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附中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测试 语文试卷 (2018年11月)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诗经学 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 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 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 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 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 “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 肯定“删诗说”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 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 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 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 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 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 前半首4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9首,每首8句。这9首半诗确为《诗经》 “逸诗”无疑,因为第1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1首 到第9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 既然第1首是《诗经》作品,后8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 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9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8首“逸诗”文本 和9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 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 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9首被删除了8首,今本《诗 经》仅留1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 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 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 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质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不承认孔子 删诗者陆续增加 B.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清华大学附中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测试 语文试卷 (2018 年 11 月)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诗经学 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 “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 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 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由是“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 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此后,不承认孔子删诗活动者代不乏人,并 陆续增加了诸如“诗三百”之名由来已久、孔子八岁时吴公子季札所观周乐演奏 顺序已与今本《诗经》篇序相近、布衣孔子不得代表官方删诗、孔子本人仅自称 “乐正”而未曾言过“删诗”、孔子若删诗则不可能留存“淫诗”等新的理由。 肯定“删诗说” 者则又对新的否定理由逐一驳难。但遗憾的是,对孔颖达的核 心理由,始终无力颠覆,因为《国语》《左传》称引赋诵诗篇确实多见于今本《诗 经》而少“逸诗”。有学者又变换思路,以刘向校理《管子》《荀子》等十去其 九之例,类推孔子编订《诗经》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以回护“删诗说”,可惜也 仅是间接推测而非实证。 2012 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说”提供了经典 实证。该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内容,存诗两组,周公儆毖成王一组仅余 前半首 4 句,成王自儆诗存完诗 9 首,每首 8 句。这 9 首半诗确为《诗经》 “逸诗”无疑,因为第 1 首就是今本《诗经周颂》中的《敬之》篇,而从第 1 首 到第 9 首诗连续用音乐依次标识“元纳启曰”至“九启曰”,是一个有机整体。 既然第 1 首是《诗经》作品,后 8 首也必然是删除之前的《诗经》作品。由两 组诗前小序明言各为 9 章乐曲可知,该组竹简一次性贡献了 8 首“逸诗”文本 和 9 首“逸诗”数目,可谓“逸诗”大宗,只是周公的 9 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 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周公之琴舞》组诗为“十分去九”删诗幅度和颠覆孔颖 达否定“删诗说”的理由提供了经典范本。组诗 9 首被删除了 8 首,今本《诗 经》仅留 1 首,九去其八不就是“十分去九”吗? 九去其八的文本还启示我们重新认识司马迁“去其重”的双重含义,即不仅是删 除不同版本的重复篇目,还是同时删除同一版本中的相近篇目。两个层次的“去 其重”,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就在情理之中了。 《周公之琴舞》组诗中的小序还说明,今本毛诗各首作品前的小序可能战国时代 已有,汉代人只不过是根据时代需要作了增补完善而已。 (摘编自徐正英《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质疑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从此不承认孔子 删诗者陆续增加。 B. 古代的学者由于思路问题,始终无力颠覆孔颖达否定“删诗说”的核心理由
C.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在情理之中,可由“去其重”的含 义看出 D.《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 已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8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 品C料 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20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 D.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9首,只剩4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列举了正反面两方面的观点,并加入大量点评 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答案】1.C 3.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行辨析。A项,“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错误,文章第二段说“孔颖达编纂 《诗经正义》时”,可见是“编纂”,而非“撰写”;B项,“古代的学者由于 思路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古代学者之所以无力否定孔颖达的理由,应该是 当时出土文献不足,而不是思路问题;D项,“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错误, 原文说“在汉代以前可能已有”,选项不符合文意。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致使其验证功 能丧失”错误,从文中第三段来看,“《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 说’提供了经典实证”,可以验证孔子删诗十去其九这个幅度是可信的,而“只 是周公的9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己”,对周公诗之少表示惋惜,可见周公残 诗还是有验证功能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然后联系上下文,要死抠字眼。B项,“对于孔子删诗说,加入大量点评”错误, 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对回护删诗说作了点评,而且一共只有两处,不能说是“大 量”。故选B项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C. 孔子将“三千余篇”删定为“三百五篇”在情理之中,可由“去其重”的含 义看出。 D. 《周公之琴舞》小序暗示,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汉代人可能只是增补而 已。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就诗经学存在的一些悬案,先提出方法论,并没有直接显示观点。 B. 成王自儆诗的第一首现存今本《诗经》,说明后 8 首也是《诗经》原来的作 品。 C. 竹简《周公之琴舞》提供了将近 20 首逸诗,为再认识“删诗说”提供了新材 料。 D. 周公儆毖成王诗一共 9 首,只剩 4 句,致使其验证功能丧失,这是很可惜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护“删诗说”的人对孔颖达之后新增理由的反驳,实际上都是间接推测。 B. 对于孔子“删诗说”,文章列举了正反面两方面的观点,并加入大量点评。 C.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清华竹简《周公之琴舞》,彰显了出土文献的非凡价值。 D. 文章通过对两组逸诗数据的分析,有力地证实孔子“删诗说”的正确性。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行辨析。A 项,“孔颖达撰写《诗经正义》”错误,文章第二段说“孔颖达编纂 《诗经正义》时”,可见是“编纂”,而非“撰写”;B 项,“古代的学者由于 思路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古代学者之所以无力否定孔颖达的理由,应该是 当时出土文献不足,而不是思路问题;D 项,“毛本诗前小序古已有之”错误, 原文说“在汉代以前可能已有”,选项不符合文意。故选 C 项。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 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 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致使其验证功 能丧失”错误,从文中第三段来看,“《周公之琴舞》公布,为肯定‘孔子删诗 说’提供了经典实证”,可以验证孔子删诗十去其九这个幅度是可信的,而“只 是周公的 9 首作品仅保存前半首而已”,对周公诗之少表示惋惜,可见周公残 诗还是有验证功能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D 项。