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的建立和信任感的增加,大家的合作也不断扩大。这种自我完善过程不需要正式的 法律框架和组织背景。在发展中国家,法律制度不健全,这种社会制度占主导地位。 第二,贸易也可以借助信念或思想体系达成。卖水果的人不将坏水果卖给过路 人,因为“这样做不对”。一个国家可能不提高关税或限制资本流动,因为“就是 不应该这么做”。这么做的理由可能已经成为他们信念的一部分。他们可能害怕如 果他们不遵守模范行为准则,他们就会被某些社会群体排斥,这些社会群体可能是 部落、社会阶层、宗教组织、民族或者是“国际社会”。不管他们来自何方,广为 认同的行为准则都会对参与交易的各方产生约束力,让大家真诚合作。 重复交往和社会准则这两种社会制度在本地市场和小规模交易的情况下非常管 用,这时候人们的流动性不高,参与交易的货物和服务都是简单的、标准化的,而 且不需要长途运输。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地域流动性增加,清晰、全面的法规以 及是否有法必依变得至关重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富起来的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正 式的社会制度来对市场进行治理:为国防和基础建设等公共职能筹集资金的税收制 度,确立和保护财产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强制合同双方履行职责的法庭,惩罚违法 乱纪者的警察部队,设计和管理经济法规的官僚体系,保证货币和财政稳定的央行 等。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这就是第三方执法的社会制度。游戏规则由正式的政府 机构强制执行。你缴税是因为你想要更好的道路和学校,但是我怀疑如果没有税务 员的监督,你会少缴很多。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同社会的政府规模,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 经济越发达,政府消费的资源在总消费中占的比例就越大。发达的经济才会有强大 的政府,贫困的国家不会有强大的政府。政府规模和人均收人之间的关联度非常 高。和贫困国家相比,富裕国家的市场运作更流畅,政府规模更大。你可能会觉得 这有些奇怪,但前面的讨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有稳固的政府机构做后 盾,市场才能发展完善,以最高的效率创造财富。市场和政府是互补的,它们不能 互相取代。 12
第1章 全球化的迷思 贸易和政府 几年前,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现代社会里,政府几乎无所不在。在这种 情况下,我和其他很多社会科学家一样,都情不自禁地对它着了迷。有一天,我坐 在办公室里,陷人入了这样的沉思:虽然保守派政客不断疾呼要建立“小政府”,但 是为什么真正要将政府变小却那么难?这时,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家大卫·卡梅伦 (David Cameron)的一篇文章正好摊开在我桌上。 卡梅伦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公共 部门扩张得这么快?卡梅伦的研究重点是1945年以后的现象,但是这个潮流开始 的时间可比这早得多。1870年前后,发达国家的政府开支大概占总开支的11%; 1920年,这个比率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20%;1960年,比率升到了28%;到 卡梅伦做这个研究的时候,这个比率是40%,而且还在继续上升。各国的上升速 度不一样。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比率低于35%)的比瑞典和荷兰(比率在 55%~60%)的要小很多,大多数欧洲国家居于两者之间。卡梅伦想知道造成这个 差别的原因。 他研究了18个发达国家,得出来的结论是: 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国际贺易的开放程度。在国际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 国家,政府的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对某些国家的影响小一些,其中的原因 可能是它们自身经济规模很大,或者是它们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距离较远。 刚刚提到的政府小的国家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美国、日本和溴大利亚。 小的经济体离贸易伙伴近,国际贺易规模相对较大,政府部门规模也相对 较大,比如瑞典和荷兰。 认为市场只有在政府撒手不管的情况下才会繁荣的观点很有问题。我早就知道 国家越发达,它的政府规模就越大,但是卡梅伦的观点跟这个还不一样,他认为: 在同样宫裕的国家,政府部门规模的大小是由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决定的。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对卡梅伦的观点将信将疑。经济学家一般都多疑,在面对 13
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其他学科有统计数据的研究成果时,疑心更重。我对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是:这不 对吧。样本数目太小了,只有18个国家。政府大小应该是限国家大小的关系更为 密切,跟国际贸易的相对规模的关联度应该不那么高。还有很多影响政府规模的因 素,这篇文章都没有考虑到。还有其他令我心存疑问的地方。 我决定亲自核实一下。我下载了一些数据,研究政府规模和经济开放之间到底 有什么关系。我先看的是卡梅伦重点研究的发达国家。我用不同的数据来源,不同 时间段的数据进行研究,让我吃惊的是,我得出的结论竟然和卡梅伦的不谋而合。 然后,我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能找到相关数据的100多个国家都看了, 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的。最后,我想通过控制各种因素来推翻这个结论,我想到的 因素有国家大小、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收人水平、城市化程度等。不管我怎样摆 布这些数据,我得出的结论都是:一个国家的政府规模和它的对外贸男规模成强烈 的正比。这个关联度从何而来?可能的答案很多,但都经不起我的推敲。最后,社 会保险似乎是最合理的解释。当国际经济变化对本国经济影响很大时,人们要求政 府对由此带来的风险进行补偿。