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兰后面是另一个似乎已最终陷入完全崩溃状态的国家 —— 德国。从三十年战争的时代起,德意志罗马帝国就只是一个名 义上的国家。帝国诸侯的权力愈来愈接近完全的自主。他们不服 从皇帝意志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德国相当于波兰的liberumveto 〔自由否决权〕)根据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条款得到法国和瑞典的 明确保障17;因此,德国中央权力的加强就得取决于其全部利益在 于阻挠这一加强的外国的同意。而且瑞典由于在德国有它的征服 地,所以是德意志帝国的成员,它在帝国议会中有席位,有投票权。 在每一次战争中,皇帝都发现德意志帝国诸侯是他的外国敌人的 盟友,所以每次战争同时也是内战。几乎帝国所有较大的诸侯和中 等诸侯都被路易十四收买了,而且在经济上这个国家已经被破坏 到这种地步,要不是每年流入这笔用于贿买的法国钱,它就根本不 可能在国内维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①。因此,皇帝早已不是在只 要他花钱而除了麻烦和忧虑之外什么也不带给他的帝国内部寻找 他的政权的支柱,而是在他的奥地利的(德意志的和非德意志的) 世袭领地中寻找了。于是普鲁士王朝作为奥地利王朝的对手开始 显露头角,并逐渐与它并驾齐驱了。 这就是彼得大帝时代的德国状况。这位真正的伟人(其伟大决 不是像彼得的继承者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恭顺奴仆弗里德里希大帝 那样的“伟大”)第一个充分估计了对俄国非常有利的欧洲形势。他 清楚地(比他那大概是由某个后裔编写的所谓遗嘱19中所写的要 清楚得多)看到了、制定了并开始实行了无论是对瑞典、土耳其、波 斯和波兰的还是对德国的俄国政策的基本原则。除瑞典之外,德国 22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① 见Gülich.《GeschichtlicheDarstellungdesHandelsetc.》Jena1830,2.Band, S.201—20618
在波兰后面是另一个似乎已最终陷入完全崩溃状态的国家 —— 德国。从三十年战争的时代起,德意志罗马帝国就只是一个名 义上的国家。帝国诸侯的权力愈来愈接近完全的自主。他们不服 从皇帝意志的权利(这种权利在德国相当于波兰的liberumveto 〔自由否决权〕)根据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条款得到法国和瑞典的 明确保障17;因此,德国中央权力的加强就得取决于其全部利益在 于阻挠这一加强的外国的同意。而且瑞典由于在德国有它的征服 地,所以是德意志帝国的成员,它在帝国议会中有席位,有投票权。 在每一次战争中,皇帝都发现德意志帝国诸侯是他的外国敌人的 盟友,所以每次战争同时也是内战。几乎帝国所有较大的诸侯和中 等诸侯都被路易十四收买了,而且在经济上这个国家已经被破坏 到这种地步,要不是每年流入这笔用于贿买的法国钱,它就根本不 可能在国内维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①。因此,皇帝早已不是在只 要他花钱而除了麻烦和忧虑之外什么也不带给他的帝国内部寻找 他的政权的支柱,而是在他的奥地利的(德意志的和非德意志的) 世袭领地中寻找了。于是普鲁士王朝作为奥地利王朝的对手开始 显露头角,并逐渐与它并驾齐驱了。 这就是彼得大帝时代的德国状况。这位真正的伟人(其伟大决 不是像彼得的继承者叶卡特林娜二世的恭顺奴仆弗里德里希大帝 那样的“伟大”)第一个充分估计了对俄国非常有利的欧洲形势。他 清楚地(比他那大概是由某个后裔编写的所谓遗嘱19中所写的要 清楚得多)看到了、制定了并开始实行了无论是对瑞典、土耳其、波 斯和波兰的还是对德国的俄国政策的基本原则。除瑞典之外,德国 22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① 见Gülich.《GeschichtlicheDarstellungdesHandelsetc.》Jena1830,2.Band, S.201—20618
