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泰安一中高一年级 时间:一课时 (上课前,学生传看一对景泰蓝花瓶。)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认识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工艺品吗? 生:(齐声回答)景泰蓝。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什么是景泰蓝? 生:景泰蓝是用红铜做的胎,外表粘上很多铜丝组成图案,并填上色料烧制 而成的一种工艺品 师:为什么叫景泰蓝? 生:是从明朝景泰年间开始流行的,因为制作的时候多用蓝色料,所以叫景 泰蓝。 师:它与一般的花瓶有什么区别?它具有什么特征? 生:一般的花瓶是瓷做的,而景泰蓝是用红铜做成的,它很好看。 师:对,景泰蓝是用红铜做成的。它造型端庄,图案精致,制作精细。同学们喜 欢不喜欢? 生:(齐声回答)喜欢 师:不仅同学们喜欢,许多外国人也喜欢。1904年和1931年分别在美国的 芝加哥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如此精美的景泰蓝是如何制作的呢? 同学们愿意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吗? 生:(齐声回答)愿意!
学生:泰安一中高一年级 时间:一课时 (上课前,学生传看一对景泰蓝花瓶。)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认识我手中拿的是什么工艺品吗? 生:(齐声回答)景泰蓝。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什么是景泰蓝? 生:景泰蓝是用红铜做的胎,外表粘上很多铜丝组成图案,并填上色料烧制 而成的一种工艺品。 师:为什么叫景泰蓝? 生:是从明朝景泰年间开始流行的,因为制作的时候多用蓝色料,所以叫景 泰蓝。 师:它与一般的花瓶有什么区别?它具有什么特征? 生:一般的花瓶是瓷做的,而景泰蓝是用红铜做成的,它很好看。 师:对,景泰蓝是用红铜做成的。它造型端庄,图案精致,制作精细。同学们喜 欢不喜欢? 生:(齐声回答)喜欢! 师:不仅同学们喜欢,许多外国人也喜欢。1904 年和 1931 年分别在美国的 芝加哥和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如此精美的景泰蓝是如何制作的呢? 同学们愿意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吗? 生:(齐声回答)愿意!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在参观了景泰蓝工厂之后写的一篇说 明文一—《景泰蓝的制作》 (师板书: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 师:《景泰蓝的制作》这个标题,不仅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景泰蓝, 而且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内容一一景泰蓝的制作。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完成这 样两个学习目标。 (师板书:学习目标) 师:景泰蓝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是我国的瑰宝。因此要培养我们热爱祖 国艺术瑰宝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培养热爱祖国艺术瑰宝的感情) 师:说明文就是介绍知识,如何才能把所要介绍的知识说明白,今天我们来 学习叶老“说明白”的艺术 (师板书:学习“说明白”的艺术) 师:同学们已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本文抓住了景泰蓝制作 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生①:繁复、精细。 师:除了这两个特征以外,还有一个更典型的特征。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②:手工制作 师:对,本文就是抓住景泰蓝制作的三个特征来说明的:手工操作、工序繁 复、制作精细。 (师板书:特征:手工、繁复、精细 师:第二个问题:本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2-16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最后一段 是第三部分 师:对。由此可见,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在参观了景泰蓝工厂之后写的一篇说 明文——《景泰蓝的制作》。 (师板书: 景泰蓝的制作 叶圣陶) 师:《景泰蓝的制作》这个标题,不仅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景泰蓝, 而且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内容——景泰蓝的制作。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完成这 样两个学习目标。 (师板书: 学习目标) 师:景泰蓝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是我国的瑰宝。因此要培养我们热爱祖 国艺术瑰宝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 培养热爱祖国艺术瑰宝的感情) 师:说明文就是介绍知识,如何才能把所要介绍的知识说明白,今天我们来 学习叶老“说明白”的艺术。 (师板书: 学习“说明白”的艺术) 师:同学们已预习过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本文抓住了景泰蓝制作 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生①:繁复、精细。 师:除了这两个特征以外,还有一个更典型的特征。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②:手工制作。 师:对,本文就是抓住景泰蓝制作的三个特征来说明的:手工操作、工序繁 复、制作精细。 (师板书: 特征:手工、繁复、精细) 师:第二个问题:本文可以分为几大部分? 生:三大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2-16 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最后一段 是第三部分。 师:对。由此可见,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齐声回答)总分总。 师:对。这三大部分的重点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说明了景泰蓝制作的几道 工序? 生:六道。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师:由此可见,本文是按造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来说明的,这一说明顺序 是合理的 (师板书:顺序:合理) 师: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同学们,本文是否说明 白了? 生:说明白了。 师:本文是否成功呢? 生:是成功的。 师: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考虑一下要想把介绍的 知识“说明白”,除了抓住事物的特征,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以外,还要注意哪 些问题?可以回忆初中所学过的叶老的《苏州园林》的特点。 生①:除了抓住特征,安排合理顺序以外,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 生②:还要注意详略得当。 生③:要运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才能说明白。 师:把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归纳一下,我们就可看出,要想把知识说明白,除 了以上两点以外,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恰当的详略安排和准确通 俗的语言 (师板书:方法:多样详略:得当语言:准确、通俗)
