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 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 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莱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 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交流点拨】(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 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 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 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 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 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 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 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交流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 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交流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 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 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 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 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交流点拨】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 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岀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 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 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
1.散步的地点在哪?哪个季节?哪些人物散步?散步时发生了什么? 【交流点拨】散步的地点是:田野;散步的季节是:初春;散步的人物有:“我”,“我” 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散步的过程发生了分歧。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交流点拨】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交流点拨】“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 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 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交流点拨】(1)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 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2)家庭成员之间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之间好像构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链,那是因为 有亲情。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出这种永恒的情感,阐释了一个重大主题——互敬互爱、珍 爱亲情、珍惜生命。 5.在解决分歧时“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交流点拨】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文章告诉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 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 的。”“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 破坏家庭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所以“我”感到中年人的责任重大。 6.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对于“我”和妻子来说,背起来应该很轻松,可为什么我们 都走得很慢很仔细? 【交流点拨】“我们”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人的尊敬,对小孩的爱护。作者在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 代往下传递。 7.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交流点拨】互敬互爱、温馨幸福、融洽和谐、尊老爱幼。 (二)深层探究 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交流点拨】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 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 是这生命的延续。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为整个 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 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 【交流点拨】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一处说“好像 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出作者这 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即: 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和重视。 3.作者选取“散步”这个生活的一角,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逐步展现了一家 四口祖孙三代和睦、互敬互爱的关系。那么作者是怎样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出深意 的呢? 【交流点拨】通过散步,体现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她现在很听我
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 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 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 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 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 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 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 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 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 的鱼塘 【交流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 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 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交流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 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 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交流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 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交流点拨】(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 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 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交流点拨】“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 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 “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課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
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 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我 的母亲老了……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 子呢?在外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 大路平坦,方便老人,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 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爱护。 (三)语言品析 1.写景的句子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 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交流点拨】这段文字描绘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 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似乎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表现出勃勃的生机,同时也衬托了 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她的眼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 的鱼塘。 【交流点拨】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 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 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交流点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 孝敬,情态毕现。“正因为如此”一句,又透露了“我”的文化修养。缺乏文化修养的人, 话是不会这样说的。由此可以明白,表现什么样的情态,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 (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交流点拨】比得多妙!从内容上说,有回环的关系,把母子关系一下子追溯到几十年 前,把母子二人温顺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交流点拨】(1)有的浓,有的淡。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5)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6)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 很轻。 (7)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 高大的父亲。 作用:语言精美,两两对称,整齐和谐,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4.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交流点拨】“我”是家庭主脑,如果处理不好母亲、儿子两者间的“分歧”,会影响家 庭和谐。“我”把这种“分歧”的处理看得很重,可见“我”对家庭的重大责任感,表达了 “我”对母亲、儿子两人浓浓的亲情。 【小结】本环节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
“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新、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戚一种阅读习惯 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灺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 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修朴实自然,一修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 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 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 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 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 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 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 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散步路上∫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一一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 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 交流】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7散文诗二首 精彩开篇词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也是古今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 起去看看文学巨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赞颂及思念之情的 习目 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金色花 一、新课导入 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