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多地引起了彼得的注意。瑞典他一定能打垮;波 兰只要他一伸手就能拿到;至于土耳其,离它还太远;但是要在德 国站稳脚跟,在那里占据法国所充分利用的而瑞典还没有力量利 用的那种地位,—— 这是他的主要任务。他曾经尽一切方法想取得 德国的一部分领土,从而侧身于德意志帝国诸侯之列,但是徒劳; 他只是成功地采取了同德意志帝国诸侯通婚以及在外交上利用德 国内部纠纷的办法。 在彼得之后,由于普鲁士的兴起,这种情况进一步变得有利于 俄国了。普鲁士的成长使德国皇帝在帝国内部有了一个差不多与 他势均力敌的敌人,它使德国的分裂状态永久化和极端化。但同时 这个敌人羽翼未丰,还不能离开法国或俄国—— 特别是俄国—— 的帮助,因此,它愈多地摆脱对德意志帝国的从属关系,则愈牢靠 地陷入对俄国的从属地位。 由上可见,欧洲只有三个必须正视的强国:奥地利、法国、英 国。而要唆使它们相互倾轧或用许诺领土的诱饵去收买它们,这并 不需要多高明的手法。英国和法国仍然是海上的竞争者;可以用占 领比利时和德国领土的前景引诱法国;可以用向法国、普鲁士,而 从约瑟夫二世时代起也向巴伐利亚索取各种利益的诺言引诱奥地 利。因此,只要善于利用相互冲突的利益,就能保证俄国在从事任 何外交活动时取得强大的甚至是绝对强大的盟友的支持。这样,与 俄国相对立的,是这样一些正处于瓦解状态中的邻国,是这样三个 大国,它们被传统、经济条件、政治或王朝利益或者侵略野心所引 起的永无休止的争吵弄得四分五裂,彼此经常想以狡计取胜对方; 而俄国却是一个统一的、单一种族的、年轻的、迅速成长的国家,它 是几乎无法攻破的,完全不可征服的,而且它是一块未被触动的、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一 23
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多地引起了彼得的注意。瑞典他一定能打垮;波 兰只要他一伸手就能拿到;至于土耳其,离它还太远;但是要在德 国站稳脚跟,在那里占据法国所充分利用的而瑞典还没有力量利 用的那种地位,—— 这是他的主要任务。他曾经尽一切方法想取得 德国的一部分领土,从而侧身于德意志帝国诸侯之列,但是徒劳; 他只是成功地采取了同德意志帝国诸侯通婚以及在外交上利用德 国内部纠纷的办法。 在彼得之后,由于普鲁士的兴起,这种情况进一步变得有利于 俄国了。普鲁士的成长使德国皇帝在帝国内部有了一个差不多与 他势均力敌的敌人,它使德国的分裂状态永久化和极端化。但同时 这个敌人羽翼未丰,还不能离开法国或俄国—— 特别是俄国—— 的帮助,因此,它愈多地摆脱对德意志帝国的从属关系,则愈牢靠 地陷入对俄国的从属地位。 由上可见,欧洲只有三个必须正视的强国:奥地利、法国、英 国。而要唆使它们相互倾轧或用许诺领土的诱饵去收买它们,这并 不需要多高明的手法。英国和法国仍然是海上的竞争者;可以用占 领比利时和德国领土的前景引诱法国;可以用向法国、普鲁士,而 从约瑟夫二世时代起也向巴伐利亚索取各种利益的诺言引诱奥地 利。因此,只要善于利用相互冲突的利益,就能保证俄国在从事任 何外交活动时取得强大的甚至是绝对强大的盟友的支持。这样,与 俄国相对立的,是这样一些正处于瓦解状态中的邻国,是这样三个 大国,它们被传统、经济条件、政治或王朝利益或者侵略野心所引 起的永无休止的争吵弄得四分五裂,彼此经常想以狡计取胜对方; 而俄国却是一个统一的、单一种族的、年轻的、迅速成长的国家,它 是几乎无法攻破的,完全不可征服的,而且它是一块未被触动的、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一 23
几乎毫无阻力的可塑之材。对于有本领和野心的人来说,对于那些 不论地点,不择手段,只求取得真正权力、能为他们的本领和野心 找到真正用武之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地方啊!而“开明 的”十八世纪产生了许多这样的人;这些人在为“人类”服务的名义 下走遍全欧,谒见所有开明的君主,—— 而在那时有哪个君主不想 成为开明的呢!—— 在找到好差事的地方安居下来,组成一个“没 有祖国”的贵族资产阶级的开明国际。这一国际拜倒在北方的塞米 拉米达的脚下,拜倒在那位在俄国被叫做叶卡特林娜二世的也没 有祖国的安哈尔特- 策尔布斯特的索菲娅- 奥古斯塔的脚下。这 位叶卡特林娜正是从这个国际中为自己的俄国外交耶稣会搜罗人 材的。 卡尔·考茨基在其论托马斯·莫尔的著作20中说明了,资产 阶级启蒙运动的第一种形式,即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的“人道主 义”,在进一步发展中怎样变成了天主教的耶稣会精神。我们在这 里同样看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完全成熟了的第二种形式在十 八世纪变成了现代的耶稣会精神,变成了俄国的外交。这种向自己 对立面的转变,这种最终会达到与出发点完全相反之点的现象,是 所有不清楚自己的原因和存在条件,因而抱着纯粹幻想目的的历 史运动的必然命运。“历史的讽刺”对它们作出无情的修正①。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耶稣会怎样地活动,怎样地利用相互 竞争着的大国的不断改变的目的作为手段,来达到它的从不改变、 从不忽视的目的—— 俄国的世界霸权。 24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① 在英译文中没有这段话。—— 编者注
