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
三明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理论课程)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程代码 0711320005 口通识课☑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型 课程负责人 陈凯 口专业方向口专业任选口其他 修读方式 回必修 口☐选修 学分 2 开课学期 第2学期 总学时(实践学时) 32 混合式 课程网址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学、电工学、无机化学 A 先修及后续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化学、高分子物理 课程 《分析化学》是化学、材料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分 课程描述 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材料化工中的应用进展。 目标1:能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表达分离工程问题,对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包括分析化学技术、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目标2: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分析化学问题,并具备分析复 杂样品的能力。 课程目标目标3: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了解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 用,对各种分离过程特点进行比较,树立工程与工艺结合理念,认识自主和 终身学习必要性。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嘉餐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21 三明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理论课程)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 课程代码 0711320005 课程类型 □通识课 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 □专业方向 □专业任选 □其他 课程负责人 陈凯 修读方式 必修 □选修 学 分 2 开课学期 第 2 学期 总学时(实践学时) 32 混合式 课程网址 无 A 先修及后续 课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物理学、电工学、无机化学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化学、高分子物理 B 课程描述 《分析化学》是化学、材料化学、化工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 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了解分 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材料化工中的应用进展。 C 课程目标 目标 1:能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表达分离工程问题,对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 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包括分析化学技术、仪器和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目标 2:学生能够运用分析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分析化学问题,并具备分析复 杂样品的能力。 目标3:能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了解分析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应 用,对各种分离过程特点进行比较,树立工程与工艺结合理念,认识自主和 终身学习必要性。 D 课程目标对 毕业要求 支撑 强度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请按照本专或M 标点的支撞业培养方案或L(参 诸根据本专业培差方安 能够支撑该毕业要求的 填写相应毕照培养 填写相应分解指标点内容 课程目标 业要求标题方案) 指标点11能系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计 毕业要求 算、工程科学理论基础并用于对化工专业 课程目标1,2,3 工程知识 程问颗讲行恰当地表述 业要求5使 指标点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 课程目标1,2,3 资源、工程工具和化工模拟软件,对化 用现代工具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E ■课堂讲授 ■讨论座谈 ■问题导向学习 口分组合作学习 教学方式 口专颗学习 口实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 口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口甘他 参考方式: ()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评价方式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章节内容 教学内容 课程 (重难点、课程思政融入点) 学时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目标 第一章橘介价绍分析化学的发展史,首重讲迅 书、多媒日常表 论 中国对科技发展的贡献。思政融入 2体 现课堂 点:四大发明 作业 第三章分误差处理的注意事项。