生:(齐声回答)总分总。 师:对。这三大部分的重点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说明了景泰蓝制作的几道 工序? 生:六道。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 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师:由此可见,本文是按造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来说明的,这一说明顺序 是合理的。 (师板书: 顺序:合理) 师: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同学们,本文是否说明 白了? 生:说明白了。 师:本文是否成功呢? 生:是成功的。 师: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过的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考虑一下要想把介绍的 知识“说明白”,除了抓住事物的特征,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以外,还要注意哪 些问题?可以回忆初中所学过的叶老的《苏州园林》的特点。 生①:除了抓住特征,安排合理顺序以外,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 法。 生②:还要注意详略得当。 生③:要运用准确通俗的语言才能说明白。 师:把这几位同学的回答归纳一下,我们就可看出,要想把知识说明白,除 了以上两点以外,还要注意运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恰当的详略安排和准确通 俗的语言。 (师板书: 方法:多样 详略:得当 语言:准确、通俗)
师:下面我们以第二部分为例,看叶老是否采用这些方法来说明的。第二部 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哪几道详?哪几道略 生:掐丝、点蓝属于详写,其他是略写 师:“掐丝”这一工序的特征是什么? 生:精细。 师:“掐丝”是六道工序中最详细的。叶老为了把“掐丝”这一工序说明白, 在说明时又把它分为六个步骤,分别用六个动词来表示,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 生①:曲、粘、焊、煮、洗 (师板书:动词:曲→粘→焊→煮→洗) 师:还差一个步骤,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②:烧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③:不对,应该是“剪”。 师:完全正确,“烧”属于“烧蓝”,“剪”才是“掐丝”这一工序的步骤 (师板书:动词:剪→曲→粘→焊→煮→洗) 师:这六个步骤,叶老也不是平均用力。哪一个步骤写得最详细? 生:粘。 师:对。叶老在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时分为六道工序,而介绍每道工序又分步 骤进行说明;同时还注意到了详略得当,这样写系统而条理地把知识说明白了 下面我们一块研究叶老是如何说明“粘”的。找个同学阅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 学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读课文第4段)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以第二部分为例,看叶老是否采用这些方法来说明的。第二部 分介绍了景泰蓝制作的六道工序,哪几道详?哪几道略? 生:掐丝、点蓝属于详写,其他是略写。 师:“掐丝”这一工序的特征是什么? 生:精细。 师:“掐丝”是六道工序中最详细的。叶老为了把“掐丝”这一工序说明白, 在说明时又把它分为六个步骤,分别用六个动词来表示,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 生①:曲、粘、焊、煮、洗 (师板书: 动词: 曲→粘→焊→煮→洗) 师:还差一个步骤,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②:烧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③:不对,应该是“剪”。 师:完全正确,“烧”属于“烧蓝”,“剪”才是“掐丝”这一工序的步骤 之一。 (师板书: 动词:剪→曲→粘→焊→煮→洗) 师:这六个步骤,叶老也不是平均用力。哪一个步骤写得最详细? 生:粘。 师:对。叶老在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时分为六道工序,而介绍每道工序又分步 骤进行说明;同时还注意到了详略得当,这样写系统而条理地把知识说明白了。 下面我们一块研究叶老是如何说明“粘”的。找个同学阅读第 4 自然段,其他同 学思考: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读课文第 4 段) 师: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
生: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四种说明方法。 师:能否说的具体些? 生:第一句是下定义。“掐丝工人心理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 自在地粘成图画。”是举例子,“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是打比方,“他 们简直是在刺绣”直到最后是作比较。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举例子说的不对,应是“譬如粘一棵柳树吧”。 师:完全正确。作者为了把所介绍的知识说明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掐丝要组成许多图案,作者怕读者不明白,就举了个例子:“譬如粘一颗柳树吧。” 说到“每片叶子两笔”作者又打了个比方:“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这 样就把要说的知识“说明白”了。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点头)是这样。 师:“掐丝”是一件非常精细的工作,“粘”又是这一工序的关键,因为粘 的都是线条。为什么要这样粘?哪一段讲了原因? 生①:第6段。 师:讲了几方面的原因? 生①:三个方面,首先是涂色料就有了界限,其次是铜胎和色料的膨胀率不 相同,还有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她抓住了文中的语言标志,有“其次”就会有“首先”, 再加上“还有”,正好三个方面。请找出每条理由中的一个关键动词,说明这样 粘的目的。 生:(齐声回答)“溢”。 生②:防止色料“裂”。 生③:防止“剥落
生: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这四种说明方法。 师:能否说的具体些? 生:第一句是下定义。“掐丝工人心理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 自在地粘成图画。”是举例子,“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是打比方,“他 们简直是在刺绣”直到最后是作比较。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举例子说的不对,应是“譬如粘一棵柳树吧”。 师:完全正确。作者为了把所介绍的知识说明白,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掐丝要组成许多图案,作者怕读者不明白,就举了个例子:“譬如粘一颗柳树吧。” 说到“每片叶子两笔”作者又打了个比方:“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这 样就把要说的知识“说明白”了。同学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点头)是这样。 师:“掐丝”是一件非常精细的工作,“粘”又是这一工序的关键,因为粘 的都是线条。为什么要这样粘?哪一段讲了原因? 生①:第 6 段。 师:讲了几方面的原因? 生①:三个方面,首先是涂色料就有了界限,其次是铜胎和色料的膨胀率不 相同,还有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师:这位同学很会读书,她抓住了文中的语言标志,有“其次”就会有“首先”, 再加上“还有”,正好三个方面。请找出每条理由中的一个关键动词,说明这样 粘的目的。 生:(齐声回答)“溢”。 生②:防止色料“裂”。 生③:防止“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