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的观点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然后联系上下文,要死抠字眼。B 项,“对于孔子删诗说,加入大量点评”错误, 从文中来看,文章只是对回护删诗说作了点评,而且一共只有两处,不能说是“大 量”。故选 B 项。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 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 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 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 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有时还会请上一家 唢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 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 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 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 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 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 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 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 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唢呐王抱了回去。 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 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 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 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 娶,唢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 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 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 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 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 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 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如山如海。李伯 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 钱都被唢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 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 些钱要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 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 个女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 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这一带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 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这唢呐班不仅主人家请,有时候被邀 请的亲朋也可以送,主人家办事,被邀请的亲朋不仅要备礼,有时还会请上一家 唢呐班,吹吹打打送上门去,既是对主人家的尊重,也显得自己办事排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 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 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 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 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 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至于唢呐王为何一生未娶,有很多传言。流传最广的是 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爱上了他,但遭到姑娘家人强烈反对,于是姑娘和唢呐王偷 偷私奔,并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小唢呐。后来姑娘和孩子还是被其家人找了回去, 姑娘被逼远嫁他乡,从此再无音讯。孩子被扔到荒郊野外,任由唢呐王抱了回去。 但这些传言终归没有证实,最后成了一个谜。 吹唢呐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但随 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如今 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 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在他内心深处,这把唢呐不仅是他的营生, 还牵系着他一生的追求和深埋于心的不可言传的故事,任由别人去说。他终身不 娶,唢呐就是他的一切。小唢呐年轻,思想新,几次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 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 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 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 再唱一出对台戏。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大概 是年纪渐长,李伯打从前年起祝寿搞得很隆重,搭起五彩缤纷的舞台,请他们父 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吸引得四里八乡看大戏的人如山如海。李伯 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 钱都被唢呐王赢却好像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让二人相斗,父子成仇。第 二,更生父亲的气,他不明白自己父亲竟然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为了那 些钱要将儿子逼上绝境。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 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
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 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 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 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 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二人从早上一直 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 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 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汘,活像刚揭开的蒸笼。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 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 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 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 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 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 恨您!”小唢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 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 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 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 呀 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 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唢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 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唢呐王面对流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小说开篇对唢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 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者对唢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唢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 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小说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5.请结合小说,分析唢呐王对小唢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6.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4.C5.开始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唢呐王对小唢呐寄寓了深厚 的情感与期望。后来充满疑惑、不解与失望,既有唢呐王对唢呐艺术将要失传的 忧虑,更有对小唢呐前途的担忧。最后为激发小唢呐的斗志,挽救小唢呐和唢呐 艺术,唢呐王决定孤注一掷。 6.小说开篇先从局外人的角度叙事,介绍唢呐艺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 必要的背景,营造了故事的氛围。随着故事的展开,小说从唢呐王的角度叙事, 写了唢呐王在唢呐艺术界的地位,表达了他对小唢呐的父爱之情,为后文情节的 推进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和动力。小说后半部分交替采用唢呐王、小唢呐和李伯几
