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七中2010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论语十则》 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 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y n)]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xing)]多次进行自我 检査、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wei)]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 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a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dai)]有害。[诲(hui)]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 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弘(ho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己]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dio凋谢。[行]奉行。[其] 大概。[恕(shu)]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w)]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通假字:[女]同“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古今字:[说] “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 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三、阅读探究 1.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 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 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蚌埠七中 2010 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 、《论语十则》 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 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 ù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 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è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 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诲(huì)]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 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āo)]凋谢。[行]奉行。 [其] 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 古今字:[说] “悦”的古字,愉快。 (三)成语 [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 的做。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 二、文学常识 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三、阅读探究 1. 第一则: (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①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②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③为人态度: 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 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 快的。 (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 事情。 (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 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 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 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 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 造良好的条件。 6.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 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 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
2. 第二则: 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 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 3. 第三则: (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 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 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4. 第四则: (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 精髓。 5.第六则: 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 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 造良好的条件。 6. 第六则、第七则: (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 (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第八则: (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 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 “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 8. 第九则: 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 喻 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 显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则: (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 的诠释。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
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桔 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 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 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 要经典些。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l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爱莲说》(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被沾染。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副词,更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
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 四、总结迁移 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 ①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 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 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 我师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 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八则以后,你一定收获 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 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被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副词,更 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⑥比喻君子美 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 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 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 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淸,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 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 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 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2)菊——“花之隐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3)莲一—“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 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 严不可亵渎。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 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 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 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比喻君子美 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 花之 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三、回答问题: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 气节。 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 逐利世风的厌恶。 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 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 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 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 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 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 严不可亵渎。 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 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 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 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 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文学常识: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 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岩叠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 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潭,深绝巘多生怪柏:巘山峰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良:的 确,实在。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晴初霜旦:早晨 林 寒涧肃:寂静。属引凄异:属,(zh)连续。∥引:延长。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 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湍:急流。三 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 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绝巘(山峰):极阻绝:断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通假字: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⑦)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 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 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 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
六、开放性试题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 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三、《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 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岩叠嶂: 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 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 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潭,深 绝巘多生怪柏:巘 山峰 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 确,实在。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 寒涧肃:寂静。属引凄异:属 ,(zhǔ)连续。//引:延长。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 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 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 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 绝巘 (山峰): 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通假字:阙;同“缺”, 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 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 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 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2003 年 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 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 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 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 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①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 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