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直 Samuelson)向他的同行们指出,中国从全球化中得到的很可能就是美国失去的。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低收人国 家的国际贸易量虽小,却也能影响富裕国家内部的贫富不均。艾伦·布林德(A1a Blinder)曾任美联储副主席,他担心国际外包业务会扰乱美国劳动力市场,带来 前所未有的混乱。《金融时报》的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旗帜鲜 明地支持全球化,但也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深表失望。拉里·萨默斯(Lay Summers),克林顿政府的“全球化先生”,奥巴马总统的经济顾问,他对各国政府 争相放松监管的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有必要统一各国的劳工标准。 尽管这些人仅仅是担忧,并没有像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 格利茨(Joseph Stiglitz)那样对全球化进行全面的攻击,但也表明了学术界的风 气有所改变。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经济学家虽然还没有对全球化灰心,却对全 球化下一步应该往哪里走争论不休。在捍卫全球化的战争中,著名的贸易自由化 倡导者贾格迪什·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及全球化支持者彼得森国际经济研 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主任弗雷德·伯格斯滕(Fred Bergsten)都站在第一线,他们认为反对全球化的人夸大了全球化的危害,低估了 全球化的好处。但是他们俩对区域性的贸易合约却持不同意见,伯格斯滕支持,巴 格沃蒂反对,他们之间的辩论也相当炙热。 当然,我们提到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是反对全球化的。他们并不想废除全球化, 而是要在国内外建立新的机构及新的补偿机制,从而使全球化更有效,更公平,更 持久。即使他们有具体的政策提案,这些提案也有很多争议,很少得到别人的支 持。但是很明显,全球化引起的冲突已经从街头转移到了经济报刊的专栏里及主要 智囊团的讲台上。 2008年的金融海啸让世界经济陷入瘫痪状态。在此之前,学术界针对全球化 的现状是否能持续展开了讨论,大家的意见分歧就很大。今天,几乎没有人信心满 满地为全球化摇旗呐城了,取而代之的是疑问及怀疑。 7
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我们需要充满智慧的全球化 这不是全球化第一次崩溃了。早在1914年,以自由贸易和资本自由流动为标 志的金本位制不复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种种努力也不能使其重拾活力。未来 几年世界经济也会面临同样的解体吗? 这个问题并不是特别不可思议。虽然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繁荣昌盛,也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众多劳动者脱离了贫困,但它的根基浅薄。 国内市场通常建立在国内的监管及政治制度基础之上,但全球市场的基础则很薄 弱,没有全球性的反垄断权力机构,没有全球性的最后贷款人,没有全球性的社会 安全网,当然也没有全球性民主。换句话说,国际市场的弱点是管治不力,随之而 来的是不稳定、低效率,群众基础薄弱。 政府是每个国家的政府,市场却是全球性的,这就是全球化的致命弱点。要使 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小心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取得平衡。如果给予政府 的权力过大,就会出现闭关自守的贸易保护主义;如果给予市场的自由空间过大, 各国政府的支持就很少,世界经济就会不稳定。 1944年,美国、英国和其他盟国成员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度假胜地布雷 顿森林(Bretton Woods)开会,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体系,1945年后的 30年,世界经济秩序就是建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上的。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简单的多国协议,它让各国的决策者在重点关 注国内社会和就业需求的同时,也兼顾到世界贺易的复苏和繁荣。该体系 的过人之处在于它在同时达到的几个目的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它废除 了一些特别限制贸易往来措施,同时让各国政府施行独立的经济政策建立 各自的福利制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来自国外的限制很少,它们可以实 施各自选定的发展模式。国际资本流动也得到了严密的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日趋繁荣;发展中国 家的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 8
序言 由于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增加,同时1970年的石油危机又给发达国家带来 了沉重的打击,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无法维持下去。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 代,另一套更为雄心勃勃的经济议程逐渐取代了该体系。这套议程提得进一步开放 经济,深化全球一体化,努力建立所谓的“超级全球化”。新签订的贸易协议重点 不只是限制进口,还触及国内政策;国际资本市场管制被消除了;发展中国家承受 的开放其贸易和投资市场的压力日增。到头来,所以努力都只是为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学家和决策者要打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化原有的模型,但是在这个过 程中他们忽视了它成功的秘密。结果是失望接踵而来。金融全球化给世界带来的是 动荡而不是更多的投资和更快的增长。在各国内部,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水涨船高而 是贫富分化,缺乏起码的社会安全网。这期间,也有国家经济建设成果斐然,比如 说中国和印度。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国家没有采用新规则,在这场全球化 的游戏中,他们选择按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规则出牌。他们没有无条件地向外国打 开贸易和金融的大门,他们采取混合性战略,侧重于依靠政府干预来达到经济多元 化的目标。与此同时,完全按照新药方抓药的国家,比如拉丁美洲,却一蹶不振。 全球化早期的成功给后来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要给世界经济一个更为稳固的基础,我们需要了解市场和管制之间的微妙 平衡。