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来源:南报网 01.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 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不 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 从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他从不惊 扰生命的安宁: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 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大师对自 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 宁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以保护动物的之名将其圈养,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 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这些生物的环境、安宁的破坏 我们总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会 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 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正如柴静所说:“闪光灯伤害了他 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 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 命最深沉的尊重。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真 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 万物自在,和谐相依。 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02.放下纱幔 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有的美丽杜绝尘世,纱幔覆面。对待这种美 丽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纱幔,不要惊扰他们 古书中提及的田野山村,风景秀丽,绿水环绕。有的村落乐意与外人接触,自我 发展,最终成为集市都邑。有的却对外人的欣赏抱着无所谓,甚至躲避的态度, 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可见,不是所有 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源中人,但桃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桃园之美不仅在其风光美,还 在其宁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远离了外界的乱世纷争、苛捐杂税,桃源人 平静安然地度过了数百年。外界初见桃园,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 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再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
2013 年高考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 来源:南报网 01.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 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不 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 从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他从不惊 扰生命的安宁: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 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大师对自 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 宁。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以保护动物的之名将其圈养,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 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这些生物的环境、安宁的破坏。 我们总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会 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 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正如柴静所说:“闪光灯伤害了他 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 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 命最深沉的尊重。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真 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 万物自在,和谐相依。 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02.放下纱幔 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有的美丽杜绝尘世,纱幔覆面。对待这种美 丽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纱幔,不要惊扰他们。 古书中提及的田野山村,风景秀丽,绿水环绕。有的村落乐意与外人接触,自我 发展,最终成为集市都邑。有的却对外人的欣赏抱着无所谓,甚至躲避的态度, 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可见,不是所有 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源中人,但桃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桃园之美不仅在其风光美,还 在其宁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远离了外界的乱世纷争、苛捐杂税,桃源人 平静安然地度过了数百年。外界初见桃园,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 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再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
野火呢?欲望伴随着对美丽的窥视而来,没有谁能控制。哪里有欲望,哪里就会 有攫取和破坏,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我们领受得不少了。 退一步说,即使外界对绝尘之美的干扰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大,美丽本身就真的 那么在乎世人的欣赏?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生前却不为人知。不是才 韪凉于世,而是他根本没有借文名显赫的欲望。在死前他还曾嘱托遗产执行人焚 毁其书稿,其态度可见一斑。故而,我们为自己四处找寻美丽所编造的借口—一 所谓“美丽等待我们发现”,并不总能成立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己 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为千里马 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 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四处开发旅游胜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等一 系列生态问题。所谓赏人间胜景,不过是对自然的窃取。自然风景如若同蝴蝶 般有灵,应当也会躲到世界深处去吧。 绝尘之美不应受惊扰。若无意间见其美貌,明智者应放下纱幔,让这份美丽安然 静处 03.守之本,达之谐 壁有明烛,彩蝶不栖。 探险者们本无心惊扰,却因随意之举,将蝴蝶迫入山洞深处。