触而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的真菌,尤其是专性寄生真菌,从 菌丝体上形成吸器,伸入寄主 细胞内吸收养分,吸器的形状 有小瘤状、分枝状、掌状等(图 2-4)。真菌的菌丝可以形成各种 组织,常见的有菌核、菌索及 子座(图 2-5)。 ①菌核 菌核是由拟薄壁 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较 坚硬的休眠体。其大小、形状 和颜色不一,比较坚硬,可以 度过寒冷或不良环境。当环境 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新的营 养体和繁殖体。 ②菌索 菌索是菌丝体绞 结成的绳索状物。它不仅对不
图 2-4 真菌的吸器类型 1.白粉菌 2. 霜霉菌 3.锈菌 4.白粉菌 图 2-5 菌丝的变态 1.菌核 2. 菌索 3. 子座 图 2-3 真菌的菌丝体 1.无隔菌丝 2. 有隔菌丝 注射、灌根治疗。根腐病若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引起的,可以开沟排水,降低地 下水位以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如果病害减轻或恢复健康,说明病原诊断正确。 第三节 园林植物的侵染性病原 一、园林植物病原真菌 (一)真菌的一般性状 真菌属于真菌界、真菌门,种类很多,约 10 万多种,分布很广,绝大多数 植物的寄生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蔷薇、紫丁香、大丽花、菊花、福禄考和其 他植物的白粉病可根据叶面有无白色、淡灰色或稍带浅褐色的菌体加以辨认。世 界上许多著名的毁灭性病害,如松干疱锈病、榆树荷兰病、板栗疫病、根白腐病、 猝倒病以及各种立木腐朽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1.真菌的营养体 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称作菌丝。菌丝可以分枝,许多菌丝团聚在一起, 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无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 称有隔菌丝(图 2-3)。真菌菌丝是获得养分的机构。寄生真菌以菌丝体侵入寄主 的表皮细胞或内部吸收养分。菌丝可以生长在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生长在寄 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细胞壁和寄主原生 质直接接触而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的真菌,尤其是专性寄生真菌,从 菌丝体上形成吸器,伸入寄主 细胞内吸收养分,吸器的形状 有小瘤状、分枝状、掌状等(图 2-4)。真菌的菌丝可以形成各种 组织,常见的有菌核、菌索及 子座(图 2-5)。 ①菌核 菌核是由拟薄壁 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较 坚硬的休眠体。其大小、形状 和颜色不一,比较坚硬,可以 度过寒冷或不良环境。当环境 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新的营 养体和繁殖体。 ②菌索 菌索是菌丝体绞 结成的绳索状物。它不仅对不
图 2—6 真菌的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 1.酵母菌的裂殖 2.酵母菌的出芽繁殖 3.游动孢子 4.节孢子 5.厚垣孢子 6.孢囊孢子 7.分生孢子 图 2—7 真菌的有性孢子 1.卵孢子 2.接合孢子 3.子囊孢子 4.担孢子 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主动延伸到数米以外去侵染寄主或摄取营养 成分。 ③子座 是产生各种繁殖体的垫状组织,可由菌丝分化而成,也可由菌丝与 部分寄主组织结合而成,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2.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的繁殖有两种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器官的 结合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图 2—6)。 (1)游动孢子 它是产生于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孢子囊球形、卵形或不 规则形,从菌丝顶端长出,或着生于有特殊形状和分枝的孢囊梗上,囊中原生质 裂成小块,每一小块变成球形、洋梨形或肾形,无细胞壁,形成具有 1~2 根鞭毛 的游动孢子。 (2)孢囊孢子 孢囊孢子也是产生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没有鞭毛,不能 游动,其形成步骤与游动孢子相同,孢子囊着生于孢囊梗上。孢子囊成熟时,囊 壁破裂散出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 它是真菌最普遍的一种无性孢子着生在由菌丝分化而来呈 各种形状的分生孢子梗上。 (4)厚垣孢子 有的真菌在不良的环境下,菌丝内的原生质收缩变为浓厚 的一团原生质,外壁很厚,称为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是通 过性细胞或性器官 的结合而进行繁 殖,所产生的孢子 称为有性孢子。