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里面所给出的“十三摄”,即声韵母的十三种组合,与现代北方方 言高度相似。韵图不但证明了古汉语语音的不断演变和今古音的巨大差异,还为北方方言 的形成时间提供了证据。 五:现代方言与古音关系 从上文我们会发现,古汉语切韵系统里所记录下的资料,有相当多字,却和南方方言非常相 似,比如上面的童和三字,和现代南北方言都吻合,但是“蟹,和矮切”,和是he,矮是 ai,那么h+ai应该是hai,和绝大多数北方方言的蟹(xie)不吻合,而偏偏南方江南的 吴方言,福建的闽方言,湖南的湘语,岭南粤语,江西的赣方言和散布南方的客家话都是读 “hai”音,只不过音调不同而己。还有“褚,丑吕切”,北方方言是ch十v=chv,根本 不符合普通话的拼写规则。而广西粤语中,丑念“qou”,吕念“Iv”,褚念“qv”。符 合切韵。 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诗词曲赋用南方方言读的押韵程度远远超过北方方言,限于篇幅就不列举 了。南方方言有入声而北方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南方方言难道就等于古汉语吗? 说到这里,很多北方朋友就会纳闷,汉族不是从中原兴起,随后才逐渐扩散到南方的吗?南 方,最初不都是“百越”之地,居住的都是异族吗?为什么反而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相比, 反而与古汉语语音,尤其是与中古和上古汉语语音不符合呢?如果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加 接近上古和中古汉语,那么为什么南方方言中有那么多“音”无法写成字呢?这就涉及到汉 民族的形成和人口迁移史了。 历史上汉.族有过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高潮。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结 束后,由于东汉末到三国时期长期混.战,人口锐减。在北方有大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定居, 其数量,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20%。由于腐.朽的西晋王朝的残.酷统治,加之“八王之乱” 导致西晋严重内乱,北方少数民族推.翻西晋王朝,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 六国”,而同时,北方汉人大批南下避难,将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彻底同化,随后南北朝对 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积极汉化。到隋朝,北方少数民族己经基本汉.化完毕。被称为 “五.胡乱华”。 隋唐两朝,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朝代,对外交流广阔,更多的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经商, 定居,甚至参军从政,被称为“蕃.将”。如,安.禄山,史.思明是氏人,高.仙芝是高.丽 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走向衰弱,由于北方遭到严 重破坏,大批汉人南下到未遭破坏的南方,将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几乎汉.化完毕。中国 从此不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江南。 接下来的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动乱的时期,汉族继续南下,大量进入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一 直汉化程度比较低的两广,也开始快速汉化。这个时期是第二次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高潮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里面所给出的“十三摄”, 即声韵母的十三种组合,与现代北方方 言高度相似。韵图不但证明了古汉语语音的不断演变和今古音的巨大差异, 还为北方方言 的形成时间提供了证据。 五:现代方言与古音关系 从上文我们会发现,古汉语切韵系统里所记录下的资料,有相当多字,却和南方方言非常相 似,比如上面的童和三字,和现代南北方言都吻合,但是 “蟹,和矮切”,和是 he,矮是 ai,那么 h+ai 应该是 hai,和绝大多数北方方言的蟹(xie)不吻合,而偏偏南方江南的 吴方言,福建的闽方言,湖南的湘语,岭南粤语,江西的赣方言和散布南方的客家话都是读 “hai”音,只不过音调不同而已。 还有“褚,丑吕切”,北方方言是 ch+v=chv, 根本 不符合普通话的拼写规则。 而广西粤语中,丑念“qou”, 吕念“lv”, 褚念 “qv”。 符 合切韵。 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诗词曲赋用南方方言读的押韵程度远远超过北方方言,限于篇幅就不列举 了。南方方言有入声而北方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南方方言难道就等于古汉语吗? 说到这里,很多北方朋友就会纳闷,汉族不是从中原兴起,随后才逐渐扩散到南方的吗?南 方,最初不都是“百越”之地,居住的都是异族吗?