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阴阳” “五行 ” 学说特点的转变 阴阳学说:注重“循环” →注重“对立 五行学说:注重 “分类” 注重“循环” 一相生 一相克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特点的转变 阴阳学说:注重“循环” →注重“对立” 五行学说:注重“分类” →注重“循环
元气说: 《正蒙》和《正蒙注》 宋代张载(1020一1077)在元气自然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元气本体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 “气”,并进而引入了“聚”和“散”的概念,以说明客 观世界不同物质形态的存在和它们的运动变化。 明代王夫之(1619一1692)又进一步确立了自然界物质 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守恒思想。 在中国古代“元气论”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 持了物质的统一性,并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模式,去考察各 种具体的规律和作用。○“元气论”中的“元气”,要聚 而成“形”,而“形”这种不连续的物质,要散而为 “气”。这种元气聚散、气形相互转换的思想,较之古希 腊的“原子论”所揭露和描绘的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要深刻 得多
元气说:《正蒙》和《正蒙注》 宋代张载(1020—1077)在元气自然论的基础上,提出 了“元气本体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 “气”,并进而引入了“聚”和“散”的概念,以说明客 观世界不同物质形态的存在和它们的运动变化。 明代王夫之(1619—1692)又进一步确立了自然界物质 不可创造、不可消灭的守恒思想。 在中国古代“元气论”的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就坚 持了物质的统一性,并按从一般到个别的模式,去考察各 种具体的规律和作用。 “元气论”中的“元气”,要聚 而成“形”,而“形”这种不连续的物质,要散而为 “气”。这种元气聚散、气形相互转换的思想,较之古希 腊的“原子论”所揭露和描绘的自然界的客观变化要深刻 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