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30分) 1.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6分) ①回首2008年走过的路,我们不禁心潮澎拜。②这一年,灾难频繁:暴风雪大范围肆虐,手足口病不期而 至,特大地震猝然发生。③在大灾大难面前,使中华民族显示出空前的凝聚力。④从总书记到老百姓,大家心往 处想,劲朝一处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踊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普写了一曲万众一心、抗 震救灾的伟大颂歌!⑤灾难,虽然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摧毁不了我们生活的信心;灾难夺不去中华民族坚忍 顽强的意志,虽然它能够夺去无数同胞的生命!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不禁jinB.肆虐lue色C.猝然zhD.可歌可泣qi (2)找出①④⑤句中的四个错别字,然后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田字格内,要求书写 规范、工整、美观。(2分) (3)第③句有语病,应修改为 (1分) (4)修改画线句子,使之与前句结构相同,语意连贯。(2分)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1)电视台“抗震人物谱”栏目报道了许多英雄凭着」 的意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坚持不懈、忘我工作 的动人事迹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完全 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3)一提到广安近几年的变化,张大爷就 言语之中充满了广安人的自豪感 A.坚定符合侃侃而谈 B.顽强迎合夸夸其谈 顽强符合侃侃而谈 D.坚定迎合夸夸其谈 3.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B.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无数的民族英雄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毀灭,但不能被打败 D.“尽管我的家族很富有,但我们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比尔·盖茨说。 4.给下列诗(词)文补充上句或下句。(2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只恐双溪舴艋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4)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根据提示,结合语境,用古诗(词)文名句填空。(3分)
1 2009 年四川省广安市中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l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 分) 1.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6 分) ①回首 2008 年走过的路,我们不禁.心潮澎拜。②这一年,灾难频繁:暴风雪大范围肆虐.,手足口病不期而 至,特大地震猝.然发生。③在大灾大难面前,使中华民族显示出空前的凝聚力。④从总书记到老百姓,大家心往 一处想,劲朝一处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踊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普写了一曲万众一心、抗 震救灾的伟大颂歌!⑤灾难,虽然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却摧毁不了我们生活的信心;灾难夺不去中华民族坚忍 顽强的意志,虽然它能够夺去无数同胞的生命! (1)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1 分) ( ) A.不禁.jìn B.肆虐.lüè 色 C.猝.然 zhù D.可歌可泣.qì (2)找出①④⑤句中的四个错别字,然后将正确的字依次写在田字格内,要求书写 规范、工整、美观。(2 分) (3)第③句有语病,应修改为 (1 分) (4)修改画线句子,使之与前句结构相同,语意连贯。(2 分) 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1)电视台“抗震人物谱”栏目报道了许多英雄凭着 的意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坚持不懈、忘我工作 的动人事迹。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完全 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3)一提到广安近几年的变化,张大爷就 ,言语之中充满了广安人的自豪感。 A.坚定 符合 侃侃而谈 B.顽强 迎合 夸夸其谈 C.顽强 符合 侃侃而谈 D.坚定 迎合 夸夸其谈 3.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 A.新农村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一次重大调整。 B.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岳飞、文天祥、邓世昌……等无数的民族英雄。 C.“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D.“尽管我的家族很富有,但我们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比尔·盖茨说。 4.给下列诗(词)文补充上句或下句。(2 分) (1)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 (2)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 (3)只恐双溪舴艋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4)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5.根据提示,结合语境,用古诗(词)文名句填空。(3 分)
(1)达赖集团在世界各地破坏奥运圣火传递,引起了全世界所有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的愤怒,许多人自发 起来保护奥运圣火顺利传递。这正应了孟子的一句话:“ (2)思念之情,亘古不变。李商隐客居巴山,在潇潇夜雨中将思念之情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句子是: 。”苏东坡把酒临风,面对明月,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对天下人祝福 的句子是: 6.好读书,读好书,既能感受文学魅力,受到人格熏陶,又能培养读书习惯,积累读书方法。请联系课内外阅 读体验,从以下推荐书目任选一部按示例制作读书资料卡。(3分) 书目:《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 读书资料卡 我喜欢的人物及出处相关情节(10字内) 喜欢的理由 诸葛亮《三国演义》 舌战群儒 他是忠诚的典范,是智慧的化身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只要热爱生活,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幽雅, 8.“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校将举行为灾区人民募捐活动,请你代主持人设计一段募捐动员的开场白 (2分) 9.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8分) 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后,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形成了以下活动成果。 成果A:各地方言与普通话读音差异明显。如岳池顾县一带将“吃”念成“七”,武胜烈面一带将“肉”念成 成果B:街头巷尾乱用语言文字现象严重。如一家具专卖店名——“南方家俱店” 鞋店前的广告牌——“穿Ⅹ×皮鞋,步步为赢”等。 成果C:各种媒体经常出现一些新鲜用语。如“白领”“网虫”…… (1)看到活动成果A,你觉得地方方言对人们的口语交际有什么妨害?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2分) 答 (2)看到活动成果B,你将向当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怎样的工作建议?(1分) 答 (3)看到活动成果C,你能不能再举出两个新鲜用语?从中你发现了汉语发展变化的一条什么规律?(3分) 答 (4)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或收获?(2分) 、阅读(60分)
