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5年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忸怩(ni)字帖(tie)谂知(shen)锲而不舍(qie) B.噱头(xue)桅(wei)杆恁(ren)地栉(zhi)风沐雨 C.压轴(zhou)发绺(liυ)熨(yiun)帖管窥蠡测(l1) D.冠名(guan)哂(shan)笑妆奁(lian)解甲归田(xie)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冻馁一窝蜂觥筹交错可望而不可即 B.羸弱清君侧得鱼忘筌口慧而实不至 C.揩油急就章姗姗可爱真金不怕火炼 D.打烊掣天柱开门揖盗无所不用其极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髙一资” 行业(髙污染、髙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査,巩固 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B.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互联网外交”中自信地展示实力,与世界 各极实现“沟通中互信,合作中共赢。” C.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D.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 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 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C.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 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 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亚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亚运会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 而且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山东省济宁市 2015 年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 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 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忸怩(ní) 字帖(tiè) 谂知(shěn) 锲而不舍(qiè) B.噱头(xué) 桅(wéi)杆 恁(rèn)地 栉(zhì)风沐雨 C.压轴(zhòu ) 发绺(liǔ) 熨(yùn)帖 管窥蠡测(lí) D.冠名(guàn) 哂(shěn)笑 妆奁(lián) 解甲归田(x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冻馁 一窝蜂 觥筹交错 可望而不可即 B. 羸弱 清君侧 得鱼忘筌 口慧而实不至 C. 揩油 急就章 姗姗可爱 真金不怕火炼 D. 打烊 掣天柱 开门揖盗 无所不用其极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 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 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B.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互联网外交”中自信地展示实力,与世界 各极实现“沟通中互信,合作中共赢。” C.昨天,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D.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 ‘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专家指出,强烈的地震极易引发海啸,沧海横流,巨浪奔腾,对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应切实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B.季老一生光明磊落、胸无城府,始终都保持了天真纯朴的本性,不求名,不 为利,不媚上,不畏权;即使处在政治漩涡中,他也丝毫没有改变。 C.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 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D.河南省针对“瘦肉精”的问题,明确规定了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 公安等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各行其是,形成合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亚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亚运会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 而且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B.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组织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 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不再发生。 C.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 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D.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下半年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 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拍照和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 打下基础。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一刺史制度。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 御史监郡制。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派丞相史巡视地方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但 是,丞相史巡视又带来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 推诿的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监郡制废止,建立了刺史制度 关于刺史之职掌,根据颜师古注引的《汉官·典职仪》可知,刺史“以六条问事” 不在六条范围之内的,则不予过问。而从“六条”的内容看,第一条涉及地方豪 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 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 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隋朝 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 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 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 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 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 一个新的问题。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 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 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 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 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 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 进行举奏弹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防 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如果依法行事, 则会受到褒奖。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 并使其受到惩罚。 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 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 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秦汉 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 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节选自李传印《“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
B.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抓好组织工作,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 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严防事故不再发生。 C.南水北调工程将建立良好的运营、管理和筹资机制,引导社会各方资金投入, 从而形成水利建设和用水的良性循环。 D.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将于下半年搭乘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 火箭升空,其主要任务是拍照和探测火星附近空间环境,为我国下一步火星探测 打下基础。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 御史监郡制。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 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派丞相史巡视地方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但 是,丞相史巡视又带来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 推诿的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监郡制废止,建立了刺史制度。 关于刺史之职掌,根据颜师古注引的《汉官·典职仪》可知,刺史“以六条问事”, 不在六条范围之内的,则不予过问。而从“六条”的内容看,第一条涉及地方豪 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 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 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隋朝 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 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 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 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 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 一个新的问题。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 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 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 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 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 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 进行举奏弹劾。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防 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如果依法行事, 则会受到褒奖。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 并使其受到惩罚。 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 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 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秦汉 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 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节选自李传印《“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
6.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刺史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中央对地方实施监察的制度,最先为汉武帝所建立 B.刺史制度由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权,其监察的主要对象是地方豪强 C.刺史制度的源头可上溯至秦代的御史监郡制,其目的在于分散监察权力 D.刺史制度是在御史监郡制及丞相史巡视制均让监察权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建立 的 7.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汉时监察权与行政权“双向制衡”关系的一 项是() A.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 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 吏一样,均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C.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同时所 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举奏弹劾。 D.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若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 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清代顾炎武对“刺史六条”给予高度评价,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及唐朝的十 道巡按制度是对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B.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御史中丞对本系统属吏负有督察之责,如侍御史严 延年曾因未履行职责而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C.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有效地防止了守 相专权坐大,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对“刺史六条”作出了解释说明,由“六条” 内容可看出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人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溪音》序 [清]朱仕琇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 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慄。