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所以,这一次他有 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唢呐王 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 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这边观众如两股潮 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二人从早上一直 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 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 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 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 奏一些曲子。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 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 抱住了父亲。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小 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 恨您!”小唢呐通红的眼睛里含着泪水。 李伯沉吟了一阵,说,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 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 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 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 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 了。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唢呐王”为题,含义深远,一方面提示了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另 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唢呐王面对流行文化进行不懈抗争的敬意。 B. 小说开篇对唢呐艺术的介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情感,既为小说 的发展营造了氛围,也表达了作者对唢呐艺术命运的感慨。 C. 李伯隆重的祝寿方式源自父亲的“设计”,这个设计包含着父亲的良苦用心, 也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小说令人感慨的悲剧结局。 D. 唢呐王父子俩打擂台时,太阳从“一只大红盆”“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 道光芒”,说明二人较量时间长,小说也从此慢慢进入了高潮。 5. 请结合小说,分析唢呐王对小唢呐的心理变化过程。 6. 小说的叙事角度灵活,深具特色,请结合作品分析。 【答案】4. C 5. 开始是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唢呐王对小唢呐寄寓了深厚 的情感与期望。后来充满疑惑、不解与失望,既有唢呐王对唢呐艺术将要失传的 忧虑,更有对小唢呐前途的担忧。最后为激发小唢呐的斗志,挽救小唢呐和唢呐 艺术,唢呐王决定孤注一掷。 6. 小说开篇先从局外人的角度叙事,介绍唢呐艺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 必要的背景,营造了故事的氛围。随着故事的展开,小说从唢呐王的角度叙事, 写了唢呐王在唢呐艺术界的地位,表达了他对小唢呐的父爱之情,为后文情节的 推进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和动力。小说后半部分交替采用唢呐王、小唢呐和李伯几
种叙事视角,视角转换灵活,使故事结局充满了悲剧氛围,便于抒发情感,表达 主题。全文叙事角度不断适时灵活转变,全方位写了父子亲情,也以小见大,表 达了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正面冲突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査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 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 确具体的考査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项,“暗示了小说令人感 慨的悲剧结局”错误,小说结尾交代李伯的祝寿方式是唢呐王设计的,说明前文 有埋下伏笔的作用,但并没有暗示唢呐王为此身亡这一悲剧结局的作用。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侧重对 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概括。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理清层次,找出有关 人物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 同时,可设身处地替人物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样?这 样,才能充分估计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此类题要既要有分析,又要有 概括,一般分条作答。从小唢呐的成长过程出发,小说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是唢呐王与小锁呐相依为命,二是长大后小锁吶呐与唢呐王思想上产生分歧以致另 起炉灶,三是唢呐王设计激发小锁呐的斗志。由此可以概括出唢吶王对小锁呐的 情感变化:关爱期望、不解失望、毅然决然地守护。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对小说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效果等角度分别分析叙 述角度的作用即可。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开篇先从局外人的角度介绍唢呐艺术, 是引起人们对唢呐艺术的赞叹,同时又为老唢呐对唢呐艺术的坚守提供了背 景,让故事发展有理有据;在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中,从唢呐王的角度叙事,凸显 的是老唢呐的技艺之高,同时也突出了他对小锁呐的关爱;最后的比赛中,又交 替采用唢呐王、小唢呐和李伯几种叙事视角,让整个情节緊张曲折,更便于抒发 感情,表达守护传统的主题。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小说类阅读主要考査考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能力。做小 说阅读题时,应在读文章时就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 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 日前,代表中国科技高度的FAST,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我国贵 州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FAST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 生命起源开启了一道“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广深的世 界 宇宙天体不但会发出我们肉眼可见的光,还会发出我们看不见的不同波长的电磁 波,其中就包括无线电波。射电望远镜就是观测宇宙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的设备 其中,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灵敏度越髙,望远镜探测微弱
种叙事视角,视角转换灵活,使故事结局充满了悲剧氛围,便于抒发情感,表达 主题。全文叙事角度不断适时灵活转变,全方位写了父子亲情,也以小见大,表 达了传统艺术与流行文化正面冲突的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 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 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C 项,“暗示了小说令人感 慨的悲剧结局”错误,小说结尾交代李伯的祝寿方式是唢呐王设计的,说明前文 有埋下伏笔的作用,但并没有暗示唢呐王为此身亡这一悲剧结局的作用。故选 C。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侧重对 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概括。解答此题,要从全文入手,理清层次,找出有关 人物形象的故事情节和描写内容,从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 同时,可设身处地替人物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样?这 样,才能充分估计到人物情感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此类题要既要有分析,又要有 概括,一般分条作答。从小唢呐的成长过程出发,小说情节可分为三个部分:一 是唢呐王与小锁呐相依为命,二是长大后小锁呐与唢呐王思想上产生分歧以致另 起炉灶,三是唢呐王设计激发小锁呐的斗志。由此可以概括出唢呐王对小锁呐的 情感变化:关爱期望、不解失望、毅然决然地守护。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效果等角度分别分析叙 述角度的作用即可。从故事情节看,小说开篇先从局外人的角度介绍唢呐艺术, 一是引起人们对唢呐艺术的赞叹,同时又为老唢呐对唢呐艺术的坚守提供了背 景,让故事发展有理有据;在两代人的思想冲突中,从唢呐王的角度叙事,凸显 的是老唢呐的技艺之高,同时也突出了他对小锁呐的关爱;最后的比赛中,又交 替采用唢呐王、小唢呐和李伯几种叙事视角,让整个情节紧张曲折,更便于抒发 感情,表达守护传统的主题。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小说类阅读主要考查考生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层级能力。做小 说阅读题时,应在读文章时就有意识地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 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备考时,应鼓励学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 美取向作出评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日前,代表中国科技高度的 FAST,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在我国贵 州研制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 FAST 的建成不仅为中国科学家探寻未知宇宙和 生命起源开启了一道“天眼”,也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广深的世 界。 宇宙天体不但会发出我们肉眼可见的光,还会发出我们看不见的不同波长的电磁 波,其中就包括无线电波。射电望远镜就是观测宇宙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的设备。 其中,射电望远镜最重要的指标参数就是灵敏度。灵敏度越高,望远镜探测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