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程还采用上述两个程序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 小震)和偶遇地震(中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作 为补充计算(根据抗规5.1.2条表5.1.2-1规定),按建 筑场地类别(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以及地震选波按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 时间),选用由广东省智源工程抗震科技公司提供的 Gato.632、Gdta.630两组本场地模拟的人工地震波, 以及各一组类场地实际多遇地震强震记录AFT2波代 入程序计算,阻尼比为0.02,考虑周期折减0.95。 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程序计算结果相当吻合 结构周期及位移符合规范要求,结构体系选择适当 剪重比适中,构件截面取值合理
本工程还采用上述两个程序对结构进行多遇地震 (小震)和偶遇地震(中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作 为补充计算(根据抗规5.1.2条表5.1.2-1规定),按建 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以及地震选波按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 时间),选用由广东省智源工程抗震科技公司提供的 Gdata.632、Gdata.630两组本场地模拟的人工地震波, 以及各一组Ⅱ类场地实际多遇地震强震记录TAFT2波代 入程序计算,阻尼比为0.02,考虑周期折减0.95。 结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程序计算结果相当吻合, 结构周期及位移符合规范要求,结构体系选择适当, 剪重比适中,构件截面取值合理
3、有关技术指标如下: )前15个振型的自振周期(秒)(表中*表示第一扭转周期T) 周期号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SATWE自振周期(s5224353761.761.100980.920.71 SATWE平动系数10.980.050.990.820.350.860.65 Eabs自振周期(s)5254.343.761.831.101000.950.69 Eabs动系数1001000.011.000.740300.710.97 周期号 T9T10T11T12T13T14T15 SATWEI自振周期)0.650530.510470450.420.37 SATWE平动系数0.790.720.920.190910.760.96 Eabs振周期(s)0.590.530480.480410.390.34 Eabs平动系数0.650.740.610.140.650.850.98
3、有关技术指标如下 : 1)前15个振型的自振周期(秒)(表中*表示第一扭转周期Tt) 周期号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SATWE自振周期(s) 5.22 4.35 3.76 1.76 1.10 0.98 0.92 0.71 SATWE平动系数 1 0.98 0.05 0.99 0.82 0.35 0.86 0.65 Etabs自振周期(s) 5.25 4.34 3.76 1.83 1.10 1.00 0.95 0.69 Etabs平动系数 1.00 1.00 0.01 1.00 0.74 0.30 0.71 0.97 周期号 T9 T10 T11 T12 T13 T14 T15 SATWE自振周期(s) 0.65 0.53 0.51 0.47 0.45 0.42 0.37 SATWE平动系数 0.79 0.72 0.92 0.19 0.91 0.76 0.96 Etabs自振周期(s) 0.59 0.53 0.48 0.48 0.41 0.39 0.34 Etabs平动系数 0.65 0.74 0.61 0.14 0.65 0.85 0.98
结构整体空间振动前三个振型简图如下图所示: (a)第一振型(X向一阶平动) (b)第二振型(Y向一阶平动) (c)第三振型(扭转)
结构整体空间振动前三个振型简图如下图所示: (a)第一振型(X向一阶平动) (b)第二振型(Y向一阶平动) (c)第三振型(扭转)
2)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见下表: 间位移角 SATWE ETABS 作用 X向 Y X向 Y向 风荷载 1/787 1/420 1/981 1/476 24层) 24层) 24层) 4层) 地震反应 1/544 1/586 1/544 1/591 谱作用(24层)(24层)(24层)(24层) TAF-2 1/1341 1/2404 1/684 1/2188 (30层) 24层) (30层) (33层) Gdata.6301/2990 1/3482 1/2985 1/4201 (24层) (35层 (31层)(27层) Gdata6321/2794 1/2929 1/2985 1/2793 (24层) (32层)(25层)(33层)
2)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见下表: 层间位移角 作用 SATWE ETABS X向 Y向 X向 Y向 风荷载 1/787 (24层) 1/420 (24层) 1/981 (24层) 1/476 (24层) 地震反应 谱作用 1/544 (24层) 1/586 (24层) 1/544 (24层) 1/591 (24层) TAF-2 1/1341 (30层) 1/2404 (24层) 1/684 (30层) 1/2188 (33层) Gdata.630 1/2990 (24层) 1/3482 (35层) 1/2985 (31层) 1/4201 (27层) Gdata.632 1/2794 (24层) 1/2929 (32层) 1/2985 (25层) 1/2793 (33层)
说明: 风荷载作用下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ΔU<1400,满 足“高钢规”第5.5.1条;地震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 ∠U<1300,满足“抗规”第5.5.1条,按弹性方法计算时对结 构水平位移限值及刚度控制的要求 风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差异主要由于两个程序计算风力方 法不同所导致 从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位移曲线可以看出,局部位移突变与层 高有关,分别为23层(46m)、24层(4.6m)、36层(8.2m) 37层(82m)。同时明显可以看出22层由于设置伸臂桁架,对约 束主体结构的变形和位移量有明显的作用
说明: l 风荷载作用下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U/h<1/400,满 足“高钢规”第5.5.1条;地震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与层高之比 △U/h<1/300,满足“抗规”第5.5.1条,按弹性方法计算时对结 构水平位移限值及刚度控制的要求。 l 风荷载作用下层间位移角的差异主要由于两个程序计算风力方 法不同所导致。 l 从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位移曲线可以看出,局部位移突变与层 高有关,分别为23层(4.6m)、24层(4.6m)、36层(8.2m)、 37层(8.2m)。同时明显可以看出22层由于设置伸臂桁架,对约 束主体结构的变形和位移量有明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