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材料议论文一一白岩松回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10=50分) 2003年白岩松回母校北京广播学院参加45周年校庆,一进校门师弟师妹们便争着与他合影, 请他签名。对此,他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 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其实,白岩松遇到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写 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 高二1班刘漫卿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叫“脑残粉”,意思是对于名人的极度痴迷和疯狂追求,失 去个人理智,对名人的言行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推崇。材料中北京广播学院的举动我们无妨说 是一种“粉丝行为”,“签名”“合影”已有了一丝崇拜、追捧的性质。白岩松是主持人,在 广院门口的追捧让人认为他是明星也不为过 但是,严格来说,作为新闻记者的白岩松并非与影视明星同类的名人,虽然二者都从 属于广义上的传媒领域,性质却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新闻注重严谨,而娱乐力求包装。新闻求真相,娱乐博卖点。新闻的严谨要求新闻从 事者的严谨,遇到事情、权威时不能是盲从、盲动、盲信、盲争,而是通过质疑来拨开事情 的真相,那是有一种使命感的。柴静曾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 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 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而这探寻,便是质疑的一个过程。 同样,新闻的严谨也要求着培养无数新闻从事者的北京广播学院的严谨,那些学子们以后都 有可能走上白岩松的道路,白岩松在母校说出这样一番话,对于学弟学妹来说无疑是一种指 引。他们今日对名人们权威们的盲从偏信,很可能就是他们日后分析新闻事件时发问无力立 场模糊的先兆 而新闻人的质疑之“疑”从何来呢?材料中提到“质疑”和“怀疑”,第二个字都是“疑”, 都要提出疑问,第一个字不同,表明了提出问题的前提不同。怀疑是跟信任相对的,多侧重 于主观的判断;而质疑与客观的事实相联系的。从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看,质疑比怀疑多了 丝批判的意味,多了一丝敢于说出口,敢于挑战权威的意味,所以材料中所提的是质疑的是 说出口的问题,而怀疑的是独自凭感觉藏在身体里的目光。从这个方面看,怀疑是质疑的基 础,得先有个怀疑的主观判断,才会根据判断寻找客观事实的论证,从而发现事情真相。因 此,于新闻人而言,质疑并不是漫天发问,不是盲目争执,不是心怀恶意的刁难,而是客观 冷静对事件真相的追寻,对各种思想的深入探询,对不合理事件的理性批评,正如白岩松在 动车事故后对铁道部发言人的质疑,正如柴静对于华南虎照事件的质疑 诚然,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这一特殊的行业,在我看来, 拥有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也是有着指引和帮助的。从学习方面看, 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科目,从而得出创新:从哲学方面看,他能让我们思维的广 度和深度都得以增加,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我们需要拥有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才能拥有独立的精神,不人云亦云 在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 不盲目的崇拜与不理性的质问 高二2班崔羽涵 我不知道白岩松老师这番话是否意味着他希望自己被质疑、被否认。说实话,我不太赞
1 2016 届材料议论文——白岩松回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10=50 分) 2003年白岩松回母校北京广播学院参加45周年校庆,一进校门师弟师妹们便争着与他合影, 请他签名。对此,他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 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其实,白岩松遇到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自选角度,写 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700 字。 