几乎毫无阻力的可塑之材。对于有本领和野心的人来说,对于那些 不论地点,不择手段,只求取得真正权力、能为他们的本领和野心 找到真正用武之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难得的地方啊!而“开明 的”十八世纪产生了许多这样的人;这些人在为“人类”服务的名义 下走遍全欧,谒见所有开明的君主,—— 而在那时有哪个君主不想 成为开明的呢!—— 在找到好差事的地方安居下来,组成一个“没 有祖国”的贵族资产阶级的开明国际。这一国际拜倒在北方的塞米 拉米达的脚下,拜倒在那位在俄国被叫做叶卡特林娜二世的也没 有祖国的安哈尔特- 策尔布斯特的索菲娅- 奥古斯塔的脚下。这 位叶卡特林娜正是从这个国际中为自己的俄国外交耶稣会搜罗人 材的。 卡尔·考茨基在其论托马斯·莫尔的著作20中说明了,资产 阶级启蒙运动的第一种形式,即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的“人道主 义”,在进一步发展中怎样变成了天主教的耶稣会精神。我们在这 里同样看到,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完全成熟了的第二种形式在十 八世纪变成了现代的耶稣会精神,变成了俄国的外交。这种向自己 对立面的转变,这种最终会达到与出发点完全相反之点的现象,是 所有不清楚自己的原因和存在条件,因而抱着纯粹幻想目的的历 史运动的必然命运。“历史的讽刺”对它们作出无情的修正①。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耶稣会怎样地活动,怎样地利用相互 竞争着的大国的不断改变的目的作为手段,来达到它的从不改变、 从不忽视的目的—— 俄国的世界霸权。 24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① 在英译文中没有这段话。—— 编者注
二 1762年,当大淫妇叶卡特林娜二世在丈夫被杀后登上王位的 时候,国际形势从来不曾这样有利于沙皇政府推行其侵略计划。七 年战争把整个欧洲分裂成两个阵营21。英国摧毁了法国人在海上、 在美运去摆布。这后者,在1762年,当登上俄国王位的彼得三世停 止对普鲁士作战的时候,已经濒于毁灭;被自己最后和唯一的同盟 者英国所遗弃、跟奥地利和法国长久闹翻、在七年生死存亡的斗争 中弄得筋疲力竭的弗里德里希,只得投身到刚即位的俄国女皇的 脚下,而不能有其他的选择。这样做,他不仅能获得强有力的保护, 而且还有希望兼并那块将东普鲁士和他的帝国的主要部分隔开的 波兰土地,而占领这块土地现在已成了他一生的主要目的了。1764 年3月31日(4月11日),叶卡特林娜和弗里德里希签订了一个 彼得堡同盟条约22,根据这个条约的一项秘密条款,双方承担了用 武力保护波兰现行宪法这个毁灭波兰的最好工具免遭任何改良的 义务。这就预先决定了波兰在将来要被瓜分。波兰的一块土地是 女皇抛给普鲁士的一根骨头,使它在整整的一百年间驯顺地被拴 在俄国的锁链上。 我不来详细谈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事2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 次瓜分是违反守旧的玛丽- 泰莉莎的意志,主要由欧洲“开明”政 治的三大台柱叶卡特林娜、弗里德里希和约瑟夫进行的。后两人以 拥有把传统的国际法准则当做成见而加以践踏的开明的治国才智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二 25
二 1762年,当大淫妇叶卡特林娜二世在丈夫被杀后登上王位的 时候,国际形势从来不曾这样有利于沙皇政府推行其侵略计划。七 年战争把整个欧洲分裂成两个阵营21。英国摧毁了法国人在海上、 在美运去摆布。这后者,在1762年,当登上俄国王位的彼得三世停 止对普鲁士作战的时候,已经濒于毁灭;被自己最后和唯一的同盟 者英国所遗弃、跟奥地利和法国长久闹翻、在七年生死存亡的斗争 中弄得筋疲力竭的弗里德里希,只得投身到刚即位的俄国女皇的 脚下,而不能有其他的选择。这样做,他不仅能获得强有力的保护, 而且还有希望兼并那块将东普鲁士和他的帝国的主要部分隔开的 波兰土地,而占领这块土地现在已成了他一生的主要目的了。1764 年3月31日(4月11日),叶卡特林娜和弗里德里希签订了一个 彼得堡同盟条约22,根据这个条约的一项秘密条款,双方承担了用 武力保护波兰现行宪法这个毁灭波兰的最好工具免遭任何改良的 义务。这就预先决定了波兰在将来要被瓜分。波兰的一块土地是 女皇抛给普鲁士的一根骨头,使它在整整的一百年间驯顺地被拴 在俄国的锁链上。 我不来详细谈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事23。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 次瓜分是违反守旧的玛丽- 泰莉莎的意志,主要由欧洲“开明”政 治的三大台柱叶卡特林娜、弗里德里希和约瑟夫进行的。后两人以 拥有把传统的国际法准则当做成见而加以践踏的开明的治国才智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二 25