应此要求,政府就要建立更大的杜会安全网,安全 网可以是社会保障制度或者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机会(贫困国家通常会采用后 者)。这个结论和卡梅伦的观点基本一致,而且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他选择的少数 几个富裕国家。我意外发现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在读研究生时根本 没有人告诉我:如果市场要发展,政府的规模也要随之扩大。 政府要扩张的原因不仅是我们需要它来维持和平和秩序,保护财产权,保证合 同有效及管理宏观经济;另一个原因是要维持市场的合法性。我们必须控制随市场 而来的风险和不安定因素,不让它们造成太大的破坏。 最近的次级债风暴及其带来的经济大衰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20世纪30年 代大萧条期间,世界经济掉进了保护主义的深渊。现在,世界经济为什么没有陷入 同样的泥潭?因为在大萧条后的几十年,现代工业社会建立了一张很大的社会安全 网,失业保障、贸易调整协助、医疗保险、家庭援助等,这使得另一形式的保护措 施一用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市场,显得既原始、粗糙又没有必要。福利社会是开放 经济的另一面。市场和政府的互补性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14
1第1章! 全球化的迷思 全球化对政府爱恨交加 现在,我们可以体会到国际贸易和本国贸易的差别有多大了。如果你、我都是 同一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就要遵守同一套法律制度,享受同一个政府提供的公共服 务。如果我们是不同国家的公民,情况就不同了。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机构可以发挥 保证和平和安全,制定和执行法律,支付我们享受的公共服务,或者保证经济稳定 的公共职能;国家之间有文化差异,远近也不尽相同,互惠互利以及社会规范等非 正式的社会制度并不能使大家有更多的合作;支持市场运作的社会制度又只适用于 本国,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制度。这样,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的成本肯 定要比本国交易高得多。 但是,还有其他因素使得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必要的上层建筑还 不是交易成本高的唯一原因。本国社会制度为了迎合本国市场需要,还经常给国际 贸易设置障碍。国内法律制度阻碍了全球化的发展。最明显的例子是:政府给国 际贸易设置了关税,政府法规还禁止国际借贷。不管这些规定在国内达到了什么 目的,比如说社会政治稳定,支持本国企业家或者只是纯粹的裙带关系,从国际贸 易的角度来看,它们都产生了交易成本。给社会安全网及其他公共职能提供资金的 税收也要求政府对国际交易有所限制,要不然那些不受拘束的专业人士或企业家就 很容易逃税。 很多国内的法规、标准的主要目的虽然不是给贸易设立关卡,却起到了阻碍过 境贸易的作用。各国货币、法律程序、银行监管法规、劳工法、食品安全标准等其 他很多方面都有差别,这些都使得国际贸易的成本提高了。 “我们很难在竞争中打败对手,”通用电气的首席行政官杰夫·伊梅尔 特在2005年抱怨道,“某个国家的监管机构,一时心血来潮改变了标准, 我们就要随之对每个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各国的监管体系 错综复杂,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运作,犹如在迷宫中摸索。” 15
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在国家内部,政府使得交易成本降低;在各国之间,政府却成了纠纷的来源。 国际市场在主权国家正式的社会制度之外运作,如果没有特别安排,市场参与 者就得不到体系的支持。各国的国界还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上,国际贸易不但跨 越地理上的国界,还跨越了社会制度的国界。国际市场缺乏一个全球性社会体系的 支持,其运作又使各国的社会体系发生冲突,这两个现象对我们理解经济全球化至 关重要。从此,我们就可以充分理解全球化面临的挑战,真正体会到它的局限性。 对这两个现象的讨论将贯穿全书。 这样看来,哈得孙湾公司及其同代人在长途贸易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那个时 期、那些生意独有的。国际贸易与本国贸易大不相同,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需要一 套为其度身定做的上层建筑。虽然特许贸易公司的垄断特权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 但是它在杜会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代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利益, 解决了当时洲际贸易独有的交易成本问题。在它的激励下,私人企业在知识、保安 措施、合同的有效执行等方面进行了投资,使得贸易能够持续进行。 当然,参与贸易的各方获利并不均等。比如说,克里族印第安人得到的价钱就 低得离谱。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公司把精力都集中到如何维持它们的垄断利润 上,对扩大贸易网越来越不感兴趣。时间长了,国家和私人企业之间的互相依赖, 对提高治理质量和经济绩效都没有好处。亚当·斯密曾经质疑这些特许垄断集团对 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到底有没有正面的贡献,他这么问是有道理的。随着斯密的理论 越来越深人人心,英国和其他主要强权废除了垄断制。但是根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 解决:怎样才能使国际贸易和金融有效、安全地进行?世界经济固有的交易成本 问题继续让商人、金融家和政客们伤透了脑筋。 全球化之谜 市场对上层建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际市场更是如此。在小社区里,每个人 ①给印第安人的条件有多苛刻可以从1676年的贸易记录略见一斑。哈得孙湾公司出口的皮毛价值 是650筋,进口到英国的价值是19000镑。就算加上运输和其他开支,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一作者注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