2 (1)达赖集团在世界各地破坏奥运圣火传递,引起了全世界所有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们的愤怒,许多人自发 起来保护奥运圣火顺利传递。这正应了孟子的一句话:“ , 。 ” (2)思念之情,亘古不变。李商隐客居巴山,在潇潇夜雨中将思念之情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句子是: “ , 。”苏东坡把酒临风,面对明月,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为对天下人祝福 的句子是:“ , ”。 6.好读书,读好书,既能感受文学魅力,受到人格熏陶,又能培养读书习惯,积累读书方法。请联系课内外阅 读体验,从以下推荐书目任选一部按示例制作读书资料卡。(3 分) 书目:《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 读书资料卡 我喜欢的人物及出处 相关情节(10字内) 喜欢的理由 诸葛亮《三国演义》 舌战群儒 他是忠诚的典范,是智慧的化身。 7.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 分) 只要热爱生活,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幽雅, , 8.“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学校将举行为灾区人民募捐活动,请你代主持人设计一段募捐动员的开场白。 (2 分) 9. 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后,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形成了以下活动成果。 成果 A:各地方言与普通话读音差异明显。如岳池顾县一带将“吃”念成“七”,武胜烈面一带将“肉”念成 “陋”。 成果 B:街头巷尾乱用语言文字现象严重。如一家具专卖店名——“南方家俱店”; 一鞋店前的广告牌——“穿××皮鞋,步步为赢”等。 成果 C:各种媒体经常出现一些新鲜用语。如“白领”“网虫”…… (1)看到活动成果 A,你觉得地方方言对人们的口语交际有什么妨害?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2 分) 答: (2)看到活动成果 B,你将向当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怎样的工作建议?(1 分) 答: (3)看到活动成果 C,你能不能再举出两个新鲜用语?从中你发现了汉语发展变化的一条什么规律?(3 分) 答: . (4)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或收获?(2 分) 答: . 二、阅读(60 分)
(一)读阅读材料A《紫藤萝瀑布》,完成第10-16题。(17分) A紫藤萝瀑布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 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 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 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 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伭不禁的笑 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 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 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 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髙,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 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 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 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⑩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0.《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 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 (填文体).(2分)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分) (1)忍俊不禁: (2)伶仃: 12.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2分) 3.第⑧段中说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但为什么“花朵从来都稀落”“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 也没有了”?(2分) 14.纵观全文,结合自己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说说作者在观看紫藤萝花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3
3 (一)读阅读材料 A《紫藤萝瀑布》,完成第 l0—l6 题。(17 分) A 紫藤萝瀑布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 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 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 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 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 ....的笑 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 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 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 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 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 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 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⑩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0.《紫藤萝瀑布》是现代女作家 写的一篇状物抒情的 。(填文体).(2 分) 1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2 分) (1)忍俊不禁: (2)伶仃: 12.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2 分) 13.第⑧段中说十多年前家门外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但为什么“花朵从来都稀落”“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 也没有了”?(2 分) 答: 14.纵观全文,结合自己对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说说作者在观看紫藤萝花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3
