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画家谢洛夫、伊凡洛夫等所作的人体解剖图,以及更广泛流传我国的不少西 欧雕塑家所作的人体解剖雕塑,都为普及人体造型结构,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出示达·芬奇比例图、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 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人体解剖学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的研究上有较 大的发展。 随着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动,近二十年来,一些新兴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被广 泛采用,使解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执行“百 家争鸣”繁荣科学技术的方针,解剖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的进步,其间虽经 “文革”十年的停滞和倒退,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米,拨乱反正,执行尊重 科学、尊重人才的政策,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 美术和解剖学工作者开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使艺 用人体解剖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我国,“解剖”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上。《黄帝内 经》(灵枢·经脉第十三)里有这样一节:“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 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在该书《灵枢·骨度第十四》中还有关于比例的论 述“黄帝日: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 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发所复者颅至顶尺二寸,发以下至顾 长一尺,君子终折.” 我国宋代画家李嵩也曾绘过一幅《骷髅幻戏图》,这说明我国古代画家对人 体结构也曾有过思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画家对人体解剖没有深入直观的研究, 所绘骷髅只是画家对人体骨骼的一种推测而己。 (出示李嵩《骷髅幻戏图》) 我国在造型艺术领域,有关人体结构的论述,在古代的画论及民间艺人的操 作中也有所总结,且留下不少言简意赅的造型口诀。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 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 八格一一田、由、国、用、目、甲、风、申”,等等。当然,亦不得不承认,我 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从根本上限制了对人体结构的科研,真正全面系统的研究、 总结与介绍人体结构的理论,则始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著作方面,在我国首
罗斯画家谢洛夫、伊凡洛夫等所作的人体解剖图,以及更广泛流传我国的不少西 欧雕塑家所作的人体解剖雕塑,都为普及人体造型结构,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 (出示达·芬奇比例图、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的作品) 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人体解剖学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的研究上有较 大的发展。 随着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动,近二十年来,一些新兴技术在形态学研究中被广 泛采用,使解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执行“百 家争鸣”繁荣科学技术的方针,解剖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的进步,其间虽经 “文革”十年的停滞和倒退,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执行尊重 科学、尊重人才的政策,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 美术和解剖学工作者开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使艺 用人体解剖学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我国,“解剖”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上。《黄帝内 经》(灵枢·经脉第十三)里有这样一节:“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 循切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 血之清浊.皆有大数。”在该书《灵枢·骨度第十四》中还有关于比例的论 述“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 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发所复者颅至顶尺二寸,发以下至颐 长一尺,君子终折.” 我国宋代画家李嵩也曾绘过一幅《骷髅幻戏图》,这说明我国古代画家对人 体结构也曾有过思考,但由于时代的局限,画家对人体解剖没有深入直观的研究, 所绘骷髅只是画家对人体骨骼的一种推测而已。 (出示李嵩《骷髅幻戏图》) 我国在造型艺术领域,有关人体结构的论述,在古代的画论及民间艺人的操 作中也有所总结,且留下不少言简意赅的造型口诀。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 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 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等等。当然,亦不得不承认,我 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从根本上限制了对人体结构的科研,真正全面系统的研究、 总结与介绍人体结构的理论,则始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著作方面,在我国首
创成书,当推姜丹书先生1929年所著的《艺用解剖学》。此书于1930年由商务 印书馆出版问世。此后姜先生又据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又再度编著了《艺用解剖三十八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姜先生的这 部著作,可谓资料翔实,阐述细腻,且论理科学,自成体系,颇具民族特色。是 我国美术技法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之一。1957年由文金扬先生编著的《艺用人 体解剖学》(朝花美术出版社),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高等院系中, 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本书文字简练、图谱规范,且图例按解剖图谱、人体、着衣 等三者之间加以比照,这对推进我国人体造型艺术的技法与理论,有着可贵的贡 献。 20世纪70年代初,由高照主编,方增先、陈聿强等以“浙江美术 学院教材编写组”名义编著(绘)的《艺用人体结构》,先交浙江人民出版社出 版,继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版发行的《人体结构》一书,近0年来,发行量 累计百万。该书图文并重,深入浅出。其间,特别强调了技法理论的实践性,受 到了全国学者的广泛欢迎,且得到了我国美术技法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公认,并 成为不少现代中青年美术家当年学习美术的启蒙读物。应该特别指出,该书主要 是以我国著名美术技法理论家、油画家、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本书主编的导师黄 觉寺先生的学术体系为纲,再以编著者们的实践经验,以及广采博取古今中外各 家之长,厚积薄发而成。黄觉寺(1901-1988)江苏吴江县人,1935年至1937 年留学法国,考察西方美术,崇尚写实画风,著有《素描画述要》等。20世纪 60年代初曾编写《美术用人体解剖学》。黄先生是我国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的开拓 者之一 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言简意赅地向学者 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 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在我国,有关人体结构的译著方面,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美国佐 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中文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后, 更先后出版了不少国外有关艺用人体解剖方面的研究资料与著作。20世纪50年 代初期有李景凯先生编译的《艺用解剖学》(兴华书局)。其特点诚如该书绪言中 所言:“完全用图画表现,尽量减少文字。”由于图谱准确简约,内容详尽有序
创成书,当推姜丹书先生 1929 年所著的《艺用解剖学》。此书于 1930 年由商务 印书馆出版问世。此后姜先生又据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又再度编著了《艺用解剖三十八讲》,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姜先生的这 部著作,可谓资料翔实,阐述细腻,且论理科学,自成体系,颇具民族特色。是 我国美术技法基础理论的权威著作之一。1957 年由文金扬先生编著的《艺用人 体解剖学》(朝花美术出版社),流行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各高等院系中, 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本书文字简练、图谱规范,且图例按解剖图谱、人体、着衣 等三者之间加以比照,这对推进我国人体造型艺术的技法与理论,有着可贵的贡 献。 20 世纪 70 年代初,由高照主编,方增先、陈聿强等以“浙江美术 学院教材编写组”名义编著(绘)的《艺用人体结构》,先交浙江人民出版社出 版,继而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改版发行的《人体结构》一书,近 30 年来,发行量 累计百万。该书图文并重,深入浅出。其间,特别强调了技法理论的实践性,受 到了全国学者的广泛欢迎,且得到了我国美术技法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公认,并 成为不少现代中青年美术家当年学习美术的启蒙读物。应该特别指出,该书主要 是以我国著名美术技法理论家、油画家、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本书主编的导师黄 觉寺先生的学术体系为纲,再以编著者们的实践经验,以及广采博取古今中外各 家之长,厚积薄发而成。黄觉寺(1901-1988)江苏吴江县人,1935 年至 1937 年留学法国,考察西方美术,崇尚写实画风,著有《素描画述要》等。20 世纪 60 年代初曾编写《美术用人体解剖学》。黄先生是我国现代美术技法理论的开拓 者之一。 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言简意赅地向学者 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 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在我国,有关人体结构的译著方面,20 世纪以来,特别是 50 年代美国佐 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中文版(人民美术出版社)以后, 更先后出版了不少国外有关艺用人体解剖方面的研究资料与著作。20 世纪 50 年 代初期有李景凯先生编译的《艺用解剖学》(兴华书局)。其特点诚如该书绪言中 所言:“完全用图画表现,尽量减少文字。”由于图谱准确简约,内容详尽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