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 高二 1 班 刘漫卿 现在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叫“脑残粉”,意思是对于名人的极度痴迷和疯狂追求,失 去个人理智,对名人的言行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推崇。材料中北京广播学院的举动我们无妨说 是一种“粉丝行为”,“签名”“合影”已有了一丝崇拜、追捧的性质。白岩松是主持人,在 广院门口的追捧让人认为他是明星也不为过。 但是,严格来说,作为新闻记者的白岩松并非与影视明星同类的名人,虽然二者都从 属于广义上的传媒领域,性质却相差甚远,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新闻注重严谨,而娱乐力求包装。新闻求真相,娱乐博卖点。新闻的严谨要求新闻从 事者的严谨,遇到事情、权威时不能是盲从、盲动、盲信、盲争,而是通过质疑来拨开事情 的真相,那是有一种使命感的。柴静曾说:“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 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 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而这探寻,便是质疑的一个过程。 同样,新闻的严谨也要求着培养无数新闻从事者的北京广播学院的严谨,那些学子们以后都 有可能走上白岩松的道路,白岩松在母校说出这样一番话,对于学弟学妹来说无疑是一种指 引。他们今日对名人们权威们的盲从偏信,很可能就是他们日后分析新闻事件时发问无力立 场模糊的先兆。 而新闻人的质疑之“疑”从何来呢?材料中提到“质疑”和“怀疑”,第二个字都是“疑”, 都要提出疑问,第一个字不同,表明了提出问题的前提不同。怀疑是跟信任相对的,多侧重 于主观的判断;而质疑与客观的事实相联系的。从提出问题的方式来看,质疑比怀疑多了一 丝批判的意味,多了一丝敢于说出口,敢于挑战权威的意味,所以材料中所提的是质疑的是 说出口的问题,而怀疑的是独自凭感觉藏在身体里的目光。从这个方面看,怀疑是质疑的基 础,得先有个怀疑的主观判断,才会根据判断寻找客观事实的论证,从而发现事情真相。因 此,于新闻人而言,质疑并不是漫天发问,不是盲目争执,不是心怀恶意的刁难,而是客观 冷静对事件真相的追寻,对各种思想的深入探询,对不合理事件的理性批评,正如白岩松在 动车事故后对铁道部发言人的质疑,正如柴静对于华南虎照事件的质疑。 诚然,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这一特殊的行业,在我看来, 拥有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也是有着指引和帮助的。从学习方面看, 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科目,从而得出创新;从哲学方面看,他能让我们思维的广 度和深度都得以增加,从而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因此,我们需要拥有怀疑的目光和质疑的问题,才能拥有独立的精神,不人云亦云, 在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 不盲目的崇拜与不理性的质问 高二 2 班 崔羽涵 我不知道白岩松老师这番话是否意味着他希望自己被质疑、被否认。说实话,我不太赞
同这位老师说的话,那些合影签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盲目崇拜的脑残粉,其实也有真心认同 他的吧。 我不认为合影签名就代表着盲目,而质疑的提问就代表着理性。白岩松老师是新闻评论 人,若想要了解他的思想是相对容易一些的,如果有了解,自然就算不得盲目崇拜了。白岩 松老师如何能因学生对他的认可,而感到心寒,又如何能断言这些认同是盲目的 人们在一特定领域内拼搏,总会找一个偶像,或者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作为行为规范, 这样也许会让自己以后的路在一定程度上走得容易一些、平坦一些。就像梅西曾以米埃尔为 偶像,挺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这样的崇拜想必不能说什么不好吧。而北广的学生呢,谁又 能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说回来,本质上合影签名没错吧,如江水般滔滔不绝 的崇拜不是更容易诱人努力吗?谁又能断言这是错的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种理论,或者称之为一种主义,即对世界上的一切都要持质 疑态度,当然,这是一件挺不错的事,但过了就不好了。我不知道曾经北广的学生是怎样 种情况,但窃以为白岩松老师太过一刀切了。认同便是认同,何必强迫自己刻意去质疑一番 呢。崇拜归崇拜,又不是不能提问,有不明白自然要问,但大家可以坐下来和和气气的讨论 下,为何一定要针锋相对,搞得像找碴一样呢。 我所谓的“不理性的质问”,便是不以求知为目的的找碴,只是质问一番来显示自己的 个性与头脑。这样的质问只是糖纸包裹着的石头,看着很积极,其实还是挺阴暗的,跟理性 什么的根本不沾边嘛。 