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理念…347 儒家的人性论…347 道家的目然观……348 儒道皆有超越界…350 ◎结论:文化的未来展望…352 多元化与全球化…352 各文化基本理念的沟通…353 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354
自序 自序 哲学与人生 先引一段简单的对话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 么意义?””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人生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因为人有理性, 所以要求解释,于是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一阶段,总会浮现一种深 刻的蒽望,想要了解“与自已有关的这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哲学”作为…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 的天性,探询-切事物的真桕。这种态度称为“爱智”。自从苏格拉 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许多人开始觉醒,并 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的确,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 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冒的。方东美先生说:哲学不能烘面包 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换言之,哲学不能当饭吃,但是能使人知 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我自十八岁开始研习哲学,至今三十五年。先由西方哲学入手, 知道哲学家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的功力,否 则难以形成一贯的见解,更谈不上引领时代的思潮。西方如此,中国 亦然。我近年致力于解读儒家与道家的经典,发现其中所蕴涵的人生 智慧,可以与西方哲学家的最高境界并驾齐驱而相融互摄。经由合宜 的诠释,我们可以同时品味及享用中西双方的成果,进而在回答自己 人生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时,会觉得充实、圆满而喜悦。 我在台湾大学为全校同学所开的通识课程,名称即是“哲学与 人生”,十余年来选课学生将近一万人。我在设计课程內容时,兼顺 西方与中国,侧重人生与文化,而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共间。以
下稍作说明 在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之后,我以西方为焦点,探讨 “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这些是普遍的知识 背景,提供了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接着,西方哲学家之中 对人生做过亲切考察的不在少数.我以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与 当代的“存在主义”为代表,并且以“荒谬之超越”为其结束,由 此显示现代人困处于荒谬情境,仍可力图超越。 到了课程后半段,首先综述“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 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许多同学至此忽然觉悟,原来自己的传 统文化中也有哲学,也有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也有玄妙卓越的人 生境界。只要心平气和,不存任何偏见,将会发现所有文化都有其 安身立命的秘方。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多加认识,取精用宏,使之再 现生机与活力,不是十分恰当吗 既然谈到人生,就不可忽略“艺术与审美”、“宗教与永恒 教育与自我”这三个题材。我们由哲学角度所作的解析与评论,是 否较为周全?是否会比“见仁见智”稍好…些?最后的结论是“文化的 视野”,这也是通识教育的目的所在,希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与 心胸,使他们不仅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在特定议题上采取合 理的原则与立场 这门课于1986年开始讲授,当年我即有幸获《民士报》评选为 校园热门教授。十年之后,竟又被台大学生的“终身学习网站”票 选为全校最佳通识课程第一名。我在教学时“乐在其中”,而无意以 此自满。 我从历年来每次上课之后的“问与答”,学会了表达、答问与论 辩的技巧,使我提升了与人分享心得的能力。我的讲义内容不断增 订,并制成了录音带,但未发行。此次将上课录音整理为文字,再 经修订润饰而成此书。十余年来的心血付梓,只有感恩与喜悦可说。 学 2003年10月
简体版序 简体版序 从哲学看人生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句增加甜味。”初次念到这句话 时,心中领悟了两点:一、人生就是头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 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竇,而那蛑蜜应该就是哲学。 这样的比喻一定是西谚醐译过来的,因为我们传统的食物中, 面包从来就不是正餐。手于蜂鲨,也不像是大家平常使用的佐料。 即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明白一点:活着,是回事;但要活得有 意义,则是另回事。哲学就是环绕着“意义”回题而展现的力花 筒。所谓“意义”,是指“理解之可能性”。醬如,我到·家希腊餐 厅,看到菜单上写着希腊文,我完全看不懂,亦即无法理解,那么 这份菜单对我就没有意义。于是乎,我如果不愿闭着眼睛乱点菜, 就只好观察邻座客人桌上现成的菜肴,再以手指小意侍者也端上同 样的…份。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陷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浮沉者, 大概不多啊! 哲学究竟是怎么回事,会有这么大的能耐?如果鼓起勇气到哲 学教室中旁听,很快就会产生催眠的效果,因为教授口中的语词个 但个别听来十分抽象,连成-句之后更是模糊难辨,等到-系列论 证演绎完成时,又好像可以言之成理。但是,即使勉强听完了这些 玄妙的理论,你还是想要知道:这一切与人生有什么关系?在长期 的教学经验中,经常悬挂在我眼前的,正是上述的画面及质疑,我 也一直在试图响应这样的挑战。 任何文化传统,…一定都有理念的成分,在表达理念时,有的使 用象征手法,如艺术、文学与京教;有的诉诸纯粹思维,以概念来 凊楚表现,那就是哲学了。没有人不渴望清楚了解人生的真相,因 为如果错过此一真相,则人的各种抉择无异于冒险。这种旨险木必 带来立即而明显的困境.但是想到“时阆大不回头”,已经足以让
人怅然不已了。尼釆说得好:“一个人知道自已为了什么而活,他 就能够忍受仼何一种生活!”换言之,只要了解人生的整体构图,知 道自已为何有此一生,以及最终将要完成的目标,那么眼前的苦难 又算得了什么呢? 孔子与颜回在德行及学识上可调过人远矣,但是一生有志难申, 十分委屈。令人讶异的是,孔子“乐在其中”,颜回“不改其乐"。 儒家人物如此,道家则另有一番境界。老子处身人群中“夫惟不争, 故夭下莫能与之争”,长生久视而自得其乐。庄子虚拟了几位智慧通 透的朋友,大家见面时,“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逍遥于自然大化 之中,倒下做梦即是蝴蝶,气散而死了无牵挂。因为道家所谓的道, 正是展现整体和谐圆满的象征,它代表方物之始源与归宿,能够觉 悟这一点,无异于大放光明,人生也不再受制于痛苦、罪恶、死亡 的威胁了。 不过,中西哲学史上列了许多哲学派别,难道都有各执一词的 理由吗?我们又如何定其优劣?关于这一类问题,不妨让专家去烦 恼,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的示范。譬如,一位哲学家的理论,是否 可以让我理解,理解之后是否可以付诸行动,从而改变我的生活方 式与生命形态,使其转向安定与快乐?回到前述的面包比喻,就是 好的哲学必须证明它是甜美的蜂蜜,足以使人生显示丰富的趣味 并且是不论任何一种人生,都会因而变得回味无穷。 《哲学与人生》一书的内容,是我为大学生提供的示范材料,只 要是爱好思想的年轻朋友都可以按图索骥,找到启己觉得亲近而熟 悉的题材,开始进行一段心智的旅程。东方出版社希望我为本书的 简体字版写几句话,我乐于应命,特地省思自己“从哲学看人生” 的心得,形诸笔墨。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是-个开放心胸、寻 求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要保持这样的态度,则人生任何遭遇 都将展示其深刻的意义。 曹→学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