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inciplesof Catalysis 课程编码:18000204 学时:32 学分:2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催化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催化过程的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催化化 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掌握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络合催化剂等四大类工业催化剂 的作用特性与影响因素,了解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并 表达催化过程中一般性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化学、化工等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 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权重) 教学目标 1.3掌握催化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催化过 1.工程知识 程的化学本质,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法 1 催化化学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0.2) 2.1运用催化化学的基础蜘识和基本原理表 2、问题分析 达、分析催化过程中一般性化学工程问题。 (0.3)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1、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基本知识(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 1)掌握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概念,催化剂的分类:
《催化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Catalysis 课程编码:18000204 学 时:32 学 分:2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化学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催化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催化过程的化学本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催化化 学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掌握酸碱催化剂、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以及络合催化剂等四大类工业催化剂 的作用特性与影响因素,了解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等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并 表达催化过程中一般性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化学、化工等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 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的指标点(权重) 本课程的 教学目标 1.工程知识 1.3 掌握催化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催化过 程的化学本质,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 催化化学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0.2) 1 2、问题分析 2.1 运用催化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表 达、分析催化过程中一般性化学工程问题。 (0.3) 2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1、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基本知识(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1)掌握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概念,催化剂的分类;
2)掌握固体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反应性能及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3)了解多相催化反应体系:掌握多相催化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主要步骤及控制步 骤。 本章主要内容: 催化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催化过程的化学本质。 2、催化剂的表面吸附与孔内扩散(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 1)了解吸附的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吸附态、吸附等温线与等温方程】 3)掌握催化反应动力学初步。 本章主要内容: 催化剂的孔结构、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以及在孔内的扩散;初步的催化反应动力学 研究。 3、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 教学目标: 1)了解酸中心形成及其性质: 2)掌握酸碱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机理; 3)了解均相催化,多相催化: 4)掌握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了解典型的酸催化反应(结合学生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酸碱催化活性中心的性质及其形城;酸碱催化机理以及典型的酸碱催化剂。 4、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 教学目标 1)掌握金属催化剂化学吸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2)掌握金属催化剂电子因素、晶体结构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3)掌握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合金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4)了解典型的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结合实践)
2)掌握固体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反应性能及对工业催化剂的要求; 3)了解多相催化反应体系:掌握多相催化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主要步骤及控制步 骤。 本章主要内容: 催化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催化过程的化学本质。 2、催化剂的表面吸附与孔内扩散(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吸附的基本概念; 2)掌握化学吸附态、吸附等温线与等温方程; 3)掌握催化反应动力学初步。 本章主要内容: 催化剂的孔结构、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以及在孔内的扩散;初步的催化反应动力学 研究。 3、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 1)了解酸中心形成及其性质; 2)掌握酸碱催化作用及其催化机理; 3)了解均相催化,多相催化; 4)掌握沸石分子筛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了解典型的酸催化反应(结合学生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酸碱催化活性中心的性质及其形成;酸碱催化机理以及典型的酸碱催化剂。 4、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 1)掌握金属催化剂化学吸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2)掌握金属催化剂电子因素、晶体结构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3)掌握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合金催化剂的催化作用; 4)了解典型的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作用(结合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金属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及其电子因素、晶体结构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金属催化剂的 分类及各自的催化作用;典型的金属催化剂。 5、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 教学目标: 1)掌握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半导体机理(口型和p型半导体的生成),杂质对费米能 级、逸出功和电导率的影响; 2)掌握半导体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氧化物催化剂的半导体机理:掌握过渡金属氧 (硫)化物催化剂的半导体机理;掌握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机理; 3)了解典型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过程(结合学生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半导体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半导体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及催化作用机 理;典型的半导体催化剂。 6、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 教学目标: 1)掌握络合物化学成键作用,d电子组态与络合物配位数的关系,常见的配位体及其分 类: 2)掌握络合催化循环:络合空位的形成,反应物的活化,络合物催化剂的调变, 3)了解络合催化机理及络合催化实例分析(结合学生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络合物催化剂的形成、常见的中心原子与配体及其分类;络合物催化剂催化作用机理以及 典型的络合催化反应。 7、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2) 教学目标: 1)掌握选择催化剂常用的方法; 2)了解催化剂制备的主要方法,催化剂的预处理;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本章主要内容 针对某一特定反应,选择适宜的催化剂;催化剂制备方法、预处理方法、再生等的介 绍