言而总之,崇拜不一定就代表盲目,质问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理性。签名也好,质问也 罢,都不过是外在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独立思考 印在心中的旗帜 高二6班任杰 这是一个标语漫飞,旗帜陨落的年代 标语,多么令人熟悉的东西:一块红的无法再红的布料,加之以粗大的白字,浅俗的内 容,无处不在,向我们传达着种种粗暴的蛊惑:;而旗帜,则垂首于孤高的旗杆之上,与人类 千百年来凝聚的智慧、理想,一同沉寂于西风残照的萧瑟之中 一句口号,不明不白,说来就来,说干就干,是不是太过鲁莽?但有多少人曾站在那冲 击眼球的标语下,把它当作一生的仰望来追求,对它痴迷沉醉:而多少人心中的旗帜,已在 黄昏中黯然落下,不曾有希翼,也不会有信仰。 标语,折射一个时代漫无目的的集体躁动:旗帜,承载人类贯穿古今的永恒追求。为我 们指引方向的是旗帜,迷惑我们双眼的是标语。 白岩松面对着漫天的签名与合影,他茫然了。与他所鄙夷批判的欺名盗世之辈一样,他 也不过是学生眼中的一幅标语,上面用最庸俗的字体写着成功、名人、金钱、地位……即使 他大呼:“要质疑!要思考!”也不过是为这时代再多举一幅“要去质疑”的标语罢了。 我所悲哀的,不仅是标语内容的拙劣,更是人们高举标语时迷狂痴醉的表情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盲从于标语,而迷失了心中旗帜的人啊。他们眼里的狂热,造 就了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智者的眼泪和鲜血,与愚笨者的尸体,没有惊醒他们,却铸 成了他们的执念。当年的十字军东征,要清除全世界的异教:希特勒的野心,要灭绝全世界 的民族。一幅幅“上帝永存”“领袖万岁”的标语,何以竟能够嘲弄人类千年的理性与智慧? 人类的意志,永远都应该是自由的,勇敢地奔跑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之上,用自己的双眼 去寻找方向,寻找未来。推动世界进步的,是独立思考、是大胆质疑,是用自己的心灵发现 真理的旗帜,而为之奋斗。 今天,我们开始反思历史,看到的是无尽的洪流裹挟着旗帜的碎片漂来,每一片都显出
2 同这位老师说的话,那些合影签名的人并不一定都是盲目崇拜的脑残粉,其实也有真心认同 他的吧。 我不认为合影签名就代表着盲目,而质疑的提问就代表着理性。白岩松老师是新闻评论 人,若想要了解他的思想是相对容易一些的,如果有了解,自然就算不得盲目崇拜了。白岩 松老师如何能因学生对他的认可,而感到心寒,又如何能断言这些认同是盲目的。 人们在一特定领域内拼搏,总会找一个偶像,或者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作为行为规范, 这样也许会让自己以后的路在一定程度上走得容易一些、平坦一些。就像梅西曾以米埃尔为 偶像,挺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这样的崇拜想必不能说什么不好吧。而北广的学生呢,谁又 能说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他们身上呢。说回来,本质上合影签名没错吧,如江水般滔滔不绝 的崇拜不是更容易诱人努力吗?谁又能断言这是错的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一种理论,或者称之为一种主义,即对世界上的一切都要持质 疑态度,当然,这是一件挺不错的事,但过了就不好了。我不知道曾经北广的学生是怎样一 种情况,但窃以为白岩松老师太过一刀切了。认同便是认同,何必强迫自己刻意去质疑一番 呢。崇拜归崇拜,又不是不能提问,有不明白自然要问,但大家可以坐下来和和气气的讨论 一下,为何一定要针锋相对,搞得像找碴一样呢。 我所谓的“不理性的质问”,便是不以求知为目的的找碴,只是质问一番来显示自己的 个性与头脑。这样的质问只是糖纸包裹着的石头,看着很积极,其实还是挺阴暗的,跟理性 什么的根本不沾边嘛。 言而总之,崇拜不一定就代表盲目,质问也不一定就代表着理性。签名也好,质问也 罢,都不过是外在的形式,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独立思考。 印在心中的旗帜 高二 6 班 任杰 这是一个标语漫飞,旗帜陨落的年代。 标语,多么令人熟悉的东西:一块红的无法再红的布料,加之以粗大的白字,浅俗的内 容,无处不在,向我们传达着种种粗暴的蛊惑;而旗帜,则垂首于孤高的旗杆之上,与人类 千百年来凝聚的智慧、理想,一同沉寂于西风残照的萧瑟之中。 一句口号,不明不白,说来就来,说干就干,是不是太过鲁莽?但有多少人曾站在那冲 击眼球的标语下,把它当作一生的仰望来追求,对它痴迷沉醉;而多少人心中的旗帜,已在 黄昏中黯然落下,不曾有希翼,也不会有信仰。 标语,折射一个时代漫无目的的集体躁动;旗帜,承载人类贯穿古今的永恒追求。为我 们指引方向的是旗帜,迷惑我们双眼的是标语。 白岩松面对着漫天的签名与合影,他茫然了。与他所鄙夷批判的欺名盗世之辈一样,他 也不过是学生眼中的一幅标语,上面用最庸俗的字体写着成功、名人、金钱、地位……即使 他大呼:“要质疑!要思考!”也不过是为这时代再多举一幅“要去质疑”的标语罢了。 我所悲哀的,不仅是标语内容的拙劣,更是人们高举标语时迷狂痴醉的表情。 漫漫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盲从于标语,而迷失了心中旗帜的人啊。他们眼里的狂热,造 就了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智者的眼泪和鲜血,与愚笨者的尸体,没有惊醒他们,却铸 成了他们的执念。当年的十字军东征,要清除全世界的异教;希特勒的野心,要灭绝全世界 的民族。一幅幅“上帝永存”“领袖万岁”的标语,何以竟能够嘲弄人类千年的理性与智慧? 人类的意志,永远都应该是自由的,勇敢地奔跑在无边无际的荒原之上,用自己的双眼 去寻找方向,寻找未来。推动世界进步的,是独立思考、是大胆质疑,是用自己的心灵发现 真理的旗帜,而为之奋斗。 今天,我们开始反思历史,看到的是无尽的洪流裹挟着旗帜的碎片漂来,每一片都显出
