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2时,Rmax=口P,这时 (2)当弹簧较软时,其l较小,Rmax也变小,当小到1 弹簧也起不到隔振作用。如果弹簧很软,使l继续降低,即1增大,Rmx的绝对值也 !尸>2时,隔振效果较 继续变小,最后则降为0”。由此可见,采用较软的弹簧,在1 好。1一→,Rmax00。 1=1Rmax=Lolp (3)一般取: 45,有 1620),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本实验选 用的一组弹簧,可使Rmax降为P.的17。 在测定Rmax时,本实验采用电阻应变原理,自制了三个拉应力传感器,将此三个传 感器固定在测试系统的下面,装配关系见实验装置示意图21所示。 图2-1传感器装配关系示意图 传感器受力后,其阻值改变,电桥失去平衡,有电信号输出,经实验校正。该传感器 输出的电信号与外P是成线性的关系,将电信号送入动态电阻应变仪,经放大后送入光 线示波器记录下振动波形,供计算分析使用。 电测计算方法如下: 三个传感器连成三个电桥,采用全桥测量。电机启动前,先进行标定。先将三个电桥 调平衡,进行静态标定。如加3kg的力,可记录下三个振动子的总偏移量为A。再启动电机, 记录下振动波形。在一个周期内找到三个振动子的最大总偏移量B,这个B就是通过弹簧减 振后作用在基础的最大力R阳x而引起的振动。 根据3Kgf:A=Rmax:B 得: 3kgf B R max= A 其中A、B可根据实验记录波形(如图2-2)获得。 10
( ) 2 (2)当弹簧较软时,其o较小, R max 也变小,当小到 o =2时, R max Po,这时 弹簧也起不到隔振作用。如果弹簧很软,使 o继续降低,即 o增大, R max 的绝对值也 ( ) 2 继续变小,最后则降为“0”。由此可见,采用较软的弹簧,在 o 好。 o→∞, R max 0 。 ( 1 ~ 1 )0R max 1 1 Po >>2时, 隔振效果较 (3)一般取; 4 5 ,有 1 16 20 ,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 本实验选 用的一组弹簧,可使 R max 降为 Po的 17 。 在测定 R max 时,本实验采用电阻应变原理,自制了三个拉应力传感器,将此三个传 感器固定在测试系统的下面,装配关系见实验装置示意图2-1所示。 图2-1 传感器装配关系示意图 传感器受力后,其阻值改变,电桥失去平衡,有电信号输出,经实验校正。该传感器 输出的电信号与外力P是成线性的关系,将电信号送入动态电阻应变仪,经放大后送入光 线示波器记录下振动波形,供计算分析使用。 电测计算方法如下: 三个传感器连成三个电桥,采用全桥测量。电机启动前,先进行标定。先将三个电桥 调平衡,进行静态标定。如加3kg的力,可记录下三个振动子的总偏移量为A。再启动电机, 记录下振动波形。在一个周期内找到三个振动子的最大总偏移量B,这个B就是通过弹簧减 振后作用在基础的最大力 R max 而引起的振动。 根据3Kgf :A = R max :B 得: 3kgf B R max A max 其中A、 B max 可根据实验记录波形(如图2-2)获得。 10
系列做形 兼和订1 装和w丁 图22振动实验记录波形 加了3kg后的总偏移量A,=A+A+A, 启动振幅后的振幅总偏移量B=B+R+B B 三、实验装置 1.实验装置 振动与隔振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 图23振动与隔振实验装置 1一底座2一拉压力传感器:3一托板:4减振弹簧: 5一振动系统:6-电机: 7一偏心叶片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动态应变仪、EMA-2000型一A瞬态波形存储记录仪。 2.CS-1A型动态应变仪 1
