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统一的、赋有行政和法律权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进行水资源管理 工作不可缺少的组织保证。 (1)水资源管理机构具有行政职能和专业技术管理职能。其行政职能包括:在防止地 下水污染和地面沉降等方面,贯彻并监督执行国家有关水资源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 检查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各项规划及各项法律、法令的实施情况,对于违法者切 实予以经济制裁、行政处分和法律诉讼: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水资源开发 与保护的某些条例、规定、标准和经济技术政策:统一管理所属范围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 保护工作,指挥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负责审批用水单位的建井申请,征收水费等日常 管理事务 (2)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专业技术管理职能包括:对管理区域内各种水资源进行正确统 计,制定审批地下水开采方案,管理建井工作:负责水资源量和质方面的动态观测,资料的 统计积累和分析整理工作,定期预报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提出改善措施,制 定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对策,为有关水资源的法令、法律条款的建立和修订提供技术 论证:组织有关水资源评价、监测、开发、利用、保护等各项专题科研工作的实施,积极引 进推广国内外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我国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有些省、市、自治区 地区、县设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具体实行对所管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2、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措施 国外现代水法共同性的内容为:提倡水归公共所有,归社会所有,共同使用,并加强政 府对水的管理和控制: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与控制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相结合:兴利与除害 相结合,对预防或减轻水的有害影响,对防洪、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含盐量增加、防止污染 等做出规定: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联合管理;实行用水许可与水权登记制度:征收水 费和水税 国外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法规有以下六种:国际性水法(包括国际河流或边界河流流域 诸国间的协议以及跨国调水输水协议):把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内容直接写入国家宪法:地 表水与地下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水资源法;把地表水法扩大到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对地表水 和地卜水分别制定法规:;为某个重要水源地单独制定法规。 我国在1984年和1988年也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法。地方性水法(如北京、上海、哈尔滨、济南、天津、郑州等市,河北、山西、吉林 贵州,内蒙古等省区)与全国水法无原则上的差别,只是针对区内具体情况作些补充规定。 我国水法的内容和特点既包括国外水法的共同性内容,符合现代水法的趋势,又有我国自己 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内容全面,体现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水法内容既有开 源,也有节流: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十分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2)强调按科学方法办事。强调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査评价 兴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 (3)水法是在总结我国多年来治水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针对以往规划的失 误,水法特别强调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还规定,经批准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统一的、赋有行政和法律权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是进行水资源管理 工作不可缺少的组织保证。 (1)水资源管理机构具有行政职能和专业技术管理职能。其行政职能包括:在防止地 下水污染和地面沉降等方面,贯彻并监督执行国家有关水资源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 检查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各项规划及各项法律、法令的实施情况,对于违法者切 实予以经济制裁、行政处分和法律诉讼;在法律授权范围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水资源开发 与保护的某些条例、规定、标准和经济技术政策;统一管理所属范围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 保护工作,指挥和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负责审批用水单位的建井申请,征收水费等日常 管理事务。 (2)水资源管理机构的专业技术管理职能包括:对管理区域内各种水资源进行正确统 计,制定审批地下水开采方案,管理建井工作:负责水资源量和质方面的动态观测,资料的 统计积累和分析整理工作,定期预报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提出改善措施,制 定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对策,为有关水资源的法令、法律条款的建立和修订提供技术 论证;组织有关水资源评价、监测、开发、利用、保护等各项专题科研工作的实施,积极引 进推广国内外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我国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有些省、市、自治区或 地区、县设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具体实行对所管辖地区的水资源管理。 2、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措施 国外现代水法共同性的内容为:提倡水归公共所有,归社会所有,共同使用,并加强政 府对水的管理和控制;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与控制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相结合:兴利与除害 相结合,对预防或减轻水的有害影响,对防洪、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含盐量增加、防止污染 等做出规定;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联合管理;实行用水许可与水权登记制度;征收水 费和水税。 国外水环境和水资源管理法规有以下六种:国际性水法(包括国际河流或边界河流流域 诸国间的协议以及跨国调水输水协议);把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内容直接写入国家宪法;地 表水与地下水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水资源法;把地表水法扩大到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对地表水 和地卜水分别制定法规;为某个重要水源地单独制定法规。 我国在1984年和1988年也分别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水法。地方性水法(如北京、上海、哈尔滨、济南、天津、郑州等市,河北、山西、吉林、 贵州,内蒙古等省区)与全国水法无原则上的差别,只是针对区内具体情况作些补充规定。 我国水法的内容和特点既包括国外水法的共同性内容,符合现代水法的趋势,又有我国自己 的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内容全面,体现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水法内容既有开 源,也有节流:既考虑经济效益,也考虑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十分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 (2)强调按科学方法办事。强调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 兴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必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 (3)水法是在总结我国多年来治水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的。针对以往规划的失 误,水法特别强调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还规定,经批准
