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中学2008年春学期八年级期中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总分120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10分) 、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中的汉字。(3分) A、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ni 名信去 B、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 )无限的宇宙 C、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 形象han( )首低眉。 2、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 类的文角儿。”请说说“诸葛亮、刘备”是哪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并 写出有关他们的两个成语或典故。(3分) ①诸葛亮、刘备”是: 里的人物。 ②成语或典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 改变
1 武陵中学 2008 年春学期八年级期中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总分 120 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0 分)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中的汉字。(3 分) A、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 nì ( )名信去。 B、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 mào( )无限的宇宙。 C、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 形象 hàn( )首低眉。 2、胡适《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 类的文角儿。”请说说“诸葛亮、刘备”是哪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并 写出有关他们的两个成语或典故。(3 分) ①.诸葛亮、刘备”是: 里的人物。 ②.成语或典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 分) A.能否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B.我们学校领导班子健全并建立了一整套班级管理制度。 C.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 改变
D.湛江的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4、打电话正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当你给同学家里拨通电话后, 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这时,你该怎样说才算最合适?(2分) A、喂!你是谁?我找张小红。B、您好!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C.喂!我要找张小红。D.您好!我是林坚,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二、古诗句默写(每题2分,共8分)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在离乱中遭受苫难的人民深表同情 的句子是 6、张九龄在《望月怀远》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与有此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是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写悲痛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8、无数英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有英名,请用天文祥的两句诗赞颂们 的壮举: 、综合性学习(5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情感,也是世上毫无保留地付出而不求 回报的一种爱。世界上有多少美丽的文字用来描绘母亲,但它们又能减 少多少母亲头上的白发?世界上有多少动听的歌用来赞美母亲,但这又
2 D.湛江的城市风光迷人,还有那丰富味美的海鲜也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4、打电话正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方式。当你给同学家里拨通电话后, 听到的是一个陌生的声音,这时,你该怎样说才算最合适?(2 分) ( ) A、喂!你是谁?我找张小红。 B、您好!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C.喂!我要找张小红。 D.您好!我是林坚,请找张小红接电话。 二、古诗句默写(每题 2 分,共 8 分)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 的句子是: 6、张九龄在《望月怀远》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苏轼《水 调 歌 头 》( 明 月 几 时 有 ) 中 与 有 此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的 句 子 是 , 。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写悲痛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 。 8、无数英烈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有英名,请用天文祥的两句诗赞颂们 的壮举: , 。 三、综合性学习(5 分)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情感,也是世上毫无保留地付出而不求 回报的一种爱。世界上有多少美丽的文字用来描绘母亲,但它们又能减 少多少母亲头上的白发?世界上有多少动听的歌用来赞美母亲,但这又
能填平多少母亲额头的沟壑? 9、母爱知多少:写出2个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2分) 10、母爱最崇高:阅读下面的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 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3分)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27分) (一)藤野先生(节选)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 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 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髙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 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 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 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 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
3 能填平多少母亲额头的沟壑? 9、母爱知多少:写出 2 个与母亲有关的格言、俗语。(2 分) 10、母爱最崇高:阅读下面的小诗,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 与一、三小节保持连贯。(3 分)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 , , 。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四、现代文阅读理解(27 分) (一)藤野先生(节选)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 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 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 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②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 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 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 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
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 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③“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④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 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 的喝采,——鸣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①段中“油光可鉴 词,“鉴”的意思 是 分) 12、“标致”的本意是 这里的修辞方法 是 。(2分) 1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2分) 14、“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原因是( )(2分) A、声调难听 B、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C、破坏了课堂纪律D、影响了作者看电影的情绪 15、③段中的“他们”指的是 。(2分) 16、联系全文看,“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 ,这表 现了鲁迅先生的 精神。(2分) 1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的启示(2 分)
4 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 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③“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④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 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 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 、 ① 段 中 “ 油 光 可 鉴 ” 一 词 ,“ 鉴 ” 的 意 思 是 。(1 分) 12 、“ 标致 ” 的 本 意 是 , 这里的修辞方法 是 。(2 分) 1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2 分) 14、“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原因是( )(2 分) A、声调难听 B、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C、破坏了课堂纪律 D、影响了作者看电影的情绪 15、③段中的“他们”指的是 。(2 分) 16、联系全文看,“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 ,这表 现了鲁迅先生的 精神。(2 分) 1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的启示 (2 分)
(二)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 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 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 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 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 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 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 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 齐刷刷地跪在高髙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 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 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 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
5 (二) 第 十 一 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 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 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 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 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 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 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 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 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 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 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 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