答 15.描写生动细腻是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试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6.“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现在不幸遭遇地震灾害的人们尤其需要 安慰与鼓励。请结合你的经历或见闻写一段话,激励灾区人民振作起来,乐观面对生活。(3分) (二)读阅读材料B《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完成第17-22题。(13分) B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 2006年6月以来,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持续不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罕见的热浪夺走了2000人的生命。印 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过了45℃,巴基斯坦的最高气温一度攀升到53℃,首都伊斯兰堡的最高气温也连续数 天保持在43℃。在瑞士,6月份平均气温创近250年来的最高记录。在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 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25天~31天,有些地方最高气温达40℃-43℃,不少地方最 高气温屡破记录。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8成。特别是7月以来,有的地区降水量 甚至不足10毫米,造成一些城镇限量供水 ②地球“高烧”,原因何在?中国1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气象专家撰文称,大气环流的异常 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 ③专家们认为,印度半岛本应于6月上旬开始的季风雨季明显延迟,直到6月中旬,仅在西南沿海的部分地 区有少量降雨,大部分地区连续数月降水严重偏少。其间,印度半岛上空持续被东进的伊朗高压所控制,干热的 西北气流造成了持续的干燥酷热天气。 ④在欧洲,一个较强的高压脊稳定在欧洲中南部上空,使该地区热浪不断。同时,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高温 天气的持续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它▲是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变化和高温天气的主要因素,与熟带气旋、江 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高湿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的强弱、进退对我国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作用 从6月底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盘踞在江南、华南上空,稳定少动,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 弱,天气晴朗,阳光照射极为强烈且日照时间长,气温自然居高不下。 ⑤秘学家研究发现,最近100年是过志1000年史最暖舶,最近2年是过志1QQ年史最暖的。地球正在变暖 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也称,今年在北半球30多个国家出现热浪,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频 发,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 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翟盘茂则认为,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出现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现在还不能贸然下结论。翟盘茂说,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冬半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有两个最明显的证据 是霜冻日数的下降,二是极端冷的天气事件的显著减少。然而,全球极端暖的天气事件并没有出现和它们相对 应的增加趋势。虽然我国南方今年极端高温现象确实十分异常,但从过去50多年的变化来看,35℃以上的高温
4 分) 答: 15.描写生动细腻是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之一。试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16.“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现在不幸遭遇地震灾害的人们尤其需要 安慰与鼓励。请结合你的经历或见闻写一段话,激励灾区人民振作起来,乐观面对生活。(3 分) (二)读阅读材料 B《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完成第 l7-22 题。(13 分) B 地球为什么“高烧”不退 2006 年 6 月以来,大范围的高温干旱持续不断。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罕见的热浪夺走了 2000 人的生命。印 度许多地区的最高气温超过了 45℃,巴基斯坦的最高气温一度攀升到 53℃,首都伊斯兰堡的最高气温也连续数 天保持在 43℃。在瑞士,6 月份平均气温创近 250 年来的最高记录。在中国,长江以南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高 温少雨天气,大部分地区 35℃以上的高温日数达 25 天~31 天,有些地方最高气温达 40℃--43℃,不少地方最 高气温屡破记录。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5 成-8 成。特别是 7 月以来,有的地区降水量 甚至不足 l0 毫米,造成一些城镇限量供水。 ②地球“高烧”,原因何在?中国 l 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等气象专家撰文称,大气环流的异常 是一个直接的影响因素。 ③专家们认为,印度半岛本应于 6 月上旬开始的季风雨季明显延迟,直到 6 月中旬,仅在西南沿海的部分地 区有少量降雨,大部分地区连续数月降水严重偏少。其间,印度半岛上空持续被东进的伊朗高压所控制,干热的 西北气流造成了持续的干燥酷热天气。 ④在欧洲,一个较强的高压脊稳定在欧洲中南部上空,使该地区热浪不断。同时,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高温 天气的持续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它▲是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变化和高温天气的主要因素,与熟带气旋、江 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高湿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的强弱、进退对我国雨带活动及旱涝分布起着决定作用。 从 6 月底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直盘踞在江南、华南上空,稳定少动,使得该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微 弱,天气晴朗,阳光照射极为强烈且日照时间长,气温自然居高不下。 ⑤科学家研究发现,最近 100 年是过去 l000 年中最暖的,最近 20 年是过去 l00 年中最暖的。地球正在变暖 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也称,今年在北半球 30 多个国家出现热浪,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频 发,其根本原因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密切关系。 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气候诊断专家翟盘茂则认为,大范围高温天气的出现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 现在还不能贸然下结论。翟盘茂说,全球变暖主要体现在冬半年(每年 10 月至次年 3 月),有两个最明显的证据: 一是霜冻日数的下降,二是极端冷的天气事件的显著减少。然而,全球极端暖的天气事件并没有出现和它们相对 应的增加趋势。虽然我国南方今年极端高温现象确实十分异常,但从过去 50 多年的变化来看,35℃以上的高温