本章主要内容: 金属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及其电子因素、晶体结构等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金属催化剂的 分类及各自的催化作用;典型的金属催化剂。 5、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 1)掌握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半导体机理(n 型和 p 型半导体的生成),杂质对费米能 级、逸出功和电导率的影响; 2)掌握半导体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氧化物催化剂的半导体机理;掌握过渡金属氧 (硫)化物催化剂的半导体机理;掌握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机理; 3)了解典型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过程(结合学生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半导体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半导体催化剂对反应物的吸附及催化作用机 理;典型的半导体催化剂。 6、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 1)掌握络合物化学成键作用,d 电子组态与络合物配位数的关系,常见的配位体及其分 类; 2)掌握络合催化循环:络合空位的形成,反应物的活化,络合物催化剂的调变; 3)了解络合催化机理及络合催化实例分析(结合学生实践)。 本章主要内容: 络合物催化剂的形成、常见的中心原子与配体及其分类;络合物催化剂催化作用机理以及 典型的络合催化反应。 7、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1、2) 教学目标: 1)掌握选择催化剂常用的方法; 2)了解催化剂制备的主要方法,催化剂的预处理;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本章主要内容: 针对某一特定反应,选择适宜的催化剂;催化剂制备方法、预处理方法、再生等的介 绍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主要由课堂教学组成,共32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学时 课内容 讲课实验讨论 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基本知识 6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6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6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 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 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 2 合计 32 五、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启发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在教学中引入催化剂在工业上应用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感性认知 (2)精心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讨论、作业等,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内容。 1.课堂讲授 (1)坚持“学生课堂主体”的思想,注重启发式课堂交流,为学生开辟很多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立足于多媒体授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呈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架构与理论逻 辑。多媒体授课件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3)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师生互动性,将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求知 中得到思维分析方法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4)教师不再局限在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讨论 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主要由课堂教学组成,共 32 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所示。 讲 课 内 容 学 时 讲课 实验 讨论 1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基本知识 6 2 催化剂的表面吸附和孔内扩散 6 3 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 4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6 5 过渡金属氧(硫)化物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 6 络合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4 7 催化剂的选择、制备、使用与再生 2 合 计 32 五、教学方法 课程实施启发与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在教学中引入催化剂在工业上应用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获得感性认知; (2)精心安排和组织课堂教学的讨论、作业等,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内容。 1.课堂讲授 (1)坚持“学生课堂主体”的思想,注重启发式课堂交流,为学生开辟很多学习资源,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2)立足于多媒体授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呈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的架构与理论逻 辑。多媒体授课件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3)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师生互动性,将知识的传授转变成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求知 中得到思维分析方法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4)教师不再局限在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一起探讨、讨论, 增加教师的亲和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果
(⑤)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周至少一次进行答疑。 2.课程中心 充实和完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基于网络平合的催化经典名著、最新文献 资料、学习参考资料等网络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并构建网上学习讨论、教学讨论平台,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教学目标1和2的达成度通过阶段和期未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由阶段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阶段考试成绩:20%。主要考核对考核阶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成绩:80%。主要考核对整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四版),王桂茹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 2、主要参考书 《工业催化》(第三版),黄仲涛,耿建铭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9 《应用催化基础》,吴越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 《催化化学导论》,韩维屏等,科学出版社,2003.1 《催化剂工程》,储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催化剂基础及应用》.季生福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8 九、附件 附1:评分标准 附2:考核过程 二O一九年九月
(5)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每周至少一次进行答疑。 2.课程中心 充实和完善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催化经典名著、最新文献 资料、学习参考资料等网络资源,面向学生开放,并构建网上学习讨论、教学讨论平台,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六、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教学目标 1 和 2 的达成度通过阶段和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评。 七、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由阶段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合而成。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阶段考试成绩:20%。主要考核对考核阶段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期末考试成绩:80%。主要考核对整门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八、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第四版),王桂茹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 2、主要参考书 《工业催化》(第三版),黄仲涛,耿建铭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9 《应用催化基础》,吴越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1 《催化化学导论》,韩维屏等,科学出版社,2003.1 《催化剂工程》,储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6 《催化剂基础及应用》,季生福等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08 九、附件 附 1:评分标准 附 2:考核过程 二〇一九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