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并强调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使水资 源发挥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4)水法充分注意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把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作 为国家一项基本政策列入水法的总则,包括制定水的长期供求计划,跨行政区域的水量进行 宏观调配,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有偿用水制度,以及解决水纠纷的原则和程序等。这些对 利用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要落实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上述各项措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切实提高各 级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的素质,包括其道德、晢学和科学修养。这是管理好地下水资源的根 本保证。 923地下水管理模型 9231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构成 地下水管理模型就是运用系统分析原理,采用运筹学的方法,为达到某既定管理目标所 建立的求解地下水最优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型。通常,它是由地下水系统的状态模拟模型和优 化模型耦合而成,这样组成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可以在寻求最优决策的运转过程中严格服从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实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仿真要求(林学钰,1995) 地下水管理模型由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三部分构成。其数学表达式为: V-min f StG(x)≤0,i=1,2,…,m 其 中 x=(xu,x2,A,x F(x)=(f(xf()fp(x):V-mn表示极小化向量目标函数,对于极大化向量目 标函数的情况,用b-m表示G(X=12,八,m)为约束函数:F(x)为目标函数向量 集,对于多目标问题p>2,当p=时为单目标规划问题:=(xx2x)为n个决策变 量向量。 1、决策变量 决策变量是为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进行的控制和操作,属于可控变量。根据水资源管 理决策的特点,水资源管理模型主要决策变量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种类型 (1)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变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水资源管理模型建立时常常需要根 据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要涉及到经济发展的一些决策变量。如GDP增长速度、产业发展 比例、人口发展规模、投资分配比例、农林牧比例、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比例、就业率等 (2)运行决策变量 用来确定具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如地下水、地表水最优开采量,最优污水回供利用 量,跨流域调入或调岀水量,引泉水量,水库外调水库容与区域发展策略相适应的地表水与 地下水开发比例,当地水与外调水的使用比例,开源与节流的比例等
的规划是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活动的基本依据。并强调开发利用水资源时,要使水资 源发挥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4)水法充分注意到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把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作 为国家一项基本政策列入水法的总则,包括制定水的长期供求计划,跨行政区域的水量进行 宏观调配,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有偿用水制度,以及解决水纠纷的原则和程序等。这些对 利用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要落实地下水资源管理的上述各项措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必须切实提高各 级人员特别是领导人员的素质,包括其道德、哲学和科学修养。这是管理好地下水资源的根 本保证。 9.2.3 地下水管理模型 9.2.3.1地下水管理模型的构成 地下水管理模型就是运用系统分析原理,采用运筹学的方法,为达到某既定管理目标所 建立的求解地下水最优管理决策的数学模型。通常,它是由地下水系统的状态模拟模型和优 化模型耦合而成,这样组成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可以在寻求最优决策的运转过程中严格服从 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实现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仿真要求(林学钰,1995) 地下水管理模型由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三部分构成。其数学表达式为: (7) T n x (x , x , , x ) = 1 2 其 中 ; T p F(x) ( f (x), f (x), , f (x)) = 1 2 ; V −min 表示极小化向量目标函数,对于极大化向量目 标函数的情况,用 V − max 表示; G (x)(i 1,2, ,m) i = 为约束函数; F(x) 为目标函数向量 集,对于多目标问题 p>2,当 p=l 时为单目标规划问题; T n x (x , x , , x ) = 1 2 为 n 个决策变 量向量。 1、决策变量 决策变量是为达到系统目标而对系统进行的控制和操作,属于可控变量。根据水资源管 理决策的特点,水资源管理模型主要决策变量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种类型: (1)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决策变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水资源管理模型建立时常常需要根 据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要涉及到经济发展的一些决策变量。如 GDP 增长速度、产业发展 比例、人口发展规模、投资分配比例、农林牧比例、灌溉面积、作物种植比例、就业率等。 (2)运行决策变量 用来确定具体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如地下水、地表水最优开采量,最优污水回供利用 量,跨流域调入或调出水量,引泉水量,水库外调水库容与区域发展策略相适应的地表水与 地下水开发比例,当地水与外调水的使用比例,开源与节流的比例等。 min ( ) . . ( ) 0, 1,2, , i V F X s t G x i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