思政融入点: 版书、多媒 析化学中引入规范数据记录对重大科学发现 日常表 体 现课学 的误差预的小故事 作业 数据处理 第五章酸理解滴定曲线的形状与意义,包括 版书、多媒体 碱滴定法 剂的选择 日常表现 G 需要考虑酸碱反应的速率、中和点 课堂作业 课程目标达成 的pH值等因素。 途径 第六章配理解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包括 版书、多媒体 位滴定法路合物的形成与溶解平衡、指示剂 旧常表现 4 的选择与配位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课堂作业 3 等 第七章氧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指示剂的选 板书、多媒 化还原法择、溶液的制各和标定、端点的确 日常肃 滴定 定、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动理赏 滴定曲线的解读以及应用实例分析 作业 第八章沉选择适当的沉淀剂和指示剂,以确 板书、多媒日常表 淀滴定法保准确的滴定结果。对样品的预处 现课堂 和滴定分理和干扰物的处理也是关键,以避 作业
22 毕业要求指 标点的支撑 请按照本专 业培养方案 填写相应毕 业要求标题 H 或 M 或 L(参 照培养 方案) 请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 填写相应分解指标点内容 能够支撑该毕业要求的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 H 指标点 1.1 能系统理解数学、自然科学、计 算、工程科学理论基础并用于对化工专业工 程问题进行恰当地表述 课程目标 1,2,3 毕业要求 5 使 用现代工具 H 指标点 5.2 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仪器、信 息资源、工程工具和化工模拟软件,对化工 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课程目标 1,2,3 E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讨论座谈 ▇问题导向学习 分组合作学习 专题学习 实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 其他 F 评价方式 参考方式: (1)纸笔考试:平时小测、期中纸笔考试、期末纸笔考试 (2)实作评价:课程作业、实作成品、日常表现、表演、观察 (3)档案评价:书面报告、专题档案 (4)口语评价:口头报告、口试 G 课程目标达成 途径 章节内容 教学内容 (重难点、课程思政融入点) 学时 教学方式 评价方式 课程 目标 第一章 概 论 介绍分析化学的发展史,首重讲述 中国对科技发展的贡献。思政融入 点:四大发明 2 板 书 、 多 媒 体 日常表 现课堂 作业 1 第三章 分 析化学中 的误差预 数据处理 误差处理的注意事项。思政融入点: 引入规范数据记录对重大科学发现 的小故事 4 板 书 、 多 媒 体 日常表 现课堂 作业 2 第五章 酸 碱滴定法 理解滴定曲线的形状与意义,包括 滴定终点的确定和指示剂的选择, 需要考虑酸碱反应的速率、中和点 的 pH 值等因素。 6 板书、多媒体 日常表现 课堂作业 1 第六章 配 位滴定法 理解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包括 络合物的形成与溶解平衡、指示剂 的选择与配位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等。 4 板书、多媒体 日常表现 课堂作业 3 第七章 氧 化还原法 滴定 氧化还原反应的机理、指示剂的选 择、溶液的制备和标定、端点的确 定、氧化还原指示剂的选择和使用、 滴定曲线的解读以及应用实例分析 等 4 板书、多媒 体 日 常 表 现 课 堂 作业 第八章 沉 淀滴定法 和滴定分 选择适当的沉淀剂和指示剂,以确 保准确的滴定结果。对样品的预处 理和干扰物的处理也是关键,以避 4 板书、多媒 体 日 常 表 现 课 堂 作业
析小结免误差」 第九章样品预处理是重量分析的关键步骤 量分析法之 必须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 匀性。不同类型的样品可能需要不 日常表 4 现课堂 同的预处理方法,例如固体样品的 作业 研磨和溶解、液体样品的稀释和过 第十章吸吸光光度法基于光学原理,需要理 板书、多 光光度法解光的吸收、透射、散射等现象, 日常表 以及比尔-朗伯定律等基本概念。特制 4 现课觉 别是理解吸光度与溶液中溶质浓府 作业 之间的关系,以及光谱的解释。 政融入点:光谱现象 1.课程评价方式与达成权重 该课程目标()共设有3个,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为Pi。课程目标评价方式( 包含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口头报告、期末考试等4个评价方式。每个评价方式成绩占 比(权重)为届,。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成绩占比,以及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权重 如表1所示。其中,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1k(1,234) 表H-1各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 果程支撑课程目标达成权重P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4 目标i指标点 (1B=1) 课堂讨论K课后作业术,阶段测试灭老期末考试术 1.15.2 k,=0.1 0.0 0.1 0.0 0.0 .1,52 04 0.1 0.0 0.2 0.1 H 3h.1,52 0.5 0.0 0.0 0.0 0.5 评价方式与达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成绩权重(场) kw-0.1 0.1 02 成度评价 成绩百分制计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上(每个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 M-∑1k0=1,2,3,…m)。其中,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口头报告等评价方式为过 程性评价。 2。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保程目标0达成度:化×)=1以计算数 如表H-2 表H-2每项评价方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B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 课堂讨论K!课后作业K2阶段测试K)期末考试K。 1 1k=0.10.00.10.0 0.0