为什么反而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相比, 反而与古汉语语音,尤其是与中古和上古汉语语音不符合呢?如果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加 接近上古和中古汉语,那么为什么南方方言中有那么多“音”无法写成字呢?这就涉及到汉 民族的形成和人口迁移史了。 历史上汉.族有过三次大的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高潮。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三国时期结 束后,由于东汉末到三国时期长期混.战,人口锐减。在北方有大批少数民族进入内地定居, 其数量,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 20%。由于腐.朽的西晋王朝的残.酷统治,加之“八王之乱” 导致西晋严重内乱,北方少数民族推.翻西晋王朝,前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 六国”,而同时,北方汉人大批南下避难,将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彻底同化,随后南北朝对 峙。北方鲜.卑族建立的北朝积极汉化。到隋朝,北方少数民族已经基本汉.化完毕。被称为 “五.胡乱华”。 隋唐两朝,是一个开放,进取的朝代,对外交流广阔,更多的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经商, 定居,甚至参军从政,被称为“蕃.将”。如,安.禄山,史.思明是氐人,高.仙芝是高.丽 人,李.光弼是契.丹人等。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导致盛唐走向衰弱,由于北方遭到严 重破坏,大批汉人南下到未遭破坏的南方,将湖南,江西,福建等省几乎汉.化完毕。中国 从此不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经济中心也由北方转移到江南。 接下来的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动乱的时期,汉族继续南下,大量进入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一 直汉化程度比较低的两广,也开始快速汉化。这个时期是第二次民族融合和人口迁移高潮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第三次是宋.辽.金.元.时期,也就是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 对北方的持续入.侵。其中,辽.朝的时间较短,只控制河北北部。而金.朝则统.治淮河一秦 岭以北整个北方长达两百多年。其中蒙.古的野蛮入.侵更加导致北方人.口锐减,更多的汉 化或者部分汉化的女.真,契.丹和蒙.古人进入北方。而更多的汉族则涌向南方,将珠江三 角洲彻底汉.化。元,朝灭.亡后,大批滞留中原的蒙.古人逐渐被汉.化。 由今天汉族的形成过程和人口迁移可以得出,在古代发生如此空前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 必然会导致古汉语语音发生极大的变化。而方言形成,也与人口变动有关。古汉语并不是一 个孤立,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不断变化的。学术界早有共识:“汉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 宋音,宋音不同明清”。比如现代汉语中的“滒”字,原属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并非汉藏语 系词汇。在上古时期的汉语中并不存在,都是说“兄”。“滒”字,很明显是由属于阿尔泰 语系的鲜卑,氏等少数民族融合带进来的。而我国汉民族内部有一个特殊人群“疍家人”, 分布地域非常广,从渐江直到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基本上都是船户。但是他们尽管分布 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却使用一种统一的,仅有细微口音差异的“登家话”。由此可见,疍家 人,肯定具有某种共同来源。查阅史籍,果然有相关记载:“。。平吴,其不服司马氏者, 啸聚海上,号曰疍家”。登家人的祖先,便是原东吴不服西晋统治的遗民。那么疍家方言, 自然保留了更多东吴时期的特征。 另外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分布极为广阔,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四川都有聚居地。所使用的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那么客家人肯定也有共同来源。 经很多学者研究,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客家人是中唐之后南迁,一种认为是宋代南 迁。 每次发生民族大融合,北方都全盘波及,“大洗牌”一次。而南方则安定得多,一批汉族到 达,带来当时的汉语发音。然后第二批汉族南迁,因为这批汉族己经是民族融合后的新汉族, 又带来了当时的,己经不同于前批汉族所说的汉语的新语音,之后再来第三批,第四批汉族。 南方方言,笼统的说,可以说是具有各个不同时期古汉语的特征。