日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这种高温天气很可能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 ⑦专家认为,不管2006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 加频繁地发生,这一年的普遍高温对人类是一次警示,它将引导人们深入地思考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实际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7.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2分) 在第④段加“▲”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1分) 文章对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猜测主要有哪些?(3分) 答:(1) 20.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1.第④段加点的“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2.文章最后说“不管2006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 加频繁地发生”。遏制全球变暖,你有哪些科学良策?(2分) (三)读阅读材料C《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完成第23-27题。(10分) C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①“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听得最多的词语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不错,在大灾大难 面前,我们只有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才能共渡难关。 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全社会总动员。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位不分高低,都要精诚团结。 灾难发生后,从总书记、总理到平民,从将军到士兵,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居家过日子的普通老百姓,风尘仆仆 地来了;绿军装、黑警服、红消防、白大褂也来了。他们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一灾区。他们都成了“汶川人” 汶川的“大震动”让他们大悲,汶川的小进展让他们又大喜,汶川的任何动静都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③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灾难发生后,海外华人、台湾同 胞、港澳同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慷慨解囊者,有志愿服务者,有建言献策者。各种各样的救灾物资来了,必 需的食物,急需的药品,小到一根根蜡烛,大到一台台工程机械,不怕山阻水隔,不管路塌桥断,既肩挑背扛, 又及时空投,在很短时间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这种跨越地域的同胞爱和骨肉情,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日本的、俄罗斯的、新加坡的专业救援队来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政治体制,但一样的是不 远千山万水,怀着对中华民族的爱、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来了。这种伟大的国际友谊同样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 支援”的传统美德 ④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灾区人民的福音,是抗震救灾队伍的 5
5 日数没有出现明显增多的趋势。因此,这种高温天气很可能只是一种主要受自然原因支配的年际变化的表现。 ⑦专家认为,不管 2006 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 加频繁地发生,这一年的普遍高温对人类是一次警示,它将引导人们深入地思考极端天气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 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从而采取实际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17.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顺序。(2 分) 18.在第④段加“▲”的“它”指代的具体内容是 。(1 分) 19.文章对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猜测主要有哪些?(3 分) 答:(1) (2) (3) 20.第⑤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21.第④段加点的“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答: 22.文章最后说“不管 2006 年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有没有直接联系,全球变暖的确会导致某些极端气候事件更 加频繁地发生”。遏制全球变暖,你有哪些科学良策?(2 分) 答; (三)读阅读材料 C《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完成第 23-27 题。(10 分) C 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①“5·l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听得最多的词语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不错,在大灾大难 面前,我们只有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才能共渡难关。 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全社会总动员。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位不分高低,都要精诚团结。 灾难发生后,从总书记、总理到平民,从将军到士兵,从腰缠万贯的富翁到居家过日子的普通老百姓,风尘仆仆 地来了;绿军装、黑警服、红消防、白大褂也来了。他们来到一个共同的地方一灾区。他们都成了“汶川人”, 汶川的“大震动”让他们大悲,汶川的小进展让他们又大喜,汶川的任何动静都牵动着他们的每一根神经。 ③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灾难发生后,海外华人、台湾同 胞、港澳同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慷慨解囊者,有志愿服务者,有建言献策者。各种各样的救灾物资来了,必 需的食物,急需的药品,小到一根根蜡烛,大到一台台工程机械,不怕山阻水隔,不管路塌桥断,既肩挑背扛, 又及时空投,在很短时间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这种跨越地域的同胞爱和骨肉情,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日本的、俄罗斯的、新加坡的专业救援队来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政治体制,但一样的是不 远千山万水,怀着对中华民族的爱、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来了。这种伟大的国际友谊同样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 支援”的传统美德。 ④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要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灾区人民的福音,是抗震救灾队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