23 析小结 免误差。 第九章 重 量分析法 样品预处理是重量分析的关键步骤 之一,必须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均 匀性。不同类型的样品可能需要不 同的预处理方法,例如固体样品的 研磨和溶解、液体样品的稀释和过 滤等。 4 板书、多媒 体 日 常 表 现 课 堂 作业 第十章 吸 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基于光学原理,需要理 解光的吸收、透射、散射等现象, 以及比尔-朗伯定律等基本概念。特 别是理解吸光度与溶液中溶质浓度 之间的关系,以及光谱的解释。思 政融入点:光谱现象 4 板书、多媒 体 日 常 表 现 课 堂 作业 H 评价方式与达 成度评价 1. 课程评价方式与达成权重 该课程目标(i)共设有 3 个,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为 Pi。课程目标评价方式(j) 包含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口头报告、期末考试等 4 个评价方式。每个评价方式成绩占 比(权重)为 Ki,j。各课程目标、评价方式成绩占比,以及对课程目标达成的评价权重 如表 H-1 所示。其中,每个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 (i=1,2,3,4)。 表 H-1 各评价方式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的权重 课程 目标 i 支撑 指标点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 1)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i,j 课堂讨论 Ki,1 课后作业 Ki,2 阶段测试 Ki,3 期末考试 Ki,4 1 1.1,5.2 0.1 0.0 0.1 0.0 0.0 2 1.1,5.2 0.4 0.1 0.0 0.2 0.1 3 1.1,5.2 0.5 0.0 0.0 0.0 0.5 考核环节对课程目标成绩权重(Mj) 0.1 0.1 0.2 0.6 成绩百分制计分,学生课程综合成绩=∑(每个评价方式实际成绩平均值×Mj)。 Mj= 。其中,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口头报告等评价方式为过 程性评价。 2.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目标(i)达成度= 计算数据 如表H-2。 表H-2 每项评价方式的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课程目标 i 课程目标达成权重 Pi 各评价方式的成绩占比(权重)Ki,j 课堂讨论 Ki,1 课后作业 Ki,2 阶段测试 Ki,3 期末考试 Ki,4 1 0.1 0.0 0.1 0.0 0.0
2 0.4 0.10.00.20.1 3 0.5 0.00.00.00.5 表H3作业评价标准 得分 评定标准 90%-100 者餐并及时定政。书码消素性,正确率%以上 80%-89% 作业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正确率80%至89%,没有抄袭情况。 70%-7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次数少于三次,但改正及时,态度端正 60%-6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未及时完成次数大于三次,老师指品 后改正,态度端正并补充完成。 0-5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老师指出仍不改正次数达三次以上。 建议教材 《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I 建议教材 学习资科 分析化学手册,仪器分析 及学习资料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 需求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一」J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 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陈凯 2024年2月25日 由批 意见 专家组审定意见:同意 东主汉任士制 专环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年02月27日 24
24 2 0.4 0.1 0.0 0.2 0.1 3 0.5 0.0 0.0 0.0 0.5 表H-3 作业评价标准 得分 评定标准 90%-100 % 作业严格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逻辑性强,正确率 90%以上, 没有抄袭情况。 80%-89% 作业按要求并及时完成;书写清晰,正确率 80%至 89%,没有抄袭情况。 70%-7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次数少于三次,但改正及时,态度端正。 60%-6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未及时完成次数大于三次,老师指出 后改正,态度端正并补充完成。 0-59%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老师指出仍不改正次数达三次以上。 I 建议教材 及学习资料 建议教材:《分析化学》(第五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习资料: 分析化学手册,仪器分析 J 教学条件 需求 多媒体教室 备注: 1.本课程教学大纲F—J 项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应协同讨论研究达成共同核心内涵。经教学工作指 导小组审议通过的课程教学大纲不宜自行更改。 审批 意见 课程教学大纲起草团队成员签名: 2024 年 2 月 25 日 专家组审定意见:同意: 专家组成员签名: 2024 年 02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