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南方汉族也在不断的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尽管 这些少数民族居于弱势地位,但是其语音仍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汉族的语言,在加上多 次迁移,层层重叠融合。与当时古汉语的音韵早已有了差别。因此,现代南方方言比北方方 言更接近古汉语,只不过是南方方言的音韵具有更多的上古和中古汉语的特征,而元代开始, 北方方言的概念开始出现,到了明清,现代北方方言更是逐渐占了汉族使用人口大多数。南 方方言绝不等同古汉语,也不等同于某一时期具体的汉语发音。只能说“近似于某时期的古 汉语的音系”。 至于现代南方方言为何无法写“字”,这则是一个误区。 古汉语一直都是“文言分离”,即正式的写作文体和口语是不同的,而这个文言分离的历史, 据估计起码在1000年以上,早在秦汉时期就己经出现。文言分离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代书 写材料极度缺乏,如竹简,丝帛等极为昂贵。因此,书写文体就力求简约,几乎到了字字计 较的地步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第三次是宋.辽.金.元.时期,也就是南.北.宋时期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 对北方的持续入.侵。其中,辽.朝的时间较短,只控制河北北部。而金.朝则统.治淮河-秦 岭以北整个北方长达两百多年。其中蒙.古的野.蛮入.侵更加导致北方人.口锐减,更多的汉 化或者部分汉化的女.真,契.丹和蒙.古人进入北方。而更多的汉族则涌向南方,将珠江三 角洲彻底汉.化。元.朝灭.亡后,大批滞留中原的蒙.古人逐渐被汉.化。 由今天汉族的形成过程和人口迁移可以得出,在古代发生如此空前的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 必然会导致古汉语语音发生极大的变化。而方言形成,也与人口变动有关。古汉语并不是一 个孤立,静止不变的事物,而是不断变化的。学术界早有共识:“汉音不同唐音,唐音不同 宋音,宋音不同明清”。比如现代汉语中的“滒”字,原属阿尔泰语系的词汇,并非汉藏语 系词汇。在上古时期的汉语中并不存在,都是说“兄”。“滒”字,很明显是由属于阿尔泰 语系的鲜卑,氐等少数民族融合带进来的。而我国汉民族内部有一个特殊人群“疍家人”, 分布地域非常广,从浙江直到福建,广东,广西沿海,基本上都是船户。但是他们尽管分布 在如此广阔的地域,却使用一种统一的,仅有细微口音差异的“疍家话”。由此可见,疍家 人,肯定具有某种共同来源。查阅史籍,果然有相关记载:“。。。平吴,其不服司马氏者, 啸聚海上,号曰疍家”。疍家人的祖先,便是原东吴不服西晋统治的遗民。那么疍家方言, 自然保留了更多东吴时期的特征。 另外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客家人,客家人分布极为广阔,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 四川都有聚居地。所使用的客家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那么客家人肯定也有共同来源。 经很多学者研究,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客家人是中唐之后南迁,一种认为是宋代南 迁。 每次发生民族大融合,北方都全盘波及,“大洗牌”一次。而南方则安定得多,一批汉族到 达,带来当时的汉语发音。然后第二批汉族南迁,因为这批汉族已经是民族融合后的新汉族, 又带来了当时的,已经不同于前批汉族所说的汉语的新语音,之后再来第三批,第四批汉族。 南方方言,笼统的说,可以说是具有各个不同时期古汉语的特征。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南方汉族也在不断的融入当地少数民族,尽管 这些少数民族居于弱势地位,但是其语音仍然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汉族的语言,在加上多 次迁移,层层重叠融合。与当时古汉语的音韵早已有了差别。因此,现代南方方言比北方方 言更接近古汉语,只不过是南方方言的音韵具有更多的上古和中古汉语的特征,而元代开始, 北方方言的概念开始出现,到了明清,现代北方方言更是逐渐占了汉族使用人口大多数。南 方方言绝不等同古汉语,也不等同于某一时期具体的汉语发音。只能说“近似于某时期的古 汉语的音系”。 至于现代南方方言为何无法写“字”,这则是一个误区。 古汉语一直都是“文言分离”,即正式的写作文体和口语是不同的,而这个文言分离的历史, 据估计起码在 1000 年以上,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文言分离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代书 写材料极度缺乏,如竹简,丝帛等极为昂贵。因此,书写文体就力求简约,几乎到了字字计 较的地步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古代文言文是正式书写问题,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在这么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南方口语和 北方口语并存。但是,到了民国,由于古代文言文己经不适合现代发展需要,比如,由于字 数简约,造成一字多义,难以精确表达语义。也无法表达当时己经传入中国的相当多的外来 科技,文化词汇。随后,在民国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议以“白话文”,也就是以口 语直接书写,代替古代文言文。