而自负,然而却愚蠢到这种地步,甚至看不出,他们由于参加掠夺 波兰而把自己完全置于俄国沙皇政府的控制之下。 这些开明的至尊的邻居对于叶卡特林娜是再有用不过了。“开 明”①是十八世纪沙皇政府在欧洲高喊的口号,就像十九世纪的 “解放各族人民”一样。沙皇政府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进行压 迫,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而天真幼稚的 西欧自由党人,直到格莱斯顿,都相信这一点②,就像同样幼稚的 保守党人对于官方俄国同时反复说的那些关于保卫正统主义24, 保持秩序、宗教、欧洲均势,以及关于条约神圣的空话也深信不疑 一样。俄国外交巧妙地蒙骗了欧洲的两大资产阶级党派。它,也只 有它,被许可同时既是正统派又是革命派,既是保守派又是自由 派,既是传统派又是开明派。因此,这种俄国外交家对“有教养的” 西方所怀的藐视,是可以理解的。 波兰之后就轮到德国了。177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由于巴伐 利亚的王位继承权打了起来25,这又只对叶卡特林娜有利。俄国现 在已经强大到不要再像彼得那样想取得作为德意志帝国成员的权 利了③;它现在力求在那里取得它已在波兰取得的和法国在德意 志帝国所占据的地位,即能防止任何改良企图而保持德国混乱局 面的保证人的地位。它终于争取到了这一地位。根据1779年的帖 欣和约,俄国和法国共同负责保证这项和约以及它所确认的以前 各项和约,其中包括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执行。这样,德 26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① ② ③ 在英译文中不是“取得作为德意志帝国成员的权利”,而是“通过获得某个小的 德意志公国的办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成员”。—— 编者注 在英译文中不是“都相信这一点”,而是“直到今天还相信这一点”。—— 编者注 在英译文中不是“开明”,而是“‘进步’和‘开明’”。—— 编者注
而自负,然而却愚蠢到这种地步,甚至看不出,他们由于参加掠夺 波兰而把自己完全置于俄国沙皇政府的控制之下。 这些开明的至尊的邻居对于叶卡特林娜是再有用不过了。“开 明”①是十八世纪沙皇政府在欧洲高喊的口号,就像十九世纪的 “解放各族人民”一样。沙皇政府每次掠夺领土,使用暴力,进行压 迫,都是拿开明、自由主义、解放各族人民作为幌子。而天真幼稚的 西欧自由党人,直到格莱斯顿,都相信这一点②,就像同样幼稚的 保守党人对于官方俄国同时反复说的那些关于保卫正统主义24, 保持秩序、宗教、欧洲均势,以及关于条约神圣的空话也深信不疑 一样。俄国外交巧妙地蒙骗了欧洲的两大资产阶级党派。它,也只 有它,被许可同时既是正统派又是革命派,既是保守派又是自由 派,既是传统派又是开明派。因此,这种俄国外交家对“有教养的” 西方所怀的藐视,是可以理解的。 波兰之后就轮到德国了。177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由于巴伐 利亚的王位继承权打了起来25,这又只对叶卡特林娜有利。俄国现 在已经强大到不要再像彼得那样想取得作为德意志帝国成员的权 利了③;它现在力求在那里取得它已在波兰取得的和法国在德意 志帝国所占据的地位,即能防止任何改良企图而保持德国混乱局 面的保证人的地位。它终于争取到了这一地位。根据1779年的帖 欣和约,俄国和法国共同负责保证这项和约以及它所确认的以前 各项和约,其中包括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的执行。这样,德 26 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 ① ② ③ 在英译文中不是“取得作为德意志帝国成员的权利”,而是“通过获得某个小的 德意志公国的办法成为德意志帝国的成员”。—— 编者注 在英译文中不是“都相信这一点”,而是“直到今天还相信这一点”。—— 编者注 在英译文中不是“开明”,而是“‘进步’和‘开明’”。—— 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