了人类的进步,而每个进步都是幼稚而又充满勇气的,虽然战战兢兢,但却脚踏实地。而标 语高高挂在燥热的空气中,没有旗杆为其坚守位置,永远被禁锢两边,注定扬不起永恒的风 风中飞扬的,应该是旗帜,而不是标语。 “肤浅”之下 高二12班杨天啸 “不管谁来,迎接他们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遥想那样的当年,我不得不 佩服他们批判的眼光,但同时我也害怕那时的严谨到苛刻的态度以及那在踊跃激进下,显得 有些压抑的气氛。这种气氛放在当下,恐怕会把已经被压力折磨的疲惫不堪的人们推向崩溃 的边缘。 欢呼着围拢,索要签名和合影,这行为看似是肤浅的,然而我认为只是把它看做是无用 的、肤浅的行为的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肤浅的。 对于广播学院的同学们来说,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却代表着他们对梦想的呵护。广播学 院的学生有多少?全国的媒体有多少?而他们之中,能够像白岩松一样成功的又能有多少? 大多数的学生都怀着远大的理想,然而这其中大多数的理想又终将破灭。学生们何尝不知道 这点,在他们心中,总会有一份忐忑和不自信。然而白岩松的归来带来的是一种力量,这种 力量可以重新点燃人们心中行将熄灭的梦想。而一份签名,一张合影就可以是这份力量的载 体,当人遇到困难或长时间的逆境时,这一份力量,这种已成功者的光芒,就会起到巨大的 作用。面对无数年轻的身影没有拥在大款与影视红星周围,而是跳跃着冲向代表理想的师兄 我们,哪里忍心去苛责他们的肤 现今,随着微博,朋友圈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关注 “追星”的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却体现了他们的某种希望。和学生们 不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有些人会选择关注,追捧甚至崇拜某一个人。 他们在众多八卦新闻中进行选择,把他们心目中的“明星”美化成近乎完美的人。这个“完 美的人”是他们生活上的目标,整个人生的希望。正因如此,在诸如黄海波嫖娼,柯震东吸 毒等负面新闻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很傻的人在铁证面前选择不去相信,那是他们在保护他 们心中的那个完美形象,从而保护他们的希望。 我不禁想起,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逐梦者的舞台,然而从海选到决赛,歌手们被一波 波的淘汰,有太多人没来及展示自己最好最独特的一面就遗憾出局,他们的梦想就此结束了 吗?我想没有。这次的学员,只要是进入了第二轮以后再被淘汰的都会被送予一份特殊的礼 物,有的用于纪念,有的代表祝福。正是这并不昂贵甚至没有特点的纪念品会使得那些被淘 汰的人的梦想不会熄灭,而对于他们而言,挽救这样一个梦想,就相当于挽救他们的一生。 不要简单的将“追星”理解成一种肤浅的行为。因为在这种“肤浅”之下。还藏着许 多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是现代人们最重要的,最急需的。 媒体人,不要停止质疑 高二12班王浩男 白岩松曾经在母校的校庆批评“签名和合影现象”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 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或许白岩松的批评有着些许的苛刻,然而对于北京广播学院,对于未来的媒体人来说, 确实需要具有质疑的眼光,确实不能让盲从的现象蔓延 媒体人的第一要务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而真实,往往来自于质疑的眼光。人们眼中