“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 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同时指导学生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 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四)写作技巧 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怎样的作用? 【交流点拨】生甲: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大词小用。文章以平常事来探讨家庭伦理中 的大原则,中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原则,内涵丰 富,意义深远。几处大词小用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匠心。 生乙:尺水兴波,一波三折的写法。母亲不愿散步却让“我”劝出来了,大小路的分歧 及其解决——“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了主意。亲情、伦理、人性的亮丽之光在波谷 与波峰上折射得熠熠生辉。 生丙:语言平易朴实却生动活泼,内涵丰富,音韵铿锵。全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 令人费解的句子。不少句子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表现了家庭的幸福和温馨,不少句子言微意 远,意在言外,含义丰富。句式的整齐与错杂,语意的对称和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于 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四、板书设计 开篇点题:写一家人一同在田野上散步 散步 散步路上 环境情趣 化解分歧——表现亲情 五、拓展延伸 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 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和同学们分 享。 【交流】把遥控器交给爷爷奶奶;主动将台调到戏曲节目频道。 7 散文诗二首 精彩开篇词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 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也是古今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去看看文学巨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赞颂及思念之情的!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用意象表达感情及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品味文章的精美语言,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金色花 一、新课导入 曾有一部电影,平凡简单却轰动一时;曾有一首歌曲,歌词浅显却传唱至今。下面我们就
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 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嗅(xiu):闻(气味)。 匿笑(ni):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d6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yu):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 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 《飞鸟集》《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 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 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 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 气、感情 【交流点拨】示例: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 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 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时,我就”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 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 的孩子 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来听一下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主题曲。世上对 我们好的人当然不只是妈妈,但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永远是他最温暖的港湾。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篇有关母亲与孩子的文章,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嗅.(xiù):闻(气味)。 匿.笑(nì):偷偷地笑。匿,隐藏。 祷.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mù yù):洗澡。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于 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 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虔敬地把他奉作“诗祖”。代表作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 《飞鸟集》 《吉檀迦利》。 3.文体知识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的 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 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 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文朗诵 深情诵读课文,以点名诵读和小组赛读的形式诵读,并说说朗读时应怎样注意人物的语 气、感情。 【交流点拨】示例: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 母亲的爱恋) (二)整体感知 1.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 乐嬉戏的呢? 请用“当妈妈 时,我就 ”的句式来说一说。 示例:当妈妈做祷告时,我就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沁入妈妈的心脾)。 【交流点拨】当妈妈读书时,我就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这样可以保护母亲 的视力)当妈妈去牛棚时,我就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 的孩子,一 位 的妈妈”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的爱读书的妈妈。 【交流点拨】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 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 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 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饣 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 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 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 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勤劳美丽、爱孩 孩子(活泼机灵、爱妈妈、聪明 子、圣洁、笃信宗教 神奇) 做祷告 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沁入妈妈的心脾) 读书一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剌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去牛棚时一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 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 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 边,听我唱一攴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 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第二课时荷叶母亲 新课导入 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下面的这首歌曲。(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首千古绝唱道出了母爱的真谛。母爱是线,不停编织着 我们的梦想;母爱如灯,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母爱似水,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然而, 读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我们又能悟出母爱是什么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并蒂:两朵及以上的花并排长在同一根茎上。 菡萏( han dan):荷花 徘徊( pai hud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欹斜(qi):倾斜,歪斜。荫蔽:遮蔽。 2.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原名谢婉莹。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 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交流点拨】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 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 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 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 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 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4.说说你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 所要说的话了”几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你到哪里去了”,使得妈妈的着急之情跃然纸上;“我不告诉你”,表现出 孩子顽皮、自以为得意的样子。 四、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妈妈(勤劳美丽、爱孩 孩子 (活泼机灵、爱妈妈、聪明、 子、圣洁、笃信宗教) 神奇) 做祷告 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沁入妈妈的心脾) 读书 将影子投在书页上(阳光太刺眼, 这样可以保护母亲的视力) 去牛棚时 恢复原形求她讲故事 五、拓展延伸 假如明天是你爸爸或妈妈的生日,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 表达你对他们的满怀爱意,在贺卡或明信片上写一段话给你的爸爸或妈妈,用“假如我变成 了 ”作为这段话的开头,表达你们对爸爸或妈妈的爱。 【交流】示例: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 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使她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准备 的甘甜的水,使她变得容光焕发! 第二课时 荷叶 母亲 一、新课导入 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下面的这首歌曲。(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妈妈为了子女“黑发泛起了霜花”“腰身倦得不再挺拔”。是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 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一首千古绝唱道出了母爱的真谛。母爱是线,不停编织着 我们的梦想;母爱如灯,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前程;母爱似水,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然而, 读了冰心的《荷叶母亲》,我们又能悟出母爱是什么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并蒂:两朵及以上的花并排长在同一根茎上。 菡萏..(hàn dàn):荷花。 徘徊..(pái 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欹.斜(qī):倾斜,歪斜。荫蔽:遮蔽。 2.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代 表作有诗集《繁星》 《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小说散文集《往事》。她的诗以歌颂