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 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 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符瑞 文化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制、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首先,符瑞文化具有政治建 构功能。符瑞文化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依据。在中国古代社 会中,较为普遍的思想信仰与观念是:王权嬗替乃天道必然,一切政权的更迭皆 由乎天命,取乎天道。然而,“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天命又需要借助符瑞现 象来显示。因此,符瑞实际上起着昭示天命、彰显德行的重要作用。正如沈约所 说:“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其次,符瑞文化具有 政治评价功能。符瑞不仅是王者承天受命的天意灵征,更是王者圣德充溢的天意 嘉奖。符瑞文化构建了统治阶级自我肯定、自我宣扬和自我美化的评价机制,为 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最后,符瑞文化具有政治 调节功能。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调整统治策略:或改元以应天瑞,或立祠设祭, 以合符应,或赏赐功臣、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 了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别具特色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 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或宗教意识的一部分,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 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同时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尤其是随着谶纬神学的 盛行,符瑞文化中德行因素得到凸显和泛化,不仅是统治者的为政之德,社会生 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与符瑞相关涉。《孝经左契》曰:“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则凤凰巢。”《瑞应图》曰:“王者仁义,则紫脱见。”《礼稽命征》 曰:“王者制礼作乐,得天心,则景星见。”这些文献中,孝悌、仁义和礼乐等 德行范畴都被包括进去。凡恪守德行规范,天便降下符瑞,否则就降之以灾异。 这种思想信仰的内在逻辑是“以类相召”的“天人感应”观念。实际上是“善恶 报应”思想的反映,是对中国古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之类思想的继承和提升。 在符瑞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学创作“用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用瑞”是指在 文学创作过程中援引符瑞或直接以符瑞为述写对象。“用瑞”是文学与符瑞文化 关联的重要形式。文学创作“用瑞”含有颂美时政、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文学 创作“用瑞”的普遍性,既表征符瑞文化在此时期的流行,又表明文学文本、颂 美主题与符瑞所具备的颂美功功能相契合。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旦文学创作较 多地关注政治,服务王权、歌颂帝德,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便会被激起。 (选自2017年8月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符瑞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也是对王者盛德的天意嘉 奖 B.符瑞文化能够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天命依据,这正体现出它的政治建构功 能
山东省济宁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符瑞,或称之为“祥瑞”“瑞应”“祯祥”“符应”“嘉瑞”“嘉祥”等,是古 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殷周之际新天道观念的形成是其产生 的关键因素,图腾崇拜、征兆信仰、史官文化等因素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符瑞 文化的产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礼制、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符瑞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政治功能是其基本功能。首先,符瑞文化具有政治建 构功能。符瑞文化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天命依据。在中国古代社 会中,较为普遍的思想信仰与观念是:王权嬗替乃天道必然,一切政权的更迭皆 由乎天命,取乎天道。然而,“神道阐幽,天命微显”,天命又需要借助符瑞现 象来显示。因此,符瑞实际上起着昭示天命、彰显德行的重要作用。正如沈约所 说:“夫龙飞九五,配天光宅,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其次,符瑞文化具有 政治评价功能。符瑞不仅是王者承天受命的天意灵征,更是王者圣德充溢的天意 嘉奖。符瑞文化构建了统治阶级自我肯定、自我宣扬和自我美化的评价机制,为 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源。最后,符瑞文化具有政治 调节功能。