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姓名 2009年广东中考必背古诗文 文言文 1、【孔子语录】 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君子乎?”《学而》 2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 他思维敏捷却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被谥为‘文’。” 6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译:孔子说: 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7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 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1 2009 年广东中考必背古诗文 一、文言文 1、【孔子语录】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学而》 2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公冶长》(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 “他思维敏捷却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所以被谥为‘文’。”) 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译:孔子说: “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译: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 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10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姓名: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11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泰伯》 12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3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4子贡问君子。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译: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 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照你做的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 15子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16子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 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17子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译:孔 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1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 此高的水平啊.) 19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译: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 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 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2 1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 亦远乎?”《泰伯》 1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14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译: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 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照你做的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 了)." ...) 15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16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译: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 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17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译:孔 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18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译: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说:“没想到《韶》乐达到了如 此高的水平啊.) 19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 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曾点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 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 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呀!”)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2、【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3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曹刿论战】 (《左传》)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毛,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丽。朝(zha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 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 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4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 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 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 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干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 之后,时时而间jian进。期(j)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 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u);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i)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e)于内,忠志之土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 e)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罚臧(zang)否(pi),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ou)之、费祎(y)、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拔以遗(we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i)补 阙漏,有所广益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 5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 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 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 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 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 阙漏,有所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