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 第二十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主干构建·精要概览 建网络理主干 中华文含义: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源远流长见证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①重要标志 (基本特征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②重要见证 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③文学艺术和④科学技术上 中华文化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 博大精深 文化带有明显的⑤区域特征 (基本特征 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⑥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⑦民族特性 化 中文仰含义:即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的包容性意义{有利于②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有利于增强对⑩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①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突破·深度剖析 吾真题瞄题点 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核心突破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料积累起来 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 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1)表现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 独特性 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第二十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展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核心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汉字 史书典籍 作用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 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 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 料积累起来 特点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 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 (1)表现 独特性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 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
高中教案 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 民族性 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 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 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 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 角度说的 (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 别/侧重点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 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见证或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表现远流长的见证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4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 区域文化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 民族文化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 区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 民族文化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命题探究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天津高考·2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考 2012海南高考·17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012安徽高考·7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要注重本单元知识与 2011江苏高考·21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中华文 011广东高考·31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命题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 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 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 烂的中华文化。 ②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 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提示 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 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 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 角度说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 (横向)的角度来说的 侧重点 侧重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 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侧重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 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 见证或 表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的见证 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联系 两者是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特征 4.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 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 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 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 天津高考·2 2012 海南高考·17 2012 安徽高考·7 2011 江苏高考·21 2011 广东高考·31 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主要考 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中等。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要注重本单元知识与 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中华文 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命题点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高中教案 典例1(2011·广东高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 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 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答案A 解析题干信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王牌”,既反映了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又突出了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④观点错误。 命题点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典例2(2012·天津高考)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 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命题点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典例3(2012·海南高考)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 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 竹子、橄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 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具 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答案A 解析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化 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 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对点精练 1.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朝鲜族男女老少都到向东流的河 里洗头沐浴,祭拜农神祖先,求丰收、求健康。2007年,宁安流头节入选黑龙江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8月2日,在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头文化节开幕式 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上述材料说明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典例 1 (2011·广东高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 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 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 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信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王牌”,既反映了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又突出了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④观点错误。 命题点 2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典例 2 (2012·天津高考)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 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 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答案 C 解析 题干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题干材料未体现。 命题点 3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典例 3 (2012·海南高考)3 000 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 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 竹子、棷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 )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 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 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黎族许多文化成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①正确;黎族文 化 产生于几千年前黎族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悠久的历史,②正确。③错误,文化的性 质不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④错误,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但不是根本动力。 1.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朝鲜族男女老少都到向东流的河 里洗头沐浴,祭拜农神祖先,求丰收、求健康。2007 年,宁安流头节入选黑龙江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 年 8 月 2 日,在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头文化节开幕式 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上述材料说明 ( )
高中教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③中华文化已得到 各族人民的认同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② B.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理解。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排除:③在材料 中未体现;朝鲜族的流头节受到欢迎且入选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④。 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 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 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 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 C不符合题意:D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 3.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 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2012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 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一道菜就是 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 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 (1)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1)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化和多角度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 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 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解析回答第(1)问,只需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点与材料信息 对应即可。第(2)问实质是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从文化创新的途径、主体等角 度考虑。 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核心突破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中华文化已得到 各族人民的认同 ④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特征的理解。流头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开幕式上朝鲜族民俗文化表演精彩纷呈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①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②排除;③在材料 中未体现;朝鲜族的流头节受到欢迎且入选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④。 2.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 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 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 )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区域性。A 混淆了文化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不 同区域的建筑文化“异中有同”体现了 B;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的区域性而非民族性, C 不符合题意;D 错在“日趋同一”,且材料没有涉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问题。 3.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 100 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走向完 善并自成体系的独特文化。2012 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以美食作为窗 口,让海内外观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又推广了中华饮食文化。一道菜就是一 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广视野、深层次、 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性特征;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的多样化特征;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的多角度审视…… (1)结合中华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坚持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答案 (1)①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说明了中 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多样化和多角度等特点,说明了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③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①立足社会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为中华传统文 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 动中华文化的传播。 解析 回答第(1)问,只需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点与材料信息一 一对应即可。第(2)问实质是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从文化创新的途径、主体等角 度考虑。 核心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高中教案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的文化和险相处,这也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兼收并畜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理解 2.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求同/能与其他民 存异厂族的文化和 对自身文 睦相处 包容性 化的认同 增 实流长 博大 兼收吸收借鉴其 对外域文 精深 并蓄他民族文化 化的理解 的积极成分 提醒(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 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 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 命题探究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新课标全国卷·21围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直接 2011福建高考·39(1)|测试,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选 2011江苏高考·35(1)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测试的要求,应该引起充 2010福建高考·31分的重视 命题点1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典例4(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 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 趣。这表明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③澳 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答案B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高中教案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这也 适应了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客观要求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 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 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 理解 兼收并畜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 文化的积极成分,即能做到博采众长,所 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永续向前发展 2.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内在关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提醒 (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 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 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2 新课标全国卷·21 2011 福建高考·39(1) 2011 江苏高考·35(1) 2010 福建高考·31 围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直接 测试,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选 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测试的要求,应该引起充 分的重视。 命题点 1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含义 典例 4 (2012·新课标全国卷)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百年 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 趣。这表明 ( ) 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 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