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 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4分) (2)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嗓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 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4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6.补写下列各诗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
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 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4 分) (2)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分) 1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联为例, 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4 分)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6.补写下列各诗中空缺的部分(每空 1 分,共 10 分) (1) ,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
(2)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4)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 进酒》) (5)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共18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 怎么样。我虽然读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 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 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王维《山居秋暝》 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 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 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 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 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 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
7 (2)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 (4)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 进酒》) (5)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0 题(共 18 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高洁,也不懂得“清泉石上”是 怎么样。我虽然读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 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而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 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是寻找王维《山居秋暝》 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一段时间,于世人纷 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 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 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 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 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