缘何? 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状态,是谓之本色。自然经累世更迭,如一远古贤者,修身 行吟至今,道已有成。一种经岁月积淀的状态会构成一种稳定,一种经时间拷问 的秩序会成就一种和谐。而人为的介入与改变,会打破这样一种平衡。洞壁几烛 且让彩蝶不能安栖,更遑论三峡大坝之类的浩大工程。黄河已成地上悬河,洞庭 万顷碧波亦成往事。曾经的山水明镜,而今不过一句笑谈。 本色已破,何美之有?只是人类似乎忘了,自己也同样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环。地 震台风仍频,PM2.5超标,空洞的大气,燥热的地球……这是人类不安于本分, 不守护自然本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然而,千百年前的地球,亦是有泊船渔歌,山鸟乐人的美景的。又是什么,使当 今的人们,只在钢筋混凝土的巨兽中,看着账头不断增长的数字就能心满意 足? 究其根本,人类在打破自然本色之前,早已失却了心的本色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心的固有状态,心的本色。 善,不仅是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更是与己为善。别让欲望遮蔽了双眼,别让 物质拖累了梦想,别让利益埋没了本心。 现代人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而放弃了对伟大精神的崇敬和追逐,忘记了 对本色的维持。 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时,黄佐临先生叹了句“可惜”。秋雨懂得,校长 已近“政界”,一个文人若是接近了外物的繁杂,便再难回归本色,回归文化的 本位与生命的真实。故他只是整顿了“文革”以来的不良风气,在强调以本色育 人后辞职从文。守护本色,是此间的抛却,更是秋雨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教 会更多人坚守本色而不随波逐流
野火呢?欲望伴随着对美丽的窥视而来,没有谁能控制。哪里有欲望,哪里就会 有攫取和破坏,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我们领受得不少了。 退一步说,即使外界对绝尘之美的干扰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大,美丽本身就真的 那么在乎世人的欣赏?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生前却不为人知。不是才 韪凉于世,而是他根本没有借文名显赫的欲望。在死前他还曾嘱托遗产执行人焚 毁其书稿,其态度可见一斑。故而,我们为自己四处找寻美丽所编造的借口—— 所谓“美丽等待我们发现”,并不总能成立。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 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为千里马 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 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四处开发旅游胜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等一 系列生态问题。所谓赏人间胜景,不过是对自然的窃取。自然风景如若同蝴蝶一 般有灵,应当也会躲到世界深处去吧。 绝尘之美不应受惊扰。若无意间见其美貌,明智者应放下纱幔,让这份美丽安然 静处。 03.守之本,达之谐 壁有明烛,彩蝶不栖。 探险者们本无心惊扰,却因随意之举,将蝴蝶迫入山洞深处。缘何? 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状态,是谓之本色。自然经累世更迭,如一远古贤者,修身 行吟至今,道已有成。一种经岁月积淀的状态会构成一种稳定,一种经时间拷问 的秩序会成就一种和谐。而人为的介入与改变,会打破这样一种平衡。洞壁几烛 且让彩蝶不能安栖,更遑论三峡大坝之类的浩大工程。黄河已成地上悬河,洞庭 万顷碧波亦成往事。曾经的山水明镜,而今不过一句笑谈。 本色已破,何美之有?只是人类似乎忘了,自己也同样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环。地 震台风仍频,PM 2.5 超标,空洞的大气,燥热的地球……这是人类不安于本分, 不守护自然本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然而,千百年前的地球,亦是有泊船渔歌,山鸟乐人的美景的。又是什么,使当 今的人们,只在钢筋混凝土的巨兽中,看着账头不断增长的数字就能心满意 足? 究其根本,人类在打破自然本色之前,早已失却了心的本色。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心的固有状态,心的本色。 善,不仅是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更是与己为善。别让欲望遮蔽了双眼,别让 物质拖累了梦想,别让利益埋没了本心。 现代人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而放弃了对伟大精神的崇敬和追逐,忘记了 对本色的维持。 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时,黄佐临先生叹了句“可惜”。秋雨懂得,校长 已近“政界”,一个文人若是接近了外物的繁杂,便再难回归本色,回归文化的 本位与生命的真实。故他只是整顿了“文革”以来的不良风气,在强调以本色育 人后辞职从文。守护本色,是此间的抛却,更是秋雨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教 会更多人坚守本色而不随波逐流
守本者当如是。守得本色不变化,更能入世以本色救世。人们需要的正是守住本 心的教育,使精神丰满,才有更为自觉的意识与认知,去守护自然的本色,去达 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守本的智慧。守之本,达之谐 04.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 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 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 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 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 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 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 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 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 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 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 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 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 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 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 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05.热爱自然,留有尊重空间 简媜说:“人来到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寄居。”我们与这世间的万千 生灵,在这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不过皆为沧海一粟,全无高下之分