图2-2 振动实验记录波形 加了3kgf后的总偏移量A, A A1A2A3 启动振幅后的振幅总偏移量 B, 三、实验装置 1. 实验装置 B B1B2B3 振动与隔振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 图2-3 振动与隔振实验装置 1— 底座; 2—拉压力传感器; 3—托板; 4— 减振弹簧; 5— 振动系统 ; 6— 电机; 7—偏心叶片 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动态应变仪、EMA-2000型—A瞬态波形存储记录仪。 2. CS—1A型动态应变仪 11
CS系列动态应变仪配接不同类型的应变片及应变片式传感器,可以实现应力、拉压 力、速度、加速度、位移、扭矩等多种物理量的测量。具有性能稳定,噪声低、频带宽的 特点。 CS一1A型动态应变仪面板及技术性能指标见下图: CS-1A 型号 CS-IA 量程2V) 0一士30000ue 桥压V✉ 2、4、8 平衡方式 百动 平衡时间 2秒 平衡范围 约±5000μE 灵敏度(2V桥) 5V/1000u5 蹈益 0、1/20、1/10、15、1/2、1 100、200 500 K、2K 10、100、3 <401% 输出(峰值V) 10 信噪比 >50dB 通道组合 通道任远 特点 通用型 测量前的准备与仪器调节: (1)桥压选择: (2)桥路连接四只应变片与桥盒的连接,采用全桥连接方法。桥盒是应变测量元 件与信号适调放大器(动态应变仪)连接的桥梁。必须使用1202的应变片,才能保证电 桥平衡。在实际测量时,应变片与连线、桥盒连接柱之间的短路线都要进可能用烙铁焊接。 (3)应变片灵敏系数的修正本仪器设计使用的应变片系数K=2.00,若使用灵敏度系 2.00 数为K,的应变片,实际的应变值,应为: ∑=P∑,式中e为测量应变值。 (4)零点调平衡 (5)低通滤波器挡位的选择 (6)量程选择: (7)校准值给定 12
CS系列动态应变仪配接不同类型的应变片及应变片式传感器,可以实现应力、拉压 力、速度、加速度、位移、扭矩等多种物理量的测量。具有性能稳定,噪声低、频带宽的 特点。 CS—1A型动态应变仪面板及技术性能指标见下图: 型 号 量程(2V 桥) 桥压 VDC 平衡方式 平衡时间 平衡范围 灵敏度(2V 桥) 增 益 校准(με) 低通滤波(Hz) 频响范围(Hz) 桥路电阻(Ω) 线性度误差 输出(峰值 V) 信噪比 通道组合 特 点 测量前的准备与仪器调节: (1)桥压选择; CS-1A 0~±30000με 2、4、8 自动 2 秒 约±5000με 5V/1000με 0、1/20、1/10、1/5、1/2、1 100、200、500、1K、2K 10、100、300、1K、10K、F 100K 60~1K <±0.1% 10 >50dB 通道任选 通用型 (2)桥路连接 四只应变片与桥盒的连接,采用全桥连接方法。桥盒是应变测量元 件与信号适调放大器(动态应变仪)连接的桥梁。必须使用 120Ω 的应变片,才能保证电 桥平衡。在实际测量时,应变片与连线、桥盒连接柱之间的短路线都要进可能用烙铁焊接。 (3)应变片灵敏系数的修正 本仪器设计使用的应变片系数K=2.00,若使用灵敏度系 2.00 数为Kp的应变片,实际的应变值εp应为: (4)零点调平衡 (5)低通滤波器挡位的选择; (6) 量程选择; (7) 校准值给定; pKP c,式中εc为测量应变值。 12
(8)预热为了保证稳定运行,电路应预热10一15分钟,对于小应变或长时间测量 则需要预热30一60分钟。 四、实验方法 本实验是由装有一偏心叶片的电机转动产生不平衡离心力,在振动系统下面装有弹 簧,弹簧下面装有传感器,连接到与动态应变仪和光线示波器,以测出振动力经弹簧减振 后传给基础的力。 实验步骤如下 1.开机前的准备 (1)选用一组弹簧,装在振动板的下面,固定好,本实验采用销钉固定,电机装上偏 心叶片。 (2)仪器按要求连线、调节,预热10分钟 2.静态信号标定 应变仪衰减选为10,加3kg功进行实际标定,记录下标定动态信号。 3.动态测定 由于设备上部振动较厉害,开机前再次检查机器各部分有无松动,人员远离振源。把 衰减调为最大,开机后听其声音,若不正常应立即停机检查,待机器正常后,应变仪保持 与静态信号标定同样的衰减值,记录下波形。然后后应将衰减调为最大停机。 由于在开机与停机时都有共振区,应把衰减调为最大,避免仪器的损坏,因此应先调 仪器后开机。 五、实验数据处理 (1)力学计算用参数 参数 数据 计算数值取小数点后两位。 (2)实验测量数据 数据B=B+B+B, 根据振动波形图,取一个周期内,三振子的最大总偏移量m进行计算。 (3)实验结果讨论 六、思考题: L.引起振动的原因有哪些?减弱或消除振动的措施有哪些? 2.隔振弹簧选用应注意什么? 3.减小Rmax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3
