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优化测控 11邓稼先 、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开拓() 难堪 选聘 罗布泊() 筹()划 奠()基 颤()抖 彷()徨() 妇孺 )皆知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元xun() yin()育 草ku( Zhi 仰mu 3.解释下列词语 层马截家 出革然喻歌芒 不裹不户可 4简答 在“我不能走”一段文字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5在下段文字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 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 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 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 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 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 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 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课文优化测控 11 邓稼先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可歌可泣.( ) 开拓.( ) 难堪.( ) 选聘.( ) 罗布泊.( ) 筹.( )划 奠.( )基 颤.( )抖 彷.( )徨.( ) 妇孺.( )皆知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shǔ( )名 元xūn( ) yùn( )育 yáo( )言 pénɡ( )断 草kū( ) qiān( )字 zhì( )友 仰 mù( ) 3.解释下列词语。 ①层出不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马革裹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截然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家喻户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可歌可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锋芒毕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在“我不能走”一段文字中,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5.在下段文字的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 )粗估( )参数的时候( )要有物理直觉( )昼夜不断地筹划 计算时( )要有数学见地( )决定方案时( )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 断( )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 字的时候( )手有没有颤抖(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 1924 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 1945 年自 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 年到 1950 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 乘船回国,1950 年 10 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 年 8 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 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 28 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 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 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 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 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 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 的友谊,亲如兄弟 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 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 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 人,奧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 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一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奧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 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 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 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 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 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 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 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 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 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 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 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 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 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 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 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 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 的新生日子! 1967 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 年 8 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 3 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 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 年 5 月邓稼 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 月 29 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 年到 1937 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 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 年 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 年到 1966 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 17 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 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 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 5 个 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 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 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 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 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 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 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 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 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 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 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 1967 年 6 月成功地制成了 氢弹。 1971 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 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 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 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 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民族感情?友情? 1971 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 22 年的稼先。在那以 前,也就是 1964 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 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 年 3 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
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 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 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 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 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 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 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6.“两弹元勋”一节文字中,列举了许多时间及这期间邓稼先的主要经历,根据你的 解说说列举这些有何作用? 7你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来历吗?请你谈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8联系生活你能列举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例子吗?请你详细谈谈好吗?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奧本海默对比着写? 10.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对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 的作风?请说说你的理由。 1l你认为“他说他觉得没有”一句中“觉得”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邓稼先为什么对于“谣言”仍然亲自调查清楚,你认为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13.你认为杨振宁流泪是因为友情,还是因为民族感情? 写作 14给自己熟悉的人写一篇简短的传记,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课文优化测控 11邓稼先 1. qi tuo k an pin po chou dian chanpang huang r u 2.署勋孕谣蓬枯签挚慕 3①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②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③形 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划然分明的样子。④家家户户都知道。⑤形容事迹英 勇悲壮,感人极深。⑥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锋芒,刀剑等的刃口和尖端 4.描写了罗布泊环境的恶劣,突出了邓稼先为了中国的国防事业,在这样的凶险环境 中努力工作而不动摇的崇高品质。 、6突出他为中国国防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爱国精神 7诸葛亮小心翼翼,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才停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 敬、谨慎。瘁,劳累。已,停止 8周恩来一生为党为人民,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危难之中忍辱负重,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突出说明邓稼先是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喜欢邓稼先,做人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邓稼先的作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