符瑞显现促使统治阶层调整统治策略:或改元以应天瑞,或立祠设祭, 以合符应,或赏赐功臣、大赦天下以收揽人心。这些举措缓和了阶级矛盾,加强 了统治阶级的凝聚力,形成了统治阶级内部别具特色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 我完善的运行机制。 符瑞文化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或宗教意识的一部分,强化君权天授的政治观念, 具有巨大的道德作用,同时也具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尤其是随着谶纬神学的 盛行,符瑞文化中德行因素得到凸显和泛化,不仅是统治者的为政之德,社会生 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也都与符瑞相关涉。《孝经左契》曰:“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则凤凰巢。”《瑞应图》曰:“王者仁义,则紫脱见。”《礼稽命征》 曰:“王者制礼作乐,得天心,则景星见。”这些文献中,孝悌、仁义和礼乐等 德行范畴都被包括进去。凡恪守德行规范,天便降下符瑞,否则就降之以灾异。 这种思想信仰的内在逻辑是“以类相召”的“天人感应”观念。实际上是“善恶 报应”思想的反映,是对中国古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之类思想的继承和提升。 在符瑞文化流行的时代,文学创作“用瑞”是极其普遍的现象。“用瑞”是指在 文学创作过程中援引符瑞或直接以符瑞为述写对象。“用瑞”是文学与符瑞文化 关联的重要形式。文学创作“用瑞”含有颂美时政、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文学 创作“用瑞”的普遍性,既表征符瑞文化在此时期的流行,又表明文学文本、颂 美主题与符瑞所具备的颂美功功能相契合。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旦文学创作较 多地关注政治,服务王权、歌颂帝德,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便会被激起。 (选自 2017 年 8 月 2 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符瑞是古代帝王承天受命、施政有德的征验与吉兆,也是对王者盛德的天意嘉 奖。 B.符瑞文化能够为王权政治的合法性提供天命依据,这正体现出它的政治建构功 能
C.符瑞文化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其德行因素随着谶纬神学盛行得到凸显和泛 化 D.符瑞具有颂美功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常常会被激 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旨明确,主要阐述殷周之后符瑞文化对中国古代众多领域产生的深远影 响 B.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政治、宗教、文学三个角度论述符瑞文化的重要作 用 C.《孝经左契》《瑞应图》等例子,证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与符 瑞相关。 D.第④段通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用瑞”现象,阐述了符瑞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作 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则天在位21年用了18个年号,这是她统治策略和符瑞文化政治调节功能的 体现 B.符瑞文化实现了天命征兆与王权德行的完美契合,论证了古代王权政治的合法 性 C.《窦娥冤》中“六月飞雪”这一情节与符瑞文化劝善惩思的思想有不同的内在 逻辑。 D.文学创作“用瑞”美时政、粉饰太平,“用瑞”越普遍说明符瑞文化在当时越 流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听茶 叶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才突然领悟到的。 ②秋分过了,转眼己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老天爷沉着脸 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 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③山的名字为戴云,有着古来的诗意,试想那云字用繁体书写,会更为美妙。山 的模样,千姿百态,从来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吸引你走近,与之细语,交付心事 转身时,便会有了种种牵挂,忍不住一次次回首相望,却也不能停步,人生只能 朝前。还好低下头来有一缕茶香飘然跟随,那便是与这山相伴的古茶,有着贴心 的茶名,叫铁观音 ④从小喝惯了茶,各种茶的味道都略微知道一些,但这沁香扑鼻的铁观音,咽下 去熨帖可心,似乎能使人感觉出一种格外的温暖。中国茶业,最初兴起巴蜀。清 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 常称巴蜀是中国茶叶或茶叶文化的摇篮。要说巴蜀之地,古来当属巴国,那一带 大山峻峭起伏,人们喜好种茶,随口唱出的茶歌数不清。“正月采茶是新年,手 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有首《顺茶歌》从正月 唱到了十二月。 ⑤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安溪早年素以农 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后来,于明末清初创制出