3 了人类的进步,而每个进步都是幼稚而又充满勇气的,虽然战战兢兢,但却脚踏实地。而标 语高高挂在燥热的空气中,没有旗杆为其坚守位置,永远被禁锢两边,注定扬不起永恒的风 帆。 风中飞扬的,应该是旗帜,而不是标语。 “肤浅”之下 高二 12 班 杨天啸 “不管谁来,迎接他们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遥想那样的当年,我不得不 佩服他们批判的眼光,但同时我也害怕那时的严谨到苛刻的态度以及那在踊跃激进下,显得 有些压抑的气氛。这种气氛放在当下,恐怕会把已经被压力折磨的疲惫不堪的人们推向崩溃 的边缘。 欢呼着围拢,索要签名和合影,这行为看似是肤浅的,然而我认为只是把它看做是无用 的、肤浅的行为的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肤浅的。 对于广播学院的同学们来说,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却代表着他们对梦想的呵护。广播学 院的学生有多少?全国的媒体有多少?而他们之中,能够像白岩松一样成功的又能有多少? 大多数的学生都怀着远大的理想,然而这其中大多数的理想又终将破灭。学生们何尝不知道 这点,在他们心中,总会有一份忐忑和不自信。然而白岩松的归来带来的是一种力量,这种 力量可以重新点燃人们心中行将熄灭的梦想。而一份签名,一张合影就可以是这份力量的载 体,当人遇到困难或长时间的逆境时,这一份力量,这种已成功者的光芒,就会起到巨大的 作用。面对无数年轻的身影没有拥在大款与影视红星周围,而是跳跃着冲向代表理想的师兄, 我们,哪里忍心去苛责他们的肤浅? 现今,随着微博,朋友圈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名人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所关注。 “追星”的行为已经越来越普遍。这种看似肤浅的行为却体现了他们的某种希望。和学生们 不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有些人会选择关注,追捧甚至崇拜某一个人。 他们在众多八卦新闻中进行选择,把他们心目中的“明星”美化成近乎完美的人。这个“完 美的人”是他们生活上的目标,整个人生的希望。正因如此,在诸如黄海波嫖娼,柯震东吸 毒等负面新闻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很傻的人在铁证面前选择不去相信,那是他们在保护他 们心中的那个完美形象,从而保护他们的希望。 我不禁想起,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逐梦者的舞台,然而从海选到决赛,歌手们被一波一 波的淘汰,有太多人没来及展示自己最好最独特的一面就遗憾出局,他们的梦想就此结束了 吗?我想没有。这次的学员,只要是进入了第二轮以后再被淘汰的都会被送予一份特殊的礼 物,有的用于纪念,有的代表祝福。正是这并不昂贵甚至没有特点的纪念品会使得那些被淘 汰的人的梦想不会熄灭,而对于他们而言,挽救这样一个梦想,就相当于挽救他们的一生。 不要简单的将“追星”理解成一种肤浅的行为。因为在这种“肤浅”之下。还藏着许 多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往往是现代人们最重要的,最急需的。 媒体人,不要停止质疑 高二 12 班 王浩男 白岩松曾经在母校的校庆批评“签名和合影现象”说,“这不是广播学院的传统,我们 那时候,不管谁来,迎接他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签名和合影。” 或许白岩松的批评有着些许的苛刻,然而对于北京广播学院,对于未来的媒体人来说, 确实需要具有质疑的眼光,确实不能让盲从的现象蔓延。 媒体人的第一要务是真实准确地报道新闻,而真实,往往来自于质疑的眼光。人们眼中
的真实有时是“伪造的”,而质疑的眼光,正是打破伪装的原动力。当年,如果柴静在采访 “华南虎系列”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时没有带着质疑的眼光审视周正龙的描述,就不会执着 地与他在咫尺毫厘之中探寻真实,找出所谓的“华南虎”照片的纰漏。质疑的眼光,给她追 求事实的动力。她曾在自己的书中写到说:“精确是件笨重的事。”然而正是她质疑的眼光 她对真相的追求,才让她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了这项笨工夫 质疑同样能让人从感性的状态中脱离,进行理智的思考,从而找寻到真实。新闻的背后, 往往有一条细而长的逻辑链条,而事实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条逻辑链的终结之处—一而真 实,正是新闻的最大价值。有一位媒体人曾如是说:“准确是媒体人最重要的手艺,而真相 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质疑,让人在涕泪交加中更加清醒 媒体人需要有质疑的眼光,因为往往质疑所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价值。媒体人报道新闻 的终极目标是向观众们呈现一种理性的思考问题和探寻真相的方式。而那些娱乐化和商业化 的新闻或许夺人眼球,但却并没有质疑的价值。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 方舟子展开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现在我们还无法断言孰是孰非,他确确实实向人们呈现 了一种质疑式的思考方式一一他说“记者天生就质疑,有时候亲眼看到的都不相信,他一定 要把事情弄清楚才相信”,并以行动刻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场辩论,让人们对于转基因 问题更加关注,引起了多方专家参与讨论,促进了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标注的要求。