这一说法逐渐被广大国人接受。在民国,便出现了“半文不 白”的书写文体。 直到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我国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 准读音,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也就是说,将“北方口语”,作为了现代汉语的书写规 范。因此,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被古代文言承认的北方方言“口语字”,被正式承 认。 这就是所谓“南方方言写不出字”。因为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本身都只是口语,在民国之前, 双方那一方都写不出字。因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方言,其正式书写文体都是高度统一的文 言文,这也正是古代尽管方言也存在,但却不影响各地士子参与全国统一考试的原因。到了 现代,北方口语获得了书写规范这一“官方地位”。自然,人们就会用北方口语的规范去套 南方口语,自然就会得出南方方言写不出字的结论了。 因此,有些北方朋友就以香港粤语写出来的“字”,不知所云为由。认为粤语根本就是百越 土话。这就是一个缺乏对我国语言发展史基本知识的例子。前面已己经介绍了大量事实,粤语 对中古汉语的继承反而要远远超过北方方言,下文再详细分析。香港由于清末被英国割占, 导致粤语口语逐渐取得了书写文体的地位,所以造出了不少“粤字”。这些字形成的本质和 北方方言的“白话文”是一样的。而内地则以北方口语为书写文体。具体的例子很多,比如 大批的现代普通话表示语气的字:“喔,啊,呀,哇”等,都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才逐渐 出现的,和香港粤字:“口系”,“口地”,“乜”等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字在古代 写作文体中绝对不存在。如果在古代,如果有谁将北方口语写出来,估计会被人当成鲜卑语, 氏语都说不定呢! 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 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 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所 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 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 法。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限于篇幅,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一前206) 对先秦音系中的韵部(韵母),声调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如郑痒,顾炎武, 江永,钱大昕,孔广森,章炳麟,高本汉,黄侃等人,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对韵部和声调的 研究主要是根据《诗经》,《楚辞》,其次是其他古籍中涉及到音韵的诗文。但是,对于声部 (声母)的研究,则尚未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 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33个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古代文言文是正式书写问题,一直使用到民国时期。在这么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南方口语和 北方口语并存。但是,到了民国,由于古代文言文已经不适合现代发展需要,比如,由于字 数简约,造成一字多义,难以精确表达语义。也无法表达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相当多的外来 科技,文化词汇。随后,在民国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议以“白话文”,也就是以口 语直接书写,代替古代文言文。这一说法逐渐被广大国人接受。在民国,便出现了“半文不 白”的书写文体。 直到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我国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 准读音,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也就是说,将“北方口语”,作为了现代汉语的书写规 范。因此,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被古代文言承认的北方方言“口语字”,被正式承 认。 这就是所谓“南方方言写不出字”。因为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本身都只是口语,在民国之前, 双方那一方都写不出字。因为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方言,其正式书写文体都是高度统一的文 言文,这也正是古代尽管方言也存在,但却不影响各地士子参与全国统一考试的原因。到了 现代,北方口语获得了书写规范这一“官方地位”。