有 性生殖要经过质 配、核配和减数分 裂三个阶段。常见 的有性孢子有下列 几种: ( 1 )卵孢子 鞭毛菌类产生的有 性孢子是卵孢子, 由较小的棍棒形的 雄器与较大的圆形 的藏卵器结合形成的(图 2—7)。 (2)接合孢子 结合菌类产生 的有性孢子是结合孢子,由两个同 形的配子囊结合形成。 (3)子囊孢子 子囊菌产生 的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由两个异 形的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结合而 成。一般在子囊内形成 8 个细胞核 为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形状为球形、 圆桶形、棍棒形或线形等。 (4)担孢子 担子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担孢子,是由性别不同单核的初生菌
图 2—6 真菌的无性繁殖及无性孢子 1.酵母菌的裂殖 2.酵母菌的出芽繁殖 3.游动孢子 4.节孢子 5.厚垣孢子 6.孢囊孢子 7.分生孢子 图 2—7 真菌的有性孢子 1.卵孢子 2.接合孢子 3.子囊孢子 4.担孢子 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主动延伸到数米以外去侵染寄主或摄取营养 成分。 ③子座 是产生各种繁殖体的垫状组织,可由菌丝分化而成,也可由菌丝与 部分寄主组织结合而成,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 2.真菌的繁殖体 真菌的繁殖有两种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器官的 结合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主要有以下几种(图 2—6)。 (1)游动孢子 它是产生于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孢子囊球形、卵形或不 规则形,从菌丝顶端长出,或着生于有特殊形状和分枝的孢囊梗上,囊中原生质 裂成小块,每一小块变成球形、洋梨形或肾形,无细胞壁,形成具有 1~2 根鞭毛 的游动孢子。 (2)孢囊孢子 孢囊孢子也是产生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没有鞭毛,不能 游动,其形成步骤与游动孢子相同,孢子囊着生于孢囊梗上。孢子囊成熟时,囊 壁破裂散出孢囊孢子。 (3)分生孢子 它是真菌最普遍的一种无性孢子着生在由菌丝分化而来呈 各种形状的分生孢子梗上。 (4)厚垣孢子 有的真菌在不良的环境下,菌丝内的原生质收缩变为浓厚 的一团原生质,外壁很厚,称为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是通 过性细胞或性器官 的结合而进行繁 殖,所产生的孢子 称为有性孢子。有 性生殖要经过质 配、核配和减数分 裂三个阶段。常见 的有性孢子有下列 几种: ( 1 )卵孢子 鞭毛菌类产生的有 性孢子是卵孢子, 由较小的棍棒形的 雄器与较大的圆形 的藏卵器结合形成的(图 2—7)。 (2)接合孢子 结合菌类产生 的有性孢子是结合孢子,由两个同 形的配子囊结合形成。 (3)子囊孢子 子囊菌产生 的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由两个异 形的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结合而 成。一般在子囊内形成 8 个细胞核 为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形状为球形、 圆桶形、棍棒形或线形等。 (4)担孢子 担子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担孢子,是由性别不同单核的初生菌
图 2-8 真菌的生活史 图 2-9 腐霉属 1.姜瓣形孢子囊 2. 孢子囊萌发图形成 排孢管及泡囊 3.雄器及藏卵器 4.球形 孢子囊 5. 孢子囊萌发 丝相结合而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双核菌丝经过营养阶段后直接产生担子和担孢 子,或先产生一种休眠孢子(冬孢子或厚垣孢子),再由休眠孢子萌发产生担子 和担孢子。 (二)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从某个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 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的 生活史。真菌的营养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无 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并继续生长形成 新的菌丝体,这是无性阶段。在生长季节中,这 种无性繁殖往往发生若干代。至生长后期进入有 性阶段,从单倍体的菌丝体上形成配子囊或配 子,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 细胞核,这种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的菌丝体(图 2-8)。 有些真菌的生活史中,只有无性繁殖阶段或 极少进行有性繁殖。如泡桐炭疽病菌、油桐枯萎 病菌;有些真菌生活中,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 孢子少发生或不发生。