这是崔永 元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最大价值之一。当媒体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用更多精力质疑一些有意 义的事,这个社会,就会更深地理解质疑的力量,而媒体的社会价值,也将得到最大化的体 媒体人要有质疑的眼光,有时甚至是质疑自己。质疑和反省,是每一个优秀媒体人的成 长经历。他们“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在自己的质疑中,他们一次 次重新解构自己,或是说报道自己,而“他们如何报道自己,他们就如何报道国家”。白岩 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尖锐与偏激从不是目的,改变才是。”这是他 回望自己时的思考,正是因为自省,他才在不断改变,逐渐成为央视的顶台柱。同样的,闻 名于世的美国主播芭芭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不断自省,改变了自己的风格,最终为职业 生涯画上完满句号。正是质疑,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媒体人。 如果我们理解质疑对媒体人的意义,我们就能理解白岩松对广院学弟学妹的这番话中包 含多少语重心长。媒体人要在成长中让质疑精神根植自己的灵魂。 对盲目捧吹说“不” 高二14班周展平 只因白岩松享誉全国,师弟师妹们便趋之若鹜般合影签名,在这个盲目捧吹横行的时 代,固然有名至实归的赞扬,但却掩盖不了盲从的事实。对盲目捧吹,我要坚决地说“不”! 放眼国内,类似的吹捧随处可见:某“专家”莅临某校引起轰动,某“大师”做客访 谈受人瞩目,甚至娱乐明星也出席所谓的文化活动,讲授“知识”,而“教授”、“学者”则 主持娱乐节目,倍受青睐……引起人们关注的更大不是名人本身的水平或内容的实质,而是 他们被公众赋予的虚浮的名声光环 如果说引得公众捧吹的是那虚浮的名气,然而这名气却又是公众自己吹捧炒作出的 试想,若没有公众的关注与吹捧,即便名人如何作秀,那跳梁小丑也难成气候。而表面上人 们对于“名家”、“大师”们名气的吹捧则将人们自身对虚名浮声的追逐心理暴露无遗。追逐 渴望之愈深愈切,对旁人名声的关注羡慕就愈深愈切,因而也就竭力吹捧名人。他们的眼中 心中只有虚浮之名,而无其实 面对名人,切实中肯的赞美传递出一个社会对优秀的认可与崇尚,而对名不副实者的 盲目吹捧所传递的则是重虚名轻内涵的不良风尚。当科学家不再关注实验而关注访谈,当作
4 的真实有时是“伪造的”,而质疑的眼光,正是打破伪装的原动力。当年,如果柴静在采访 “华南虎系列”照片的拍摄者周正龙时没有带着质疑的眼光审视周正龙的描述,就不会执着 地与他在咫尺毫厘之中探寻真实,找出所谓的“华南虎”照片的纰漏。质疑的眼光,给她追 求事实的动力。她曾在自己的书中写到说:“精确是件笨重的事。”然而正是她质疑的眼光, 她对真相的追求,才让她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了这项笨工夫。 质疑同样能让人从感性的状态中脱离,进行理智的思考,从而找寻到真实。新闻的背后, 往往有一条细而长的逻辑链条,而事实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条逻辑链的终结之处——而真 实,正是新闻的最大价值。有一位媒体人曾如是说:“准确是媒体人最重要的手艺,而真相 往往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质疑,让人在涕泪交加中更加清醒。 媒体人需要有质疑的眼光,因为往往质疑所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价值。媒体人报道新闻 的终极目标是向观众们呈现一种理性的思考问题和探寻真相的方式。而那些娱乐化和商业化 的新闻或许夺人眼球,但却并没有质疑的价值。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与 方舟子展开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论,现在我们还无法断言孰是孰非,他确确实实向人们呈现 了一种质疑式的思考方式——他说“记者天生就质疑,有时候亲眼看到的都不相信,他一定 要把事情弄清楚才相信”,并以行动刻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场辩论,让人们对于转基因 问题更加关注,引起了多方专家参与讨论,促进了国家对转基因食品标注的要求。这是崔永 元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最大价值之一。当媒体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用更多精力质疑一些有意 义的事,这个社会,就会更深地理解质疑的力量,而媒体的社会价值,也将得到最大化的体 现。 媒体人要有质疑的眼光,有时甚至是质疑自己。质疑和反省,是每一个优秀媒体人的成 长经历。他们“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在自己的质疑中,他们一次 次重新解构自己,或是说报道自己,而“他们如何报道自己,他们就如何报道国家”。