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教坊曲一唐五代词调的渊薮 乐曲产生词调,但乐曲不等于词调。隋曲中开始萌生词调, 但词调来源主要为盛唐和中唐之曲。 水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 至唐稍盛。”张炎《词源》卷下:“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 为长短句。 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主郊庙,教坊主宴享。 教坊: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唐玄宗爱好俗乐,为不受 太常寺礼乐制度限制,将俗乐引入宫廷,宇开元二年设内外 教坊。 教坊不仅创制新曲,而且来自域外、边州的胡夷之曲,来 民间的里巷之曲,汇集到教坊,并由之传播开去。教坊曲成 为盛唐乐曲总汇。 教坊曲演变为唐五代词调的有79种(吴熊和), 如《抛球 乐》、《清平乐》、《浪淘莎》、《望江南》 等,另有四十 余曲,宋以后转为词调,如《梁州令》、《雨霖铃》等
v 二、唐教坊曲——唐五代词调的渊薮 v 乐曲产生词调,但乐曲不等于词调。隋曲中开始萌生词调, 但词调来源主要为盛唐和中唐之曲。 v 王灼《碧鸡漫志》卷一: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 至唐稍盛。 ”张炎《词源》卷下: “粤自隋唐以来,声诗间 为长短句。 ” v 太常曲和教坊曲:太常主郊庙,教坊主宴享。 v 教坊: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唐玄宗爱好俗乐,为不受 太常寺礼乐制度限制,将俗乐引入宫廷,于开元二年设内外 教坊。 v 教坊不仅创制新曲,而且来自域外、边州的胡夷之曲,来自 民间的里巷之曲,汇集到教坊,并由之传播开去。教坊曲成 为盛唐乐曲总汇。 v 教坊曲演变为唐五代词调的有79种(吴熊和),如《抛球 乐》、《清平乐》、《浪淘沙》、《望江南》等,另有四十 余曲,宋以后转为词调,如《梁州令》、《雨霖铃》等
·教坊推动崇尚声乐、竞逐新声的时代风气。 必 孙棨《北里志序》:“京中饮伎,籍属教坊。”《唐会要》 卷三十五记宝历年间京兆尹刘栖楚奏:“府斯每年重阳、上 已宴游,及大臣处领藩镇,皆须求雇教坊音声宴饯。” 刘禹锡《路旁曲》:“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 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 教得霓裳一曲成。”另《小庭亦有月》:“菱角执笙簧,谷 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菩萨蛮》、《浪淘沙》中晚唐流行; 《望远行》、《离别 难》、《倾杯乐》为歌舞筵席不可缺少之曲
v 教坊推动崇尚声乐、竞逐新声的时代风气。 v 孙棨《北里志序》: “京中饮伎,籍属教坊。 ”《唐会要》 卷三十五记宝历年间京兆尹刘栖楚奏: “府斯每年重阳、上 巳宴游,及大臣处领藩镇,皆须求雇教坊音声宴饯。 ” v 刘禹锡《路旁曲》: “处处闻弦管,无非送酒声。 ” v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 丝竹。玲珑箜篌谢好筝,陈宠觱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纤纤手, 教得霓裳一曲成。 ”另《小庭亦有月》: “菱角执笙簧,谷 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 ” v 《菩萨蛮》、《浪淘沙》中晚唐流行;《望远行》、《离别 难》、《倾杯乐》为歌舞筵席不可缺少之曲
·三、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一词体的形成过程 “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读李杜诗句因题卷后》) “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刘禹锡《酬杨司 业巨源见寄》) 元稹《乐府古题序》论声诗与词不同:前者本为徒诗,“后 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 乐以定词也。”后者本备法度,“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 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因之准度。”“斯皆由 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见之《乐府诗集》的,大部 分是声诗,见诸敦煌曲及《花间》、《尊前》诸集的,为词
v 三、从选词以配乐到由乐以定辞——词体的形成过程 v “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白居易《杨柳枝二十韵》) v “文场供秀句,乐府待新辞。 ”(《读李杜诗句因题卷后》) v “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 ”(刘禹锡《酬杨司 业巨源见寄》) v 元稹《乐府古题序》论声诗与词不同:前者本为徒诗, “后 之审乐者,往往采取其词,度为歌曲,盖选词以配乐,非由 乐以定词也。 ”后者本备法度, “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 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因之准度。 ”“斯皆由 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也。 ”见之《乐府诗集》的,大部 分是声诗,见诸敦煌曲及《花间》、《尊前》诸集的,为词
·从齐言到杂言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 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 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 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朱熹《朱子语类》卷140:“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 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 今曲子便是
v 从齐言到杂言 v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 “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 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 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 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 v 朱熹《朱子语类》卷140: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 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 今曲子便是。
词体 一、词的创作一按谱填词 “填词”“倚声”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 张耒《贺铸东山词序》:“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 音谱(以乐音符号记录曲调)与词谱(标出平仄、句读 ) “夫谱之云者,音调可录,节族可被于弦歌者也。”(杨维 桢《渔樵谱序》) 官谱与词人自度曲谱、民间通俗曲谱 官谱:唐教坊曲、宋大曲、仁宗《韶乐集》、徽宗大晟乐谱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且自惊。, 一 纸展开非旧谱,.四 弦翻出是新声。 ”(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 调弄谱》 “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王建 《温泉宫 行》 )
词体 v 一、词的创作——按谱填词 v “填词”“倚声” v 沈括《梦溪笔谈》卷五: “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 ” v 张耒《贺铸东山词序》: “大抵倚声为之词,皆可歌也。 ” v 音谱(以乐音符号记录曲调)与词谱(标出平仄、句读) v “夫谱之云者,音调可录,节族可被于弦歌者也。 ”(杨维 桢《渔樵谱序》) v 官谱与词人自度曲谱、民间通俗曲谱 v 官谱:唐教坊曲、宋大曲、仁宗《韶乐集》、徽宗大晟乐谱 等 v “琵琶师在九重城,忽得书来且自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 弦翻出是新声。 ”(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 调弄谱》 v “梨园弟子偷曲谱,头白人间教歌舞。 ”(王建《温泉宫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