守本者当如是。守得本色不变化,更能入世以本色救世。人们需要的正是守住本 心的教育,使精神丰满,才有更为自觉的意识与认知,去守护自然的本色,去达 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守本的智慧。守之本,达之谐。 04.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 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 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 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 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 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 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 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 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 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 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 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 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 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 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 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05.热爱自然,留有尊重空间 简嫃说:“人来到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寄居。”我们与这世间的万千 生灵,在这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不过皆为沧海一粟,全无高下之分
人与世间性灵既皆为独立个体,便当互敬互畏,留有尊重、自由呼吸的空间。生 灵是多么纤弱敏感呵,纵使人类屏住呼吸,放轻脚步,但那些小小的蜡烛所携带 来的人的气息,终究是令那些美丽的蝴蝶悄悄飞走了 席慕容曾在书中写到,一次与友人漫步冬林,却在进林之前被友人叮嘱要轻声细 语,万不可惊扰了那些酣睡的冬树。林中之树静静伫立,寂静,安然,腰间围裹 着粗绳制成的“冬衣”,在这和煦的冬日暖阳普照之下,恰似恬然而睡。而林中 工人皆是一副敛声屏气的谨慎模样,唯恐惊扰了它们。席慕容对此颇有感触。她 说,人与自然的互敬互重,是最和谐美丽的图景 真正的热爱,不应以企图占有、掌控甚至改变为表现形式。真正的热爱,是怀有 颗谦卑、平等的敬畏之心,任那些自在之物,可以坦荡荡背负天地、面朝青云、 自由呼吸,在和煦的阳光之下尽态极妍 位建筑学家在谈及古建筑的保护时曾说:“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糟蹋改变它, 也不是修治供奉它,而是自在坦荡地以其本色伫立在那儿。”我想,这对于我们 敬畏、保护自然亦是适用的 所谓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已然导致了种种毁林开荒的结果,而那些企图以“人 类智慧”所行的保护自然之法,亦是不可取。真正的敬畏保护,便是不以一己之 私妄图改变什么,任其自在而处,翩翩起舞,岂不最好? 或许我们也应学梭罗一般,自在坦荡,与我们的瓦尔登湖比邻而居,日出而行, 日落而归,看着天边云卷云舒,而非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自然,非得那湾湖水如 自来水一般洁净无瑕才罢休。这种控制,是一种不尊重,违背了我们人世间行走 的目的 留有尊重的空间,是平等、博大之心的体现,亦是真正的热爱。 莫让那些美丽的蝴蝶远飞。退一步,世界海阔天空,和谐动人… 06.吹灭那支蜡烛 人们从不停止对美的追求,有的人尽其一生追逐着美,渴望成为历史性一刻的唯 见证者,他们得到了掌声和鲜花,但是当美暴露在灯光之下时,它便不再是美 了 正是这样的刻意追寻让美无处躲避。山洞中的探险家在蝴蝶看来是入侵者,他们 点亮了这个洞穴,“肆无忌惮”地欣赏着他们眼中的美,却不知道他们忽视的细 小动作对于蝴蝶来说是怎样的伤害。它们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而最终 必会无处可退,那该是怎样的悲哀。 俗话说,爱,便是成全。爱一个人,便是要看着他幸福,哪怕陪在他身边的人不 是你。我们作为美的爱慕者,或许也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才是真的爱。然 而观诸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捧已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最美妈妈”、“最 美司机”泛滥成灾,而各大媒体也恨不得将这些人的所有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还 记得一个女孩帮一位流浪汉撑伞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本身是一件治愈人 心灵的美事,但图片传开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了。各大新闻平台的记者争相去 采访,殊不知这对于女孩是多大的困扰。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会累会倦,可能 日后她只敢将慈善藏在心中了吧。不得不说,这是对美的一种无形的伤害。 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 掘出来,便会蜂拥而至。但是仔细想来,那些拥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们该做 的。他们没有成为无情的旁观者,而是伸出了手给予了别人关爱与力量,人性在 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人与世间性灵既皆为独立个体,便当互敬互畏,留有尊重、自由呼吸的空间。生 灵是多么纤弱敏感呵,纵使人类屏住呼吸,放轻脚步,但那些小小的蜡烛所携带 来的人的气息,终究是令那些美丽的蝴蝶悄悄飞走了。 席慕容曾在书中写到,一次与友人漫步冬林,却在进林之前被友人叮嘱要轻声细 语,万不可惊扰了那些酣睡的冬树。林中之树静静伫立,寂静,安然,腰间围裹 着粗绳制成的“冬衣”,在这和煦的冬日暖阳普照之下,恰似恬然而睡。而林中 工人皆是一副敛声屏气的谨慎模样,唯恐惊扰了它们。席慕容对此颇有感触。她 说,人与自然的互敬互重,是最和谐美丽的图景。 真正的热爱,不应以企图占有、掌控甚至改变为表现形式。真正的热爱,是怀有 一颗谦卑、平等的敬畏之心,任那些自在之物,可以坦荡荡背负天地、面朝青云、 自由呼吸,在和煦的阳光之下尽态极妍。 一位建筑学家在谈及古建筑的保护时曾说:“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糟蹋改变它, 也不是修治供奉它,而是自在坦荡地以其本色伫立在那儿。”我想,这对于我们 敬畏、保护自然亦是适用的。 所谓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已然导致了种种毁林开荒的结果,而那些企图以“人 类智慧”所行的保护自然之法,亦是不可取。真正的敬畏保护,便是不以一己之 私妄图改变什么,任其自在而处,翩翩起舞,岂不最好? 或许我们也应学梭罗一般,自在坦荡,与我们的瓦尔登湖比邻而居,日出而行, 日落而归,看着天边云卷云舒,而非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自然,非得那湾湖水如 自来水一般洁净无瑕才罢休。这种控制,是一种不尊重,违背了我们人世间行走 的目的。 留有尊重的空间,是平等、博大之心的体现,亦是真正的热爱。 莫让那些美丽的蝴蝶远飞。退一步,世界海阔天空,和谐动人…… 06.吹灭那支蜡烛 人们从不停止对美的追求,有的人尽其一生追逐着美,渴望成为历史性一刻的唯 一见证者,他们得到了掌声和鲜花,但是当美暴露在灯光之下时,它便不再是美 了。 正是这样的刻意追寻让美无处躲避。山洞中的探险家在蝴蝶看来是入侵者,他们 点亮了这个洞穴,“肆无忌惮”地欣赏着他们眼中的美,却不知道他们忽视的细 小动作对于蝴蝶来说是怎样的伤害。它们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而最终 必会无处可退,那该是怎样的悲哀。 俗话说,爱,便是成全。爱一个人,便是要看着他幸福,哪怕陪在他身边的人不 是你。我们作为美的爱慕者,或许也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才是真的爱。然 而观诸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捧已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最美妈妈”、“最 美司机”泛滥成灾,而各大媒体也恨不得将这些人的所有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还 记得一个女孩帮一位流浪汉撑伞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本身是一件治愈人 心灵的美事,但图片传开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了。各大新闻平台的记者争相去 采访,殊不知这对于女孩是多大的困扰。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会累会倦,可能 日后她只敢将慈善藏在心中了吧。不得不说,这是对美的一种无形的伤害。 