自然,人们就会用北方口语的规范去套 南方口语,自然就会得出南方方言写不出字的结论了。 因此,有些北方朋友就以香港粤语写出来的“字”,不知所云为由。认为粤语根本就是百越 土话。这就是一个缺乏对我国语言发展史基本知识的例子。前面已经介绍了大量事实,粤语 对中古汉语的继承反而要远远超过北方方言,下文再详细分析。香港由于清末被英国割占, 导致粤语口语逐渐取得了书写文体的地位,所以造出了不少“粤字”。这些字形成的本质和 北方方言的“白话文”是一样的。而内地则以北方口语为书写文体。具体的例子很多,比如 大批的现代普通话表示语气的字:“喔,啊,呀,哇”等 ,都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才逐渐 出现的, 和香港粤字:“口系”, “口地”, “乜”等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字在古代 写作文体中绝对不存在。如果在古代,如果有谁将北方口语写出来,估计会被人当成鲜卑语, 氐语都说不定呢! 六:历代音韵系统归纳 对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学术界习惯以国际音标来注音,而不是现在通用的“汉语拼音”, 理由是现代汉语拼音基本上是“北京音”,声韵母极为有限,组合方式也相对单调得多。所 以,下文出现的音标都是国际音标,读者需要用音标发音来读。对于某些读者比较陌生的国 际音标,文中尽量会用拼音注释。但是,如果是论坛导致国际音标无法显示,本人再另想办 法。至于声韵部例字和诗词例证, 限于篇幅, 仅列举少量。 先秦音系(-前 206) 对先秦音系中的韵部(韵母),声调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学者做了研究,如郑痒,顾炎武, 江永,钱大昕,孔广森,章炳麟,高本汉,黄侃等人,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对韵部和声调的 研究主要是根据《诗经》,《楚辞》,其次是其他古籍中涉及到音韵的诗文。但是,对于声部 (声母)的研究,则尚未有什么突破性进展。 先秦声母:经过大批学者的比照,“古无舌上音”基本上是定论。也就是,现代北方方言中 的“zh,ch,sh,r”等“舌上音”(即卷舌音)直到元代之前是不存在的。 暂时可以认定约为 33 个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发音部位:双唇舌尖前舌尖中舌叶舌面前舌跟喉不送气清塞音:帮非端知照见 影送气清塞音:滂敷透彻穿溪浊塞音:并奉定澄神群鼻音:明微泥娘日疑边音: 来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庄送气清塞擦音:清初浊塞擦音:从床清擦音:心山审 晓浊擦音:邪俟禅匣 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韵 部可以认定为29个(战国时期30个)。 阴声入声阳声 无之部韵职部韵蒸部 鱼部铎部耕部 韵支部尾锡部尾阳部 候部屋部东部 尾肖部-k沃部一ong 幽部觉部 韵微部韵物部韵文部 脂部质部真部 尾滒部尾月部尾元部 -i-t -n 韵缉部韵侵部 尾阖部尾谈部 一D一m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 舒音:平声 上声 促音:长入声 短入声 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一k,一p,一i,一。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 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一k,一p,一t,一i丢失。演变为去声。 而与先秦同时期的瑶苗族语音,直到今天还分长入声和短入声,粤方言广州话中也有保留, 如“八”(pa:t)和“不”(pt)。上古汉语有短入长入的旁证,可参见欧阳觉亚的《声 调与音节的相互制约关系》(原载《中国语文》,1979年第5期),在此不再赘述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 发音部位: 双唇 舌尖前 舌尖中 舌叶 舌面前 舌跟 喉不送气清塞音: 帮非 端知 照 见 影送气清塞音: 滂敷 透彻 穿 溪浊塞音: 并奉 定澄 神 群鼻音: 明微 泥娘 日 疑边音: 来 喻四不送气清塞擦音:精 庄送气清塞擦音:清 初浊塞擦音:从 床清擦音:心 山 审 晓浊擦音: 邪 俟 禅 匣 先秦韵部:韵部方面“同音必同部”,也就是说押韵的字,其韵部必然相同,音调类似。韵 部可以认定为 29 个(战国时期 30 个)。 阴声 入声 阳声 无 之部 韵 职部 韵 蒸部 鱼部 铎部 耕部 韵 支部 尾 锡部 尾 阳部 候部 屋部 东部 尾 肖部 -k 沃部 -ong 幽部 觉部 ------------------------------- 韵 微部 韵 物部 韵 文部 脂部 质部 真部 尾 滒部 尾 月部 尾 元部 -i -t -n ------------------------------- 韵 缉部 韵 侵部 尾 阖部 尾 谈部 -p -m 先秦声调:关于先秦声调,王力先生的“舒促四调”是现阶段能被接受的主流: 舒音:平声 上声 促音:长入声 短入声 而且,正因为入声本身是一个短促吸气的塞音,-k,-p,-i,-i。而长入声由于音量拉 长,结果在后世的发展中导致塞音-k,-p,-t,-i 丢失。演变为去声。 而与先秦同时期的瑶苗族语音,直到今天还分长入声和短入声,粤方言广州话中也有保留, 如“八”(pa:t)和“不”(pat)。上古汉语有短入长入的旁证,可参见欧阳觉亚的《声 调与音节的相互制约关系》(原载《中国语文》,1979 年第 5 期),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