白岩 松在《痛并快乐着》一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尖锐与偏激从不是目的,改变才是。”这是他 回望自己时的思考,正是因为自省,他才在不断改变,逐渐成为央视的顶台柱。同样的,闻 名于世的美国主播芭芭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也不断自省,改变了自己的风格,最终为职业 生涯画上完满句号。正是质疑,让他们成为优秀的媒体人。 如果我们理解质疑对媒体人的意义,我们就能理解白岩松对广院学弟学妹的这番话中包 含多少语重心长。媒体人要在成长中让质疑精神根植自己的灵魂。 对盲目捧吹说“不” 高二 14 班 周展平 只因白岩松享誉全国,师弟师妹们便趋之若鹜般合影签名,在这个盲目捧吹横行的时 代,固然有名至实归的赞扬,但却掩盖不了盲从的事实。对盲目捧吹,我要坚决地说“不”! 放眼国内,类似的吹捧随处可见:某“专家”莅临某校引起轰动,某“大师”做客访 谈受人瞩目,甚至娱乐明星也出席所谓的文化活动,讲授“知识”,而“教授”、“学者”则 主持娱乐节目,倍受青睐……引起人们关注的更大不是名人本身的水平或内容的实质,而是 他们被公众赋予的虚浮的名声光环。 如果说引得公众捧吹的是那虚浮的名气,然而这名气却又是公众自己吹捧炒作出的。 试想,若没有公众的关注与吹捧,即便名人如何作秀,那跳梁小丑也难成气候。而表面上人 们对于“名家”、“大师”们名气的吹捧则将人们自身对虚名浮声的追逐心理暴露无遗。追逐 渴望之愈深愈切,对旁人名声的关注羡慕就愈深愈切,因而也就竭力吹捧名人。他们的眼中 心中只有虚浮之名,而无其实。 面对名人,切实中肯的赞美传递出一个社会对优秀的认可与崇尚,而对名不副实者的 盲目吹捧所传递的则是重虚名轻内涵的不良风尚。当科学家不再关注实验而关注访谈,当作
家不再静心书写而热心演说,当所有人都在心中根植对虚名的追逐而无视实在的能力,那么 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创造与进取,甚至浮躁之风会侵蚀掉人类的思想与人格 记得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发表过自己对于即将袭来的吹捧的忧虑,担 心可能从此与佳作无缘。也常想起几年前于丹被北大师生轰下讲台的情景。我欣慰盲目吹捧 之风还未侵蚀全社会的灵魂,我欣慰中国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还幸存着有辨察力、有独立 思想的灵魂。改悔吧!用独立冷静的心去审视、去判断,让务实之风重驻社会。 对盲目捧吹说“不”,这是一个民族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学会思考与质疑 高二14班牛家赫 镁光灯下一个个光鲜靓丽的身影,宏伟的体系中一个个精巧的连接,我们站在那里, 仰慕着表面的辉煌,崇敬着、盲目地追随着,却不曾想过那些精致外表掩藏着什么。我们只 是一味地简单地追随、附庸风雅,却丧失了思考、质疑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存在已不是一朝一夕了。十年前敏锐的学者白岩松就曾在相机的频闪中无 奈言之。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碎片化阅读,扫着套红的标题和首页某明星的照片,想着有 朝一日可以留个影签个名来炫耀一下—一仅此而已。对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明星何谈质疑?要 的只是那个面容罢了,基于了解而谈的质疑显得多余。快速、快速,人们要的不过是个结果 那些深入思考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那么微不足道。 只是恰恰思考和质疑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人们追求的结果不过就是碳素笔在纸张上留 下的划痕,不过就是两个人的合影,不过就是几句赞叹,物质的最终失去作用,空空如也的 脑海静默得可怖。思考和质疑的力量是如此庞大,以至于造成的轰动让常人一时根本无法接 受:经典力学体系正散发着最灿烂的光辉,经过奠基、建造、封顶,还有麦克斯韦令人咋舌 的公式支撑,让人错以为那便是永恒——但对于普朗克,他更在意的是金色大殿边缘漂浮的 一簇乌云,而正是对于这片乌云的思考,他向整座建筑提出了质疑,那一刻便是量子力学从 经典力学体系中脱胎的时刻a我们可以试图想象那时经典力学被包裹在怎样神圣不可侵犯的 光晕下,但我们难以想象提出质疑的普朗克历经了怎样缜密的思考。快节奏的生活、只要结 果的理念让我们早已习惯熟视无睹、习惯只走眼睛不走脑子,对于类似普朗克这样耗时耗脑 又未必有回报的工程,还有谁愿意去做? 但我们必须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如果没有达尔文在5年的环球航行中不懈的研究 思考,继而向带着浓重宗教色彩的“上帝创世说”提出质疑,就不会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轰动的进化论出世;如果没有菲涅尔在光的本性的研究上的深入思考,没有他和泊松对于 看似不可能的泊松光斑计算结果的质疑,人们也不会清晰地看到一片黑影正中光亮的小斑。 思考和质疑是前进的动力,盲目的崇拜只会固步自封。光环不意味着无懈可击,我们思考和 质疑的精神不应因任何因素而改变。这种技能是生命进步所必需的,也是当今人们所欠缺的。 