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 掘出来,便会蜂拥而至。但是仔细想来,那些拥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们该做 的。他们没有成为无情的旁观者,而是伸出了手给予了别人关爱与力量,人性在 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想,真正需要反思与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明白值得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 谁。重新拾起自己被遗忘的灵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满起来、美丽起来吧!由 心到身,由内而外 吹灭那支蜡烛,点亮心中的灯火,蝴蝶会飞出洞穴与你相伴,世界会因你而精彩。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扬子晚报》版高考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一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 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 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 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 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 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评阅者按 今年江苏髙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十多年 未采用这种题型,高中师生多有“陌生”之感。我省中语界,应重温并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 现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 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 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 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在此前提下,重点 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的“给材料议论文”,不满足于“解说”材料,不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 来“例证”某一“含义”;而是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 问几个“为什么”。须知,“材料”只是“起跑器”,凭借“起跑器”发力之后, 就得走自己的路,层层深入或变换视角,努力阐明自己认定的“道理”,决不“以 例代证”。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严重关注的课题,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 不会说理的局面。 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 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 考查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采 最好联系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人以亲近之感。一般说来,写记叙 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 绩。这话讲了多年,但应者寥寥,今年再郑重申明一次!同行们皆知,议论文可 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 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我省语文教师队伍具有这种耐心和 爱 定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锦上添花 现公布数篇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今后教与学的参考。为了启发“教研”,我们不 再对每篇作文进行“点评
我想,真正需要反思与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明白值得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 谁。重新拾起自己被遗忘的灵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满起来、美丽起来吧!由 心到身,由内而外。 吹灭那支蜡烛,点亮心中的灯火,蝴蝶会飞出洞穴与你相伴,世界会因你而精彩。 2013 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扬子晚报》版高考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 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 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 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 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 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 800 字 评阅者按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十多年 未采用这种题型,高中师生多有“陌生”之感。我省中语界,应重温并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 现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 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 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 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在此前提下,重点 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的“给材料议论文”,不满足于“解说”材料,不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 来“例证”某一“含义”;而是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 问几个“为什么”。须知,“材料”只是“起跑器”,凭借“起跑器”发力之后, 就得走自己的路,层层深入或变换视角,努力阐明自己认定的“道理”,决不“以 例代证”。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严重关注的课题,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 不会说理的局面。 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 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 考查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采。 最好联系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人以亲近之感。一般说来,写记叙 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 绩。这话讲了多年,但应者寥寥,今年再郑重申明一次!同行们皆知,议论文可 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 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我省语文教师队伍具有这种耐心和 爱心,一定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锦上添花! 现公布数篇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今后教与学的参考。为了启发“教研”,我们不 再对每篇作文进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