工程,(寒春曾于 40 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试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 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1971 年 8 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 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 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 年 8 月 16 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 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 除了最早于 1959 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 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6.“两弹元勋”一节文字中,列举了许多时间及这期间邓稼先的主要经历,根据你的 理解说说列举这些有何作用? 7.你知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来历吗?请你谈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8.联系生活你能列举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例子吗?请你详细谈谈好吗? 9.你认为作者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10.人的性格是各不相同的。对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你更喜欢谁 的作风?请说说你的理由。 11.你认为“他说他觉得没有”一句中“觉得”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2.邓稼先为什么对于“谣言”仍然亲自调查清楚,你认为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 13.你认为杨振宁流泪是因为友情,还是因为民族感情? 三、写作 14.给自己熟悉的人写一篇简短的传记,30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课文优化测控 11 邓稼先 一、1.qì tuò kān pìn pō chóu diàn chànpánɡ huánɡ rú 2.署 勋 孕 谣 蓬 枯 签 挚 慕 3.①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②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沙场。③形 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划然分明的样子。④家家户户都知道。⑤形容事迹英 勇悲壮,感人极深。⑥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锋芒,刀剑等的刃口和尖端。 4.描写了罗布泊环境的恶劣,突出了邓稼先为了中国的国防事业,在这样的凶险环境 中努力工作而不动摇的崇高品质。 5.“”,;,;,。。,? 二、6.突出他为中国国防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的爱国精神。 7.诸葛亮 小心翼翼,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才停止。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 敬、谨慎。瘁,劳累。已,停止。 8.周恩来 一生为党为人民,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危难之中忍辱负重,做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突出说明邓稼先是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10.喜欢邓稼先,做人就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邓稼先的作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
表现。喜欢奥本海默,做人应该善于张扬自我,表现自己。 11.不能,去掉就成了肯定,语气变了 12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3.当杨振宁得知是中国人独自完成的时候,他既为朋友而自豪,他的流泪,更是强 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的、21思路指导: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要注意以时间为脉络,并凸现人生 大事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弥()高 硕()果 校()补 赫()然 迭 起 )越 澎()湃() 锲()而不舍 炯()炯目光 沥()尽心血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潜()心贯注 兀()兀穷年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k ang( 淋漓 气冲d6u()牛 e()而不舍 1i()尽心血 jong()乎不同 shuo()果 无xid()及此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气冲斗牛: ②迥乎不同 ③锲而不舍 ④兀兀穷年 4选词填空,并说说理由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 (看顾谈窥)园,足不下楼。 理由 5用下列词语造句 而 不 舍 迥 乎 不 慨 潜 贯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表现。喜欢奥本海默,做人应该善于张扬自我,表现自己。 11.不能,去掉就成了肯定,语气变了。 12.实事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13.当杨振宁得知是中国人独自完成的时候,他既为朋友而自豪,他的流泪,更是强 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三、21.思路指导:不同于一般记叙文的写法,要注意以时间为脉络,并凸现人生 中的大事。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加点的字注音。 弥.( )高 硕.( )果 校.( )补 赫.( )然 迭.( )起 卓.( )越 澎.( )湃.( ) 锲.( )而不舍 炯.( )炯目光 沥.( )尽心血 目不窥.( )园 迥.( )乎不同 潜.( )心贯注 兀.( )兀穷年 2.你能根据拼音填写出相应的汉字吗? shuāi( )微 kānɡ( )kǎi( )淋漓 气冲 dǒu( )牛 qiè( )而不舍 lì( )尽心血 jiǒnɡ( )乎不同 shuò( )果 无xiá( )及此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气冲斗牛: ②迥乎不同: ③锲而不舍: ④兀兀穷年: 4.选词填空,并说说理由。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________(看 顾 谈 窥)园,足不下楼。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锲而不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迥 乎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慷慨淋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潜心贯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 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 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 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 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 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 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 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 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 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 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一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 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 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 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 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 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 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你认为“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中“深刻印象”指的是什么? 7请你谈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什么? 8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在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 9你知道“目不窥园”的来历吗?请你联系课文说说它在这儿的作用。 10.“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 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 用意?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 30 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 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 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 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 年到 1932 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 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 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 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 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 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 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 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 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 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 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 价的。 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 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 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 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6.你认为“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一句中“深刻印象”指的是什么? 7.请你谈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中“之”指代什么? 8.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闻一多先生在钻研古代典籍时的情形。 9.你知道“目不窥园”的来历吗?请你联系课文说说它在这儿的作用。 10.“一月不梳头”出自杜甫诗句“百年深得醉,一月不梳头”,说明杜甫奔波一生, 难得在成都草堂有较安定的生活,故疏懒得一月不梳头。你认为文中用这个典故,有何 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