我在这本书里提出的理论基于两个非常简单的原理。 第一个原理:市场和政府是互补的,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国希望市 场发展得更快、更好,相应的政府治理应该更多、更好。政府治理不力的 国家,市场运作一定也不好;政府管理有方的国家,市场也一定运作顿畅。 第二条原理:资本主义的模式并不是唯一的。劳动力市场、金融、企 业治理、社会福利等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同组合都能达到使经济稳定繁荣的 目的。各国很可能而且也有权利根据不同国情来做不同的选择。 这些原理虽然缺乏新鲜感,但对全球化及民主制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也 影响到两者应该同时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且理解了市场需要社会制度的治理及监管 才能顺利运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这些社会制度以什么形式出现,你 9
Globalization Paradox 全球化的悖论 得出的结论将与主流经济学家的截然不同。 更重要的是,你会明白我为什么说世界经济有三大难以同时解决的政治难题: 我们不能在追求民主和国家自主的同时追求经济全球化。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推动全 球化,我们就要放弃国家自主或民主政治。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深化民主,我们就要 在国家自主和国际经济一体化之间做出选择。如果我们希望国家更为自主,我们就 要在深化民主和进一步全球化之间做出选择。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个 难以三全的局面。 即使我们能同时推动民主和全球化,三大推题原理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全球性的 政治体系,这个政治体系的复杂性及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也不是我们在近期能建 立起来的。它要求全球性的、民主的制定法律,支持这个法律制定过程的问责制度 远比我们现有的制度复杂得多。这样的全球性民主治理是一个不切实标的幻想。我 认为,各国的需求及偏好五花八门,不可能有一套社会及法律制度能将它们全部包 容其中。无论我们制定出怎样的全球性治理体系,都只能支持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缩 小版。各国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超级全球化和民主不相容。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选择。我很清楚我要什么:民主和国家自主应该压倒超级 全球化。民主国家有保护自己国家社会制度的权利,当这种权利和世界经济的要求 发生冲突时,世界经济要让步。 你可能会认为如果是这样,全球化就完蛋了。所言差矣!我希望你读完这本书 得出的结论是:给民主国家更多自主权能使全球经济基础更稳固,发展更健康。这 就是全球化的悖论的精华所在。宽松的国际法规给各国政府留下足够的活动空间, 这样的全球化更理想。它既能应付全球化的弊端,又能保留其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推 动作用。我们要的是充满智藏的全球化,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全球化。 经济学家也是人 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家和决策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弱点及其带来的矛盾视而不 见。他们将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归咎于大家不知道全球化的好处,更糟的 10
序言 是归咎于获利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利益集团的游说。一味追求全球化激化了不同价值 观和不同理想之间的内在矛盾,经济学家对这些矛盾重视不够。他们看不到运作良 好的市场和有的放矢的政府行为之间的联系。因此,他们开出的药方往往是有害无 益的。他们有很多机会来更好地用所长为社会服务,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本关于经济学家及其理论观点的书。这本书还解释了这些 观点对世界的影响,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应用其 中的很多观点来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全球经济体系。这些毕竞是经济学家的观点,像 我这样的经济学家很自然地认为这些观点非常重要。但我也很难夸大这些观点的影 响,说它们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成了政治家及其他决策者的话题,决定 了我们可做的选择。毫无疑问,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都认为 他们的研究同样重要。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政策取向,比如说特殊利益集团及代 表其利益的政治组织,深入人心的社会思潮,历史条件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仰赖其技术专长及必胜的信心,经济学在影响政策取向方面确实占了上风。它为我 们提供了讨论公共政策的语言,影响了我们的集体思维。凯恩斯的说法更为精彩: “一个人无论多么见多识广也会对某个过世多年的经济学家拜倒辕门。”我觉得他这 么说还真是太谦虚了。过去50年,政策的制定都仰仗经济学家的观点,大部分是 活着的经济学家的观点。 经济学家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坪击。人们认为他们对社区社会价值观、社会的共 同目标毫不关心,脑子里只有效率和经济发展,被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者(Makt fundamentalist)。大家还说,经济学家提倡的不是符合道德标准、合作共赢的社会 行为,而是贪婪、自私、注重消费的物质主义。说到经济学家,大家就会想起米尔 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不断鼓吹自由市场好处多多,政府干预(无论是 住房、教育、医疗保健、就业、贸易,还是其他方面)弊端重重。这些想法并不正 确。经济学家对世界的分析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准则上,有些经济学家支持自由市场 论,有些持相反意见。很多经济研究致力于发现哪些政府干预能推动经济发展。越 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将非经济性动机及社会合作共赢的行为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吹鼓者,他们与常人一 样也会犯上启发性偏差(heuristic biases)的毛病。在他们身上,我们往往会看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