C.符瑞文化有劝善惩恶的宗教功能,其德行因素随着谶纬神学盛行得到凸显和泛 化。 D.符瑞具有颂美功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符瑞文化潜在的颂扬功能常常会被激 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主旨明确,主要阐述殷周之后符瑞文化对中国古代众多领域产生的深远影 响。 B.文章主体部分层层深入,从政治、宗教、文学三个角度论述符瑞文化的重要作 用。 C.《孝经左契》《瑞应图》等例子,证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道德伦理规范与符 瑞相关。 D.第④段通过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用瑞”现象,阐述了符瑞文化与文学的相互作 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武则天在位 21 年用了 18 个年号,这是她统治策略和符瑞文化政治调节功能的 体现。 B.符瑞文化实现了天命征兆与王权德行的完美契合,论证了古代王权政治的合法 性。 C.《窦娥冤》中“六月飞雪”这一情节与符瑞文化劝善惩思的思想有不同的内在 逻辑。 D.文学创作“用瑞”美时政、粉饰太平,“用瑞”越普遍说明符瑞文化在当时越 流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听茶 叶梅 ①茶是有声音的。这是我到了福建安溪之后才突然领悟到的。 ②秋分过了,转眼己是寒露,北方的雾霾不期而至,天灰蒙蒙的。老天爷沉着脸 的样子,实在让人无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应到了安溪,扑面而来的青山绿水 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③山的名字为戴云,有着古来的诗意,试想那云字用繁体书写,会更为美妙。山 的模样,千姿百态,从来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吸引你走近,与之细语,交付心事。 转身时,便会有了种种牵挂,忍不住一次次回首相望,却也不能停步,人生只能 朝前。还好低下头来有一缕茶香飘然跟随,那便是与这山相伴的古茶,有着贴心 的茶名,叫铁观音。 ④从小喝惯了茶,各种茶的味道都略微知道一些,但这沁香扑鼻的铁观音,咽下 去熨帖可心,似乎能使人感觉出一种格外的温暖。中国茶业,最初兴起巴蜀。清 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因此, 常称巴蜀是中国茶叶或茶叶文化的摇篮。要说巴蜀之地,古来当属巴国,那一带 大山峻峭起伏,人们喜好种茶,随口唱出的茶歌数不清。“正月采茶是新年,手 拿金簪点茶园,一点茶园十二卯,采茶姑娘笑开颜……”有首《顺茶歌》从正月 唱到了十二月。 ⑤但其实,是安溪人一贯的开放和笃定引来了这些异乡的歌声。安溪早年素以农 业为主,境内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后来,于明末清初创制出
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渐渐名扬天下。多山的安溪才一年年繁荣 起来,得到“小泉州”的美称。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 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 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蕉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 喝也醉了。 ⑥再上得山去,便可看出安溪人对茶的娇宠,一垄、一排排的茶园,修剪得如时 尚人儿的美发,可见人们用尽了心思和功夫。在安溪的山上,也有那高大的古茶 树,好些已过千年,总在云雾山上静观人间,看似淡定却经历无数风雨,天性娇 弱但执拗不衰,时光流逝愈加高贵不凡;也有那后起之秀,满树嫩枝叶儿,青翠 欲滴,若是伸手去,片刻就染了指。难怪采茶女扬起的手总是绿的天真,仿佛也 成了摇动的茶枝 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十月采茶下长江,卖茶挑起花萝筐,一担 茶叶一担歌,挑起百货转回乡 ⑧从山上回到茶庄,迫不及待地将嫩叶倒在桌面大的竹筛上。茶师傅摇晃竹筛, 通过旋转使叶片碰撞,激活芽叶酶的分解,使茶叶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这个过 程叫摇青。接下来是杀青,以髙温将茶的青味炒退,大力搓揉至不再出水为止, 时辰把握一点都不能耽误。茶工们为此常常连夜守候,小心翻弄,直到天明。 ⑨香茶好喝树难栽,更难侍弄,但得如何和谐,才能交付一缕馨香呢?人问茶, 茶有声。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 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 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 ⑩人与茶的对话,从种茶开始,培茶、采茶、制茶,经历了无数回合,一直到最 后,那饱满成颗粒的茶叶,色泽珍绿,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再用细细 的文火焙炼,如风凰涅槃,就是人们期待的铁观音了,面世之前的梳妆是免不了 的,去掉杂芜,留下精粹,是人与茶共同的愿望。 ①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 小的序曲。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 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高明的茶师则不仅可以听出茶的优劣,还能听 那茶出自何地,树龄几何,甚至为哪位大师所制。 ⑩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说的是苍天养育万 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一片小小的茶叶尚 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 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 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①3这也是茶传出的声音 (选自《人民文学》2017年3月,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茶是有声音的”一句,既照应了题目,又笼罩全篇,在表达作者意 外之喜的同时,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的是反衬手法,更加 突出了自己对安溪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第⑥段借助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茶树描摹得生动可感;将古茶树与新茶树作 对比,表现了古茶树竖忍不拔、高贵不凡的特点