(8) 预热 为了保证稳定运行,电路应预热10~15分钟,对于小应变或长时间测量, 则需要预热30~60分钟。 四、实验方法 本实验是由装有一偏心叶片的电机转动产生不平衡离心力,在振动系统下面装有弹 簧,弹簧下面装有传感器,连接到与动态应变仪和光线示波器,以测出振动力经弹簧减振 后传给基础的力。 实验步骤如下; 1. 开机前的准备 (1)选用一组弹簧,装在振动板的下面,固定好,本实验采用销钉固定,电机装上偏 心叶片。 (2)仪器按要求连线、调节,预热10分钟。 2. 静态信号标定 应变仪衰减选为10,加3kgf力进行实际标定,记录下标定动态信号。 3. 动态测定 由于设备上部振动较厉害,开机前再次检查机器各部分有无松动,人员远离振源。把 衰减调为最大,开机后听其声音,若不正常应立即停机检查,待机器正常后,应变仪保持 与静态信号标定同样的衰减值,记录下波形。然后后应将衰减调为最大停机。 由于在开机与停机时都有共振区,应把衰减调为最大,避免仪器的损坏,因此应先调 仪器后开机。 五、实验数据处理 (1)力学计算用参数 参数 数据 N m m偏 e K 计算数值取小数点后两位。 (2) 实验测量数据 数据 B B1B2B3 根据振动波形图,取一个周期内,三振子的最大总偏移量B max 进行计算。 (3)实验结果讨论 六、思考题: 1. 引起振动的原因有哪些?减弱或消除振动的措施有哪些? 2. 隔振弹簧选用应注意什么? 3. 减小 R max 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3
实验三超声波探伤 一、实验目的 1.熟悉超声波探伤仪的使用方法: 2.了解测定仪器的性能和探头组合的探测性能: 3.掌握一般的探伤方法,并能对缺陷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定量和定性。 二、实验内容 1.测定仪器性能,水平线性和垂直线形。 2.测定仪器与探头组合的探测性能,灵敏度、盲区和分辨力。 3.纵波探伤及其缺陷定位、定量与定性。 4.斜探头的零部位校正和声程调节。 5.绘制距离一波幅曲线,了解其应用。 三、实验设备与试块 1.实验设备 CTS一26型超声波探伤仪。探伤仪面板如下图 9 0 11 12 13 2 CTS一26型面板图 1.“是”传应 4。发针程产 8.细调表流器 12,定位利标 19.扫描量 之“城整铜门权 2,“收”插座 5.在调表减母 0.柳制 13.髻量 20.扫描餐调 24.“报界”问门室 3.工作方成, 6.版调表减层 10.进出 14.示波誉 21.报琴功能 5“城琴闲挂 年11 7,频及选得 11.检发方人 15.电添电压指示器 .“过:k果修通 m2单2 人正向 1民幸置 0:板季电源关27.“记忆”是直校深 33 人数向 17电源开某 28“记忆速得 负向 18重复倍 22.球冲移位 14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三 超声波探伤 1. 熟悉超声波探伤仪的使用方法; 2. 了解测定仪器的性能和探头组合的探测性能; 3. 掌握一般的探伤方法,并能对缺陷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定量和定性。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仪器性能,水平线性和垂直线形。 2. 测定仪器与探头组合的探测性能,灵敏度、盲区和分辨力。 3. 纵波探伤及其缺陷定位、定量与定性。 4. 斜探头的零部位校正和声程调节。 5. 绘制距离—波幅曲线,了解其应用。 三、实验设备与试块 1.实验设备 CTS—26 型超声波探伤仪。探伤仪面板如下图。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