所以当我们再面对辉煌和光鲜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下来,用更智慧的方式与他们对话。 拿什么“迎接”名人 高二15班叶清华 名人从本质的定义来看,是指有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群体;从感情层面出发,则 是指大众所崇拜、广受喜爱,或至少广为了解的人们。名人是权威,是讲出来的知识要义就 会被“信奉”得著名人物。每个地域,每个国家,都会有各个领域的名人群体。 既然如此,这些名人时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又是否思考过,我们该以 何种心态何种形式对待与迎接名人们呢? 白岩松曾有这样一番表述“不管谁来,迎接它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
5 家不再静心书写而热心演说,当所有人都在心中根植对虚名的追逐而无视实在的能力,那么 这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创造与进取,甚至浮躁之风会侵蚀掉人类的思想与人格。 记得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曾发表过自己对于即将袭来的吹捧的忧虑,担 心可能从此与佳作无缘。也常想起几年前于丹被北大师生轰下讲台的情景。我欣慰盲目吹捧 之风还未侵蚀全社会的灵魂,我欣慰中国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还幸存着有辨察力、有独立 思想的灵魂。改悔吧!用独立冷静的心去审视、去判断,让务实之风重驻社会。 对盲目捧吹说“不”,这是一个民族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一个人对自身思想的尊重。 学会思考与质疑 高二 14 班 牛家赫 镁光灯下一个个光鲜靓丽的身影,宏伟的体系中一个个精巧的连接,我们站在那里, 仰慕着表面的辉煌,崇敬着、盲目地追随着,却不曾想过那些精致外表掩藏着什么。我们只 是一味地简单地追随、附庸风雅,却丧失了思考、质疑的能力。 这个问题的存在已不是一朝一夕了。十年前敏锐的学者白岩松就曾在相机的频闪中无 奈言之。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碎片化阅读,扫着套红的标题和首页某明星的照片,想着有 朝一日可以留个影签个名来炫耀一下——仅此而已。对从未深入了解过的明星何谈质疑?要 的只是那个面容罢了,基于了解而谈的质疑显得多余。快速、快速,人们要的不过是个结果, 那些深入思考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那么微不足道。 只是恰恰思考和质疑才是最重要的环节。人们追求的结果不过就是碳素笔在纸张上留 下的划痕,不过就是两个人的合影,不过就是几句赞叹,物质的最终失去作用,空空如也的 脑海静默得可怖。思考和质疑的力量是如此庞大,以至于造成的轰动让常人一时根本无法接 受:经典力学体系正散发着最灿烂的光辉,经过奠基、建造、封顶,还有麦克斯韦令人咋舌 的公式支撑,让人错以为那便是永恒——但对于普朗克,他更在意的是金色大殿边缘漂浮的 一簇乌云,而正是对于这片乌云的思考,他向整座建筑提出了质疑,那一刻便是量子力学从 经典力学体系中脱胎的时刻。我们可以试图想象那时经典力学被包裹在怎样神圣不可侵犯的 光晕下,但我们难以想象提出质疑的普朗克历经了怎样缜密的思考。快节奏的生活、只要结 果的理念让我们早已习惯熟视无睹、习惯只走眼睛不走脑子,对于类似普朗克这样耗时耗脑 又未必有回报的工程,还有谁愿意去做? 但我们必须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如果没有达尔文在 5 年的环球航行中不懈的研究 思考,继而向带着浓重宗教色彩的“上帝创世说”提出质疑,就不会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轰动的进化论出世;如果没有菲涅尔在光的本性的研究上的深入思考,没有他和泊松对于 看似不可能的泊松光斑计算结果的质疑,人们也不会清晰地看到一片黑影正中光亮的小斑。 思考和质疑是前进的动力,盲目的崇拜只会固步自封。光环不意味着无懈可击,我们思考和 质疑的精神不应因任何因素而改变。这种技能是生命进步所必需的,也是当今人们所欠缺的。 所以当我们再面对辉煌和光鲜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下来,用更智慧的方式与他们对话。 拿什么“迎接”名人 高二 15 班 叶清华 名人从本质的定义来看,是指有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群体;从感情层面出发,则 是指大众所崇拜、广受喜爱,或至少广为了解的人们。名人是权威,是讲出来的知识要义就 会被“信奉”得著名人物。每个地域,每个国家,都会有各个领域的名人群体。 既然如此,这些名人时常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又是否思考过,我们该以 何种心态何种形式对待与迎接名人们呢? 白岩松曾有这样一番表述“不管谁来,迎接它的都是质疑的问题和怀疑的眼光,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