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 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 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 区别。后遂有“歌行”-体。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呆用五 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 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 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 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 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 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 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 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 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 不久写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 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 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 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 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 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 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 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 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 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 不久写的
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 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 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 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 句的语气。 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
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 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 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 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竞成永 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 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 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 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 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 (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 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 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 写的? 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 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 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 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 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 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 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 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 (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 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读者 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