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培养T2,分别标记D和 图1.2T2噬菌体 蛋白质,感染大肠杆菌 的遗传物质被证 明是DNA(捣碎实 验) 搗碎离心分离T2蛋白壳和被感染的细菌,发现 本实验直接表明0的35衣壳中,0的的3在被感染菌中 父代噬菌体的 DNA进入到细菌3 中,变成了子代 噬菌体的一部分 子代噬菌体只含30%的32P,小于1%的35s ,恰好符合是遗 传物质的遗传特 性
图 1.2 T2 噬菌体 的遗传物质被证 明是DNA(捣碎实 验)。 本实验直接表明 父代噬菌体的 DNA进入到细菌 中,变成了子代 噬菌体的一部分 ,恰好符合是遗 传物质的遗传特 性
◆(2)基因与DNA分子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和基因的载体之后,遗 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进而着手研究维系生命 现象的基础—D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以 揭示遗传信息是怎样从亲代准确地传递到子代 的本质。 这个问题是在1953年J. Watson和FCck创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才逐步得到解决的
◆(2)基因与DNA分子 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和基因的载体之后,遗 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进而着手研究维系生命 现象的基础——D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以 揭示遗传信息是怎样从亲代准确地传递到子代 的本质。 这个问题是在1953年J. Watson和F. Crick创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之后才逐步得到解决的
◆(2)基因与DNA分子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现 Ⅹ光衍射实验数据表明DNA是一种规则螺旋结构 每3.4nm旋转一周,直径约为2nm。因为相邻核苷 酸距离为0.34nm,因此每圈有10个核苷酸单位。 DNA密度测量说明这种螺旋结构应有两条链。而且 如果两条链间的碱基都是朝里而且严格的按嘌呤对 嘧啶排列,那么就可以阻止嘌呤对嘌呤(太粗),嘧啶 对嘧啶(太细)的形成 不论碱基数目多少,G的含量总是与C一样,而A与 T也是一样。因此通常以G+C的含量来描述DNA的 组成。不同物种G+C的含量一般在26~74%
◆(2)基因与DNA分子 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发现: ✓ X光衍射实验数据表明DNA是一种规则螺旋结构: 每3.4nm旋转一周,直径约为2nm。因为相邻核苷 酸距离为0.34nm,因此每圈有10个核苷酸单位。 ✓ DNA密度测量说明这种螺旋结构应有两条链。而且 如果两条链间的碱基都是朝里而且严格的按嘌呤对 嘧啶排列,那么就可以阻止嘌呤对嘌呤(太粗),嘧啶 对嘧啶(太细)的形成。 ✓ 不论碱基数目多少,G的含量总是与C一样,而A与 T也是一样。因此通常以G+C的含量来描述DNA的 组成。不同物种G+C的含量一般在26~74%
图1.3多核糖 Nucleotide subunit 键是由一系列 5-—3’糖-磷酸 Pyrimidine base 键作为主链和 含有碱基突出 Purine base 组成的。 CH Sugar-phosphate backbone
图 1.3 多核糖 键是由一系列 5’—3’ 糖 - 磷 酸 键作为主链和 含有碱基突出 组成的
图14由于 6=H一N 嘌呤碱基总 是与嘧啶碱 基配对,因 x O.. H-N 此双螺旋的 H 宽度是恒定 H 的,图中序 列为T-A、 G、A G-C °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沿着螺旋 旋转方向,一条是53方向,而另 条是3-5方向
图 1.4 由于 嘌呤碱基总 是与嘧啶碱 基配对,因 此双螺旋的 宽度是恒定 的,图中序 列 为 T-A 、 C-G 、 A-T 、G-C。 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沿着螺旋 旋转方向,一条是5’-3’方向,而另一 条是3’-5’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