稍南益夷, 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 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 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 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 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 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扰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髙 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 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 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漩漫汹 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 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 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6.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刺史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中央对地方实施监察的制度,最先为汉武帝所建立。 B.刺史制度由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权,其监察的主要对象是地方豪强。 C.刺史制度的源头可上溯至秦代的御史监郡制,其目的在于分散监察权力。 D.刺史制度是在御史监郡制及丞相史巡视制均让监察权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建立 的。 7.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汉时监察权与行政权“双向制衡”关系的一 项是( ) A.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 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 吏一样,均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C.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同时所 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举奏弹劾。 D.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若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 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清代顾炎武对“刺史六条”给予高度评价,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及唐朝的十 道巡按制度是对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B.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御史中丞对本系统属吏负有督察之责,如侍御史严 延年曾因未履行职责而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C.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有效地防止了守 相专权坐大,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对“刺史六条”作出了解释说明,由“六条” 内容可看出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人。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溪音》序 [清]朱仕琇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 流,溪口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 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 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①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 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 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 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②。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春秋朝夕虫鸟之号, 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 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 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 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 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 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 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髙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邃,正变备具。 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 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 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无。③ 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 慕名利,自甘寂寞。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人名之曰巧洋名:称呼 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家:定居 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游:游览 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序:给…写序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溪道益回多曲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筠园世居其地尔其无忘乃父之至 C.而溪上群山,多松槠人不知而不愠 D.以诗名天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溪音的一组是() ①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②溪水三面抱村如环③然溪道益回多曲 ④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⑤平林幽涧樵采之响⑥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之音,并把这 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B.朱仕玠志趣髙雅,心怀坦荡。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 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 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 响,也含蓄地点出了朱仕玠创作的源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3分) (2)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3分) (3)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䆳,正变备具。 至效陶诸什③,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 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④,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 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无。③ 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 慕名利,自甘寂寞。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人名之曰巧洋 名:称呼 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 家:定居 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 游:游览 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序:给…写序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溪道益回多曲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筠园世居其地 尔其无忘乃父之至 C.而溪上群山,多松槠 人不知而不愠 D.以诗名天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溪音的一组是( ) ①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 ②溪水三面抱村如环 ③然溪道益回多曲 ④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 ⑤平林幽涧樵采之响 ⑥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 之 A. ① ② ⑥ B. ① ④ ⑤ C. ② ③ ④ D. ④ ⑤ 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之音,并把这 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 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 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D.本文写景生动,寓理于景。文章描写了动人的溪音,表现了它对朱仕玠的影 响,也含蓄地点出了朱仕玠创作的源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顾以不得志,困而归。(3 分) (2)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3 分) (3)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4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 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马戴,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1)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鹤立鸡群矣。其中“微阳下 乔木,远烧入秋山”颇具韵味,请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总角之宴,。(《诗经·卫风·氓》 (3)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庄生晓梦迷蝴蝶,_。(李商隐《锦瑟》) (6)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4分)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背诵古诗文”的调 查,现选取其中两组数据。 第一组: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的调查,觉得“值得庆幸,受益终生” 的占36.8%,觉得“当时难过,现在受用”的占35.4%,仅19.3%的受访者觉 得“现在也没啥用”。 第二组:受访者还能背出的古诗文,以3-5篇(34.6%)居多,20.0%的人能背 出6-10篇,20.8%的人能背出10篇以上。这些篇目的背诵时期,主要以小学 (60.2%)和中学(59.8%)为主。 (1)请根据第一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不超过20字): (2)请根据第二组数据,提出一条建议(要求不超过20字): 17.文学意象种类繁多,意味隽永。作家或因成功塑造一个事物而独具特色,或 因植根于地域文化而自成一派,或因深刻反映一个主旨而崇高伟大。作家与意象 有着不解之缘。请参照示例,从下列三组“作家一一意象”中任选一组,拟写 副对联。 要求:①结合课文内容,作家可不出现,但意象要点明;②字数不超过30字 【示例】陶渊明一一菊花对联:桃源梦美溪旁见,东篱菊香南山明。 【选写】戴望舒—一雨巷朱自清一一荷塘沈从文一一边城 8.下面五个句子,三个句子有语病,一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请写出相 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 ①5月25日,《解放军报》官万微博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包括第三代战机在内的 我军多种机型,成功在高速公路起降的消息,这条博文引发日网友热议。 ②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端牛、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依然活跃在全球华 人中间,它们已是华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促进文化认同具有重导作 用 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 Facebook上评价、浏览和分 享,人们通过这一平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欢乐 ④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 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注】马戴,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1)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鹤立鸡群矣。其中“微阳下 乔木,远烧入秋山”颇具韵味,请简要分析。(4 分) (2)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情感。(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 (2)总角之宴, 。(《诗经·卫风·氓》)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锦瑟》) (6)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五、(12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4 分)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了一项关于“背诵古诗文”的调 查,现选取其中两组数据。 第一组:对于小时候背诵古诗文是否有用的调查,觉得“值得庆幸,受益终生” 的占 36.8%,觉得“当时难过,现在受用”的占 35.4%,仅 19.3%的受访者觉 得“现在也没啥用”。 第二组:受访者还能背出的古诗文,以 3-5 篇(34.6%)居多,20.0%的人能背 出 6-10 篇,20.8%的人能背出 10 篇以上。这些篇目的背诵时期,主要以小学 (60.2%)和中学(59.8%)为主。 (1)请根据第一组数据,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不超过 20 字): (2)请根据第二组数据,提出一条建议(要求不超过 20 字): 17.文学意象种类繁多,意味隽永。作家或因成功塑造一个事物而独具特色,或 因植根于地域文化而自成一派,或因深刻反映一个主旨而崇高伟大。作家与意象 有着不解之缘。请参照示例,从下列三组“作家——意象”中任选一组,拟写一 副对联。 要求:①结合课文内容,作家可不出现,但意象要点明;②字数不超过 30 字。 (4 分) 【示例】陶渊明——菊花 对联:桃源梦美溪旁见,东篱菊香南山明。 【选写】戴望舒——雨巷 朱自清——荷塘 沈从文——边城 18.下面五个句子,三个句子有语病,一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请写出相 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 分) ①5 月 25 日,《解放军报》官万微博图文并茂地报道了包括第三代战机在内的 我军多种机型,成功在高速公路起降的消息,这条博文引发日网友热议。 ②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端牛、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依然活跃在全球华 人中间,它们已是华人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对促进文化认同具有重导作 用。 每天,全球有 5.5 亿用户操着 75 种不同的语言,在 Facebook 上评价、浏览和分 享,人们通过这一平台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欢乐。 ④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 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