的乌龙茶,传至闽北,后又传入台湾,渐渐名扬天下。多山的安溪才一年年繁荣 起来,得到“小泉州”的美称。而今这座建筑于唐宋时期的古城可谓茶都,天下 名茶汇集,人与茶不离不弃。行走之间,可感觉到空气里的茶香弥漫,馥郁芬芳, 又奇妙的掺合着稻谷花生的蕉香,成熟醇厚,正如这秋日的山野,让人纵然是不 喝也醉了。 ⑥再上得山去,便可看出安溪人对茶的娇宠,一垄、一排排的茶园,修剪得如时 尚人儿的美发,可见人们用尽了心思和功夫。在安溪的山上,也有那高大的古茶 树,好些已过千年,总在云雾山上静观人间,看似淡定却经历无数风雨,天性娇 弱但执拗不衰,时光流逝愈加高贵不凡;也有那后起之秀,满树嫩枝叶儿,青翠 欲滴,若是伸手去,片刻就染了指。难怪采茶女扬起的手总是绿的天真,仿佛也 成了摇动的茶枝 ⑦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唱不完的茶歌。“十月采茶下长江,卖茶挑起花萝筐,一担 茶叶一担歌,挑起百货转回乡。” ⑧从山上回到茶庄,迫不及待地将嫩叶倒在桌面大的竹筛上。茶师傅摇晃竹筛, 通过旋转使叶片碰撞,激活芽叶酶的分解,使茶叶产生一种独特的香气。这个过 程叫摇青。接下来是杀青,以高温将茶的青味炒退,大力搓揉至不再出水为止, 时辰把握一点都不能耽误。茶工们为此常常连夜守候,小心翻弄,直到天明。 ⑨香茶好喝树难栽,更难侍弄,但得如何和谐,才能交付一缕馨香呢?人问茶, 茶有声。那话语只有真正爱茶的人才懂得。我想起家乡一位能够做出绝品“玉 露”茶的聋哑师傅,他听不见人语,却能听懂茶音,将珍惜与抚爱渐次融入茶意, 茶晓得他的亲昵,因此成为绝品。 ⑩人与茶的对话,从种茶开始,培茶、采茶、制茶,经历了无数回合,一直到最 后,那饱满成颗粒的茶叶,色泽珍绿,状似蜻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再用细细 的文火焙炼,如风凰涅槃,就是人们期待的铁观音了,面世之前的梳妆是免不了 的,去掉杂芜,留下精粹,是人与茶共同的愿望。 ⑪这时亲取一撮放入茶壶,便清晰可闻当当之声,这是它在真正的绽放之前,小 小的序曲。其声清脆为上,声哑者为次,俗称“音韵”,只有理会的人,才能听 出那茶韵的山高水长,余音缭绕。高明的茶师则不仅可以听出茶的优劣,还能听 那茶出自何地,树龄几何,甚至为哪位大师所制。 ⑫茶经道:“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说的是苍天养育万 物,都有奥妙,人类所知道的不过只是一点浮浅的皮毛而已。一片小小的茶叶尚 且如此奇妙,那天地之间该有多少奥秘不为人知?人类对大自然的探求从来没有 停歇,但敬畏之心断然不可无,只有谦恭地聆听他们发出的声音,读懂他们的表 情,才能求得彼此的和谐。 ⑬这也是茶传出的声音 (选自《人民文学》2017 年 3 月,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茶是有声音的”一句,既照应了题目,又笼罩全篇,在表达作者意 外之喜的同时,也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段对北方深秋雾霾天气及自己无奈心情的叙写,采用的是反衬手法,更加 突出了自己对安溪青山绿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C.第⑥段借助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茶树描摹得生动可感;将古茶树与新茶树作 对比,表现了古茶树竖忍不拔、高贵不凡的特点
D.本文前半部分以在安溪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脉络清晰,条理有致;后半部 分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细腻深刻,饶有理趣。 5.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6.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炎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日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鄂尔多斯市 开幕。防治荒漠化,中国不仅有决心有理念,更有行动和成就 山西右玉县十几任县委书记坚持一张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 “塞上绿洲”。河北塞罕坝一代代务林人薪火相传,55年矢志不移,营造出世 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荒漠化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地球村“村民”的合作 和改变,丢掉“环保与我无关”的冷漠思想,积加入绿色生活大军,为荒漠化治 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荒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 定治理的效果,而且具有科技含量的防治荒漠化方案,也更能引起大众尤其是年 轻人的关注。比如运用卫星数据来观测荒漠气候状态,实时监控荒漠化程度,做 到统筹布局;建立各地网络环保留言箱,组建专业环保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对可 行建议进行摘选和应用。 (摘编自《贡献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2017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万平方千米 新内像古西扩肃青海肤西宁刮念其他地区 图