如落叶松癌肿病菌;有些 真菌生活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孢子,其侵染过程全 由菌丝体完成,如引起苗木猝倒病的丝核菌;有些 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这种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型性, 如锈菌在其生活史中能形成 5 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三)真菌的主要类型及其所致病害 关于真菌分类体系,各真菌分类学家意见不一,但大都是依据真菌的形态学、 细胞学、生物学特性和个体发育及系统学发育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1973 年出 版的由 Ainsworth 等主编的《真菌辞典》第八版提出将菌物界下分为粘菌门和真 菌门,真菌门下分为 5 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结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和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这一分类系统现已被广泛接 受。 1.鞭毛菌及其所致病害 鞭毛菌亚门是较低等的真菌,共同的特征 是产生具鞭毛、能游动、不具细胞壁的游动孢 子。低等水生鞭毛菌多生活在水中的有机物残 体上或寄生在水生植物上。比较高等的鞭毛菌 生活在土壤中,常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的腐 烂与苗期猝倒病。具陆生习性的鞭毛菌可以侵 害植物的地上部,其中许多是专性寄生菌,引 起极为重要的病害,如霜霉病、疫霉病等。 (1)腐霉属(Pythium) 菌丝发达,有分枝, 无分隔,生长旺盛时呈白色棉絮状。孢子囊在菌丝顶端形成,形状与菌丝无大差 别,或者球形或者姜瓣形,成熟后一般不脱落。孢子囊萌发时产生排孢管,顶端
图 2-8 真菌的生活史 图 2-9 腐霉属 1.姜瓣形孢子囊 2. 孢子囊萌发图形成 排孢管及泡囊 3.雄器及藏卵器 4.球形 孢子囊 5. 孢子囊萌发 丝相结合而形成双核的次生菌丝。双核菌丝经过营养阶段后直接产生担子和担孢 子,或先产生一种休眠孢子(冬孢子或厚垣孢子),再由休眠孢子萌发产生担子 和担孢子。 (二)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从某个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 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称为真菌的 生活史。真菌的营养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产生无 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芽管并继续生长形成 新的菌丝体,这是无性阶段。在生长季节中,这 种无性繁殖往往发生若干代。至生长后期进入有 性阶段,从单倍体的菌丝体上形成配子囊或配 子,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 细胞核,这种细胞发育成单倍体的菌丝体(图 2-8)。 有些真菌的生活史中,只有无性繁殖阶段或 极少进行有性繁殖。如泡桐炭疽病菌、油桐枯萎 病菌;有些真菌生活中,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 孢子少发生或不发生。如落叶松癌肿病菌;有些 真菌生活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孢子,其侵染过程全 由菌丝体完成,如引起苗木猝倒病的丝核菌;有些 真菌的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几种不同类型的孢子,这种现象称为真菌的多型性, 如锈菌在其生活史中能形成 5 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三)真菌的主要类型及其所致病害 关于真菌分类体系,各真菌分类学家意见不一,但大都是依据真菌的形态学、 细胞学、生物学特性和个体发育及系统学发育的研究资料进行分类。1973 年出 版的由 Ainsworth 等主编的《真菌辞典》第八版提出将菌物界下分为粘菌门和真 菌门,真菌门下分为 5 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结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和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这一分类系统现已被广泛接 受。 1.鞭毛菌及其所致病害 鞭毛菌亚门是较低等的真菌,共同的特征 是产生具鞭毛、能游动、不具细胞壁的游动孢 子。低等水生鞭毛菌多生活在水中的有机物残 体上或寄生在水生植物上。比较高等的鞭毛菌 生活在土壤中,常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的腐 烂与苗期猝倒病。具陆生习性的鞭毛菌可以侵 害植物的地上部,其中许多是专性寄生菌,引 起极为重要的病害,如霜霉病、疫霉病等。 (1)腐霉属(Pythium) 菌丝发达,有分枝, 无分隔,生长旺盛时呈白色棉絮状。孢子囊在菌丝顶端形成,形状与菌丝无大差 别,或者球形或者姜瓣形,成熟后一般不脱落。孢子囊萌发时产生排孢管,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