D.本文前半部分以在安溪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脉络清晰,条理有致;后半部 分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细腻深刻,饶有理趣。 5.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5 分) 6.文章标题“听茶”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三)实用炎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日前,《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鄂尔多斯市 开幕。防治荒漠化,中国不仅有决心有理念,更有行动和成就。 山西右玉县十几任县委书记坚持一张绿化蓝图绘到底,将“不毛之地”改造成了 “塞上绿洲”。河北塞罕坝一代代务林人薪火相传,55 年矢志不移,营造出世 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荒漠化的治理不仅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位地球村“村民”的合作 和改变,丢掉“环保与我无关”的冷漠思想,积加入绿色生活大军,为荒漠化治 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荒漠化治理的科技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 定治理的效果,而且具有科技含量的防治荒漠化方案,也更能引起大众尤其是年 轻人的关注。比如运用卫星数据来观测荒漠气候状态,实时监控荒漠化程度,做 到统筹布局;建立各地网络环保留言箱,组建专业环保团队进行实地考察,对可 行建议进行摘选和应用。 (摘编自《贡献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2017 年 9 月 1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图 甲
平方千米 5000 1000 2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图乙 材料二: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防沙、捕沙等”防卫式”的治沙理念,鄂尔多斯另辟出一条” 主动出击”的治沙和用沙之路。日前,记者参观了鄂尔多斯市一家环保砖厂,该 砖厂通过“吞食”风积沙和工业固废,并在隧道窑中进行烧制,加工制成可用于 建筑原料的新型环保市政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就益的“双赢”。将风积沙 用作建材产品原料,开创了国内砖瓦行业的先河;变沙漠为资源,变荒为宝,也 开辟了沙漠治理的新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沙漠资源的“成 灾”和“成宝”决定着内蒙古沙漠的命运。展开对沙漠风积沙的工业化利用,生 态化治理,也有利于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防治。 (摘编自《鄂尔多斯生态工业治沙新举措》,2017年9月20日中国日报网) 材料四 日前,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国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 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不断的机制创新中,中国寻找到制服“沙害” 的秘诀,找到了打开沙漠黄金宝库的钥匙。全民治沙在为沙漠增绿的同时,培育 出林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工服务业等诸多产业,增强防治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更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凝聚 起一种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将治沙和治穷相结合。在中国,沙漠没有被看成 个问题,而被视为机遇,即在绿化沙漠的同时带来就业、减贫的机遇,这对 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加纳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帕特里 夏·安佩安格说 (摘编自《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2017年9月15日《光 明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图乙 材料二: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防沙、捕沙等”防卫式”的治沙理念,鄂尔多斯另辟出一条” 主动出击”的治沙和用沙之路。日前,记者参观了鄂尔多斯市一家环保砖厂,该 砖厂通过“吞食”风积沙和工业固废,并在隧道窑中进行烧制,加工制成可用于 建筑原料的新型环保市政砖,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就益的“双赢”。将风积沙 用作建材产品原料,开创了国内砖瓦行业的先河;变沙漠为资源,变荒为宝,也 开辟了沙漠治理的新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沙漠资源的“成 灾”和“成宝”决定着内蒙古沙漠的命运。展开对沙漠风积沙的工业化利用,生 态化治理,也有利于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防治。 (摘编自《鄂尔多斯生态工业治沙新举措》,2017 年 9 月 20 日中国日报网) 材料四: 日前,全国近 35%的贫困县、近 30%的贫国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 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在不断的机制创新中,中国寻找到制服“沙害” 的秘诀,找到了打开沙漠黄金宝库的钥匙。全民治沙在为沙漠增绿的同时,培育 出林果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加工服务业等诸多产业,增强防治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更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凝聚 起一种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将治沙和治穷相结合。在中国,沙漠没有被看成 一个问题,而被视为机遇,即在绿化沙漠的同时带来就业、减贫的机遇,这对‘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启发意义。”加纳环境科学与技术创新部副部长帕特里 夏·安佩安格说。 (摘编自《共享荒漠化防治经验、构建生态安全共同体》,2017 年 9 月 15 日《光 明日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